小農的溫柔革命~兼對友善耕作班與小農市集的期待

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觀,若能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接納,市集就能堅持的走下去。當消費者因為遇見一個偶然的你(我們之一)而改變,那就是這場溫柔小革命或友善市集的真正成功。

十年前一心想還地於林的阿寶上梨山承租了一塊位於阧坡的原住民保留地梨園,開始了她的討山生活。在大多是隻身一人獨處山中的日子裡,阿寶按照自己的友善山林及友善耕作理念,走了一條一般人不太會也不願走的道路。初期雖然有收成,卻面臨求售無門的窘境,不得已只好藉助於行口盤商,但仍受產品外觀不美的挑剔而受盡剝削,這些辛苦點滴都一一記在這本「女農討山誌」的血淚錄中。

990126-fushoushan420.jpg
福壽山農地多於陡坡上,右方已崩塌,阿寶早先於梨山耕作,實踐護土理想(圖片提供/宜蘭魚)。

也是因為這本媲美美國土地倫理先驅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寫的「湖濱散記(Walden)」的台灣女梭羅討山誌,藉由口耳相傳及在產品特色與口感加持之下,再拜網路無遠弗屆之賜,因而逐步建立了知名度而有今日產品宣佈上網未久即訂購額滿之供不應求佳績。這樣的成果不僅得來不易,也是台灣現今農業中的異數。

像阿寶這樣的新農民還有如創立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先生以及最近幾年台灣各地許多加入友善耕作的新農民,這些人的特質有些相近,也都善於文字書寫以捕捉自己的從農心路感觸,從而藉由其著作書寫及部落格經營可讓更多人認同而建立穩定的銷售通路。

雖然阿寶己身已踏穩了腳步,不須煩惱銷路的問題,但阿寶仍關心那些同樣貼近土地與友善耕作的小農,於是在部分回歸宜蘭家鄉後,先號召了一群有理念的小農成立友善耕作小農市集,目前也有穩定的支持客群。繼之阿寶又聯合了這群小農的班底在宜蘭社大開設「全方位健康及友善耕作」課程。

抱著支持的理念,我報了最後一個名額參加了這個友善耕作的初級班。雖然開始時遭致本班一些同學及講師的調侃,但我就是來參加這課程的學員啊!所謂術業有專攻,每一行業皆有我師焉!於是除了第一週早上未及報名的介紹課程外,其他的課程我是全程參與未曾缺課喔!

老實講重做學生的感覺還不賴的,雖然同學們還是遵稱我一聲「老師」而不用我的自然名「宜蘭魚」,但有幸與大家同學一場,共同探討農業問題誠可喜也。

個人覺得小農就是要循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相信有阿寶、青松、文獻、創益、嬌燕、幼功、碧鶴、巧萍、阿偉等講師群的引領示範,宜蘭小農有幸也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友善之道。雖然在這過程中,不太有機會馬上享有佳績,但只要堅持下去,克服初期不確定性的焦慮,就能走出自己的特色。而這個特色是小眾市場,不是有機驗證農業生產者所定位或行銷的大眾市場。

有機驗證農產品因有標章加持故銷售對象可遍及國內外的銷售者,食物里程相對較遠。而友善小農市集因未有驗證標章,故只能定位於在地市場與較短的食物里程優勢,故要獲得在地人尤其友善消費者的認同,方能持續地推動下去。即使有人自遠方慕名而來,可以長遠支持的力量還是在地的力量。

因此小農市集的經營猶如一些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如王乾任在「獨立書店的明天」中說的: 「獨立書店的營運,必得須深耕在地,成為在地社群的一分子…好比說洪雅書房參與地方文史文化工作,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猶如阿寶等在宜蘭社大開設友善耕作班,擴大影響面,也增加了一些不須去浮誇的知名度,逐步穩定了小農市集的經營。

最後,希望大家在上完這個課程後,有機會落實所學或加入小農行列,讓小農市集的產品有更多元的選擇與多樣性特色。友善耕作班可以給學員的應僅非耕作種植的技巧,而是對環境、對人、對土地倫理、對世界有更深的體悟與覺知,那是一種內化為心靈提升的修為,只有親自了解或接觸土地的人才能體會,這也是一場對自己及社會的溫柔小革命。

因此友善小農市集販賣的不是農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價值觀,這個價值理念若能獲得消費者(或生活者)的信賴、接納,市集就能堅持的走下去。當消費者能因為遇見一個偶然的你(我們之一)而改變,那就是這場溫柔小革命或友善市集的真正成功。

(作者為宜蘭大學動物科技系助理教授,宜蘭社大友善耕作初級班課程學員)

延伸閱讀:友善耕作,在地飲食文/ 友善耕作小農聯盟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災後報導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位於大寮共13公頃的稻田,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全都付之ㄧ炬。這次從上游沖刷下大量砂土及漂流木,使產銷班在大寮河川地13公頃的稻田全都被砂石及漂流木掩蓋,產銷班考慮要放棄這塊經營15年通過有機驗證…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位於大寮共13公頃的稻田,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全都付之ㄧ炬。

產銷班表示往年的颱風雖然都會造成一些損失,但是,這次莫拉克颱風從上游沖刷下大量砂土及漂流木,使鳳山有機米產銷班在大寮河川地13公頃的稻田全都被砂石及漂流木掩蓋,產銷班考慮要放棄這塊經營15年通過有機驗證的稻田。

高雄縣政府在美濃及杉林推動有機專業區,杉林這一塊專業區,有10公頃就是由產銷班陳家成一家負責生產,這一田區地勢較高只有部份受到風災的影響,陳家成夫婦表示這一期稻子(二期稻)如果接下來的病蟲害不嚴重,應該還有收成。

反觀大寮田區的情況就沒有如此的樂觀,大寮田區位於高屏溪旁的河川地,這次驚人降雨量溪水淹過堤防直襲兩旁的農地,原本一米高的農田全被砂石填平,初步估計投入資金至少80萬,這不包含一些無形的成本,鳳山有機米產銷班陳太太表示,已經投入的資金可以當作投資失敗,但是清理善後還要再花錢,讓他真的很想認賠出場,不想再花這一筆錢。

980820-dsc_5175-360.jpg

被砂土掩蓋的稻田,僅剩這一塊還能看出這裡原本種稻米。

2-DSC_5180-300x1993-DSC_5172-300x199

沙土淤積原本離道路有一米高的稻田,現在變的跟道路一樣高。大塊的漂流木橫躺在田邊。

水稻適合生長在水田,土壤的保水性格外重要,土壤的性質最好是黏質土。大寮田區被砂土覆蓋,如果直接下種,央苗會一直下陷且肥料及灌溉水無法保留,一定要清理掉這些砂土才能耕作。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陳家成夫婦表示,他們在這裡已經投入15年的心血,15年來未曾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完全遵守有機生產規範,通過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的驗證,而且這一塊田區所生產出來的稻米,不論是品質或產量都比杉林還來的好,如果真的要放棄耕作,他們真的很不捨得。

4-DSC_5200-300x199

15年來的堅持,這一包包的有機米,也是農民的未來的希望

5-DSC_5235-300x1996-DSC_5233-300x199

設備的貸款是產銷班最大的壓力也是主要的成本。

人們無止境的開發,挑戰大自然的極限,如今卻受到大自然的反撲,這次的風災就是最好的例子。傳統農業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使用一些化學藥劑,扼殺一些生物生存的權利,若這個循環在持續下去,悲劇會一再重演。

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寧願花更多的時間、更密集的人力,也不願去傷害這片土地,我想這份堅持應該是要被尊重及支持,請大家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繼續耕作,讓他們能看見未來。

(作者為微風市集專案經理人,本文轉載自「微風市集」部落格

再見了!各位朋友

三年來, 農場漸上軌道, 我也對未來有信心, 雖然沒有退路, 也覺得不害怕. 鄉村的生活讓我學會很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更因為做了秀明自然農法, 讓我認識一群好朋友; 也因為自己賣農作物而認識一些成為朋友的消費者; 村裡一些孩子…

編按:

在台東以秀明農法務農的林義隆農友,近日決定將停止個人的部落格寫作,雖然這是一個個人事件,但也反應了務農者面臨的各方壓力和自己的選擇,感謝作者寫下心路歷程,與小地方的讀者分享。

980614-14a30cd7b040c5-360.jpg
林義隆農友將務農心得集結出版成「種下200%的幸福」,但即將於部落格永久停筆。

到 8 月 1日就務農 3 年整, 到 8月 27日就移民台東 4 年整, 算算辭掉科學園區的協理工作也已將近 4年 8 個月.

時間好快, 進入我的人生下半場轉瞬也已這麼久了!   39 歲的壯年漸漸變成快 44 歲的前中年.

兩天來帶著兩個幫忙且想作農的兩位義工, 過著規律的生活:  五點多起床, 六點前到田裡與住工寮的義工碰頭.   然後就開始除草, 揹著數公斤重的割草機除下楊桃園裡已及腰高的咸豐草, 全身總是在近 2個小時的勞動下, 被碎草打髒了長褲下半截, 肩頭與脖子也沾滿草屑, 雖然全身是汗, 震聲隆隆, 三年來的勞動也習慣這樣的滋味!   然後請義工也停下用鐮刀除草的工作.

八點多, 大家作第一次的休息, 一起坐著聊天喝水, 分享農事的經驗.   約 20分鐘後, 緊接著就開始幫楊桃新枝條彎折綁下的工作, 這是項輕鬆卻只能整天站著, 手舉高的工作, 昨天連新竹都有 39度高溫, 在台東的我們也只能在大太陽下站著繼續作, 邊作邊聊.   作到 11點, 大家都累了,  開始中午豔陽下的午餐與休息.   我回到家吃完午餐, 陪陪家人, 處理雜務, 開了電腦, 唉!  怎麼還是有一堆煩人的意見, 看都不想看, 快午睡吧!

三點又到園裡開始下午的工作, 三個人又一路從豔陽作到舒服的傍晚約六點.   這就是最近的一天農事狀況.

過兩天, 義工離開, 又剩下我一個人, 重覆這規律的農事生活: 兩小時除草, 六小時太陽下的站立綁枝條.   還有五排楊桃樹, 還要作上至少 10多天.    星期天還要趕到台北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擔任座談來賓, 又要趕回台東, 繼續這工作規律.  緊接在楊桃綁枝條之後的工作是: 3分新種且不鋪塑膠布鳳梨田的除草, 又是數天的工作吧, 再來又要作秋天蔬菜的準備, 楊桃樹的修剪……

不想之後的工作安排了, 三年了, 其實已經心裡有個譜, 知道什麼時候該作什麼農事.  一樣接一樣的工作, 大都沒請人作, 幾乎主要都是自己與太太作.

有時候流汗曬太陽之餘, 不免會想起以前的專屬冷氣辦公室多舒適!  有時候自己一個人呆呆的作事, 不免會想起以前自己作業務主管曾有20多個部屬同仁,或作研發主管時最多的70個部屬, 那是多熱鬧的時光!

有時候會想, 自己這樣作親自作農, 也不願請人代勞以賺輕鬆的管理財, 只是為了不想當老闆而東忙西忙, 也只是想圖一家五口一個月有 4萬元的鄉村基本維生收入, 但勞動一年的收入只不過是以前的一個多月.

這樣的轉換總有個理由吧!  …….犧牲, 談不上, 畢竟是自己的選擇; 理由: 也不過就是想圖個家人多一點的相聚, 自己多一點除了工作以外的人性與樂趣, 還有田裡那些環境的美好.

人生, 也不過就是這樣, 先求自己與家庭的美好!   作農似乎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三年來也沒後悔過.   投了一大筆資金在農具,  土地與經驗的累積後, 平均月收入也從 3萬, 3.6萬到今年終於有機會不再坐吃山空, 但也再沒有多少積蓄可緩衝了,

在自己土地上蓋自己的家的夢也因沒資金而愈來愈遠, 我們的農夫生涯已面臨退無可退的地步, 從今後起, 一定要有收成!    利益當然是我所關心, 否則何以維生?    但親自作農事, 不點工來作事, 能有多少利益呢?  還不過就是勞動流汗所換取的那基本生活費, 如果要利益, 誰會傻到離開電子業來作農業呢?

務農前, 早就聽過一些有機農業的前鋒作到傾家蕩產的故事, 以前也沒害怕, 反而投入更沒人看好的秀明自然農法.  不施肥怎麼能種好作物 — 這是我面對農業界朋友的關心!    但是日本參觀秀明自然農法的農家實例與太太初期在台東種植的成功經驗, 讓我無法不面對我所經歷的事實, 身為人怎能蒙著眼睛說我沒看到呢?    於是就是用秀明自然農法了!

至於它有多困難, 或大家都說不可行, 這已不是我所考慮的.  在電子業一向都是一起創立新公司或新部門, 我的膽子很大, 在農業上維生對我也不曾擔心過.

三年來, 農場漸上軌道, 我也對未來有信心, 雖然沒有退路, 也覺得不害怕. 鄉村的生活讓我學會很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更因為做了秀明自然農法, 讓我認識一群好朋友; 也因為自己賣農作物而認識一些成為朋友的消費者; 村裡一些孩子的殷勤招呼, 也讓我感動!

三年的務農, 四年的移民, 雖然失去名車豪宅與地位的機會, 但我, 我太太從不後悔!  我們覺得這是人生很棒的決定.

2006/8/1 買地完成交易, 慈心的輔導員同意原地主上將茶園所申請的慈心有機認證可以專案申請轉移到我們名下, 而不須重新認證,  2007/1/19  取得轉型標章申請資格 (慈心有機驗證審核決議通知書, 慈心文件編號 3040, 95/9/14, 受文對象: 上將有機農場主人 林先生) ,  自己也買了 5000個轉型期小標簽與 1000個大標簽.

但標簽沒用幾張, 因為沒多久二月開始第一次楊桃採收, 出貨給高雄里仁有機商店才 3大箱, 其他的楊桃被意外又不知何處而來的購買電話, 把 7500斤楊桃買完了, 還欠了數百斤, 我們很驚訝自己如何辦到的?    但從來不知道, 也許是幸運吧!  在第一次就建立了不少客戶基礎.

但也從這次的經驗, 我們發現客戶只是因為楊桃好吃或其它理由就相信我們, 於是考量再三, 決定忍痛停止有機認證, 慈心的輔導員很遺憾, 我也很遺憾, 畢竟將來再要申請認證, 就要再花 3年!   我們也不再有機會再賣入原本有進貨的高雄里仁有機商店, 也不容易打入其他有機商店的通路, 也不能也不敢自稱是有機農場.   我們決定: 就靠信譽來銷售自家農產品, 就靠對秀明自然農法的投入來找到更多消費者.

這是一條不輕鬆的路, 親自作農還要親自賣!  還缺少有機認證!
我選擇用部落格來透明化自己的心情, 農事, 台東生活的點滴, 對農業的主觀觀察, 對其他農友的協助…  我會寫, 也願意寫.   兩年多來, 從第一次賣楊桃後, 也確實在部落格上找到不少新客人, 也影響一些人對農業的投入.

但我總自問: 這些人願意在虛擬的網路上相信我們, 難道只是因為我還可以的文采, 或我的自我美化嗎?  應該不是吧?  大家都是成年人, 應該都有判斷的能力!  或許最可能的答案是: 有很多朋友像我們一樣關心農業, 在台灣仍算少數的農業部落格中, 透過我的文字, 讓他們有更具體的想像, 於是他們認同了我們的想法.

當部落格人數節節高升, 衝破10多萬人時, 我一點也不喜悅, 因為我只是表達想法, 有多少人從來不是我所要的, 反而有點壓力!太太打從一開始, 就不怎麼贊成我寫部落格, 因為沒必要讓一堆陌生人知道自己家的事!

何況寫部落格也花了不少時間, 人氣愈高之留言回信就更麻煩, 每天農事, 家事, 孩子事, 義務的事就佔了大半時間, 寫部落格通常只能用掉睡眠時間, 關心我的太太, 不忍心看到我做了農夫還是像在科學園區上班, 經常只睡不到 6小時.

最近發生很多網路世界的風風雨雨, 也有關心的朋友意見不合, 或對我有意見.我無法也不想一一回應, 文字有其侷限, 時間也有其侷限.

秀明自然農法該如何做?  這不是我的想像, 實施綱要已寫的清楚, 我因為感動於秀明自然農法, 在日本參觀回來不久, 放棄了一向無神論的信仰態度, 選擇相信神慈秀明會這宗教, 雖然台灣信徒很少, 但愈深入愈讓我人生有收穫.  對信徒身分的我, 推動與實踐秀明自然農法是我一生的使命, 依照綱要來作事更是基本的必須

但世界上總是還有更好的, 有人作的比我們更自然, 比如不套袋, 我們也願意嚐試.但現實的狀況是大多數的水果不套袋在台灣就被外來種的東方果實蠅叮的慘兮兮, 果農沒有收成得以維生. 所以我們選擇遵循綱要所允許的套袋, 而無法做得更自然.沒有一個農法是十全十美的自然, 但這個農法不用任何肥料與農藥, 已是非常獨特的了!

實際參與農家生活, 就會更了解農家.  我們所住的村莊, 四周盡是慣行農法農民, 有的是鄰居, 有的是女兒與兒子的同學家長, 有的是籃球隊孩子的家長, 大家互有往來, 身處這樣的環境, 我們不會鄙視他們, 不會因為他們用了農藥就反感,  因為他們都很認真的在為家庭與孩子打拼.

人, 都只是為了生活與更美好的未來!   沒有誰好, 沒有誰壞; 沒有誰對, 沒有誰錯, 每個人都只能站在他的主客觀條件下去選擇人生.

我們選擇秀明自然農法也是因為機緣!  但自己總有一點小小理想: 如果能以自己為實例, 種出有一定產量與高品質的作物, 證之以詳細的成本與收益數據, 是否就有機會引導更多的農民加入我們的行列?  或者至少能減少過度施肥的習慣?  就像桃園農改場前一陣子辦水稻合理化施肥講習會時, 在報紙上所說台灣水稻田施肥量只要現在的 1/6就夠了.    如果能影響一些農民該有多好?

秀明自然農法的存在或推動, 該是其他人的另一種參考.    如同美國最早推動有機農業的 Rodale 協會, 也與日本秀明自然農法協會合作一小塊土地, 看看會如何?

愈扯愈遠了, 今天我想表達的是: 我將只在自家的部落格上發表兩篇文章 — 一個是自家農莊的種植分區說明圖; 另一個是農莊的三年大事紀. 從這兩篇後, 我個人的部落格將 “永久” 封筆, 也不再回應, 直到哪一天被天空部落關掉為止.

這樣可以讓我多睡一點, 太太高興一點, 也讓大家平靜一點, 再去看看迷人的夏夜星空,  離開電腦去接觸真正的大自然!
想接受我家農作物訊息或一些動態的朋友, 請 e-mail 給我 (barkely.lin@msa.hinet.net) 你的 e-mail 與姓名 (本名, 我不喜歡網路上用 “藝名”), 我將來會發個人電子報, 不過我現在還不知道要如何發?

想與我討論或批評的朋友, 也請直接發 e-mail 給我 barkely.lin@msa.hinet.net), 並留下你的姓名, 我若有空就回答, 或者會請你直接打電話給我.   當然, 最好的辦法是勞駕您到台東來看看我們, 或來當義工體驗與更多機會的意見交換.

謝謝許多朋友三年多來在網路上與消費的支持.    再見了,  各位朋友! 這次是 “永久” 封筆喔!

有機小農的生存之道

在2007年以前,「有機」還不是法律規範的名詞,在不標示農委會的認證前提下,小農自主發展出多元的生存空間。這一群獨立自主的小農,在制度面缺乏輔導與保障下,以及大型農企業、通路商的夾縫中、自力尋找、建構通路。

旗美社大在今年(2009)春天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公共論壇,以「不走驗證的有機小農如何生存?」為題,邀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葉虹靈前來分享其論文研究心得。另外則邀請前主婦聯盟台南分社經理葉杏珍、屏東里港有機酪農業的鄧崑海先生擔任回應人。

另一方面自2009年8月1日開始,政府立法規範註明「有機」須經政府輔導之認證單位驗證通過,否則將面對行政罰鍰等種種不利於小農的限制,因而本次公共論壇吸引許多關切有機議題的學員、農友前來參與盛會發表意見,以下是本次論壇的紀錄:

980804-dscf2866-360.jpg
葉虹靈解釋她的問題意識來自於:「如果走「有機」已經是一種另類的選擇,那麼走有機又不走驗證,則是另類中的另類,這些制度規範之外的農友如何生存?」她為了解答此疑惑,葉虹靈訪談許多獨立有機農業生產者經驗。

葉虹靈首先回顧一些數據,有機農業是在官方主導下產生,民國76年於農改場試行,84年政府選拔農友試作,在台灣發展約20年歷史,民國98年官方公布總面積約2382公頃,佔全國農地總面積則不到0.5%。

有機政策不明、驗證制度明顯不利小農

葉虹靈指出一個弔詭的現象,有機農業經常被媒體報導,但實際數據佔比例卻很少,而官方投入的資源並不多,實際上只有一位技正、一個組長在負責,然後政策的定位也不明,官方究竟將「有機」定位為「食品安全」或「農產品類別」並不清楚。

即使如此,有機農業在國內慢慢擴大下,官方還是定下認證制度與驗證標準,一開始的認證單位是農業改良場,然而國外是由民間執行,於是農委會逐漸將認證業務移交民間機構,也就是目前六間民間認證機構。

認證制度開始時分為有機與準有機,準有機允許階段性使用化肥農藥,以便從慣行農法到有機的農友有調整期。而認證標章也依認證單位與政策變化而先後出現紊亂的系統而造成消費者辨識上的不便。一開始用民眾熟知的CAS系統,而後改為OTAP,而後因CAS較具知名度又改回CAS。

農藥殘留檢驗的部分也是反覆,一開始是5%,後來因國內輿論譁然,又改回0%。另外,不同驗證機構的系統各不相同,對驗證人員專業素養的要求也不一致,屢屢傳出驗證失誤,造成市場上消費者對驗證制度的疑慮從未停止。這些制度上反覆改變的過程反映農委會對有機的標準、或者標章缺乏一致的標準。

獨立小農在夾縫中走自己的路

在2007年以前,「有機」還不是法律規範的名詞,因此在不標示農委會的認證前提下,小農自主地發展出多元的生存空間。這一群獨立自主的小農,在制度面缺乏輔導與保障下,以及大型農企業、通路商的夾縫中、自力尋找、建構通路。

在葉虹靈訪談的案例裡,每個小農的有機路走的都不容易,許多農友提到一些基本條件:

一、土地必須是自己的,因為養土至少需要五六年,如果不是自有土地,那辛苦培育的土壤地力終究難保。

二、基本的經濟能力,因為發展有機需要長時間的經營才能回收,沒有足夠的資本、家庭支持與心理準備很難撐過往往長達五六年的成本投入期。

三、社會網絡的支援,有機的路需要很多支持,例如提供諮詢的農改場、或資深農友的意見交換,這些無形的資源在關鍵時刻往往發揮極大的作用。

拜訪台東夏耘農莊林一隆大哥
獨立小農都有一群類似粉絲的消費者在宣傳口碑(圖左二為台東夏耘農莊的林義隆大哥)。

葉虹靈也整理出這些在驗證制度之外,獨立小農的一些共同特質與秘訣:

1. 有別於大型通路、這些獨立小農都有一群類似會員(粉絲)的消費者在支持,奠基於對生產者的信任、願長期支持為生產者的信心根源。

2.推動實作觀摩、現場教育消費者,消費者在農場的實作觀摩中,除了學習有機農產品知識,並透過親身勞動體悟生產者的理念,維持雙方的長久互惠關係。

3.第一線面對消費者,推廣有機知識與理念的能力,有機是以追求健康的生活與環境為理念,聚集有機的消費者以健康食材為回饋

4.積極的自主學習,善用各種資源、建立有機小農的專業能力與推廣魅力。

5. 誠信比獲利重要,是建立口碑的基石,消費者對有機的支持並非一般主流市場通路,而是奠基於對生產者的信任,因此對小農與農產品的道德水準要求極高,這也是獨立小農作有機事業最重要的資產。

59450015.tif
獨立小農們認為推動實作觀摩、現場教育消費者是推動有機事業、與消費者建立互信的重要機制。

展望獨立小農的有機路

展望有機農業的未來,面對規範「有機須經認證」的新法,葉虹靈回顧國外的經驗提到,外國的有機農業是從民間自主的社會運動開始,國內則是由官方介入、主導有機事業的發展,如今政府壟斷「有機」的標準卻不利於小型生產者、擠壓獨立小農的生存空間。

然而,個別生產者卻缺乏集體行動(介入政策)的基礎,這個情況對小農的發展是十分不利。期待未來由小農生產者、學者專家、以及關心有機農業的知識份子與消費者共同面對,建立一個非官方、由下而上「有機的」草根知識體系,匯聚為改革的社會力量。

第二部分:回應與討論

葉杏珍女士回應時提到,我們應釐清檢驗值放寬的觀念,5%是放寬檢驗的誤差值,這是為了機器本身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任何科學的檢驗都必須容許合理的誤差值,如果農委會擋不住媒體的批評而更改標準,則變成媒體主導驗證制度。

此外,1986年開始民間如主婦聯盟已開始討論有機的概念,到1991年民間消費者保護基金會都有推動有機概念,因此無法認定有機農業是官方主導才開始,事實上,只有認證制度是官方由上而下為主導。

DSCF2874
葉杏珍強調,除了要關注有機農業的農友之外,也要關心慣行農業的發展,畢竟「有機」與農業與農村是一整體的。

建立對等、實務之上的對話基礎

葉杏珍認為官方主導的認證制度,將會扼殺有心投入有機認證的小農,走驗證的有機農業將會變成另一個主流體系,而另一部份不願意走驗證制度的則會走自己的有機路。葉杏珍提出懇切的建言,未來是應該把認證與有機驗證作出區別,才不至於因為錯誤的政策主導而扼殺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有機事業。

此外,葉杏珍仍希望關心這個議題的學者專家或知識份子都能夠投入生產,或與農友有共同的生產經驗,如此才有對話的基礎,否則,僅只是關心有機農業的學者專家對這個議題發言,在對話上是不對等的。葉杏珍強調,除了要關注有機農業的農友之外,也要關心慣行農業的發展,畢竟「有機」與農業與農村是一整體的。

無論「有機」或「慣行」,農民始終是弱勢

農友鄧崑海大哥在聽完葉虹靈的報告之後,首先為產銷體制裡農民的弱勢位置發聲,他認為農友耕作的再努力與付出的心血、成本再多,在整個產銷的位置裡終究是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同時提到,消費者必須認清「購買有機的目的」,而生產者則必須自我檢視「為什麼要種有機?」。

必須釐清生產端跟消費端的認知差異,雙方必須認真與誠懇的去面對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差異,才能讓有機農業裡面的消費者與生產者都能夠達成合理的互惠。

鄧崑海語重心長的說,使用農藥第一個受害就是農民,各界在討論有機農業議題的時候,其實處境最可憐的是慣行農法的農友,因為大部分農友都是在明知農藥有害身體與土壤,卻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實施這樣的耕作方式,這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的事實。鄧先生認為知識份子對有機農業的關注是重要的力量。

有機路是為了實現土地與人的倫理

他提到自己退出慣行農法的理由,就是想要實現一種土地倫理,除了是對土地與環境的責任之外,也是對於社會倫理的實現。農家小孩成長長大後無法陪在家人身邊,辛苦栽培孩子卻是去為大企業家、大財團賣命,農家孩子長大之後離開家鄉、沒辦法孝順長輩,造成農村社會倫理的崩解。

鄧崑海認為農村應該要能把年輕人留在農村。他感性且貼切的描述:「…我覺得小孩子陪在我身邊長大,不學壞,比較起來,不會比讀到博士去大公司上班,操壞身體還要差。」

DSCF2883
鄧崑海農友

提到驗證制度,鄧崑海氣憤的痛陳驗證制度與費用的不合理,有時候一整車的香蕉拿去賣掉就是驗證的費用,他希望有更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如果沒有社會各界的關注,政府不會面對這樣的問題。他重申,台灣是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有最優秀的農民,卻養不起兩千三百萬人口,糧食自己率即將跌破30%,這是台灣的悲哀。

DSCF2861

在鄧崑海先生感性的談話之後,緊接著綜合討論,現場的朋友踴躍的舉手發言。現場農友提到縣政府「微風市集」的發展經驗模式值得慢慢關注。張瑋琦老師認為葉虹靈研究的案例都是發展相當成熟的農友,大部分農友要建立支持的直接消費網絡很不容易,大部分仍是要回歸到主流市場通路。

另外,在有機市場內,某些走驗證的有機農友也會排斥未經驗證的農友,造成有機農業之間的惡性排斥。另外農友提到WTO貿易談判中,以犧牲農業、開放農產進口為籌碼對農業造成的犧牲與傷害。但是大體上,農友相信隨著經濟蕭條對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是正面的,返鄉務農的人將會越來越多,我們不能輕易對農業與農村喪失信心,農業的重要性,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才會逐漸被看到。

更多關於有機農業管理辦法的文章,請閱讀:

(1)有機大戰來臨─我的有機,你的商機

(2)保障小農的有機栽培權─對有機管理辦法的修正意見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