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看待老聚落?

客家聚落、夥房、菸樓需要保存,不在於歷史久遠或具有地方特色,更不在於因為被縣政府文化景觀調查列入名錄,而在於聚落民眾如何看待這些物件。如果僅停留在「物」的層次,這些物件很快地會因為地震受損或年久失修….

號稱大高雄地區百年最大的2010年甲仙地震,造成許多房屋受損,尤其是甲仙、杉林、美濃等地區的傳統客家夥房、菸樓有不少受損,這是第一個層次的物質性受損。更進一步的第二層次受損是文化景觀面向,居民基於經濟考量而簡便地以鐵皮覆蓋房子,或者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從而改變了傳統聚落的風貌。第三層次的受損是聚落風貌解體,即許多菸樓因為菸業結束而失去功能,在地震受損後就可能被拆除,使得美濃菸業文化景觀因而消失。

這三個層次的文化受損看起來都因為地震而導致具有文化價值意涵的客家夥房、菸樓受損。然而,這樣的思考僅僅侷限在「物」的層次,所以僅看到房屋崩壞、鐵皮覆蓋、改建RC、拆除老建築等現象或行為。然而,真正會使客家文化受損不在於建築受損,而在於文化崩解,及關於客家文化之價值理念(人與天)、社會運作(人與人)、環境掌握(人與物)、生命成長(人與自我)等四個層面議題的處理對待,及關於對待客家文化是否具有自覺、愛惜、才智、與豪情壯志等情懷、認同、與認知。

990519shiol1170098-400.jpg
美濃吳家夥房及菸樓以鐵皮屋修繕

L1170119
美濃鍾家菸樓震災受損

客家聚落、夥房、菸樓需要保存,不在於歷史久遠或具有地方特色,更不在於因為被縣政府文化景觀調查列入名錄,而在於聚落民眾如何看待這些物件。如果僅停留在「物」的層次,這些物件很快地會因為地震受損或年久失修而在時間洪流中消逝。如果聚落民眾能在「天」的層次看待聚落、夥房、菸樓,則這些物件承載著人們生活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理念,就像神像此物件承載著宗教信仰一般,將是聚落民眾願意珍惜的對象。

如果聚落民眾在「人」的層次思考生活中的社會運作,就會將重建受損廟宇(如杉林鄉樂善堂)當成是凝聚地方向心力的社會動員絕佳機會,而不是沈重的財務負擔。

而更積極地以「物」的議題來思考環境掌握議題,則不在於逕用RC取代傳統建築,或拆除了事,而會積極地討論,傳統建築面對地震的優異點何在,否則多地震的台灣如何撐過百年?而這次地震會受損,不見得是傳統建築不耐震,而是因為人們平時對老建築的日常管理維護不佳。就像老車W123會有問題基本上不在於自身的機械性不佳(否則何以還有許多老車能在路上跑),而在於使用者沒有好好保養(例如定期更換機油、濾心、火星塞,或使用樣態是否造成積碳等)。當然,更積極地想,在當今科技水準的基礎上,如何讓原本耐震的傳統建築更加精進呢?

如果以「我」的層次來進行生命發展面向思考,則需先問,為何客家聚落的人們不斷外移?2010/3/14People Post公民新聞平台報導「2010年3月因潮州沿線鐵路電氣雙軌化要被拆的屏東竹田西勢百年祖堂及伙房」。記者的感想是:

真的很誇張耶!屏東縣政府如此重視六堆客家文化,卻放任台鐵鐵路電氣雙軌化工程強拆西勢火車站沿線整排的客家中堆伙房,難道說政府蓋的客家文化園區與客家文物館比較重要,那真正屬於六堆客家當地老祖宗所蓋的聚落老屋就可以亂拆了嗎?這不是本末倒置,自相矛盾嗎?[1]

可是,問題的關鍵點與其罵縣政府顢頇,更應該看到「雖有部分居民抗議~但沒辦法~重點是裡面都沒有居民了,所以鐵路局拆的是南下右側整排客家中堆伙房,南下左側因為都是有人住的住家,爭議性大,所以只好拆古屋。」[2]也就是說,當聚落的人們不住在其中,縱然沒有被拆除,此聚落的生命力已然逐漸消失(原住民部落如好茶舊社亦如此)。因此,如果此聚落無法具有令人生命發展的力量,人們就會遺棄此地,此聚落也就此衰頹。有些地方以藝術村來重新發展,或以社區營造來重振活力,都是處理人與自我關係議題的重要努力。

若要保存傳統聚落,就需在人與天(價值理念)、人與人(社會運作)、人與物(環境掌握)、人與自我(生命發展)等四個層面系統性地解決所面對的問題,否則,一昧地歸罪於縣政府亦無濟於事。


[1]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2334[2] 同上。

百年劫?!樂善堂的危機與契機

百年歲月應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對杉林鄉月眉村的樂善堂而言,卻在地震後被認定安全堪虞,並貼上一道紅色、宛如催命符的危險建築告示。此事導致地方上人心惶惶,在文資維護奧援不足,但又擔心傷及無辜的考量下..

百年歲月應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對杉林鄉月眉村的樂善堂而言,卻在地震後被認定安全堪虞,並貼上一道紅色、宛如催命符的危險建築告示。此事導致地方上人心惶惶,在文資維護奧援不足,但又擔心傷及無辜的考量下,負責管理的董監事已開完會,並初步決議將「拆舊堂、蓋新廟」,這也使得興建年代仍待考察[1]的這棟傳統建築,即將從高雄縣客家聚落地區之最早鸞堂[2]的歷史中滅跡。

高雄縣客家聚落地區的鸞堂信仰,在日治前期的時候肇端於杉林鄉月眉村的樂善堂,之後相繼拓展到旗山鎮圓潭福安堂、美濃鎮廣善堂,而在傳至廣善堂後的短短十年內,則又迅速延續到龍肚庄廣化堂、廣興庄善化堂、九芎林庄宣化堂、石橋庄善誘堂,當時香火之鼎盛甚至遠及至六龜鄉新威庄的勸善堂,儼然是客家人在天公、伯公、三山國王及義民等信仰之外,另一項重要心靈生活的人文活動。

除此之外,從樂善堂分別於西元1914、1929年所造刊的《覺夢真機》及《妙化新篇》等兩本鑾書內容中,亦可窺見南北客家鸞堂信仰交流互動的文字記載,由此顯示了在當時全台鸞堂發展的興盛期中,樂善堂像是一條南北部客家地區鸞堂系譜關係的臍帶。

日治初期新竹及苗栗一帶相當成功、影響日本殖民政府鴉片專賣利益的鸞堂戒煙活動,由於隱含了反抗日本鴉片政策的思想,加上殖民政府深怕鸞堂是一種秘密結社,會與抗日義軍串連一起,所以下令日警展開了一連串的偵察、監控與取締的行動,也因此在鸞務發達欲南向拓展的需求,或規避日本統治政權注意與迫害的壓力下,活躍於苗栗、新竹一帶客家鸞堂的重要人物,如苗栗公善堂劉石恩、新竹飛鳳山代勸堂楊福來,也陸續南下來到樂善堂協助扶巒著書及監整堂務,進而奠定了樂善堂在高雄地區客家鸞堂史上的先鋒地位。

誠如上述所揭露之樂善堂在台灣歷史與客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其一事一跡或一磚一瓦應該都是值得維護並加以研究的,但今年3月4日一場百年地震的來襲,卻重創這個近百年的客家聚落信仰中心,使得樂善堂陷入了「建新廟、修舊堂」的兩難。

原因是本地常年有淹水的問題,加上廟堂基地的地勢較低,只要進入梅雨季或遇上颱風,降雨量稍大就會水漲過膝,甚至讓木雕神像有被漂流的危機,所以負責管理之基金會的理監事們,有意藉新建之舉一併墊高基地來處理水患問題。

另一方面,又由於地方信徒對於廟宇建築的認識,往往受限於新建=堅固、大=宏偉等主流觀點,這也使得這些理監事們背負了沈重的信徒壓力,擔心如果只修整舊堂反而會成為眾矢之的,熱心參與堂務的林先生說:「更何況,縣府三位專家來勘查後,一致認為損害嚴重,並已貼上紅單、列為危險建築」。

此外,為避免夜長夢多、橫生意外之事,林先生已經延請了內埔一帶頗具經驗及盛名的廟宇建築師傅,開始進行調查並著手新廟宇興建構想的規劃。當筆者拜訪林先生、基金會總幹事及其他幾位現任的理監事們時,雖然基金會已做成新建的決議,但言談之間他們還是有維護文化史蹟的想法與意願,只不過以樂善堂目前的條件及基金會所掌有的資源來看,重建是解決所問題最好的選擇。

990501wuningidsoh-360.jpg

新建≠堅固、老舊≠脆弱,樂善堂後新建約十年的玉清宮,此次受災比前舊堂更為嚴重,林崇熙教授說,傳統建築的優點就是比新式的RC建築更為耐震。

但另一方面,長期關心台灣文化資產維護、現任教於雲林科技大學的林崇熙教授,地震後即藉南下美濃進行私人行程之便,特別抽出時間來現勘樂善堂災損的情況,林教授特別指出,損害其實沒到非拆不可的程度,樂善堂的主結構樑柱受創不大,遭震破的承重邊牆,也可以卸除後再以新磚重砌回去,最重要的關鍵正在於地方人士如何看到這一段值得被維護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資財。

被百年地震重創的樂善堂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這是一個值得政府官員、學者專家以及地方鄉親討論的議題,筆者認為此事牽涉的不只是政府對處理震災是否具備歷史及文化的視野,而更值得努力的是,如何透過公開溝通的方式來凝聚各方意見,催生一個創新納舊的因應方案,讓樂善堂面臨的當前危機,得以透過百年根基而營造出新的契機。

clip_image002

樂善堂需要一個創新納舊的方案,來讓當前面臨的危機,得以透過百年的根基而營造出新的契機。

後註,5月3日客家電視台將在樂善堂舉辦村民大會,歡迎關心此事的朋友與會。

時間:5月3日上午09:30

地點:高雄縣杉林鄉樂善堂


[1] 根據張二文所著高雄縣客家鸞堂的起源-月眉樂善堂與其巒書之研究一文指出,根據《月眉樂善堂沿革》記述:「樂善堂之由來,始於大正2年(1913年,癸(ㄍㄨㄟˇ)丑)之秋」,有關鸞堂的傳衍,張文推論在《覺夢真機》造著前,樂善堂並無獨立堂宇,而於西元1921年新建堂宇落成,西元1925年在增築左面橫屋及廳室。又1961年月眉樂善堂曾出版,月眉樂善開堂49年改築十週年紀念專刊,顯示該堂曾改建。[2] 鸞堂乃聖堂、善堂也,奉祀關帝君為主神,加奉祀孚佑帝君、司命真君尊稱為「三聖恩主」,或加配奉祀文昌帝君、玄天上帝尊稱為「五聖恩主」。或有鸞堂加配 「先天豁落靈官王天君、岳武穆王」亦稱為「五聖恩主」。並以奉祀太上道祖、孔夫子、觀世音菩薩等三教聖真為上座,藉桃柳為筆,扶鸞虔請神靈降筆,以傳神意。蓋古聖離世日遠,必藉桃枝柳筆現身說法,於沙盤浮字,傳真警世,教人修道之法,此種組織之善堂,謂之「鸞堂」,又稱之「鸞門」。著名的台北行天宮即為一例。

入住慈濟大愛村,倒數計時

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編按:

2月11日慈濟大愛村即將舉行落成入厝儀式,高雄縣約有近600位災民將於年前入住新家。在高雄縣災區中,除選擇大愛村為遷居地的災民有新家可過年外,尚有還在爭取自立建村或準備在五里埔建立新家的小林村民仍住在組合屋中,等待重建記憶中的聚落。

同時,回山上的那瑪夏鄉、桃源鄉族人則還在努力爭取避難或中繼安置,族人表示「目前連一個柱子都還沒立起來」,對照歡喜入厝的山下大愛村,其他災民的心情更是五味雜陳。

以下記者針對即將進住大愛村過程的報導,其他災民面臨的處境,也將有後續系列報導。

──────────────────────────────────────────────────

高雄縣政府7日舉辦首批慈濟大愛村永久屋漢民配住抽籤作業,符合抽籤資格共有158戶,但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有132戶,另232戶原民戶則交由部落長老和頭目協調配住。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積極日夜趕工中,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完工,為讓88風災災民趕在農曆年前進住過好年,高雄縣政府7日在旗山鎮鼓山國小樂活館舉行永久屋配住抽籤作業,上午第一梯次先安排甲仙鄉小林村災民抽籤,下午第二梯次再由六龜、杉林、甲仙鄉(小林村除外)和旗山鎮災民抽籤。

抽籤住戶完成報到手續後,先抽取順序籤,工作人員再依順序籤順序依序叫號抽地址籤,決定永久屋分配的地址,抽完籤的住戶,即可馬上與慈濟專人聯繫看新家,並確認搬遷進住時間。

990208c2ji4201003-400.jpg
杉林鄉慈濟大愛村永久屋目前約有700戶中、小坪數(14、28坪)戶數完工。(蘇福男攝)

2010-02-04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外觀。(蘇福男攝)

高雄縣政府民政處處長邱志偉表示,永久屋的配住作業分漢民、原民兩部分進行,名單均由縣重建會審核提供,漢民配住是採抽籤方式進行,原民則尊重部落長老和頭目制度,由其全權協調處理。

民政處3天前才拿到首批審核名單,隨即展開抽籤籌備作業,原本抽籤地點選在永久屋旁的杉林國中,但由於杉林國中已堆滿準備入住的災民家當,因此改在距離永久屋最近的鼓山國小。

邱志偉說,7日是首批漢民配住抽籤作業,配住的房子小大共分大、中、小三個坪數,分別為14、28和34坪,重建會提供名單原有163戶,但6日臨時緊急通知其中5戶尚需補件,因此7日符合抽籤資格為158戶,有26戶缺席,實際到場抽籤為132戶,將等農曆過年後與下一批住民共同抽籤。

7日符合抽籤資格的小林村民有20戶,但只有12戶到場抽籤,原預定2小時的抽籤時間,不到半小時就抽完,一名村民抽完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有人一確定新家住址,則迫不及待趕赴杉林大愛園區看新家。

而為迎接首批住民入住,大愛園區施工單位持續日夜趕工,慈濟則連日來動員大批志工,將各項家具搬進各永久屋佈置,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災民只要帶著隨身衣物就可入住,重新展開新生活。」

2010-02-01
一名小林村民抽完籤後眉開眼笑說,「下週過年終於有新房子可住了﹗」(蘇福男攝)

2010-02-02
慈濟志工忙著將各項家具搬進永久屋佈置。(蘇福男攝)

2010-02-05
慈濟大愛村永久屋家電設備全新,連白米、醬油和鍋碗瓢盆都一應俱全。(蘇福男攝)

2010-02-06
鳥瞰慈濟大愛村永久屋。(蘇福男攝)

被遺忘的杉林,被忽略的農民─陳森榮

陳森榮,46歲的他,從小在杉林鄉長大,十多年前回到杉林接手家中的農事。他沒有經歷過八七水災,在八八水災中,看著強風吹落香蕉,大雨沖刷結實纍纍的木瓜田,看著農人的心血與一年的寄託在風雨中,成為零。

根據農委會九月份的統計,高雄縣農業災損共計 30 億 5048 萬元,產物損失 16 億 8960 萬元,包含農作物損失金額 7 億 3551 萬元,以香蕉倒伏 1550 公頃,損失金額 2 億 3353 萬元最為嚴重,次為蕃石榴、棗、木瓜及鳳梨等。

若以整體農業損失數字來看,農產估計損失金額計 49 億 3203 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 82408 公頃,以香蕉倒伏最為嚴重,被害面積達 6396 公頃,次為木瓜、番石榴、 2 期水稻等。

陳森榮,46歲的他,從小在杉林鄉長大,十多年前回到杉林接手家中的農事。他沒有經歷過八七水災,卻在八八水災中,看著強風吹落香蕉,看著大雨沖刷著結實纍纍的木瓜田,看著農人的心血與一年的寄託在風雨中,成為零。

高屏地區因為氣候較為溫暖,冬天的溫差與濕度都比中部、北部要低,大黃瓜、小黃瓜、苦瓜、絲瓜,都是杉林的冬季作物,另一個主要農作則是網室木瓜。杉林鄉農產量並不能夠有個穩定的市佔率,就跟其他農作物一樣,在市場上想有「一席之地」,必須看老天願不願意賞口飯吃。

杉林地區受損的木瓜面積有3、40甲。(攝影/吳明峰,引用自「小地方新聞網」

一甲地的木瓜,從耕種到採收,需要一百多萬的成本,如果,木瓜是全家的經濟命脈

談到莫拉克在杉林鄉造成的農損情況,陳森榮說:「應該是滿嚴重的啦!農作物大部分都是給風吹倒,都泡水了。」莫拉克登陸時,正是香蕉、木瓜收成之際,強風豪雨過後,已長出香蕉的香蕉樹多半都被風吹斷,若未進入「結果」階段的香蕉樹,「扶正」之後還能期待後續的收成。

至於木瓜,損害也相當慘重,陳森榮種植三甲地的木瓜,完全泡湯,「木瓜剛採沒多久,才開始採 就碰到水災,就都去了」。

雖然市場上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得到木瓜,但木瓜成長期長達九個月,泡水後的木瓜田,因為木瓜樹根部腐爛的緣故,土壤中會開始滋生不好的細菌,為了養地,讓土地「恢復健康」,必須要花上一年的時間讓地力恢復,才有辦法繼續正常的農事生產,

陳森榮說,一甲地的木瓜,從耕種到收成,光是成本就要一百多萬,如果家中以種植木瓜為主要經濟來源,又必須負擔生活開銷,這一年,會變得非常難捱,就他所知,整個杉林鄉有三四十甲的木瓜都在莫拉克之後化為烏有。

香蕉是一年一穫的水果,嚴格說來,應該是13個月才能收成,一般人不太清楚的是,香蕉田並不能夠連種香蕉,種完一季的香蕉之後,接著是兩季的稻子,一年香蕉,一年稻子,這樣香蕉耕種的成功率才會比較高。

若依照這個耕作模式,今年來不及收成香蕉的農民,不但血本無歸,還必須等到一年之後才有辦法再種香蕉,未來這一年,必須想辦法種植其他作物,維持家庭的開銷。

DSC03033

倒伏的香蕉(攝影/吳明峰,引用自「小地方新聞網」

需要什麼幫助?就自己想辦法啊!

如果農民沒有收成,再怎麼低利貸款,一年兩年投入下去,沒有收成也沒有辦法,愈來愈大洞啦!

農損補助上,政府對木瓜這個項目的補助一分地大概是七八千塊,但網室的木瓜成本相當的高,光是網室設備費用,一分地就要十幾萬,光是陳森榮所種植的木瓜,面積就有三甲,卻已經是連續第四年成了泡水木瓜,他說,農損補助並不能夠依杉林的農損面積、範圍就作補助認定,必須看整個高雄縣的農損總額是不是符合規定,水災這種普遍性的災害,「補的話也是補很少,補不會很多啦!」

問他農民需要什麼幫助,他說「要什麼幫助喔?就…自己想辦法啊!因為你說什麼災難,低率貸款,如果農民沒有收成,再怎麼低利貸款,一年兩年投入下去,沒有收成也沒有辦法,愈來愈大洞啦!」

陳森榮的木瓜連續四年都飽受水災所苦,每一次本錢快要可以回收時,一場水災又無情地帶走九個月的細心照顧。木瓜皮薄,採收時需要特別小心,一旦碰撞到,表皮有了損傷,果實就會開始乾枯,失去水分,另外,考量到運送的時間,木瓜必須在六分熟就採收,運送到各地市場時,才會是正好熟成的階段,因此採收工作都是陳森榮和太太負責,不假他人之手。

問他損失多少,他笑著說:「虧不會很多啦,虧一點點,自己人工不算的話。」

木瓜的價格也不若外界想像,每逢風災水患,蔬果的價格就水漲船高。陳森榮說,颱風剛走時,木瓜的價格還不錯,但因為進入冬天,木瓜又是偏冷的水果,市場的需求量小,價格也就持續下跌,產地一斤大約是三四十塊的價格,進入零售市場則大約是在六十到七十塊之間。

另一個問題是網室設備的損失,陳森榮說,莫拉克襲台前,當地的農民根據氣象資料,原以為颱風不會對南部造成重大的傷害,但連續三天的強風豪雨,吹破了網室的網子,吹倒了骨架,整個杉林鄉大概有九成的網室設配都被莫拉克破壞了,

颱風過後,在杉林鄉甚至出現買不到「網子」的困境,而這一件寬14尺,長300尺的網子,每一件要價四千多元,血本無歸的農民,除了整地、復耕的資金外,還得想辦法解決這筆開銷。

最缺的就是穩定價格,給農民保障

問陳森榮,政府部門最需要改進的部分,他說,「最缺的是沒有穩定價格,沒有保障,沒東西就時價格就很高,如果多,就跟肥料一樣。」台灣話有一句俗諺說「菜金菜土」就是台灣農業最好的寫照,穀賤傷農的情況,不斷的重演。

颱風過後,木瓜全部都沒了,農民就在這些空地上種大黃瓜,原以為市場上蔬果供應量少,價格應該會不錯,但「價格剩下個位數,一公斤一塊兩塊」,陳森榮說,「不然不可能颱風過後應該是沒有青菜,便宜到一公斤一塊兩塊,連成本都沒有」。

談到台灣的農業環境,他說,政府雖然替以「外銷」的政策為農民找出路,但「外銷也作得不好」,幾年前陳森榮的木瓜也曾外銷日本,「因為台灣外銷,品質要有夠好的好,價格也沒有比人家高,外銷日本,品質要求很嚴格,農藥殘留什麼都很嚴格,價格也沒有特別好,十顆木瓜挑不出兩顆,價格卻只比國內高十幾塊錢。」

訪談的最後,問陳森榮整個杉林要恢復正常農作大概需要多久的時間,他說:「很快就恢復了,台灣農民恢復的時間都很快,因為本身就是靠田吃飯。」如果收成不好,農民也沒有時間傷感,生活依然要繼續,趕快整理,趕快復種,繼續付出,繼續期盼下一年。

延伸閱讀:

八八水災中遭忽視的小鄉–杉林鄉

八八水災中遭忽視的小鄉–杉林鄉

莫拉克肆虐南台灣,雖然杉林鄉的損失較輕,可是莫拉克也以驚人的雨量及土石洪流摧殘了本鄉的基礎設施與經濟命脈– 農業。遺憾的是,杉林鄉唯一讓媒體報導的只有慈濟功德會在杉林鄉搭建他鄉災民的永久住宅,完全忽略了…

杉林鄉位於高雄縣,左鄰美濃鎮、六龜鄉,右傍甲仙鄉。杉林鄉古名為「楠梓仙」,會有此名是因為楠梓仙溪貫穿全鄉,是本鄉重要的水源,也因名稱優雅故許多耆老與鄉民都還以楠梓仙來稱呼。

但在這次風災中,楠梓仙溪卻以驚人的土石流喚醒大家對大自然的重視。在這次莫拉克肆虐南台灣下,雖然杉林鄉的損失較鄰近鄉鎮六龜與甲仙鄉輕,可是莫拉克也以驚人的雨量及攝人的土石洪流摧殘了杉林鄉的基礎設施與經濟命脈–農業。但遺憾的是,杉林鄉唯一讓媒體報導的卻只有慈濟功德會在杉林鄉搭建災民的永久住宅,完全忽略了杉林鄉也是重災區,同樣遭受重大的傷害。

雖然高雄縣政府與杉林鄉公所未公布確實的損失數據,但個人在8月9日即親自到全鄉各地傳出災情的地方蒐集受損情報與拍攝照片,可概略的描繪出這次風災的受損情況。以下則將莫拉克對本鄉造成的損失分為三方面加以說明:

1.農損:

本鄉山坡地約佔全鄉面積81%,也因地形環境的限制,農作主要以香蕉、木瓜與水稻為主。這次莫拉克來襲剛好接近香蕉與木瓜的採收期,造成本鄉眾多蕉園與木瓜樹半傾或完全伏倒的損失,雖然政府馬上提供災後現金補助,但風災造成的農損規模廣大,補助往往是杯水車薪。


遭風災吹毀的網室木瓜園

DSC03033
半傾與伏倒的香蕉園

2.橋樑受損與斷裂:

本鄉有高屏溪的上源楠梓仙溪流經,此次風災中,夾帶大量上游巨石與斷木的土石流,不斷的侵蝕連結上平村與杉林村的「杉林大橋」,讓剛落成的杉林大橋在此次風災中再次斷裂(杉林大橋是通往天主教真福山的主要橋梁)。除了未來必須先以便橋替代外,上平村的自來水管線也因為杉林橋斷的緣故,全村約千人須先以井水來渡過沒有自來水供給的日子。

其次,連結旗山鎮大林與杉林鄉月眉村的「月眉橋」,也遭受土石流的侵襲,造成月眉橋旁的親水公園數甲的親水設施、綠地與涼亭全數遭沖毀。

DSC03015
遭沖毀的杉林大橋


月眉大橋旁被沖毀的親水公園

3.楠梓仙溪沿岸:

在這次風災中,杉林鄉比較容易引人注目的災區是連結甲仙鄉與杉林鄉的集來村。集來村因部分村落靠近楠梓仙溪河谷,所以在強大的土石流衝擊下,原本靠近河谷的大面積椰林與部分民宅全遭掩埋,聯外道路也因土石流所夾帶的巨石與泥濘中斷約一星期,該區遍目所及皆是巨石與難以想像的黃土掩蓋,很難想像若要恢復以前蒼翠的椰林與農村景觀將有多麼困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楠梓仙溪除了沖毀沿岸水利局所搭建的生態堤岸外,也重創許多原本的水泥護堤,由於楠梓仙溪的流域廣且長,未來修復楠梓仙溪沿岸的護堤將是一個嚴峻的課題。


土石流摧毀原本蒼翠的椰林與集來村部分地區


集來村原本兩樓的民宅在土石流掩埋下僅剩一樓


道路左邊原本是大面積的椰林,道路兩旁原本也有民宅

(作者為杉林子弟,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民族的兩個世界

莫拉克災後,那瑪夏的民族村,為了討論要不要立刻簽署永久屋的意願書,部落內部紛爭不斷,缺乏政府部門說明永久屋附帶的權利義務的文件資訊,所有的訊息都以口傳的方式在部落內流通,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機…

前言:

莫拉克災後,那瑪鄉三個村落皆受到很大影響,其中民族(南沙魯)村傷亡更為慘重,部落也被初步評定為不安全聚落,目前族人暫時被安置在工兵學校,等待未來的發展。

從下山後,為了討論要不要立刻簽署永久屋的意願書,部落內部紛爭不斷,缺乏政府部門說明永久屋附帶的權利義務的文件資訊,所有的訊息都以口傳的方式在部落內流通,造成很大的信任危機與緊張關係。目前有將近八成的居民簽署了進住大「愛永久屋」的意願書,另有兩成居民則打算返鄉或選擇其他方案。

以下分別專訪民族村長與民族國小的老師謝綺燕,前者代表的是簽署意願書遷居永久屋的居民意見,後者為不準備遷居至大愛永久屋的居民,希望透過兩種不同意見的表達,有機會釐清問題的面貌。

20091012-cm-01-400.jpg

民族村基本資料:

戶數約160戶(錫安山另有300戶,雖在村境內,但為另一獨立世界)

居民為生方式:除少數公務人員與小商店,其餘皆以務農為主,包含麻竹筍、生薑、芒果、梅子、芋頭,少量的咖啡以及自己吃的蔬菜。

一、準備搬去永久屋的人的想法

主要受訪者:村長劉金和

訪問者:馮小非、康椒媛、楊育青

採訪整理:馮小非

DSCN3802-1
民族村長劉金和,布農族人。攝影/康椒媛20091012

訪問者:想請教村長,從下山後到現在選擇永久屋的過程,大概的情形.

村長:

我們從山上下來後,村莊分兩邊住,一個是旗山內門順賢宮,一個是佛光山的禪淨中心,分兩邊不好做事,有人就主張說,要到路竹教會,那是民族教會的姊妹教會,但那時候我們考慮自己人數太多,教會不好接待,所以就決定接受政府安置,把兩邊都一起在遷到現在的工兵學校。

還分成兩邊安置的時候,大家就開會,協調未來路怎樣走?山上很危險怎麼辦?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大家就決定說要組合屋,不是要永久屋,組合屋的地點有三個選擇:圓潭的台糖地、五里埔、杉林月眉農場,大家就表決要去月眉杉林,結果組合屋材料都進來了,紅十字會把材料都帶來了,結果縣長來了,說組合屋不適合夏天住,冬天來也不好,然後就有傳出說大愛(慈濟)要蓋永久屋,所以大家就傾向要住永久屋。

在考慮永久屋的時候,居民也是想回去,所以就要求說要有公正單位去鑑定,部落是不是真的危險,經過營建署去鑑定,真是危險,村民的心就比較堅決,那就選擇永久屋,但是有些村民就說還不夠肯定,就要求孫主委(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再召集專家鑑定,孫主委有來,也說實在不安全。

現在我們民族村有148戶,錫安山那邊有6戶要下來。政府有答應我們,說村莊不拆掉,也不徵收,也可以回去工作,只是家不能住,要進去睡午覺的話,要先看一下有沒有警察在旁邊,沒有的話就可以進去。

如果我們的台21線搶通的話,以後月眉農場回山上只要40分鐘(現在要繞道4個小時),我們就可以住在山上,每天回去務農,總統、縣長、還有院長都有說,你們可以回去種作物,我們目前最需要的收穫就是種生薑,還有梅子每一年都要收一次,芒果一年收一次,整理打藥下肥,麻竹筍一年都要收一次,都要回去整理。

訪問者:村長,您說的這些,有政府的書面資料嗎?

村長:沒有,但是政府有口頭答應

訪問者:

10月8日的時候,那瑪夏說明會有發一張文件,政府現在有決議說,如果部落是被評估為「不安全」的話,土地要降限使用,就是說會管制的比現在嚴格,然後如果有得到永久屋的話,可保有原鄉土地所有權,但是不得住人,僅得作為部落共同文化資產,其用途得由部落討論決定。

不知道村長有看過這個文件嗎?如果按照這個文件的話,房子是變成部落的共同資產,然後耕作,如果按照土地分區使用模式,只有「農地」可以務農,但是大家現在應該有很多耕地,都是「山坡地」,那將來還可以繼續務農嗎?

村長:

有這份文件嗎?你這張借我看一下,(村長去戴上眼鏡),有這個規定我怎麼不知道?縣長跟主委就是說,可以務農啊,他們說,只是在山下多了一個房子,其他都沒有改變,山上房子是說不能住人,可是主委有說,只要看一下沒有警察就可以進去睡午覺,現在要變成「部落共同的」,那就不能進去啦,這怎麼可以?縣府要給我們一個保證啊,都沒有白紙黑字,要不然我們都是文盲,不務農要作什麼?

DSCN3809-1

村長透過訪問者的電腦,閱讀該份文件,該份文件內容,請點選這裡下載閱讀。(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訪問者:

再請教一下村長,有報導說,現在民族村要申請永久屋的房子,有90% 沒有建照,所以不能申請,那這件事情村長知道嗎?

村長:

鄉長講過,只要有村長帶幾個鄰長去求證一下,不要說一定要有建照,但是我要再去鄉公所瞭解一下,政府叫我們遷村,為什麼還要找這個麻煩,希望政府趕快幫忙,要不然當初就不要叫我們遷村嘛,這樣好像有矛盾。

訪問者:關於永久屋的坪數和未來的規劃,不知道村長這邊知道的情形是怎麼樣?

村長:

他們就是說,只要有簽意願書的都可有永久屋,然後有分成14坪、28坪、34坪,然後每個年滿20歲的男生,都可以另外有一間,或者去住28坪,因為這樣將來結婚才有地方住。

訪問者:

村長,營建署那邊10月6日有開會,已經有住的標準,好像沒有說,20歲以上的男生可以另外有一間房子,或者是搬去28坪的,只要2人以下,應該就是14坪,您這邊有政府的說明文件嗎?

村長:

沒有,但是他們都這樣說。那我要來再去問。政府都沒有給我們白紙黑字的保障。

訪問者:

想請問村長,您覺得,為什麼這一次部落會吵得那麼嚴重,你覺得不搬去永久屋的那邊的居民,他們不高興的原因是什麼?

村長:

因為他們不欣賞我,才會造成他們不想遷村,然後他們對「程序」的想法不一樣,好像沒有正式開會,就變成「誰是誰的那一邊」。

到今天我跟他們講,你不登記的,你就站在另一邊,不要講話,登記的就跟我來,你自己作決定,不要在後面搞破壞,不能因為有認識幾個媒體,就暴露自己的觀感,這樣會破壞整個團體。

像目前有一些堅持要回家,我的看法是,就是不安全,怎麼回家?如果回家的話,就沒有機關單位幫你了,至於30年後50年後,如果變安全了,我想後代還是會回去。

所以台21線一定要通,我們才能回去山上採收梅子,但是政府一定要給我們白紙黑字,要不然住進去之後說不能種山薑、芒果的話,那我們怎麼辦?

二、沒有選擇搬去永久屋的人的想法

受訪者:

民族國小老師謝綺燕,民族村的媳婦,民族村重建委員會成員打亥老師的太太。

那瑪夏鄉代表李惠民

村民林春福(年輕族人,目前就讀明道大學)

採訪者:康椒媛、歐陽毅、馮小非

整理整理:馮小非

981012-lihueiminDSCN3673-1
鄉代表李惠民(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採訪者:可否請兩位談談說從山上撤下來之後,到現在選擇永久屋的情形

李惠民代表:

我們一開始被撤下來,在佛光山的禪淨中心,還沒幾天就已經有人在作永久屋意願調查,大家還沒有思考空間,當時認定可能會不去,急需有安定下來的地方,所以慈濟意願書下來,很多人就都簽了,大家的想法很簡單,想說外面有房子住,但是可以回去耕作。

但是意願書的第一個版本說,不能再回原居住地居住,我們看到後,心理就很擔憂,那時候就有人問我要不要簽,我說再來看,那時候還沒有非常同意或拒絕去大愛屋,只是怕會不會簽了這個,一手拿大愛屋,一手要放棄房屋所有權。

後來縣府就說,把那句「不能回原居住地」拿掉,改成「不能從事破壞水土保持」的工作。但是那時候政府也沒有任何計畫,我們會很擔心,這部分會不會是陷阱,所以我們就拒絕去簽,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把意願書簽出去。

我們本來想要住組合屋,再慢慢思考部落將來如何決定,我們8月20幾日才去看了組合屋的情形,政府卻臨時喊卡,隔天就要看軍營,再隔天就遷了,連禪淨中心的師父也是到我們要遷的前一天才知道,他們也覺得怎麼那麼倉促。

到了工兵學校後,慈濟人就天天來,穿梭在族人中,請大家簽意願書。每個人狀況不同,立場不同,問題不同,有人很強烈需要山下有一棟房子,我們可以體會這樣的狀態,可是大家還是有疑慮,因為政府都沒有作任何的承諾或計畫步驟。

我們本來自己成立了自救會,到這裡變成重建委員會,有一次慈濟作了說明會,村長幹部去了,他們開完會回來以後就說,房子很棒,就很強烈的要推永久屋,也說跟慈濟講好了,相信他們做出來的任何承諾。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對口應該是「政府」,而不是「慈濟」,我們是很擔心,選擇永久屋到底會不會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但是政府都沒有講,所以後來就跟部落有一些不愉快,很多族人甚至覺得,我們妨礙他們得到永久屋。

因為每次開會的訊息並不是很清楚,縣府或相關會議,不管任何會議,應該是充分訊息傳達,但是我們我都不知道,感受很不好,因為我們有很多質疑,需要有很多白紙黑字的地方。

所以上次總統來,我跟他說:

「你們說的話會傷我們的心,你們白紙黑字出來的話,才會安我們的心」

981012-lihueiminDSCN3678-1
民族國小的謝綺燕老師,民族重建委員會打亥老師的妻子(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受訪者:你們對永久屋方案有疑慮的地方是什麼?

謝綺燕老師:

我們會想說,遷到山下後,部落的發展性在哪裡?生活工作的態度、整個習慣方式,跟平地不同,強強烈的不一樣。我是平地人,媽媽務農,我知道平地人農耕的方式跟原住民地區很不一樣,他們是粗放式的,噴農藥或精緻耕作都很少,梅子樹都幾十年以上了,要採收才去砍草,沒有精細農耕方式。以這種方式如果來到山下,要如何以農耕保障生活,也沒有那麼大的地,但是族人沒有想那麼多。

而且慈濟一直來遊說,不斷承諾我們的族人,只要族人開口的,慈濟都說好,慈濟說,只要20歲的男孩子都可以有一棟房子,也有透過廣播公開講,所以族人都很高興。只要慈濟講的話都是ok的,沒有顧慮。

我們常跟族人講,到時候的決策權都是在政府單位,不是慈濟,但是從一下飛機,他們就被灌輸說,慈濟就會幫我們蓋永久屋,都是ok的,不會失去山上的任何東西,這些都是免費給你,好像政府免費幫我在山下蓋一棟房子,其他都沒有變化,族人當然都很高興,都說好。

如果真的可以是如此的話,最好不過,誰會想要拒絕這些?但是慢慢的瞭解後不是這樣,拿了永久屋之後,是很可能會失去山上的東西,但是族人都沒想那麼多,

所以當狀況跟族人想像的不同的時候,他們甚至說,我們是破壞份子,是我們去收買了媒體與政府,要求要有建造才能領永久屋,害他們拿不到永久屋。

我覺得今天不論什麼方案,不論是誰講的,應該要說清楚,如果有真正的決定出來,應該要讓我們多知道,可是目前政府除了「八八重建報」之外,都沒有給任何明確的文字,如果有任何決策的事情,應該要讓受災的地方知道,我們才是災民,需要知道未來的走向。

我們沒有選永久屋的,在這裡都很辛苦,很多人都有接到電話說催促簽意願書,他們說,如果你們不去住,動作會比較慢,大家一起去比較快,如果今天我跟你講,有幾個人不答應,因此就會影響你們的權益,那當然大家就會很討厭那些不合群的人。

村長後來都有廣播說,叫大家不要上網發言,說這樣會影響我們。

李惠民代表:

剛時剛下山的時候,本來是有共識的,剛下來成立自救會,來這裡組成重建委員會,現在形同解散,變成這樣有矛盾,我們也是很痛苦。

但是我們還是一直告訴族人,如果不清不楚就遷下去,萬一後果是不能改變的呢?我們一直希望能有白紙黑字的得失分析再作決定。來到山下,也許幾個人可以過的下去,大部分的族人不會超過3年就會回家了,到了山下上,你要靠什麼生活?

其實最適合住在山下的,反而是謝老師跟打亥主任,他們的收入都是ok的,我也跟其他族人說,打亥主任應該是很笨的,幹嘛窩在這邊跟我們那麼辛苦,他們也可以不要管這些事情啊,他們也可以不需要跟我們住在營區啊,還可以跟政府申請租金補助,他們是「老師」耶,頭腦都ok吧,實在是希望幫助族人選擇對的東西,現在如果不講的話,會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主委要我們自己決定,你認為部落安不安全,你可以說他是安全,也可以說他是不安全,如果覺得不安全,這塊地建地還是你的,房屋就不是你的,但是不會被剷平,以後的話,就會變成部落的文化產業,如果部落覺得是安全的話,你可以住在那邊,可是如果有發佈訊息,危險的時候,是會被撤下山的,但是你可以住在那邊是ok的。

主委就問我們,你們就自己覺得,部落是安全的嗎?村長就站起來說要表決,打亥主任就說:

「我覺得這是程序的問題,這是部落大事,不能草率形式,總要有正式的程序出來,總要發通知單,也不是大家都知道有這樣的事情,講好什麼時候開會,有簽到簿,有開會紀錄,做成決議後再把記錄送上去,這樣才有保障」。

如果部落已經分成兩邊,但是我相信不久,他們就會回部落了,三年內就會回來了,如果住進永久屋之後,想要回家的話,也可以註銷,就可以繳回給政府,但是回去的話要自己蓋房子,我們就先在那裡等他們回來。

受訪者:

謝老師,你覺得下山對部落的未來會有什麼影響嗎,如果回山上,小孩子的教育會怎麼處理?

謝綺燕老師:

以前學校還在山上的時候,部落對文化的傳承推展就已經很吃力了,因為已經習慣完全使用主流語言,整體生活也跟以前有很大的差異,加上很多的家庭並沒有那種決心,在家裡面教育孩子族群文化語言,所以小朋友會講布農語的很少,如果你又到主流社會去,這不只是文字撰述,而是整個環境的問題,無法貼近語言原有的環境。

我們校長說,學校跟著部落走,至於是跟哪一個部落走,可能就要再看。如果到了杉林月眉農場,並不單單只有我們一個民族,那就是多元族群,甚至會不會被打散去其他的國小都還不知道,當漢人與原民交雜之後,我對文化傳承的感覺是比較不樂觀的。

我覺得杉林的永久屋,就是一個房子,如果為了房子失去了一個「家」,那就很可惜。

我的小孩也一直說想回山上,我有跟他們說,如果我們回去,同伴會很少,就沒有同學,我小孩說沒關係,我要回去山上,回去比較好。

可能將來如果真的回去的話,如果民族沒有學校了,就帶他們去隔壁的民權唸書。

訪問者:春福,你是年輕人,為什麼會選擇想要回部落生活?

林春福:

我只想回山上,不習慣山下的生活。國中在外讀書都要花錢,在山上比較自由,
在山下都只能在房間打電腦,在山上都在烤肉,釣魚,打獵,晚上的時候,老人家都在泡茶,我們就在旁邊烤肉,一小條烤一整個晚上,就一邊講話,我可以連續烤一個禮拜。

八八水災前,我才跟山上的朋友一起去獵到一頭山豬,本來約好八八那天還要再去一次,可是就坐直昇機下來了。

未來的話,可以去考公務人員,也可以當農人,如果真的永久不能回去,就沒有家鄉,也沒有祖靈地,這很難想像。

full--DSCN3686-1
還在就讀大學的林春福與部落的小孩子。(攝影/康椒媛10091212於工兵學校)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小林村蓋永久屋 村民擇定2地點

小林村自救會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74戶選擇在小林村1到8鄰的「五里埔」,另120戶選定杉林國中附近台糖公司土地。小林村9到19鄰計有247戶,家屬19日為罹難的親朋好友家祭時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部分家屬因未達法定成年年齡而無法決定,將等找到法定監督人後再選定。

編按:

9月13日,小林村民與鴻海企業郭台銘先生座談後,決定9月19日將在公投決定永久屋的遷住位置,村民做出「兩處遷村」的選項,詳細情形請閱讀下文。

──────────────────────────────────────────────────
遭土石淹沒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9到19鄰家屬今天表示,開會選定2處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小林村「五里埔」的安全性尚未中央評估。臨時安置的組合屋則將如期完成。

小林村自救會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其中74戶選擇在小林村1到8鄰的「五里埔」,另120戶選定杉林國中附近台糖公司土地。

小林村自救會指出,小林村9到19鄰計有247戶,家屬19日為罹難的親朋好友家祭時開會投票選擇永久屋興建地點。不過,部分家屬因未達法定成年年齡而無法決定,將等找到法定監督人後再選定。

營建署、高雄縣政府8月中曾勘查「五里埔」是危險區段,家屬的投票決議還有待中央進一步勘定。

小林村家屬目前暫時安置在甲仙鄉「龍鳳寺」,預定10月20日搬遷到杉林國中邊的組合屋。70多戶組合屋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監造中,將如期完成。980921

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9月12日,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至甲仙鄉公所,和小林村居民互相交換意見,居民也對用地與重建形式提出看法,郭台銘先生針對未來重建過程中,關於有機耕作、社會福利等措施向居民提出簡報說明,並強調…

背景說明

莫拉克颱風重創甲仙鄉的小林村,必須遷村移住。鴻海企業郭台銘先生主動提議,協助未來重建的產業和社區照顧計畫。但因小林遷村至今尚未定案,政府部門也未針對土地問題提出明確說明,導致無論中繼安置、遷村地點,與未來產業重建等議題,都無法順利開展。

9月12日,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先生至甲仙鄉公所,和小林村居民互相交換意見,居民也對用地與重建形式提出看法,高雄縣長楊秋興、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羅世雄、甲仙鄉長、紅十字會處長等人皆有與會,唯政府部門對於小林遷村之最終地點選擇、土地取得模式、聚落再造等議題,均無明確表示。

小林村民目前傾向遷往高雄杉林的月眉台糖農場,但該塊土地亦為慈濟規劃興建700戶永久屋之基地(原規劃讓甲仙、那瑪鄉居民居住,雖許多族人仍在抗議,該案已於9月10日動工),據了解,小林村民不希望採取慈濟同一規格之興建模式,希望透過聚落討論出合宜的方案後,由紅十字會協助興建房舍。

至於村民原本屬意的遷村地點五里埔,雖離原聚落近,但因無法耕作而無法遷居,但居民希望能在五里埔興建紀念公園及小型工寮,讓大家不時能回去看看,希望不要失去斷了與舊有文化的連帶。

村民原本另外物色了一塊安全的農地,離杉林農場不遠,約有7、8公頃,可單獨容納小林聚落重建,但縣政府希望能「集中管理」,並不準備核准此方案,仍希望居民到杉林台糖農場,與慈濟的700戶共同重建。

至於耕地部分,雖郭台銘先生提出有機栽種規劃等方案,但該塊土地預計可耕地僅有53公頃,由鴻海企業承租,預計只可容納100戶的耕作規模,但整個杉林月眉農場若住滿700戶,假若每戶都有務農需要,則每戶可分配到的農地不到一分,顯然無法達到務農所需之經濟規模,這部分不知應由誰協調?

另外,如小林村委請紅十字會在杉林台糖地興建有聚落特色之永久屋,但因與慈濟預計興建之單一風貌700戶集合住宅為同一地點,被「分配」給慈濟的那瑪夏鄉族人是否也希望能比照「小林模式」由族人決定重建風貌?該塊土地將來是否能永久使用…..,現場有居民詢問,但政府仍強調僅有地上使用權,土地權無法轉讓,但是否要用何種形式長期租用,如何確保居民權益,仍在未定之數。

下面刊出9月12日之會議記錄整理,由台大新聞所研究生查慧瑛記錄,旗美社大工作者劉逸姿補充整理,提供災區與關心莫拉克重建之朋友,作為重建參考。

980913-hunhaiimg-1192-360.jpg
鴻海企業與小林村民於甲仙鄉公所座談。

郭台銘先生與小林受災戶於甲仙的會議記錄

日期:98年9月12日 上午11:00 – 12:55

地點:甲仙鄉活動中心

列席人:高雄縣長 楊秋興

鴻海企業集團董事長 郭台銘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羅世雄

六龜鄉代表 新開自救會 黃智隆

甲仙鄉鄉長 劉建芬

甲仙鄉代表 小林社區災後重建自救會 蔡松諭

紅十字會處長 陳宗良

那瑪夏鄉代表 缺席

慈濟代表 缺席

11:00 小林村自救會發言人蔡松諭會前說明

1. 發放兩張資料,為未來重建地點土地說明(五里埔與杉林)

2. 鴻海並非政府單位,希望大家有任何意見,都盡量發表,郭董事長說話一言九鼎,現場說最有效,大家一定要把握機會發問。

3. 郭台銘條件:興建工廠與發展有機農業,年輕人必須回流,請年輕人思考是否要回鄉,並填寫意願調查表。

11:12 會議開始

蔡松諭:利用此機會,由郭董事長向各位說明重建計畫。

(介紹列席人)

鴻海企業董事長郭台銘報告

各位同胞、甲仙鄉民,今日有機會在此與大家討論如何重建家園、共同建設家園。上禮拜行政院開會談到:我們不是蓋一棟房子,而是一個家園,希望能長久居住、長久居安。這是一個企劃案,並非決定,要與大家建立共識,再來推動,但因時間急迫,大家都希望有一個家,所以希望能儘快規劃。

郭先生強調:

1. 並非已定的方案,而是提出一個企劃,必須建立大多數人的共識

2. 鄉親們有年長者、也有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以及離家工作的年輕人。上週於行政院報告時,已提出:若要重建家園,最後還是需要年輕一代、中生代來執行,這是我的條件。自己的家園,一定要由自己的雙手來建設。

聽說現有很多願意回到家園來建設的年輕人,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希望大家盡量提出意見,我們一定要與大家建立共識,再來一起執行,今日提案並非最後版本。下午將與行政院做簡報,所以今日討論非常重要。

今日我把各位當同胞、客戶,與慈濟合作,一定要讓你們滿意,若不滿意,必須修改。we are team,我們是一個團隊,要與大家共同建立一個大愛的家園。 感謝自救會提出的問題,稍等一一回答。

郭先生簡報內容:

第一頁 高雄縣杉林重建區重建方案

1. 三生一體的示範社區

2. 三生一體的示範家園重建方案

3. 鴻海有機農業運模式(不會用鴻海的名字)

第二頁 生態+生活+生產 三生一體的示範家園重建方案

生態(保持農村生態、原有生態)+生活(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及文化)+生產(農業生產或協助任何生產方式,如:工廠、自行創業…等但以不破壞生態為原則)

根據三生一體,有五個指導原則(但要經過大家同意)

1、就「養」(食衣住行)→大愛村建設方案(慈濟),於月眉農場
今日的意見一定會記下,明日會去拜見上人,也會把大家的意見直接轉達給她。

2、就「業」

有機農業(鴻海+21世紀基金會):保證收購
→利用兩年將有機技術移轉。
→種多少,買多少,至少與市價相同收購,甚至更高,保證大家比現在 的收入更多。

(說明: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為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之岳父)生產工業(鴻海):保證就業
→任何科技工業都可提出。

3、就「醫」:目標→讓此地有與台北相同的醫療水準

當地醫療(慈濟)→就地有醫療

遠距醫療(慈濟)
遠距照顧(鴻海)→透過科技方式,與台北永齡基金會…等合作。

4、 就「學」→讓小朋友受的教育,不讓其與都市小孩有落差

希望學校– 永齡基金會(鴻海)→可蓋一座、捐一座希望小學

多聘用部落年輕人當老師(鴻海)→目前與許多大學有合作(如:東華大學)

遠距教學(鴻海)

5、就「希望」

文化傳承中心(慈濟)→此地有幾個原住民部落,正與慈濟商量中,做文 化傳承的工作

培訓中心(鴻海)

安養中心(慈濟)→與文化傳承結合,如:讓老人從事一些傳統編織作為 展示用

980913-hunghaiPPT1-360

980913-hunghai-2PPT2-360

 第三頁 土地規劃圖

1. 慈濟重建區→約五十八公頃,預計蓋一千戶。

2. 有機農業預定地→約五十二公頃,約可供一百戶耕作,並百分之百保證收購農產品。

第四頁 鴻海有機農業營運模式

1. 承租土地(鴻海集團向台糖公司承租土地,52公頃位於高雄縣杉林鄉杉林國中東北側)

2. 農場規劃及建設施工(BOT之B)
鴻海集團委託21世紀基金會辦理規畫

鴻海營建團隊配合施工

3. 農場營運、技術培訓及移交(BOT之OT)

鴻海集團委託巨農有機農業負責農場營運

農場聘用並培訓重建戶居民

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品

待重建戶住民能力建構完成,鴻海集團將農場移交重建戶自行經營

→已做堪查,適合作有機農業

→(初期)聘用並培訓重建戶居民,並用較高的薪資(約高15%)

→當重建戶住民有能力,鴻海將把農場移交重建戶自行經營

但收購的時間長度還需再談

☆未有工業的規劃,因為需要與居民再溝通、再另外安排。

建議:

1. 許多人希望再回到五里埔,但五里埔只有幾公頃能居住,也沒有適合耕作的農場,若居住五里埔,交通往來、工作…等,都較不方便。

2. 雖然政府有八公頃在水土保持上無虞,但在過去的經驗看來,沒有人能保證五里埔的土地安全。

3. 大家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生活區,較好規劃。

IMG_1190 拷貝

現場提問

蔡松諭發問:

1. 就養計畫:過去小林的永久屋由紅十字會負責,若未來繼續與紅十字會合作,可否適用此計畫?

2. 有機農業有一百戶就業機會,但慈濟規劃為700~1000戶的居住,那有機農業的規劃是否足夠?

楊秋興補充:

1. 慈濟預計建一千戶,土地使用變更已完成,目前有719戶申請入住永久屋。若民間來蓋可能會蓋超過3000戶,所以可能會再擴建,但縣府與中央要再做評估。

2. 若五里埔有超過五十戶的規模,也有可能建立,但縣府還需討論。

蔡松諭補充:

1. 慈濟蓋很多,但沒有很多人要去住怎麼辦?我自己就私下去了解,那瑪夏的朋友好像不太願意住。

楊秋興:

這是他鄉的問題,請勿混為一談。

羅世雄:

1. 行政院與高雄縣主要就是要讓大家趕快回家。慈濟承諾要在六個禮拜把永久屋蓋好,也給行政機關許多壓力。行政院與高雄縣也將展現決心與效率。

2. 營建署昨已會勘完成,五里埔只有七公頃安全。鴻海現在在杉林做規劃,才有足夠的土地。

3. 下午向行政院長報告後,再確認月眉是否能使用。

郭台銘:強調安全、政府認可、年輕人回流

1. 慈濟、紅十字會都是大愛機構,也都是我們常合作的對象。只要大家都住在合法、政府核准建設的地點、社區,雖不是慈濟的房屋,而是紅十字會在月眉2018號的計畫,只要大家在這附近居住,不會將其排除在就養、就業計劃之外。但安全是最高的考量。

2. 有人覺得慈濟的房屋太一致、不好看,但慈濟的動作很快,據了解,紅十字會的重建速度較慢。

3. 保證就養與就業。並保證在學習有機農業技術時,仍有收入。

4. 目前不曉得有多少人要來住,因此慈濟的建設工程有所延宕。

陳宗良:

1. 紅十字會從未說蓋房子需要一兩年。只要經過一個月審定、兩個月工程、一個月收尾,紅十字會四個月也能完成興建。

2. 任何單位都是基於社會公益精神來這裡幫忙,也希望結合其他單位,並不會排斥其他任何有利村民的方案。

3.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協調」。

4. 紅十字會要重建的是一個家園,理念與鴻海的計畫類似。

鄭水萍發問:

台灣的災難管理還有進步空間,肯定鴻海的計劃。

1. 郭台銘的論述提到「家」是非常好的構想,台灣的島嶼生態非常珍貴、此災區具規模小、有地緣性、平埔族風格…等特色。

2. 倖存者的背景調查:高中以下的學歷,還有車貸、房貸,除了命一條,其他一無所有,非常弱勢。若他們有意願住在五里埔,是否能請郭台銘把愛也分配在這小小的七公頃中。

村民發問:

1. 目前有八個孤兒,是否請永齡基金體與我們聯繫,即時幫助這些孩子?

村民發問:

1. 希望給我們加工區的工作。

甲仙鄉長劉建芬:

1. 感謝郭董事長,希望郭董事長要說到做到。

2. 耕作面積和容納一百戶的農民,未來可能有很多鄉的災民會在此,所以可能還不夠。且未來不可有工作限制:如年齡、學歷…等限制。

3. 除有機農業之外,也希望能發展精緻農業,如花卉。

4. 希望能保留平埔族文化,而非制式建築。

蔡柏諭補充:

1. 大家對慈濟大愛屋的了解不多,未來希望能多辦幾場說明會、公聽會。

徐報寅提問:

1. 在慈濟大愛村的預定地裡,是否能請紅十字會來蓋永久屋?

黃智隆(六龜鄉代表,新開自救會)提問:

不要道歉,只要重建

1. 有些新開部落的災民已申請杉林鄉的永久屋,能否請郭台銘也多加關愛?也可加入鴻海的就業方案?

2. 是否農建立有「特色」的休閒農場,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也可搭配有機農業。

村民提問:

1. 土地是誰的?

2. 種出來的產品是誰的?

郭台銘:

1. (對倖存者組織)二、三十戶住在五里埔,安全有所顧慮,所以仍勸說應改往杉林,大家團結在一起。二、三十戶很難建設,我不敢做保證。

2. 與縣長討論,不需趕三個月完成,儘量保持平埔族文化的外觀,明天會將此意見轉達給上人。

3. 希望大家能有一致的意見:是否要保留房屋的特色?能不能等待?我無法為大家決定,希望大家能決定。(底下部份民眾此時回應:能!)
我的意見是:先有安全的臨時屋,再花多一點時間建設具特色性的房屋。

4. 下週會提出第二個方案。

5. 永齡基金會執行長今日有到場,我們保證負責小林村孤兒能讀到大學畢業,工作就業。補充:高雄縣的孤兒一樣認養到大學畢業。

6. 加工區工作:我還是希望有年齡的限制,年長的老人家會有安養計畫。

7. 就業計畫:只要能正常生活、工作,答應不限制任何學經歷。但年齡必須有所限制,如超過六十歲,應有安養計畫。

8. 請提出調查清單:就業人數、年齡層、大家想從事的工業類型為何。

9. 精緻農業:先把無害的生態農業做好,再進一步思考精緻農業。

10. 有機農業產品:農民可自由選擇賣給誰,若外面市場有較好的價格,農民可自由選擇。

11. 觀光休閒農場:鴻海願意協助技術與資金。問題是誰來經營?利潤如何分配?必須請你們先提報計劃,成立自己的組織,交給縣長再轉交給我。

楊秋興:

1. 感謝郭董的說明與協助。未來會與大家做多次的溝通、一起規劃,是否做標準化的建築、公共建設、文化的傳承,

2. 土地由中央政府出錢,房屋由慈善團體興建。但此部份牽涉到國有財產土地不能贈與的問題,但保證居民有地上物的永久使用權。

郭台銘:

我保證一定會再回來。

12:55 座談會結束

會後小林村民內部討論

蔡松諭:

1. 郭台銘的意思明顯:選擇在杉林。

2. 村民要簽連署書,選擇要有特色的住宅,明天郭台銘會告訴慈濟我們的意願,請大家把握時間與自己的權益。

3. 請大家投票選擇要住在五里埔或杉林。希望大家能團結在同一個地方,才能整合資源,發揮更高的成效。

4. 下週六、日登記農業或工業就業意願,請大家回家時仔細思考。

鄭水萍:

建議:把災難變成資產,成立紀念館

幹部報告:

9月19日舉辦家祭;9月20日舉辦公祭。

延伸閱讀:

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上)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4)外界有大愛,居民有為難

外面都以為我們民族村已經同意遷入杉林永久屋,實際上,族人的想法每天都在改變,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資訊、不確定的因素,每天傳入的政策訊息和想法都不一樣,都會影響到族人的想法和決策。從水災發生到現在…

新聞背景:高雄杉林慈濟大愛永久屋即將動工

在三大永久屋計畫當中,杉林鄉月眉農場大愛村計畫被閣揆劉兆玄稱讚為「最成熟」的永久屋計畫,是由慈濟主導大愛村建案、鴻海主導產業重建計畫。這也是慈濟在台灣的首座大愛村,鴻海在台灣的首個公益示範區。

此計畫佔地58公頃,由台糖提供土地,慈濟已委請戴育澤建築師完成整區的規劃圖,計畫興建800到1,000戶,此區要容納那瑪夏鄉、桃源鄉等部落,劉兆玄宣布民族村已確定要遷入,鴻海則自行召開記者會提出,要協助該園區從事有機農業,甚至還一律保證收購,對不想從事農業的族人,還可以設計小型工廠,保證就業。

當外界以為這是一個「成熟的永久屋計畫」時,苦勞網的特約記者summer採訪了三位人士,其中包括協助慈濟收集意見書的村民代表,發現居民心中有非常多的疑慮,大家都很感謝慈濟的善心,但是永久屋政策還有許多未說明清楚之處,就似乎已經被宣布定案,讓民族村的居民,真的很為難啊!

現況說明:法令未清,狀況未明,居民其實並未決定

行政院閣揆劉兆玄宣布,民族村將是確定遷入月眉農場大愛村的部落。慈濟的動作也很快,已透過部落發放意願書。

遭逢災變的民族村,族人傷亡情況嚴重,心情都在驚慌未定之中,民族村僅在兩次的說明會當中,取得片面資訊,迄今,甚至不知道在慈濟大愛村之外,還能夠有哪些重建的選項,因此倉卒決策要簽署意願書。然而,簽署之後,卻發現部落取得的永久屋計畫資訊不足、政策法令完全不明的情況下,不知道怎麼保障自己的權益。

目前,民族村的決議是,不會馬上對永久屋計畫做出決策,要敦促政府儘速恢復部落交通,敦促政府出面協助民族村釐清政策法令,讓大家的權益得到確保,在族人都能得到生活安置之後,再來思考遷村,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慈濟大愛村的作法有幾個盲點:

第一是,大愛村的設計應該是建築師先去了解民族村族人的生活型態,尤其是訪問耆老,再來規劃建築空間和配置,不應該是建築師拿出自己構想中的大愛村,教導族人怎麼過生活。

第二是,建築師團隊根族人溝通,必須要更白話,確保族人不會有聽、沒有懂。

第三是,慈濟大愛村搶先在受災區安全鑑定報告等尚未出爐之際,就要搶快動土,更要加速讓民族村簽署意願書,已造成民族村族人的困擾,甚至形成部落內的摩擦。

建議慈濟,應該回到以人為本(而不是以興建大愛村為出發點),跟民族村部落站在一起,根據部落安置到重建的階段性需求,首先協助部落進行中繼性安置;其次是,協助部落了解遷村的政策法令,有必要的話,還要協助部落打通、突破政策法令的限制;再者,是協助部落在傳統領域內,以「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原則,找到適合地段,協助部落取得土地所有權,再協助興建以部落生活樣態、文化為考量的大愛村。

除了民族村之外,慈濟月眉農場大愛村也計畫遷入那瑪夏鄉(還有民生村、民權村)、桃源鄉等部落,因此,慈濟近日都在安置那瑪夏鄉的仁美營區進行一對一的災民訪查,並且動員那瑪夏其他部落簽署永久屋意願書。

以下是電話採訪的紀錄:

(1)民族村民代表李惠民(協助慈濟發放永久屋意願書)

民族村族人的聲音都是一致,我們原本這幾天都已經簽署了慈濟永久屋意願書,不過,今天(9月7日)大家的想法又改變了。因為族人開始思考到,永久屋沒有土地的所有權,族人開始擔心,我們會不會跟眷村一樣,住沒有多久,政府就比照眷村徵收回這片土地,把我們又搬遷到其他地方。

到目前為止,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沒有透過正式而公開的場合,跟我們說明永久屋計畫,如果要搬遷入永久屋,我們還是希望擁有土地所有權,不希望有一天被迫面臨到眷村命運,又要再被搬遷。

上次馬英九總統來巡視,我有問總統先生,台糖月眉農場是國營企業的土地,也歸政府在管,為何中央政府沒有辦法徵收之後,把土地所有權給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人?把土地所有權給我們,是可行的,沒有執行的障礙。

實際上,外面都以為我們民族村已經同意遷入杉林永久屋,實際上,族人的想法每天都在改變,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資訊、不確定的因素,每天傳入的政策訊息和想法都不一樣,都會影響到族人的想法和決策。從水災發生到現在,族人的心情都起起伏伏,今天好像聽到慈濟要來蓋大愛村,好像有希望,隔天,又聽到新問題,開始擔心起來。

我想要說的是,我們要得不多,就是政府給我們明確的答案,哪一塊土地讓我們好好居住,哪一個角落,可以讓族人延續生命,讓我們擁有土地所有權,而不是暫時把我們放在那邊,日後又可能讓我們遷徙。我們要的不多,就是擁有遷村之後的土地所有權,即使慈濟都不幫我們蓋,也沒有關係,我們就是要擁有土地所有權,即使我們蓋鐵皮屋,只有擁有土地,這也就是我們所在的家。

我們需要有公信力的律師,協助我們解讀法令和政策,讓族人更清楚和了解我們的處境,目前我們對重建條例母法、子法等等,都看不懂。重建條例第20條規定,如果政府要強制遷村,必須要跟我們族人協議,才會動這筆土地。不管怎樣,族人都不應該喪失土地的所有權。

我們對於慈濟杉林大愛村計劃,還有一個疑慮,就是民族村只有500到600人,人口不多,大愛村恐怕還必需要遷入其他部落和和漢族,我們大部份的族人都主張,即使我們可以取得土地所有權,可以接受遷入,我們也希望生活空間可以跟其他部落和漢族切割,我們不是不想要跟別人在一起,而是很怕被外界同化,因為我們的人口不多,漢人朋友卻很多,在同樣社區,光是社區表決,我們是少數,很容易就被邊緣化。

如果我們要在杉林大愛村扎根,我們也希望能夠跟其他部落做區隔。

其實,對於部落重建,我都沒有想那麼遠。杉林月眉農場的地,距離民族村大概已經有45到50公里,已經算是平地,是客家朋友的領域。我們被要求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遷村的抉擇,我們很慌張,也不知道除了這個選項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重新生活,大家都很恐慌,回頭想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最短時間就倉卒作出決定。

我們有一個共識就是,如果選擇杉林大愛村永久屋,要失去山上的所有一切,最後變成在平地永久住下來,那我們寧願放棄永久屋,前進原鄉,我們寧可放棄小朋友現在的就學情況,重新回到山上。因為我們只有回到山上,才能夠延續我們的下一代,在山上,即使沒有水電,畢竟我們還是可以生活,還有土地,生活領域就是在山上,我們在都市本身沒有能力生存,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們都很有能力下山,早就放棄山上,搬到平地。

雖然我自己也簽署了慈濟永久屋意願書,可是,我們都很焦慮,我們希望能夠再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官員,來跟我們舉辦說明會,讓我們了解政策內容和細節。我們作每個決策都很擔心,在決策過程,我寧可被族人罵、被族人打,都沒有關係,卻最為擔心,帶領的人選擇錯誤,把族人帶到滅村道路。

(2)民族村一位村民的徬徨與焦慮(未簽署慈濟永久屋意願書的民族村族人)

高雄縣政府和慈濟的月眉農場大愛村計畫,資訊非常不清楚。總共有兩次到順賢宮說明,一次是馬英九總統來巡視,高雄縣長出席,民族村當時表示,希望能夠有慈濟等團體出來詳細說明,要求能夠說明短期安置的計畫,還有永久屋怎麼興建的概念。第二次純粹是慈濟和戴育澤建築師來說明。

但是,部落裡的人根本不知道,除了慈濟的永久屋之外,還可以有什麼選項,有哪些選擇。

戴育澤建築師來說明,就用power point簡報,用許多專業的語彙,或許建築師以為他是用很白話的語言跟我們溝通,但是,部落裡的人實在是聽不懂,連我都聽不懂,部落裡面的人要用更普通的話來講解,才會懂。因為建築的語言太專業了。而且沒有書面資料,大家不知道,聽不懂,所以也沒不知道怎麼問問題。

雖然建築師說了幾廳幾房,還說規劃了展示中心、服務中心,房子都是一整排一整排的排列,中間是馬路,我說不出來,但是,這不是部落。這像是商業觀光區園區,卻不是部落的生活空間。

戴建築師問我們,部落有什麼樣的圖騰、圖案,可是,部落的文化不是圖案,他應該來請教耆老,先來了解部落大家的生活型態,再作出規劃。而不是已經都構想規劃好了,再告訴我們要怎麼住進去生活。

此外,慈濟永久屋意願書以戶為單位,問家裡有幾口人。實際上,有些人是許多家族住在一起,喜歡大家庭的生活,可能有十幾口人,就很擔心戴建築師的房子很規格化,沒有辦法以家族為單位,也有些人是以戶為單位,已經是小家庭生活了。可是,大愛村計畫裡面沒有事先考量到,部落以家族為單位的人。

戴建築師簡報之後的隔天,慈濟就透過部落裡面的年輕人,開始要大家以戶為單位,簽署意願書,再把意願書交給村長,昨天(9/6)中午是繳納意願書的截止日。

不過,我沒有簽署意願書。因為,部落裡面根本都還沒有得到充足的資訊,政府沒有好好來說明重建的政策,永久屋的政策,慈濟只有兩次說明,第二次說明大家也都還沒有聽懂,現在就要大家簽署意願書,實在太快了。很多族人都還不知道該不該遷村,官方沒有來說明政策和現況,也讓族人有很大的疑慮。

此外,還有少部份族人都因為在外地工作,或者是在醫院照顧家人,都沒有辦法回部落,根本不知道部落已經開始決定要接受慈濟的大愛村。

我認為,重建應該是政府、慈濟和族人三方面要一起努力,政府要來說明清楚政策方向,慈濟要來聽取部落的意見,再做規劃,族人要能夠明白政策,要能夠參加規劃和重建工作。這三方面,要相互搭配

民族村目前沒有自治會,而是透過村長、村民代表李惠民和族裡面的年輕人,形成幹部團隊,對外接洽慈濟。村長昨天收完意願書,才通知要以家族為單位,派出一名可以代表家族所有人意見的代表,來開民族村會議,決定重建事情。

部落有人主張,現在不要有個人意見,要共同主張部落意見,加速重建,但是,我恰好認為,個人意見必須在這個階段能夠被公開討論,要能夠表達出來,透過討論,來相互磨合。

慈濟的意願書透過部落年輕人來發放,是很撕裂部落感情的作法。想要馬上簽署意願書的族人,和想要再得到更多資訊的族人,馬上就會內訌,彼此相互猜忌,這是很可怕的情況。慈濟應該要懂得怎麼跟部落溝通,而不是透過說明會和意願書,這很容易讓部落造成內鬨。

實際上,慈濟的意願書,有很不清楚的地方,都沒有說明。比如說,既有的土地和房子怎麼辦?只有房子的使用權,只能繼承,不能夠給土地的所有權,又是什麼意思?會怎麼影響我們的權益?還有,既有的部落山林都沒有做環評。

我沒有簽署,因為我還是想要回家,我覺得杉林國中只是一個暫時安置的地方,政府壓根都還沒有做任何調查。我想要回家,舊的家有我從小到大的記憶,這不是新的永久屋可以取代的,我還是想要知道更多資訊,才能做出判斷,在情感上,我還是想要回家。

(3)南方重建部落新聞發言人吳紹文 (協助那瑪夏鄉等部落組織串聯)

慈濟人非常有慈悲心,慈濟到大陸、印尼救災,即使有人批評,上人自有定見,秉持著無分別心,仍舊聞聲救苦。對於八八水災的原住民部落,儘管宗教不相同,慈濟同樣表現出無分別心,仍舊去救災。但是,慈濟的慈悲和無分別心怎麼在八八水災的永久屋計畫做得更圓滿呢?那就是要回到上人創立慈濟的精神。

回想上人創立慈濟的過程,是以慈悲情懷,在第一線看到眾生沒有錢就醫,沒有地方看病之苦,因此發願興建慈濟醫院,這是直接聽取災民需求的胸懷和精神。

然而,在永久屋計畫當中,慈濟大愛基金會卻選擇跟縣政府站在一起,絲毫沒有聽取受災部落的意見。以那瑪夏鄉來說,慈濟的永久屋計畫甚至沒有跟那瑪夏鄉長溝通,更沒有跟部落的人直接溝通,就開始做出規劃,開始發意願書。

慈濟人應該回到上人創立慈濟的精神,懂得貼近災民,傾聽災民需求,慈濟基金會應該合作的對象是各村、各自救會,而不是縣政府,不應該是縣政府畫出一塊地,就要部落遷移進去。

慈濟應該聆聽部落的擔憂和痛苦,原住民擔憂的不是房子的問題,房子可以蓋回來,不管是鐵皮屋,還是慈善團體幫忙。部落最大的擔憂是離土、離農、離地,是離開土地的痛苦。慈濟大愛基金會應該要貼近災民的需求,而不是以專業方式,來告訴部落應該遷村下山。

慈濟目前在高雄縣舉辦說明會,往往都是搭配內政部官員、高雄縣政府民政局去開說明會,卻沒有告訴災民說明會的意義、目的,還有會議的層級和作用。直接就告知房子已經設計出來了,族人以為這是唯一選項。

慈濟的建築師不跟部落溝通,就開始進行設計,就會出現很多偏差,比如,以戶為單位,實際上,部分原住民是以家族為單位。另外,慈濟不斷在安置營區要求簽署意願書,舉辦說明會,其實都沒有尊重到部落的決策機制,部落都公共的決策機制,有部落會議,這些都是慈善團體應該尊重原住民部落的部分。

慈濟應該思考,怎麼樣做可以讓災民更安心、更圓滿。

參考資料:

(1)慈濟鴻海打造大愛家園 最快下週動工

(2)鄉親安居 慈濟將建永久住宅

(3)郭台銘跨足有機農業

(本文為公民記者summer 製作之「永久屋計畫系列報導」)延伸閱讀: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永久屋計畫系列(2)瑪家農場與屏東縣的部落難題

永久屋計畫系列(3)混亂的政策與衝突的法令

980909-c2ji4100894313-250.jpg
中央尚未釐清法令,即宣布興建永久屋,令居民為難(圖片引用自「中央日報」)。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災後報導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位於大寮共13公頃的稻田,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全都付之ㄧ炬。這次從上游沖刷下大量砂土及漂流木,使產銷班在大寮河川地13公頃的稻田全都被砂石及漂流木掩蓋,產銷班考慮要放棄這塊經營15年通過有機驗證…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位於大寮共13公頃的稻田,在這次的莫拉克風災全都付之ㄧ炬。

產銷班表示往年的颱風雖然都會造成一些損失,但是,這次莫拉克颱風從上游沖刷下大量砂土及漂流木,使鳳山有機米產銷班在大寮河川地13公頃的稻田全都被砂石及漂流木掩蓋,產銷班考慮要放棄這塊經營15年通過有機驗證的稻田。

高雄縣政府在美濃及杉林推動有機專業區,杉林這一塊專業區,有10公頃就是由產銷班陳家成一家負責生產,這一田區地勢較高只有部份受到風災的影響,陳家成夫婦表示這一期稻子(二期稻)如果接下來的病蟲害不嚴重,應該還有收成。

反觀大寮田區的情況就沒有如此的樂觀,大寮田區位於高屏溪旁的河川地,這次驚人降雨量溪水淹過堤防直襲兩旁的農地,原本一米高的農田全被砂石填平,初步估計投入資金至少80萬,這不包含一些無形的成本,鳳山有機米產銷班陳太太表示,已經投入的資金可以當作投資失敗,但是清理善後還要再花錢,讓他真的很想認賠出場,不想再花這一筆錢。

980820-dsc_5175-360.jpg

被砂土掩蓋的稻田,僅剩這一塊還能看出這裡原本種稻米。

2-DSC_5180-300x1993-DSC_5172-300x199

沙土淤積原本離道路有一米高的稻田,現在變的跟道路一樣高。大塊的漂流木橫躺在田邊。

水稻適合生長在水田,土壤的保水性格外重要,土壤的性質最好是黏質土。大寮田區被砂土覆蓋,如果直接下種,央苗會一直下陷且肥料及灌溉水無法保留,一定要清理掉這些砂土才能耕作。

鳳山有機米產銷班陳家成夫婦表示,他們在這裡已經投入15年的心血,15年來未曾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完全遵守有機生產規範,通過台灣省有機農業生產協會的驗證,而且這一塊田區所生產出來的稻米,不論是品質或產量都比杉林還來的好,如果真的要放棄耕作,他們真的很不捨得。

4-DSC_5200-300x199

15年來的堅持,這一包包的有機米,也是農民的未來的希望

5-DSC_5235-300x1996-DSC_5233-300x199

設備的貸款是產銷班最大的壓力也是主要的成本。

人們無止境的開發,挑戰大自然的極限,如今卻受到大自然的反撲,這次的風災就是最好的例子。傳統農業為了追求更高的產量,使用一些化學藥劑,扼殺一些生物生存的權利,若這個循環在持續下去,悲劇會一再重演。

從事有機生產的農民,寧願花更多的時間、更密集的人力,也不願去傷害這片土地,我想這份堅持應該是要被尊重及支持,請大家用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繼續耕作,讓他們能看見未來。

(作者為微風市集專案經理人,本文轉載自「微風市集」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