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型農業在桃園- 伊莉莎白韓德森來訪

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有待結構性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編按:伊莉莎白韓德森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重要推手,在十一月應旗美社區大學、桃園縣政府城鄉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邀請,來台分享農業推廣知識。以下為在桃園縣分享記錄。

伊莉莎白參加新楊平社大座談
伊莉莎白女士。

「如何容許發展發生但又能保存農地?」

這是伊莉莎白看著窗外高速公路旁,工廠叢生,與農田混雜的景象時,所問的問題。

桃園因為眾多的工業發展,農田往往和工廠比鄰而居,農田有被工業汙染的可能。 而如何釐清農地跟工業用地之間的關係,似乎成了桃園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曾經在紐約州韋恩縣(Wayne County)農業部門作為規劃委員一員的伊莉莎白,曾與農夫、開發商、學者、政府官員,一起提出縣級的農業藍圖。她建議以成長管理的概念,去提出地方的農地保存計畫。

可是對於台灣來說,訴諸區位劃分的作法似乎有限的,即便政府劃分了工業區與農業區,仍然有許多農業污染的情形。因為以桃園為例,面臨的是小型工廠的私人排放,而不是大型工業區的違規,對於這點,政府的執法力量有限,即便是做出懲處,許多小工廠寧可付罰款,不願、或沒有能力做遷廠、排汙的改善。

這是台灣農地受汙染下所面臨的真實,一時無解,但是人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在一個汙染日增、快速成長的城市,尋找台地農業的面貌。

以龍崗社區為例,在屋頂種菜,用水耕的方式,給活動中心的老人吃。他們說,桃園曾是台灣重要的花卉產地,而 社區就是其中之一,也許未來可以靠種植花卉,重新為社區經濟找到一條出路? 目前社區也在嘗試綠屋頂、綠窗簾,各種綠美化的技術。

綠門簾立面 龍崗社區提供
龍崗社區的綠門簾(龍崗社區提供)。

而新楊平社區,則是透過社區學的平台,吸引了當地居民、甚至有遠從台北的學員來,參與者有健康飲食推動家、Peopeo公民記者、主婦聯盟成員、農業局退休官員,大家都在這裡,用種植展開生命的喜悅,一起分享收成。

在新屋社區,則是由有經驗的生態肥料經營者,帶領居民一起做埤塘的生態維護,並且用溫室栽培的方式,去種植多樣化的蔬菜。經過改良的土壤,鬆鬆的,不似一般台地土質的濕黏。一隻蟲爬出來,證實裡面真的沒有農藥,那溫室裡植物的欣欣向榮和生態繁盛,是無庸置疑的,他們在考量的是如何將這樣的溫室種植推廣,讓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生產有機蔬菜。

他們認為,只要農業能為家庭帶來萬把元收入,一定可以讓許多人樂於投入。

這些蔬菜,距離「有機認證」的標準,都有一段距離。一來是當地水質不佳(位於河流下游),無法通過檢測,同時認證費用高昂,小農負擔不起。

對此,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的方式,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自然會因此而購買。但是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仍有待於結構性的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在座談中,人們的意見終歸有幾點:

一、許多人對於社區支持型農業有興趣,期望政府釋出公有土地,做為示範點,引發私人參與。

­二、參與者多認為自己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知識和輔導,似乎有賴更多的書籍、影片、出版品、報導,去引發風潮和討論。也促成市場端的討論。伊莉莎白便推薦了幾本書籍與影片(像是「美食有限公司」Food Inc、「快餐帝國」Fast Food Nation),認為是引發美國農業改革的重要知識,而台灣當地,相信也有優秀的出版品,等待被整理。

三、在2012年,地球高峰會議即將展開,民間部門如何以生態社區的特色發展,擠身國際論壇,是大家所關注的。

儘管桃園要以農業作為經濟來源仍有一段距離,而且有機農業是否過於昂貴、消費者是否負擔的起,口味是否合適,許多的問題都還是未知數,但是在非經濟的因素上,農業的確扮演許多重要的角色–為了親近土地,社群活動的樂趣、為了身心的放鬆。

而對於籌畫這次活動的公部門人員來說,桃園外來人口非常的多,建設的速度很快,而公部門的管理、規劃系統無法趕上發展的速度,農業、種植,是一種方式,讓人們去探究自身的水文、土壤、食物從何而來,跟地方產生連結,從而自發性的產生環境的協調。

上善若水又如何?

您知道嗎?不住在工廠旁或沒有跟工業區相鄰,任何人都還是有可能被污染影響,甚至把污染也吃下肚。這是因為,台灣的農地逐漸破碎化,工廠或工業區,就設立在農地旁,而廢水輕易地進入河川,被引入水圳灌溉農田…

編按:

本篇文章為公視記者李慧宜所做的採訪報導,將於公共電視13台「我們的島」節目中播出─【上善若水又如何】、【廢水何處去】,時間:7月27日(一)晚間十點以及8月1日(日)早上十點 。

本系列報導針對工業廢水與農業環境的關係,作了深度採訪,同時也有詳細文稿,值得一再細讀。將文章轉載於此,與更多朋友分享。

節目首播時間-7/27(一)晚間十點,重播時間-8/1(六)早上十一點,播出頻道-公共電視13頻道。

一、上善若水又如何?

採訪緣起:

您知道嗎?不住在工廠旁或沒有跟工業區相鄰,任何人都還是有可能被污染影響,甚至把污染也吃下肚。這是因為,台灣的農地逐漸破碎化,工廠或工業區,就設立在農地旁,而廢水輕易地進入河川,被引入水圳灌溉農田,再加上水路溝渠灌排不分離,所以,現在台灣農業生產的水源,可是說是危機四伏。

試想,如果再不解決灌溉水的水質問題,那麼農民的健康,該由誰來保障?而農產品的安全,又有誰來把關?

980727-waterpoll-f294c5347.jpg
(攝影:林小如)

簡要內文:

說到農村,你想到什麼?新鮮的空氣、清澈的水質,或是金黃色的稻穗、勤奮的農人。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呢?在富麗農村的包裝下,台灣鄉村的真相,少有人知道。工業生產破壞農業環境,家庭廢水引灌稻田和菜園,農民飲水面臨威脅,農村,真的生病了。

頂庄社區位於嘉義市的東區,介於城市與農村的交界,放眼望去處處是稻田,不過,高樓大廈也近在眼前。可是,隨著嘉義市的人口逐漸增加,都市化的規模日益增大,頂庄的農業生產,也開始受到衝擊,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安全性。

沿著因為氮素過高而倒伏的稻田,往灌溉水源的上游走,可以看到越來越密集的住宅區,還有隱藏在住宅區後方的家庭廢水排水道。排水溝的惡臭和水面上的泡沫,流進稻田後,有些被稻子吸收了,有些變成黑色積水的小池子。對於這樣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沒有政府部門主動處理。然而,比這更嚴重的情況,在市區內更加明顯。

流經嘉義市底下的中央大排,其實早期規畫相當完善,是一條灌排分離的溝渠,位在高處的是灌溉水道,提供農業用水使用,處於低處的是排水水道,匯集了嘉義市的生活廢水。可是事實是,近二十年來,中央大排根本沒有執行灌排分離,所有嘉義市的髒水,通通順著大排,流進水圳的大小幹線與分支,「滋養」著大溪厝將近四百公頃的農地。

因為投入道將圳的研究,進而深入調查嘉義市灌溉水源的楊清樑,在這幾年的踏查中發現,嘉義市週邊九百多公頃的農田,幾乎也都遇到了,跟頂庄社區和大溪厝相同的困境。

深黑的水色,是二仁溪的溪水。乾涸的稻田,是湖內鄉的農地。在台灣,務農沒有社會地位,收入也難以維持家庭所需,更殘忍的是,農民期待水源乾淨的小小願望,都難以達成。

二仁溪最著名的「事蹟」,就是民國七十年代之後,開始出現的廢五金、煉熔業,以及電鍍業、皮革業和染整業所創造的,因為產業廢水對環境形成破壞,使得二仁溪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也被戲稱為「黑龍江」。可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源於高雄縣內門鄉,全長65.18公里的二仁溪,流域流經高雄縣七個鄉鎮、台南縣五個鄉鎮,它的主要功能,是農業和水產養殖。

高雄農田水利會湖內工作站,主要管理高雄縣湖內鄉的灌溉用水,(石函)口圳是這裡最重要的灌溉幹線。(石函)口圳進水口旁的石碑寫著,過去「每遇天旱農田枯竭,或逢豪雨變成澤國」,因此西元1843年完工的(石函)口圳,可以說是湖內農業發展的大功臣。

過去水資源缺乏,為了穩定公平的提供灌溉用水,一直以來,湖內工作站都實行一種全國僅有的分水制度-輪水番制。以24分鐘供水一甲地的原則計算,每個農民引水灌溉的時間,都被精算得非常準確。可是,近二、三十年來,進入(石函)口圳的二仁溪水質,卻與這個成熟的供水制度,相差十萬八千里。

湖內工作站的大湖抽水站,位於二仁溪畔,看似平靜無波的河水,在遠處正暗湧著附近工廠偷排的廢水,除了向環保單位檢舉之外,水利會和農民都別無他法。像是位於高雄縣、台南縣交界的二仁溪,灌溉一千兩百公頃農地,或往南一點,流經三個工業區和中油煉油廠的後勁溪,也灌溉一千四百公頃稻田,這些受污染區域,都還沒有進行廣泛的追蹤監測。

二仁溪和後勁溪污染農地的關鍵,在於工業區或工廠與耕作區相鄰,連帶使得農業生產環境,成為工業開發與經濟發展的犧牲品。高度工業化、都市化,看到的是巨大的廠房煙囪,高聳的水泥叢林,可是隱藏在背後的,是工業和都市的廢水,正悄悄地流進河川,然後被引入水圳,成為農民使用的灌溉水。

灌溉、排水合渠,污水進入農田。放流水與灌溉水標準不一,更惡化農業生產的環境。以鉛的管制為例,放流水標準是一毫克,灌溉水標準就嚴格了十倍,是零點一毫克。有公權力可以取締、開單的單位,是依循放流水標準的環保署,而灌溉水質,卻是農田水利會要把關。其實這也還只是冰山一角,有些化學物質和重金屬項目,根本沒有納入任何的管制標準。

面對工業,農業節節敗退,陣亡的有農民,還有依賴這片環境生存的一代一代人民。
P1080162
(攝影:林小如)

採訪側寫:

老子的道德經提到,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意思是希望人能向水學習,孕育萬物而不與其相爭。可是,我們現代社會的水,還能再滋養健康安全的萬物嗎?而生活在此時的我們,似乎也只能感嘆,上善若水又如何了!

二、廢水何處去

IMG_0974.JPG
(攝影:Finimay)

採訪緣起:

喧騰一時的霄裡溪污染事件,似乎已經進入尾聲。五月十三號,環保署環評大會接受華映、友達兩家廠商的申請,同意把工廠的製程廢水,從新埔的霄裡溪改排到龍潭的老街溪。可是,這個消息,卻讓龍潭鄉民人人自危,尤其是引用老街溪灌溉的農民,沒有人可以接受,為什麼政府不幫他們淨化老街溪水質,反而要把老街溪弄得更髒?

簡要內文:

一般人看到福壽螺,不是避之唯恐不及,就是想除之而後快,可是,陳金進一發現河裡的福壽螺,就興奮地往前查探,數一數到底有多少?這是因為過去幾年,在霄裡溪內根本找不到任何水中生物。

長期以來,霄裡溪一直是新竹縣新埔鎮的灌溉與飲用水源,可是自從「中華映管龍潭廠」、「宏基智慧園區內的友達光電」,在霄裡溪上游設廠後,新埔人的生活,開始出現巨大轉變。新埔愛鄉協會理事長陳金進說,民國九十一年到民國九十三年,華映、友達設廠以後,在上游陸續發生死魚事件。而霄裡溪與鳳山溪匯流口附近,又是新埔自來水的取水口,雖然自來水公司用土堤把污染的水和乾淨的水分為兩邊,可是居民還是喝得很不安心。

住在霄裡溪沿岸的居民,每天有環保署和新竹縣環保局的水車固定送水,其他新埔鎮民,幾乎家家戶戶改喝山泉水,假日開車載水,似乎已經成為新埔人的休閒活動。原本引灌霄裡溪灌溉稻田的農民,也都不敢再用溪水灌溉,像霄裡溪畔最有名的種稻達人朱武斌,現在都改用雞籠坑下來的山泉水。

今年五月十三日,環保署環評大會通過廠商提案,將把華映與友達的廢水,改排桃園縣龍潭鄉的老街溪。行政院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處長葉俊宏表示,環評大會專家會議的所有委員,一致認為改排老街溪,是影響最小的最佳方案,他們要求兩家廠商必須與當地民眾進行溝通。

泉水坑,位於老街溪旁十幾公尺處,是一處天然湧泉。 小孩戲水、大人洗衣,陽光穿透濃密的樹葉,映出水底下的光影,這樣的景象,會不會在廢水排入老街溪後消失呢?類似泉水坑這樣接近老街溪的地下水,會不會也都受到影響呢?

在龍潭鄉,老街溪是一條灌排不分離的溝渠,生活廢水排入河裡,灌溉用水也引用河水。因此居民盼望的,是改善老街溪,只是沒想到,環保署的決定卻是讓老街溪更髒。可惜的是,政府卻沒有聽到農民的擔憂,更無視在地人的感受,以及參與公共政策的基本權利。

今年七月初,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委員會,開始積極辦理「農地污染之改善與預防推動方案」,方案中首次嘗試以國土規劃的角度,討論工業製程污染農業生產環境的問題。

把華映、友達的廢水排入老街溪,就能夠消除污染霄裡溪的根源嗎?環評大會沒有解決污染源,負責環評業務的環保署綜合計畫處,也沒有說明當年環評結論的責任,政府做的是為廠商解套,尋求下一個「比較適合」污染的河流。

住在霄裡溪畔的新埔人,深怕污染永無止盡,生活在老街溪畔的龍潭人,擔心污染即將到來,無論廢水是排哪裡?住在面板大廠旁的人們,像是活在沒有憲法保障的化外之地,因為他們,都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採訪側寫:

面對工業,農民總是被迫讓步,讓出土地蓋工廠,讓出溝渠排廢水,可是,卻少有人發現,這些讓步的結果,不只是農民悲情的命運,其實最後犧牲的,還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有人的健康。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有沒有想到未來的一百年呢?

我們的國土政策,要繼續容忍農田上或農地旁的工廠嗎?我們的產業發展,還要持續以工業培養農業嗎?我們期待,政府的公共政策與社會大眾的關心,能夠快快還給農業和土地一個公道。

(作者的部落格為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http://blog.roodo.com/finimay,其他精彩文章,請移駕前往)

【徵人】身心障礙有機農業運動就業學程

近年來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身體機能退化造成身心障礙人口逐年增加,如能輔導身心障礙者或照護者從事有機農業運動,一來可達運動復健效果,二來其生產農產品,滿足部分生活所需,產生自我成就。現今全球失業潮…

近年來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身體機能退化造成身心障礙人口逐年增加,如能輔導身心障礙者或照護者從事有機農業運動,一來可達運動復健效果,二來其生產農產品,滿足部分生活所需,產生自我成就。

現今全球失業潮襲捲,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適應體育學系為提昇同學就業職場競爭力,向勞委會申請補助「身心障礙有機農業運動就業學程」,本學程邀集許多成功典範之實務專家蒞校授課,結合產、官、學寶貴經驗,大家把握機會報名修讀。

招收學員:
(一)本校三年級以上(含三年級,不含研究生)同學申請就讀
(二) (非職場實習部份)課程免費嘉惠畢業校友、身心障礙人士、失業無薪假或離職待業之社會人士分階段登記選讀。(每堂課以20人為上限)
費用:免費

報名請洽 http://ape.ncpes.edu.tw/job/index1.htm

芭里國小的紅龜與青草粿

清明節前,靠近高鐵站的中壢市芭里國小特別舉辦紅龜粄(粿)及青草粄(粿)教學,讓小朋友了解米食文化,芭里是個很美的地方,雖然僅是一百多個學生的小學校,然而週遭有純真的自然景觀、水稻田與古厝,在校長…

紅龜粿

紅龜粿,緊來買,

毛蟹走去買一塊,

用鉸刀,鉸兩塊,

一塊送田螺,一塊送草蝦。

───「紅龜粿」,王金選,第三屆信誼兒童文學獎,信誼出版

芭里國小的米食文化教學

清明節前,靠近高鐵站的中壢市芭里國小特別舉辦紅龜粄(粿)及青草粄(粿)教學,讓小朋友了解米食文化,芭里是個很美的地方,雖然僅是一百多個學生的小學校,然而週遭有純真的自然景觀、水稻田與古厝,在校長丁伯強、教務主任高菁如及許多老師經營策畫,以及行動力強、有愛心的社區志工,是都市中難得人情味濃厚的學校。

980516-1-rice-360.jpg
2-rice

芭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學校顧問的嘉豐米行胡毓泉老闆為學生解說,春分後的十五天,萬物潔淨,空氣清新,大地春草欣欣滋長,生氣盎然,活潑清朗的景色故名為「清明」,是掃墓祭祖以及春遊的重要節日。

人們常摘取艾草或鼠麴草做成帶有清香草味的「紅龜粿 (粄)和青草粿(粄) (南部台語稱為次殼粿)」祭拜祖先,又稱「培墓粿」,都是應景的傳統米食製品,習俗上有「拜粿有傢伙(財產)」之義。

掃墓時先將墳上的雜草清除(稱為培墓),準備牲禮、鮮花蔬果、粿等作為供品祭拜祖先,再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有後嗣,子孫已經祭拜過(稱為掛紙/壓墓紙)。

因新米較軟,製作紅龜粿(粄)和青草板(粿)要用存放較久的舊圓糯米添加一些舊的再來米,口感比較Q。社區媽媽們先將米浸泡充分吸飽水,再將米磨成米漿,綁在布袋裡用大石頭壓乾,成為粿母,費心費力的製作當然比糯米粉沖泡製作的好吃。

以前清明節,當掃墓者清理完墓舍,在拜拜時,比較貧窮人家背著麵粉袋或籃子,只要站在墓邊,不需開口主人就知道前來「乞墓粿」,給他們一粒「紅龜粿」或「青草粿」,一般乞討者都是外地來,可以避開遇見熟面孔的尷尬情景。

認識可以作粿的各種植物

早春在一大叢不知名的野外草群中,可以尋找到全身披著白色的柔毛,頂上開著黃色花的鼠麴草,也是鵝吃的食物,過年後開始摘它的嫩葉,陰乾後是製作青草粿重要原料,故又稱清明草。

3-rice
製作青草粿的重要原料─鼠麴草

莖高15~40公分,全株有白色綿毛,葉子像扁湯匙,主要生長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適應力強,種子隨風而起可飄上五樓陽台上生長,富含纖維幫助腸道蠕動,是美味又健康的小草,所以要吃好吃的青草粿可要把握時節,要不就要等來年。

4-rice
(上、下)有針灸之效也可以作甜點的艾草
5-rice

只要留意,在荒廢的菜園或野草地上便可以發現艾草的蹤跡,葉形美麗的艾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獨特的氣味在傳統醫療佔有重要的地位,一般針灸術的「」就是拿艾草點燃之後去薰、燙穴道。艾草有回陽、驅寒、理氣血和安胎等功效,民間習俗更相傳艾草有解熱、避邪作用,製作粿時,艾草要先燙過去掉苦味,搗碎弄乾加入粿母攪拌均勻。

在台北東區,同樣是米做的艾草點心,不到青草粿一半大小的日本和果子,價格卻連翻三倍,吃在嘴裡,心裡真希望料多、味美又實在的台灣青草粿也能享有外國人這樣禮遇地位。

6-rice
月桃葉有很多的價值

月桃葉摘下洗好,用來墊在紅龜粿(粄)和青草板(粿)一起上爐火蒸熟添加清香,薑科多年生大型草本,成串地懸掛的花是蝴蝶的蜜源植物之ㄧ,玲瓏球形的果實表面有許多縱稜,葉鞘曬乾可編草蓆,為繩索代用品,月桃葉可枕墊糕粿、包粽子,具有極高的藥用、食用、觀賞價值。

不論鼠麴草、艾草或月桃,可能會被現代都市人當作「雜草叢生」欲除之而後快,然而經過激烈生存競爭的雜草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古早隨處採得到,現今若是噴農藥或過度開發,可就享受不到大自然恩賜的美味,以及自然食材帶給我們的生命力。

做粿的有趣過程

農業時代小朋友很喜歡做粿,大人圍著忙,小朋友找到機會偷抓好吃的餡料,菜脯米、蝦米、香菇、紅蔥頭炒勻爆香,是包粿、配稀飯的好材料。

7-rice

用來壓製紅龜粿(粄)和青草板(粿)的模具本身就是美麗的木雕藝術品,正面有龜形,側面有金錢圖案,背面則有壽桃的圖案,平時不能隨意使用,要依照節慶的意涵而運用,早期的刻紋比較細緻柔美,粿的形狀多以圓為主,取團圓和諧之意,印出來紅龜粿有頭、四隻腳與尾巴,取龜壽綿延之意,祭祀時注意要把龜頭朝向祖先,讓子孫延年益壽,世代永傳。

8-rice 9-rice

除了清明節之外,各地寺廟舉行誕辰或祭典時,也會將「紅龜粿」當作祭祀的物品,也是台灣人平時喜愛的糕點之ㄧ。紅龜粿(粄)皮用兩層外皮製作,加色素染紅的外層稱為金,裡面沒加色素的皮稱為銀,金包銀一來可以減輕色素的用量,二來代表讓後代子子孫孫賺很多金銀財寶。

10-rice
清明節把粿做成三個長條狀,祭拜祖先祈求子嗣,當然美麗的紅色粿是求女生。

因為拍攝製作過程,一直沒時間動手做,自以為看得清楚,後來放下攝影機,加入社區媽媽一起做,才發現「看」與「做」還是有段距離,第一個滿心期待的壓龜模,翻起來卻是模模糊糊,第二個不會控制手勁,「拉」皮太過,接連失敗連龜模都沒得壓,直到第三個拿掉塑膠手套,親手去感受粿在手上的扭轉做出來才像個模樣,切身體驗「成功是失敗的累績」!!

臺灣自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後,許多舊時的習俗逐漸為人們所忽視,清明節顯示人們對祖先崇拜、孝道的美德及感受大自然時令,芭里國小讓現代孩子動手做紅龜粿(粄)和青草板(粿)回歸自己的生活文化與鄉土,感受客家社區好人情。

污水不排霄裡溪,改排老街溪?

這個議題,需要浪費公帑評估嗎?廢污水若處理好了需要浪費這麼多錢嗎?您們在矇騙老街溪的居民,如果友達、華映等的廢污水不會影響健康,為什麼要改排老街溪?如果會影響健康,為什麼要改排老街溪 ?

編按:

中華映管龍潭廠(以下簡稱「華映」)、宏碁智慧園區內的友達光電(以下簡稱「友達」),長達七年將廢汙水排入新竹縣內的霄裡溪,汙染農田以及新埔鎮居民飲用水。2009年1月,新竹縣長鄭永金開砲重批業者「賺錢也要有道德良心」,結論請業者將廢汙水改排桃園縣老街溪,此結論也引起桃園各界譁然,不願接受毒水排入桃園的老街溪。

針對華映與友達廢污水排入桃園大街溪的提案,近日將舉行環評,作者寫下地方人的心聲,沈痛的呼籲,不要讓毒水進入任何一條溪流,才是正常之途。

請搶救桃園縣老街溪,不要一錯再錯!

環保署環評委員會第177次會議將於98年5月13日(三)上午9:30召開第177次會議,針對友達華映廢污水將改排老街溪的議題詳予評估。

( 請上環保署網站 http://www.epa.gov.tw/index.aspx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會議資料→點選98年(第174次~)→摘錄:參閱第177次會議開會通知及第176次會議紀錄P.11-P.14有關宏碁智慧園區開發計畫及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龍潭工業園區報編計畫因應對策……..審查:2.若本案採專管排放於老街溪,應就對老街溪之影響(包括水文、水量、水質及水體利用…..等)

這個議題,需要浪費公帑評估嗎?又一個高知識份子的錯誤示範,明眼人說瞎話,廢污水若處理好了需要浪費這麼多錢嗎?您們在矇騙老街溪的居民,欺負善良的老百姓,

如果友達、華映等的廢污水不會影響健康,為什麼要改排老街溪 ?

如果會影響健康 為什麼要改排老街溪 ?

1996年政府違法核准在龍潭設立高科技工業園區,從此霄裡溪沿岸居民開始喝污染水,健康亮紅燈,居民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經過幾年的環境踏察與探索,才找出罪魁禍首──龍潭高科技工業園區的友達、華映等的廢污水,直接排入霄裡溪,而霄裡溪沿岸居民因為沒有自來水飲用,是直接喝污染水的,當他們找到污染源頭時已過了3-4年,這就是說 : 他們喝了3-4年的汙染水。

接著居民進行長達8~9年的長期抗爭,他們辛苦付出、為自己健康及後代子孫健康,以及守護家園環境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

97年環保署開罰友達60萬罰款,現就華映廢污水排放至老街溪,友達及華映是同在龍潭高科技工業園區,是瞞天過海嗎?那麼廢污水改善了嗎?

但98.5.13環保署 環評委員會將通過友達華映廢污水改排老街溪的 環評行政程序,自此以後龍潭鄉尤其是霄裡溪沿岸居民不必再喝污染水。但是,事情可以這樣做嗎 ?

980511-wastewater-400.jpg
被污染的水如何種出健康的作物?(攝影/陳婉寧)

沒有人想要喝污染水

龍潭鄉尤其是霄裡溪沿岸居民不想喝污染水,老街溪沿岸居民就想喝污染水嗎 ?

對於龍潭鄉尤其是霄裡溪沿岸居民,捍衛自己健康與環境永續的辛苦付出,我絕對認同與支持。但是,政府不可以這樣作。

友達、華映等廢污水不可以改排老街溪。

請環保局監督友達、華映等,改善水污染,且合乎排放廢污水處理標準。不要嚴重危害國人健康。

要知道沿岸居民除了直接吃有害污染水,會影響健康之外,用污染水來灌溉農田種出來的稻米、蔬果等也會受汙染。桃園鄉親知道的話,就不會吃家鄉出產的米。

如果被污染的有害米,賣到全台各地,那麼受害人數增加,影響層面之廣不可言喻,最嚴重的是桃園給人的印象就是 : 工商發達,水、空氣、土壤污染嚴重,這樣桃園生產的稻米、蔬果等怎麼會有競爭力呢 ?

另外,對社會影響也很大,例如看病次數增加,政府健保負擔增加,嬰幼兒及老人家,因吃了被污染的有害米而先天不良、抵抗力變弱、生病,需要家人照顧,而增加家庭負擔,造成社會問題、、、

其實,我們還要付出更嚴重的社會成本 : 老街溪沿岸居民不會出來抗議,捍衛自己的生命安全,家園環境嗎 ?還給台灣一個健康祥和安全居住的環境,千萬不要扼殺環境生態的命脈,賠上國人的健康。水是萬物賴以維生之母啊!

更多相關訊息,請閱讀下列文章:

失根霄裡溪-面板與水路的PK賽(文/陳婉寧)

華映、友達廢水污染霄裡溪(文/朱淑娟)

華映、友達污染霄裡溪上千公頃農田(文/朱淑娟)

(本文作者為「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在地團隊─桃園縣環境保護協會 執行長)

大溪鄉愁的河流物語

那可是我第一次這麼認真地看大溪,看這塊被山水環繞著的寶地,看河流在那涓流,卻映不出山的影子。我從她口中知道,其實大溪是個風水好得不得了的地方,山間由這條大漢溪蜿蜒穿過,保存了天地之間的靈氣。

身為一個在大溪成長的人,我一直到高中才開始認識大溪。可能是住在大溪鎮郊的緣故,好像那些屬於歷史的繁華部份似乎與我毫無干係。一直到最近幾年,全桃園縣積極堆動地方觀光的緣故,鎮週遭的景觀有了很大規模的改變,我才驚覺我之前與之是多麼疏離。現在更是疏離。

於是我決定把許多還記得的事情寫出來,以免未來有人忘記了它原來的樣子。

其實這輩子好像沒有看過一條有生氣的河流,就算有,也是奄奄一息的。

記憶中的大漢溪

從小住在大溪,有大漢溪流經的河階地,在溪流水位仍高的清代,大溪可是發達的通商口岸,但那樣繁榮的大溪似乎只能在國小鄉土教材課本裡回味了。照片裡是貿易商船停靠大溪的畫面,裝卸茶葉、樟腦及其他(但那照片也是極泛黃而模糊不清的)大溪鎮上車水馬龍,熱鬧極了,行人手上也許拿著新到的洋布匹或阿芙蓉(看到的當然只是後人的想像圖)。

幼時的記憶很淺很淺,只聽過父親母親小時候都曾潛進溪裡捉魚捉蝦的。對他們來說,看見清澈的河水就猶如在初夏的夜晚在田野中遇見螢火蟲群一般地理所當然。多少個嬉戲的青春日子在這條河畔度過了。有時這條河也會成為奪命的殺人兇手,他們悼念著朋友的年輕生命,敬畏地遠離這條常伴左右的河水,但悲傷的時間一過,他們照樣回到河邊玩耍,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這條河給了先人渾然天成的港口環境,生意蓬勃發展著。她佑庇著這塊土地,

構成了我美好的想像。

只是「想像」。

我看過的大漢溪是乾涸的,就算是雨季,也只有一條極細極小的水流,往不知名流去。通常乾枯的河流不再有任何魅力,遠看反而像一條凹凸不平的路。蒼黃的河土上時而散落著垃圾,因為污染的緣故我甚至分辨不出溪水原本該有的顏色。用沙漠景觀中的小綠洲來形容或許貼切一些。

在虛幻的海市蜃樓中我努力想像大商船在浩大江面上航行的模樣,卻只能出現魚蝦枯渴的觸目畫面;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母親不再讓我們下橋去。「那水是髒的,別碰!」

有次和一位住在大溪鎮上的朋友在河邊的公園散步,她雖然和我同樣歲數卻是一位強說愁的「老大溪」,她比我更了解大溪的故事、傳說;大溪的歷史、發展,對大溪的種種如數家珍。

她領我到一視野頗佳的瞭望地點,叫我看。我嚷著:「看什麼啊?」她說:「看大溪的好山好水啊!」

980502-p1050776-360.jpg
張是老街上最有名的建物,又號稱「小白宮」,是簡家的古厝,不過業已荒廢待整修,現場看真的很氣派喔!

認真的看大溪之後…

那可是我第一次這麼認真地看大溪,看這塊被山水環繞著的寶地,看河流在那涓流,卻映不出山的影子。我從她口中知道,其實大溪是個風水好得不得了的地方,山間由這條大漢溪蜿蜒穿過,保存了天地之間的靈氣。日本人當初勘查地形時為此嘖嘖稱奇,風水師也說這溪是保衛此地的臥龍,保護著居民們的安全和幸福。

「誰料日本鬼子壞心得很,畏怕龍脈會出個驚天動地的『天子』顛覆日本政府,就在龍項上鑿了口井,把龍給殺了。」她指著河的遠處,聲音顫抖,打從心底憎惡這個宿命性的詛咒,從她年輕的聲音裡說出來分外震撼。

「在那之後大溪似乎就漸漸沒落了,港口的生意也越來越差,很多人收了店消失無蹤,只留下些做豆腐、豆乾的勉強過活。說穿了,最後還是得靠這條河討日子,因為唯有乾淨的水質才能做出好吃的豆乾啊。」她笑著,帶著些許自豪的味道,情緒直轉而上,彷彿剛剛那段晦暗的歷史絲毫沒有影響她的心情。

「不過大溪倒真的出了許多人才喔!」臨別時她在陸橋那頭向我大喊。

P1050769
在中正公園旁最有名的「大樹下阿伯豆乾」,排隊的人一直都很多。

每次招待朋友來大溪玩,我一定講這個故事甚至自己加油添醋一番,朋友們在聽故事之餘,總不忘多買幾包豆乾。

上星期和家人似懷舊地走訪了和平老街,那牌樓仍古意盎然地將遊客拉回那些風光年代,只是除了傳統的神桌、豆乾、豆花店,還出現了許多不相干的攤子—澎湖花枝丸、拉拉山杏鮑菇、棉花糖,還有奇怪的「童玩店」…—那些景象都好陌生,「大溪」儼然成了另一個觀光市場,我有些精神錯亂,眼前這些和我擁有的零星記印象竟一點也不相干,情感被重新複製並大量消費。那些過去的往事,並不算數…。

回家的途中,經過了那座橋,在鎮長積極推動下,橋已轉形為「大溪觀光大橋」,裝飾有奪目的七彩小燈在夜晚閃閃發亮,河邊的泥土地也一律鋪上水泥磚並有個冠冕堂皇的名稱叫做「河濱休閒公園」。走在似曾相識的道上,一一和母親確認我兒時的記憶是否走樣。

站在橋中央往下望,有河流奔流的聲音卻看不見它,那聲音轉變成一種呻吟,一種瀕死的掙扎。我問母親聽見了嗎?聽見了嗎?她只是朝我張望的方向看了一眼,未答。

(作者為台大大新社成員)

【部落】河岸家園部落同歡會0418

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崁津部落的重建、保存、拆遷危機, 從去年延燒到現在。因為三個部落的聯合抗爭, 初步獲得了暫時的成果:三鶯部落緩拆, 撒烏瓦知部落原地重建, 崁津部落也得到消息暫時不會拆遷。這期間…

各位朋友:

大漢溪河岸住了許多的阿美族人,三四十年的居住歷史,保存了母語與傳統依水的農耕文化,已發展出有別於花東原鄉的特殊大漢溪的阿美群落文化。面對政府的強硬拆除,河岸家園聯合自救會將舉辦一系列的活動,首先登場的是完整而美麗的崁津部落(三鶯、撒烏瓦知已被拆,正辛苦重建中),邀請您來聆聽他們歌唱,訴說他們遷移流徙的故事。

民歌學校系列活動  Ka Lipaha Kan Ta mapulong  河岸家園部落同歡會

時間:4/18(六)下午2:00-5:00
地點:桃園縣大溪鎮崁津部落

主辦單位:崁津部落, 河岸家園聯合自救會(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部落, 崁津部落)
協辦單位:台灣民歌學校,人民火大行動聯盟,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中原大學景觀系, 都市原住民後援會

2529658619_9d42cdea28

崁津部落是很好的地方,從70年陸陸續續來到這地方定居,打這塊地,作自己一輩子的居所。因為這塊前面對著大漢溪,所以每當工作休息或部落節慶,不管老人中年人,就會帶著魚網來到溪邊捕魚回來,供部落的人一同分享今天所獲得的成果,這就是崁津部落的人值得高興的一面 。──引自陳春讚整理之『崁津部落之歌』故事說明

隱伏在旋律之後, 唱歌的人們的生命的樣貌, 到底是什麼呢?

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崁津部落的重建 .保存. 拆遷危機, 從去年延燒到現在。因為三個部落的聯合抗爭, 初步獲得了暫時的成果:三鶯部落緩拆, 撒烏瓦知部落原地重建, 崁津部落也得到消息暫時不會拆遷。 這期間許多朋友的共同幫忙, 讓這幾個部落的危機與現況, 逐漸被社會所看見。民歌學校也在這個時候, 參與了部份的行動。

就在和部落人們接觸的過程中,  我們向部落族人提出了建議:『何不唱部落的歌, 講述部落的流動的勞動歷史, 讓外人更加看到都市邊緣原住民部落的真實狀態?』

崁津部落很爽快地答應了, 而且很認真的聚集了族人, 練習唱著歌曲。有些歌, 年輕一輩的聽過但不會唱, 有些歌, 老一輩的族人還得邊唱邊討論, 修正那些忘記許久的歌詞。這個民歌學校講座的邀約, 讓部落裡的大大小小在歌唱這件事中活絡了起來, 而在三個部落合組的『河岸家園聯合自救會』中, 部落也決定, 三個部落輪流主辦。

某次聯合會議中, 大家談著, 這不應該叫做『民歌學校』, 而應該叫『lipahak mapulong』–聚在一起歡唱!我們很高興地邀請所有願意與河岸家園部落族人站在一起的朋友,  一起來參與這個歡樂的合唱。

活動流程:

1:00-2:00  崁津部落導覽(由部落耆老及中原景觀系盧建銘老師導覽)

2:00-4:40 同歡會(內容有崁津部落的歌曲及 三鶯部落, 撒烏瓦知部落的表演)

4:40-5:00 搗糯米。

5:00-7:00 原住民美食。

交通導覽:

國道三號大溪交流道下, 左轉112號縣道, 再左轉3號省道, 至盡頭右轉4號省道(介壽路), 直行往崁津大橋方向, 路之左側會有一巨大的土雞城招牌, 左轉進入小徑, 沿著自行車道, 順著部落方向指示即可到達。

搭車者可搭乘客運至大溪, 再由大溪前往部落。但建議可以幾個人一起邀集有開車的朋友一同前往。

地圖參考:

2533000321_3ee22016e1_o

(地圖製作:苦勞網記者楊宗興)

連絡人

鍾仁嫻 0920034674 (阿喊)

黃惠偵 0926604670

李宜霖 0928197396

陳柏偉 0933889902

關於沙瓦烏知部落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5553

關於崁津部落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1367

【緊急】桃園撒烏瓦知部落被拆除,極需物資

緊急!桃園撒烏瓦知部落被拆除,部落族人居住無著,極需物資。部落現況 http://support-sanying.blogspot.com/。需求物資:米:10袋,泡麵及白麵條:10箱,礦泉水:10箱,罐頭(魚):10箱
手電筒:30支

緊急!桃園撒烏瓦知部落被拆除,部落族人居住無著,極需物資

部落現況  http://support-sanying.blogspot.com/

需求物資:

米:10袋
泡麵及白麵條:10箱
礦泉水:10箱
罐頭(魚):10箱
手電筒:30支
發電機:3台
頭燈:30個
20尺或30尺帆布:20件
輕便雨衣、雨傘、睡袋、毛毯、汽車機車電瓶(可當臨時電)、其他食物、帳篷、夜光棒、衛生紙、
保暖衣物

任何你想到在寒雨中,老人家所需的物資!

有空的朋友也請到撒烏瓦知部落協助年老族人清理家園。

物資種類及數目將隨時更新

聯絡人:張牧師(0917205415)若聯絡不到,請寄信到sanyings@gmail.com留下聯絡方式 謝謝

也可在這個時間、地點:2009/3/11 14:00 送至國民黨黨部大門口(八德路二段232~234號) 老人家會在場!

或開車送至集中地:撒烏瓦知部落

交通方式:
http://tybus.1968.com.tw/ 桃園客運
桃園客運大溪-鶯歌
在火車站文化路那側的廣場搭車

或者阿婆壽司附近建國路的南鶯集會所也可以搭
http://60.251.39.226/tybus/images/path/1490.jpg 時刻 在長崎腳下離沙烏瓦知部落很近
http://0rz.tw/2OXjG 有地圖可參考。
部落位置位於武嶺橋下方河濱公園、瑞興國宅附近。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搭乘火車到桃園火車站,
在「後火車站」搭乘往龍潭方向的公車(候車時間約5~15分鐘),
告訴司機要在「大溪交流道附近下車」。再轉搭計程車到缺子或瑞興國宅旁公園
http://clb.myweb.hinet.net/ 中壢客運
http://clb.myweb.hinet.net/tpeclbus.htm 捷運景安站上車 中和市景平路486號
南興里站 大溪鎮南興里10-2號(全國加油站)下車 再轉搭計程車到缺子或瑞興國宅旁公園

菜頭與乾癟三姊妹

「我們是吃菜頭長大的!」,此言不虛,耕地狹小的其他地區,如美濃,靠二期稻作後才輪種菜頭,我們北部(很「地」大氣粗),家族菜園有菜頭保留地,因此,與菜頭的親暱不可以量計。菜頭盛產這段時間,每天至少……

桃園地區客家人說的「菜頭」,苗栗以及南部六堆客家人多說「蘿蔔」,這種在語言上有明顯區域性差異的作物,產季橫跨秋冬兩季,大約農曆八月到次年二月。這段期間,盛產之故,農家的餐桌上,菜頭粄、菜頭湯、菜脯蛋、菜脯炒青蒜、菜頭燉肉、菜頭與紅菜頭(紅蘿蔔)的涼拌菜,盡皆圍繞在菜頭這主角身上,菜頭家族盤據餐桌獨霸數月,一道「菜脯蛋」也能讓它們苟延殘喘一整年,讓同產季的芥菜也相形遜色。還好我媽不知外頭餐廳有「菜脯雞湯」這道名菜,要不然,過年肉類較豐厚時,一餐吃剩的剁盤白切土雞,也會被她一網打盡,沾染季節蘿蔔味。

980129-radish-360.jpg
迎著冬陽,不起眼的菜頭醞釀著幸福。(阿喊 攝)

偷吃的才是美味極品

「我們是吃菜頭長大的!」,此言不虛,耕地狹小的其他地區,如美濃,靠二期稻作後才輪種菜頭,我們北部(很「地」大氣粗),家族菜園有菜頭保留地,因此,與菜頭的親暱不可以量計。菜頭盛產這段時間,每天至少一桶滿滿的沾著濕泥的菜頭,從菜園裡被媽媽粗魯的拔起來,要是晴天,她會瞄一瞄日頭,確定天氣的穩定度,然後像在跟太陽競賽,急切地洗淨、削皮、切條、鹽漬,舖在竹篩子或紗網上—「曬菜脯」咧。

然後一天當中,看著條陳著的、鮮嫩多汁的白色菜頭,漸漸脫水、變形、扭曲、暗沈,我像一隻饞貓,以無比的耐心,靜待著。日頭夠狠烈的話,很快,下午就臨到等待已久時刻—-變硬糾結的菜脯像大幾號的鼻屎(髒?喔!不,承認吧!鼻屎和菜脯都是迷人的童年滋味!),蓄滿太陽的熱氣,那鹹香味襲人,捏一條,放入嘴裡,富彈性、有嚼勁,這可是我們小時候「樹奶糖」(橡膠糖、口香糖)的替代品,嚼著嚼著,口水慢慢還原它的鮮嫩,一直到香味漸失,流連往返於舌根後,才不甘願的吞下去。小時候這零食必須用偷的,可能正因為要背著大人偷吃,它的美味才成立,但因它也非食物櫃上尤物,無害於道德感,我們遂樂此不疲。

陽光和鹽巴—最好的調味料

菜脯滋味最好時,就是正在陽光下曝曬時,幾日後收進甕或冰箱裡保存的,都吸了濕氣,趕跑了日頭味。日頭下曝曬絕對是菜脯美味的必要條件,產地、品種、形狀就比較次要了。美濃的「白玉蘿蔔」,號稱是從日本傳來已在地化的「小菜頭」品種,鮮嫩可口自不在話下,但尊貴如她,鮮採現賣都怕不夠,還要醃漬,再來曬乾,可能嫌浪費,可是偏偏菜脯是無階級意識的,所有品種,不論老嫩,加了鹽巴和陽光,都是好料。

2菜脯與鹹菜(鍾延耀攝)
菜脯與鹹菜一起曬太陽是客家農庄常見的冬天景致。(鍾延耀 攝 )

苗栗人還有一種「蘿蔔錢」,通常取用小蘿蔔,削成一片片薄薄會透光的,像銅錢形狀,有些臨水家戶,就地鋪曬在溪流的岩石上,我初見這景致時,很納悶,溪流湍急,如何把蘿蔔錢一塊塊舖上去?每天要收也麻煩吧!一位苗栗獅潭的朋友給我解答,她說,只要確定第二日是好天時,通常不收它,讓他曬月光。哇!蘿蔔錢吸取日月精華,還多了一種岩燒味,應該比菜脯更美味吧!朋友這時打斷我的遐想,她說意象美則美矣,通常在她們靠山的窮農家,是田裡老掉的才勉強收來作蘿蔔錢,因薄而纖維質較硬,用來煮湯的多,陪伴它的是排骨、三層肉等,與酸菜、覆菜料理相同。

美味的乾癟三姊妹

在上一輩人眼中不起眼的賤食物,現代人當寶,「蘿蔔錢」在苗栗縣政府的美食觀光促銷廣告詞,它是「苗栗餐廳才吃得到的」,多搭配上等里肌肉煮湯,包裝的多珍稀啊!其實聽我媽說,我們桃園地區早期也有少數家戶曬蘿蔔錢的,但沒受到重視,「蘿蔔乾」、「蘿蔔錢」、「蘿蔔絲」這乾癟三姊妹當中,「蘿蔔絲」也不受桃園客家鄉親的青睞,我們不像苗栗人,煎菜脯蛋用它,作菜包還要用它,菜包是客家人善用蘿蔔做的米食之一,桃園地區的內餡是採用生蘿蔔絲,苗栗的則是曬乾的蘿蔔絲,有很明顯的差別。

3菜頭刈成絲
菜頭刈成絲,可以曬成菜脯絲;炒成菜包內餡;也可以蒸菜頭粄。(阿喊 攝)

歲末到年初的冬天,菜園裡一顆顆肥胖白皙的蘿蔔,探頭迎著冬陽,這尋常景致卻是我們幸福的保證──多麼的輕易可得,又帶給我們多大的滿足啊!

大溪老街區:參與式規劃的經驗

大溪老街區過往因其獨特性之老街立面而廣受關注,且於專業團體與在地組織之共同努力下,獲得保存,目前成為大溪最重要之集體認同與象徵。不過伴隨建築技術之不斷演進及空間需求…

一、區域型計畫之理念及推動

文建會於2006年提出「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盼能突破過往單點性之文化資產保護,藉由區域性之全面思索,提升文化感知性與歷史環境品質,建構區域性之資訊服務機制,提供優質化之文化與生態學習遊程,逐步達到以文化資產落實地域活化及可持續性發展之長程目標(劉正輝,2007:145)。

該項計畫係由縣市政府針對轄區內具有潛力及特色之個案,提出未來規劃方向與工作內容。文建會於2006年10月、2007年1月、2007年10月,分別受理三次提案作業;提案通過後,由縣市政府文化局整合相關局室單位、社區及民間組織,並委託專業團體進行區域內之資源調查及整體規劃。

規劃案審查通過後,則進入實質性硬體工程與軟體營運之執行階段,另亦同步輔導區域範圍內之民間團體,於整體計畫架構下,進行自主提案,提升在地社群對於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認同及參與。

桃園縣政府曾於第一階段提出「八德霄裡水與綠文化廊道」、「龍潭十一份樂活文化園區」等兩項計畫。霄裡案因規劃團隊較偏重物質性之景觀營造,忽略景觀背後之居民角色及內在意涵,推動並不順利;至於十一份案,因主要執行區域隸屬中山科學研究院所轄範圍,院方對於該計畫並無意願配合,目前計畫已經終止。

二、參與式規劃之策劃與執行

桃園縣政府於第三階段賡續提出「大溪老街區保存及活化計畫」。相較於前兩者,該區域因於大正元年(1912),啟動街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與增設騎樓,形塑華麗精美之牌樓立面(劉正輝,2008),自1990年代起始,即為國內推動街區保存運動之重要先趨案例。

近年因應蓬勃發展之觀光產業的負面效應,地方人士亦開始思索如何結合既有文化特色,重塑地域發展之核心內涵與重要價值。

night-360.jpg
夜間的和平老街顯得既華麗又溫暖

因為已有霄裡與十一份等計畫之前車之鑑,大溪老街區案相當重視社區居民之共同參與及協力推動。故於執行階段,規劃團隊策劃一系列討論會議及工作坊,希望充分了解社區居民對於老街區的想法及看法,並能就此凝聚共識,進而提出有別於現況之發展策略及推動模式。有關執行過程概要說明如下:

(一)分組討論會議

除卻牌樓立面外,以普濟堂為核心之關聖帝君誕辰民俗慶典,以及木器、豆干等地方特色產業,堪稱大溪老街區之四大文化資源。規劃團隊為與社區居民針對相關課題進行初步探討,分別在2008年7月2日、8月11日、8月13日、8月15日,邀請四大社群代表召開四場次分組討論會議。

討論結果發現,大溪木器、豆干等地方產業,皆面臨必須轉型與創新的階段;至於街屋及民俗節慶等文化資源,則應提升居民對於文資法之理解與認識,並推動資源調查與保護工作,避免因現代化之發展過程,造成大規模之改變與破壞。

另應由區域性之整體視野,建構老街區之長程發展藍圖,後續方可結合文資法與都市計畫法,強化政府部門之公權力行使,落實老街區之風貌管制與特色營造;同時,亦可援引「老街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經營理念,重新營造大溪老街區成為一處可遊、可體驗、可學習的現地教室。

亦即透過更完善與更多元之導覽解說系統,並尋求有意願之屋主及業者,在既有文化及產業脈絡下,建立小型性之生活博物館,深入展現大溪老街之多元內涵與在地特色。

(二)系列性工作坊

為將諸此發展策略,與更多大溪居民進行細緻性之交流及探討,規劃團隊賡續於2008年8月18日、8月21日、8月25日、8月27日,舉辦四場次系列工作坊,除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並運用便利貼及壁報紙等輔助工具,引導社區居民,針對大溪老街所面臨的課題,乃至未來主題性導覽解說機制與社區博物館之推動,進行深入研議與規劃。

第一場工作坊,社區居民於規劃團隊協助下,區分為兩個組別,分別針對老街區所具備之優勢、劣勢,以及目前面臨之機會、威脅,進行討論與彙整,並於第二場工作坊,繼續思索如何善用優勢、掌握機會,排除劣勢、降低威脅。

與會者普遍認同應保存及延續老街區所獨具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並由區域經營角度出發,建構兼具便利性與舒適度之交通系統,營造豐富性及人性化之導覽設施與解說機制,逐步創造具備在地特質之產品、商店及文化空間,大溪老街方能避免被其他類似案例所迎頭趕上,進而得以持續蓬勃發展、永續經營。

至於目前急需改善、且可立即執行者,為讓目前高度集中於和平老街的大量人潮,擴及整個老街區域;除可藉此延長外來遊客在地停留時間,並將整體經濟效益分享與其他街區居民,更重要是透過更為豐富與完整之導覽動線規劃,能讓大溪老街區之觀光活動,由目前偏向於淺碟型之吃喝玩樂,提升為對於整體老街區之特色文化與產業歷史的深度體驗及學習旅程。

是故第三場工作坊,即以遴選老街之必遊景點,並將其串連為導覽解說動線作為探討主題。同樣將學員區分為兩組(A組及B組),個別小組基於不同考量與訴求,選擇不同起點與終點,過程中之尋訪景點及導覽方式亦不盡相同。

其中A組認為,多數外來遊客皆自行開車或集體搭乘遊覽車前來大溪,受到假日交通管制的影響,已習慣將車輛停泊於橋頭停車場或月眉停車場,該組假設遊客由前者出發,經由仿古式樣之大溪橋穿越大漢溪,並從石板古道進入和平老街,再接續開展老街區之探訪之旅;B組則認為,為因應能源價格高漲,並為保護地球環境資源善盡心力,應鼓勵搭乘桃園客運前來大溪,下車後先行前往中山路,緬懷大溪老街區最為華麗之建成商行,再賡續前往其他區域。

daxi1027-420.jpg

第三場工作坊以不同起始點與訴求之導覽動線討論結果,上圖為A組下圖為B組(圖片由規劃團隊提供)

daxi-2-420.jpg

經由A組與B組之不同觀點與訴求,引發規劃團隊與社區居民,對於建構多元化導覽模式之高度興趣。因此,第四場工作坊,即分別針對木器、豆干等產業資源,以及街屋、民俗節慶等文化資產,研議主題性之導覽動線,並尋找未來可能營造為老街生活博物館之潛力標的。

daxi-3-420.jpg

第四場工作坊以不同主題進行導覽動線之規劃成果,上圖為產業組下圖為文化組(圖片由規劃團隊提供)

daxi-4-420.jpg
三、大溪老街區之未來發展與建議

依據上述分組會議及系列性工作坊之討論內容,並結合過程中之現地調查與訪談成果,規劃團隊提出未來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護策略及其推動模式建議,分述說明如下:

(一)強化大溪老街區之文化及產業特色

大溪老街區過往因其獨特性之老街立面而廣受關注,且於專業團體與在地組織之共同努力下,獲得保存,目前成為大溪最重要之集體認同與象徵。

不過,伴隨建築技術之不斷演進,以及空間需求之日益增加,多數傳統街屋仍抵擋不住拆除改建的命運,較用心之屋主,會選擇保留騎樓空間,或在新建築之設計上,儘量沿用傳統建築語彙及風格,進而能與週遭建物,乃至整體老街區之歷史氛圍相互搭配及融合;至於,部分有意願整體保留歷史建物之所有權人、使用人、管理人,卻受制於傳統建築技術之日益消失,儘管只是單純性的屋瓦、樑柱修繕或抽換,亦因建材昂貴與工匠難尋,僅能權宜面對與因應,很難進行根本性的改善與解決。

此外,作為生活場域之大溪老街,已逐漸轉型為服務外來遊客之觀光區域,當地許多傳統商店,早就悄悄改變經營方式。其中最具大溪產業特色之木器產業,因無法承受本地工資高漲與外來廉價木器等威脅,紛紛結束生產事業,乃至連銷售部門亦不再運作;相較之下,大溪豆干產業,則因不同廠商致力發展有別於其他商家之特色產品,以及伴隨旅遊活動所帶動之大量人潮,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景。

圖05(3)
關聖帝君誕辰遶境活動是大溪老街區之重要節慶活動

至於每年農曆6月24日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之遶境活動,因其特殊性之陣頭文化,過往即為頗具知名度之重要慶典;近年大溪鎮公所搭配該活動舉辦大溪藝文季,亦讓傳統性之民俗節慶受到更廣泛之關心與注目。

未來除可繼續推動單棟性之歷史建築登錄,乃至提升至古蹟指定強度,甚而評估透過聚落登錄,強化整體歷史風貌之管制與保護,亦可推動以普濟堂與福仁宮為核心之民俗及有關文物的登錄作業,並針對傳統性之木器製作與豆干生產技術之保存、傳承與創新,進行長程性之規劃與推動。

諸此工作需要政府部門之大力支持,以及學者專家之參與協助,然而,核心關鍵仍於當地居民是否具備諸此意願及共識,惟有後者能被確認,未來方可經由三方協力之整合推動,建構以文化資產保存,形塑地域經濟及產業發展之嶄新能量與契機。

(二)以生活博物館展現大溪老街區之豐富內涵

依據上述工作坊之討論成果,建構主題性之導覽解說動線,乃至因應解說對象之屬性差異,而量身訂作之客制化行程,將是深入展現大溪老街區之歷史特色及人文風貌的可行手法。

另於老街區生活博物館之概念架構下,可選定可行性較高之街屋及廟宇,籌劃小型性主題博物館之設置與運作。規劃團隊經評估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意願,以及未來發展策略之成熟與否,針對木器、豆干、街屋、民俗節慶等4大主題,建議未來可以蘇永祥木器、協大木器、萬里香、和平路蔡宅、和平路古宅、中央路廖宅、福仁宮等,作為優先推動標的。分述說明如下:

(1)蘇永祥木器(和平路28號)

圖06(2)
蘇永祥已著手整理各種木器工具

(A) 個案描述:蘇永祥先生擁有許多木器工具,曾在歷史街坊再造協會安排下,進行陳列與展示,並於現場解說及示範工具用途。蘇先生已進行木器工具之整理工作,且計畫將傳統木製家具之製作過程進行完整紀錄,藉此留存傳統木器之匠藝與技術。

(B) 短期策略:木器店之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建議未來可將店內部份空間改造為「木器工具文物館」,一則可以展示木器製作的繁複工具與使用方法,再則經由解說機制,增加木器家具對於顧客的吸引力,也有利於木器產業之經營與發展。

(C) 長期策略:後續可結合木器工具展示,規劃推動木器DIY,逐步打造為具有在地特色之體驗型「木工坊博物館」。

(2)協大木器(和平路72號)

圖07(3)
協大木器是大溪著名的木器店

(A) 個案描述:協大木器是和平路上規模最大的木器店,以精緻家具、神桌製作為主。開業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目前負責人李炳榮先生為第二代,下一代也有接班的培訓計畫。

(B) 短期策略:李先生表示,計畫將店面後段作為木器製作展示空間,透過玻璃隔間可清楚看見老師傅製作木器之精湛手藝,另結合店面家具陳列,可進行大溪木器產業的完整介紹,增加遊客對於大溪木器特色之深入理解與認識。

(C) 長期策略:因應當代空間格局與傢俱使用習慣,持續鼓勵下一代年輕人研發「現代創新家具」,積極開創大溪木器產業的第二春。

(3)萬里香(中央路123號)

圖08(2)
萬里香刻正評估運用既有生產空間進行現地展示

(A) 個案描述:萬里香由林絨習得製作豆干技術,截至目前為止已傳承四代;雖然不是大溪豆干業者當中營業規模最大者,卻是致力於延續傳統工法,並經由推動有機食品,開創新時代之豆食產業的業者之一。位於中央路的老店面,目前一樓空間為賣店、工廠及倉庫,二樓以上之部分空間為包裝區,其餘則為住家空間。因非位於人潮眾多之和平老街,觀光客來店消費機率較低,多數為老主顧或因有機豆食而慕名前來。

(B) 短期策略:江秋蘭女士為萬里香第三代老闆,近年積極思索如何結合生產空間之現地展示,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信任度與認同感;惟因既有空間較為狹小,相關工作推動並不順利。建議可於賣店空間,增設多媒體放映設備,讓消費者於採購的同時,可經由影音資訊而更加了解萬里香,乃至大溪豆干之歷史文化與產業特色;同時,可將目前後段倉庫空間進行重新調整,將部分空間與生產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採取限量、預約模式,提供豆干製作過程之現地展示,並開辦手工豆腐或豆干之DIY教學課程,讓消費者有機會實際參與有機豆食之製作過程。

(C) 長期策略:配合萬里香未來之建廠或展店計畫,目前萬里香本店,將有機會透過生產及倉庫空間之重新調整,轉型為有機豆食形象商店,屆時將可提供更為完整與舒適之豆食產業介紹,乃至更為多元化之參與式教學課程,讓具備歷史人文深度之大溪豆干,朝向「既傳統又創新」之長程願景進行努力與發展。

(4)蔡宅(和平路20號)

圖09(2)
蔡宅牌樓的洋文値得深入考證與研究

(A) 個案描述:此宅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牌樓中央洋文並非經常所見之姓氏或店號,而是「堅固」的台語發音,具有特殊性之文化價值。屋主蔡岳男先生並非大溪本地人,因鍾愛大溪老街之文化特色,於2000年購買此宅作為住家;近日表示其入口門面於購屋時已改建為現代化之鋁門窗,因與街屋傳統型式並不相符,願意作為風貌改造之示範住宅,待完成後,可提供部分室內空間作為社區公共使用。

(B) 短期策略:大溪老街區之歷史建築保存工作,係以牌樓立面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不過,作為室內外銜接之門面空間亦相當重要;惟基於安全考量,多數皆已改裝為鋁門窗,或增設鐵捲門,如何在居民實質需求與歷史風貌營造之間取得平衡,亦為未來重要課題。建議可以本案作為實驗案例,如若執行成效良好,再行推廣至其他歷史建物。

(C) 長期策略:蔡先生相當熱衷於臺灣歷史研究,蔡夫人則專擅於手工藝製作。未來可依諸此條件,建立蔡宅,乃至大溪老街之史料展示及資訊交流中心;並配合蔡夫人之興趣及專長,開辦相關教學課程,甚或結合工藝技術,研發具有大溪特色之紀念商品。

(5)古宅(和平路48號、48-1號)

圖10
古宅內部空間仍保存相當良好

(A) 個案描述:古宅之建築形式為「二崁三落兩過水」,是大溪老街區保存相當完整,且屋況維持良好之少數案例之一。1990年代,承租給專業團體設立「草店尾工作室」,作為推動「大溪之寶」保存運動之社區交流平台;專案計畫結束後,轉型開設咖啡店,提供飲料及豆干等輕食。古正君小姐為古家後人,為改變和平老街之商業經營模式,近年於和平路48號開設藝品店,以販售中國、臺灣、日本等地所生產之手工藝品為主;該店僅於週末營業,且堅持騎樓空間不承租外人擺設臨時攤位,已為大溪老街之商店經營開創新的思維與模式。

(B) 短期策略:目前古宅因所有權人與使用人之用心及關注,歷史建物之保存狀態仍屬良好;不過,建物卻也面臨漏水、蟲蛀等保存課題,因應經費偏高及工匠難尋,始終無法獲得有效性改善與解決。建議未來可以古宅作為示範案例,建立大溪老街區歷史建物之日常維護機制,並針對日常屋況檢測、小型修繕等,編印實用性之工作手冊。

(C) 長期策略: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存,勢必由牌樓立面、騎樓空間,延伸至長形街屋之整體觀照。未來可以古宅為基地,成立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中心」,在不改變目前第一進空間營運模式之前提下,積極運用其餘空間,或結合鄰近之歐陽宅(和平路85號)等,建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及實務操作之工作基地與交流平台;可於此地不定期開辦文化資產講座課程,舉辦歷史空間再利用之示範活動,甚至結合大專院校資源,推動現地教學課程或工作假期等,啟動老宅新生之不同契機與可能性。

(6)廖宅(中央路86號、88號、90號)

圖11
廖宅「三崁三落兩過水」之街屋外觀

(A) 個案描述:廖宅是大溪老街區少見之「三崁三落兩過水」的大型街屋,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第一進左右兩側店屋,作為住宅使用,中間則出租開設腳踏車店;第二進空間仍維持既有大廳風貌與機能。

(B) 短期策略:依據居住於90號之廖鈺珮小姐表示,家人對於保存此一獨特性之歷史資產的意願很高,只是過往對於文資法之保護措施,始終不是很了解,甚至連所屬房舍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也不是很清楚其作業過程與權利義務關係。此宅位於銜接中央路與中山路之交界口,建議可作為除卻和平路古宅之外的第二處示範案例;除應儘速進行完整性之調查、測繪與屋況檢修,建議可將腳踏車店,改造為大溪老街區之腳踏車租借與維修中心,以因應未來大溪老街區之區域旅遊模式,並符合當前節能減碳的國際趨勢及潮流。

(C) 長期策略:此宅空間格局仍然保存相當完整與良好,第一進雖已進行局部改建,第二進之大廳空間仍能呈顯傳統建築風貌。未來可於不影響既有機能之前提下,建立以廖宅,乃至週邊中央路及中山路之歷史建物的小型展示空間,並採預約模式,讓外來遊客有機會體驗除卻牌樓立面之外的繁盛與風華。

(7)福仁宮(和平路100號)
圖12
福仁宮是設立大溪神將文化展示館的合適地點

(A) 個案描述:福仁宮是大溪老街區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目前廟內陳列許多大溪神將,部分陣頭則將社團辦公室設置其中。近期大溪老街陣頭聯合成立「桃園縣大溪鎮社團民俗技藝促進會」,盼能共同推動民俗技藝之保存與傳承工作。

(B) 短期策略:建議可將福仁宮後側空間規劃為「大溪神將文化展示館」,結合導覽解說機制,讓遊客能在非節慶期間之平常時刻,亦有機會了解神將文化的意義及內涵。

(C) 長期策略:大溪老街區擁有極為豐富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結合大溪鎮圖書館,並運用既有之大溪鎮展示館、武德殿等文化設施,規劃成立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之地方級博物館,長期推動宗教文物與民俗祭儀之調查研究及展示教育等工作。

(三)設立大溪老街之區域性服務平台

除卻經由導覽解說動線之策劃、推動,以及生活博物館之醞釀與執行,深化大溪老街區之特色展現,目前亦迫切需要建立整合性之遊客服務中心或展示教育平台。

除可藉此提供常態性之靜態展示,進行老街區之完整介紹,另可結合動態性之專題講座、現地解說課程,以及互動性之DIY教學及體驗活動,提升外來遊客及在地居民(特別是年輕族群)對於大溪老街之理解與認識,此外,亦可透過電話及網路作業,提供免費旅遊諮詢,乃至開發住宿、餐飲等衍生性服務內容。

當然諸此構想,仍需延續上述參與式規劃過程,釐清與確認不同權益關係人之認同及支持程度,方能逐步進行細部研商與探討,並邁向推動及執行階段。

未來若能循此架構長期努力,相信大溪老街區將能持續保存街屋立面等地方重要文化特色,同時,亦可結合觀光活動之經營與發展,營造傳統產業、工匠技藝與民俗活動於當代社會之持續存在,乃至創新發展的契機與可能性,並逐步落實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之期待及目標。

參考資料

文建會(編著)(2007)《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計畫綜合規劃報告(修定本)》。臺北:文建會。

林一宏、張朝博、楊秋煜(1999)《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會承(總編輯)(2004)《桃園縣歷史建築導覽 大溪篇》。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淑芬(總編輯)(2001)《『2001年大溪文化節』神恩.豆香.木器馨 ~深度報導系列~》。桃園: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劉正輝(2007)〈區域性文化資產保護架構初探〉。《第十屆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143-150。臺北:中國科技大學。

劉正輝(2008)〈大溪老街的挑戰與契機〉。《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7651(2007.8.12)。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