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生活系列(8)園區就業問題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居民表示,等稻農忙季節結束後,對就業的需求會比現在更高。

大愛園區在入住三個月以來,如問起園區內居民對於新生活最大的疑慮或最需解決的問題,多數人的回答為「就業吧。需要一份工作。」

根據高雄縣府4/30最新統計數字,實際居住在園區內者約有451戶,共1597人;其中在縣府調查的351戶中,有176人表達有求職意願。不過,居民也表示,在農忙期間,園區內仍有不少人在山上務農。等農忙結束後,就業需求可能再增加。

目前縣府仍以永齡有機農場為主要就業政策,輔以勞委會、原民會、勞工局提供短期工作。原民會在園區內釋出的58個工作,在5/14完成甄選並已經上工。包括巡狩隊、環境清潔、幼童及老人照護、手工藝等,期限到今年11月中旬。

但不論是何種工作,目前仍是臨時性的居多,或仍在職訓階段、不是正式聘雇。離開原鄉熟悉的生活模式,工作、開銷都改變了,如何能有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以便及早自立,是大家最關切的事。

990605shihoho-2501.jpg2
各政府部門現在協助提供的,都是短期工作。

永齡有機農場,政府力推的長期就業機會

在規劃永久屋政策之初,從中央到縣府,都極力結合慈濟大愛園區,與鴻海集團的永齡有機農場,希望打造重建政策上,災民能安居並樂業的國際示範區。

雖然目前,慈濟基金會已表示,在就業上不會與永齡農場攜手合作,但永齡農場的工作機會,仍然是縣政府力推的重點。

永齡農場現在委託巨農有機農場經營管理。規劃構想中,是輔導六年為期,前三年,由鴻海集團保證收購農產,三年後,巨農周俊吉董事長表示「三年就能幫他們到有機認證。」拿到認證即可建立自己的銷售管道,並讓員工學習自己管理,最後脫手交由員工自行正式營運。

而營運方式,不會採用「分配兩分地給個人」的模式,而是由員工分組管理不同田區,達成一定生產數量,每月領固定薪資,多出的做為紅利。以農場62公頃面積,在農場約可提供60~100名額,為真正可穩定發展的長期工作。

目前農場的現況仍處於整地、基礎建設階段;所聘僱的工作人員,也要經過職訓、試用期才有可能正式錄用。目前與南區職訓中心、高雄大學合作職訓,甄選人員也由職訓單位進行。

雖然最多可聘用到100人,但在農場內工作人數為47人,其中約有32~34人是來自園區。農場工作上,還未正式學習有機農業技術,現以協助整地和搭建基礎設施為主。薪資比照職訓津貼,每日八百元。

除此,永齡農場所能提供的其他工作,仍屬短期。因為已解決之前的土地取得問題,建照也核發,將展開農場內溫室、倉庫、理貨場、推廣教室等建設工作,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約可提供120名工作機會。周俊吉董事長表示,從本星期決標,到七月底需完成工程,即這次的工作為期約兩個月。

至於縣府力推的長期工作機會,可提供60~100名,現在卻只有47位在工作,其中只有30多人來自園區的問題,周董事長坦承,在聘雇上確實遇到困難。他表示,有時面試通過的,最後經通知卻不一定來工作;也有些人實際工作後,發現和自己的預期有落差而離開;甚至也有人詢問,是否可以在農忙期讓他回山上先做自己的農務,再回來工作。

4
居民在永齡農場進行分組整地。他們也都還不是正式員工。

居民與永齡農場工作模式的落差

據悉,園區居民對於農場工作的認知、工作模式,確實有一定的落差。

山上的務農習慣不同,在自己的園地裡,利用清晨、傍晚工作比較多,午間太陽最炙的時候休息;但在永齡農場既為受聘用的員工,就必須遵守一定的上下班時間。另外,很多居民不了解工作內容,有不少人以為工作內容是可以直接學習有機技術,但實際上農場目前仍在整地、做基礎建設。在工作辛苦、薪資也是一天800元的情形下,有人選擇乾脆出外找臨工。

也有不少人,原本在原鄉就有農園,農忙採收的時候,仍要以回山上照顧農事為優先。一位不具名的居民曾透露,「我有應徵上了,他們有叫我上班,但是我還是要先請假。」因為他必須回山上採梅子。

桃源鄉重發展協會張瑞雄認為,居民對於永齡農場工作持觀望態度,另一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很不明確。」

他表示,曾參與永齡農場、高雄大學的開會,「他們說,培訓的不代表將來會用,但如果要用會以培訓過的為主。」造成居民顧慮:會不會到頭來這又是一個短期工作?

對此,周董事長表示,確實來應徵的居民,對於工作內容、聘雇方試、農場需求人才,有認知上的落差。他認為有必要進入園區辦場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溝通。周董事長已接洽了重建會的委員,希望透過委員協助,能在五月底前,進入園區辦一場說明會,藉此建立更暢通的管道。

而除了在位於月眉、面積約62公頃的永齡農場,永齡基金會另有一個在杉林分場,佔地達99公頃。農場應缺乏地下水、地表也乏水路經過,遭遇可能無水灌溉的窘境。吳揆指示中央重建會協助解決,尚無回音。

周董事長表示,其實目前也許還不需要用到分場,原因是「也要看就業需求是不是有這麼多。如果有到300、400人,我們才考慮動到那塊地。,因此永齡預計開發的「杉林分場」目前暫時閒置。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以提供職訓為主

慈濟的杉林鄉生活重建中心,可提供園區內的工作大約為以工代賑、傳藝班。以工代賑已經在4/10截止,園區內的工程目前是由外包的包商僱請工人,繼續第一期未完成的工作。

傳藝班部分,有編織班、串珠班、石(/木)雕班,每班10~15人,約有三、四十人在內工作。由於報名眾多,慈濟公關組的陳師姐表示,會以抽籤決定。但也有男姓居民表示,除了雕刻班,傳藝班都是以婦女居多,似乎婦女取得名額的機會較高。

在四月初,傳藝班原本一天八百元工資,降為四百元,從上午八點工作到下午三點。生活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傳藝班的目的是讓參與者習有一技之長,算是職訓的一種,「職訓就要比照職訓的津貼。」所以每月為一萬多元。也參加傳藝班的一位婦女劉太太搖搖頭道:「一個月只有一萬多元..」認為這樣的津貼其實不夠每月的開銷。

而傳藝班的作品,目前似乎也未規劃出良好的行銷平台。在木雕班工作的Anika就說:「慈濟只是讓我們學一樣東西。」對於職訓完成後是否有銷售平台、或長期就業的安排,他搖搖頭表示不清楚。

另外,慈濟社工組陳師兄也表示,慈濟將接洽成衣廠創造部分就業機會,讓居民用家庭代工的方式,「做多少算多少(工資)。」他表示,成衣廠的老闆為慈濟人,所以由基金會媒合創造就業基會,聘雇與支薪都由成衣廠方面處理,慈濟只擔任媒合角色。

至於慈濟基金會陳小姐在三月底受訪時曾表示,慈濟基金會將規劃另外取得台糖土地,開辦有機農場,讓每戶可以分到兩分地,但目前未有動靜。對於記者詢問此農場下文,桃源鄉代表陳良輝主席說:「我們不能說什麼都靠慈濟,還是要靠自己。」

3

慈濟基金會的以工代賑工作已經結束,現由外包廠商完成園區建設,聘僱的工人以由外包廠商決定。有部分曾參加以工代賑的園區住民,也有不少來自美濃、旗山、杉林等附近地區。

5
傳藝班上課的以婦女為多數。

67
雕刻班的作品雖然曾在公眾場合展示,但目前沒有銷售的管道。

政府與各民間協會,希望寄託在觀光

園區內,目前有來自各地區的意見領袖,籌備協會,希望配合政府的觀光政策、接洽政府資源,為園區內創造工作機會,包括桃源鄉重建發展協會,籌備中的「高雄縣大愛生態社區關懷協會」等。

目前中央政府與縣政府的對未來的產業規劃,是將來會把杉林大愛園區、永齡有機農場都納入重建示範點,與附近的小林紀念公園、五里埔基地,以及同路線的旗山商圈、甲仙商圈等,一併列為重建示範點,形成一條觀光廊道,包裝行銷。縣府重建會王主任表示:「就像南投九二一重建好之後,很多人會想去看一樣。」

為了配合觀光,園區內會興建商店街、舉辦販賣手工藝和原鄉農產的市集,廣場會表演原住民歌舞,吸引觀光客。

目前是自主管委會籌備委員的陳良輝主席表示,他也是一個協會的籌備委員,希望在別於管委會之外,成立一個「大愛園區居民共有」的協會,除了協會可以向勞工局、原民會等申請更多短期工作外,也希望藉由協會申請園區附近,一塊約20公頃的台糖土地,開發作為居民婚喪典禮的廣場,並同時可以辦活動、開放給遊客觀光,收取停車費、攤位租金等,做為居民的共有的收入。

桃源鄉發展協會張瑞雄執行長則表示,他認為園區內就可以規劃表演的空間,園區本有商店街的規劃。他希望將桃源鄉山上、山下做一體規劃,如在園區興建展售中心、漂流木賣場,把原鄉的農產帶到園區內販賣、增加收入等。

無論何種構想,政府和園區內運作的協會,仍把未來的產業、就業希望放在觀光。不過,這些規劃目前仍是藍圖,園區內也連商店街都未動工。將來是否能落實、對居民的助益,仍待觀察。

居民的問題:要失業了嗎?

眼前,除了靠政府和慈濟基金會釋出的短期就業、職訓輔導之外,居民盼望的長期工作機會仍沒有具體的著落。勤和村的高大哥認為,現在還是農忙時節,等到農忙結束,「失業就要開始了。」

他表示,目前園區內缺少工作,短期工也讓大家覺得不穩定。慈濟無法提供工作,政府提供的臨工也都由鄉公所釋出。雖然大家的戶籍未遷,理應在鄉公所管轄之內,但已到了永久屋,也就很少有機會分配到鄉公所的臨工。「鄉長會說,你們下去了,機會留給山上的人。」

高大哥表示,「那時政府說過,下來的,不怕你沒工作。」當時安置在營區,勤和村有人選擇回到山上、有人選擇到山下生活時,其中的爭議之一就是如何就業及自立的問題。當時他主張住進永久屋,但現在園區內的工作機會不如預期。「我的煩惱是,現在(勤和村)還沒有人來問我工作什麼的,等到有人來問我的時候,怎麼辦?怎麼跟他們說?」

(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大愛生活系列 (4)一切還在磨合期990408

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杉林大愛園區永久屋,在政府與慈濟基金會攜手通力合作下,趕在春節前開放第一批申請到小坪數房屋的災民入住;到三月底,34坪大坪數的住戶也幾乎悉數入住。原訂750戶的第一期房屋中,已有超過半數、約400戶人家,在大愛園區內展開新生活。

在嶄新的環境內,面對生命的全新轉折,居民們的生計、產業、信仰、文化等等各種生活面向,都要重新捏塑建立。

由內政部委託慈濟成立的杉林生活重建中心,已經在園區內揭幕並運作;與社會處、高雄重建會等單位配合,提供園區內村民臨時工作機會、傳藝班職訓輔導、兒童課後照顧等重建工作;並陸續展開其他生活、就業等輔導。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將由高雄縣政府輔導園區居民成立自治性管理委員會。園區內的教會也正式命名「大愛布農教會」,擁有定期禮拜、聚會的信眾。先前令外界如霧裡看花的大愛生活,似乎正在逐漸的浮凸塑形、朦朧顯影。

但也如慈濟重建中心志工曾淑婉師姐所言:「一切都在磨合期。」大愛生活的具體面貌、未來展望,還是一連串待解答的問號、待浮顯的圖像。

一、生計與產業:「不怕沒工作做」的承諾與現況

大愛村的居民,除了部分漢人,多數來自那瑪夏鄉、桃源鄉各村,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和考量,選擇成為大愛村的一份子。而從山上遷徙到山下,對無論哪一種背景的村民來說,都是生命中全新的轉折;而最直接衝擊大家的問題,就是生計如何維持。

山上的人多半務農,因為道路迢遠、雨季時回鄉路也會斷絕,山上的園子已經很難像以前一樣,再發揮長遠而穩定的維生功能。多數人的想像,是和政府當初的承諾一樣,在園區內或者附近,找到穩定的就業機會。

來自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政府那時候說,下來住的,不怕你沒工作,只怕你不做。既然這樣講了,希望現在不要跳票。」

目前,園區內可提供的是短期「以工代賑」工作,已經隨著園區建設逐步落成而減少。慈濟生活重建中心提供部分如編織、石雕等「傳藝班」課程,既是職訓,同時也可支薪,居民爭搶、供不應求。但一期開班約十到十五人左右,在生活重建中心工作的陳小姐表示:「住在這裡的人幾乎都想報名,所以我們會用抽籤的。」不過這樣的職訓班也屬於短期。

現在園區內有400戶人家,按照規劃將來住滿時會有1200戶左右,政府承諾的長期就業機會在哪裡呢?

(1)永齡農場可提供的工作機會

重建會王正一主任表示,政府已著手籌備長期工作的招募,這些工作機會中,「以永齡農場為主。永齡向政府報過,大概能提供500名就業機會。」

永齡農場,即鴻海集團永齡基金會在杉林大愛園區附近的有機農場。當時政府鼓勵入住大愛永久屋所提供的條件之一,即是搬入園區後,可在此農場工作,鴻海集團將保證收購三年的有機蔬菜,村民一戶可分得兩分地維生。

然而目前,入住約四百戶左右的大愛園區,只有不到四十人在農場中工作。接受永齡基金會委託,為農場進行管理規劃的巨農有機農場周俊吉董事長表示,農場共60多公頃的土地,約可提供60名農友在此就業。「當然你要養活100人也可以,只是大家分到的利潤就會比較少。」所謂500名工作機會,應是指農場目前整地、景觀工程等所需要的人力,並非長期永續的就業機會。

周董事長表示,根據從事有機農業多年的經驗,也不會用「一人兩分地」的模式經營。「我不知道這是哪裡傳出來的,但是從成本來算,是不符合實際的。」一戶分到兩分農地,以投入成本和產出值來看,無法真正養活農人。

目前的規劃為:將居民分組管理不同田區,每人每月有固定的生活津貼,各組負責的田區達到一定產值或者超出,來計算紅利。「這樣還比較有機會。」,周俊吉客觀的評估。

對於目前只有四十多人在農場工作,周董事長表示,一方面許多居民實際工作後感到不適應而離開,畢竟平地精耕細作的方式與山上的粗放式農業不同;另一方面,真正招募人力、開始運作也才約兩個月左右。

原因是,「我們到近期(三月份)才確認土地。」因為永齡農場由縣府租用台糖土地,其中又包含部分私人土地。「當初台糖都跟我們說沒問題,等推土機進」了,才有人跑出來說那是他的地。」目前,剛剛解決了土地問題,一切都才準備要上軌道。

至於農場目前和園區內慈濟重建中心的合作,周董事長說:「我們和慈濟的溝通,基本上等於零。」周董事長表示,曾拜訪園區內的生活重建中心,但師姐只登記他的名字表示代為通報後就沒有下文,他將擇日再拜訪。

(3)慈濟預計提供的工作機會

但慈濟重建中心的新聞連絡人曾淑婉師姐表示:「我們沒有要和永齡合作。」慈濟基金會工作人員陳小姐說明,慈濟想在園區附近規劃約100公頃的有機農場,將來希望「每一戶都可以分到兩分地。」只是那裡是台糖土地,尚未取得,一切都在規劃中。

對於永齡農場和慈濟考慮成立的農場,多數大愛居民則並不清楚其間分別。目前在永齡農場工作的村民中,在山上有園地的南沙魯Biyun說,雖不能完全靠兩分地養活家人,但不無小補。「真的做不習慣,就回山上。」

而家鄉沒有土地、已經在永齡農場工作兩個月的梅山口秋霞姐說,如果農場工作無法長久的話,會出外找工作機會。

已經申請到農場工作的勤和高大哥則認為:「我看沒有人要離開。因為他們都是想說在這裡會有工作。」

不過,政府單位和慈濟基金會也都表示,農場確實無法提供所有人工作機會,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想做農。」未來,大愛園區還是會朝觀光產業發展,在園區內規劃商店街、提供導覽等公共服務工作、販賣傳藝班的工藝品等,與觀光結合。

但這些都在規劃之初,尚無具體進度,「一切都在進行,但還沒有什麼可以說的。」曾淑婉師姐表示。


施工完成後,這裡將舉辦編織、石雕、串珠的「傳藝班」,結合觀光和「原住民文化」。

二、觀光與生活:「國際模範村」與「真實生活」的關係

縣府重建會和慈濟生活重建中心,目前都以將「大愛園區」建立成觀光地點為目標,不僅做為國際模範村可供參觀,也提供村民就業機會。只是,園區既是生活空間,也是觀光景點,村民對於身為將接受遊客觀光遊覽的國際模範村一份子,日常生活中的規範和分寸如何拿捏,仍不甚能掌握、還待釐清。

勤和村的高大哥說:「我不知道國際觀光村到底要把我們變成什麼?是什麼都不行了嗎?」

剛搬進來的高大哥,住在主要幹道大愛路上,當日早上才接到師姐的提醒,請他不要把車停在門口,最好停到那瑪夏聚居地附近的廣場。因門口本身就被規劃為停車空間,如此提醒令他摸不著頭腦。

3
4
參觀園區內及住家門口。據工作人員表示,這幾天幾乎都有南北各地外來客參訪,包含園區及住家門口。似乎將成大愛村的「觀光前景」。

除此生活細節,村民們關心的是文化風俗是否需要改變。比如盛傳園區內最好不要有殺生行為,但布農族傳統婚喪喜慶都必須殺豬。快要娶媳婦的南沙魯(民族)村長就說:「豬還是要殺啊,這是我們的傳統。」

而自視為入住園區的那瑪夏鄉發言窗口的靼虎‧犮拉菲則表示,他有一個想法,將提議在杉林附近另覓一塊土地,種上原鄉的原生樹種布置,供園區居民婚喪喜慶時殺豬、辦典禮使用。平時也公開給杉林鄉親做活動空間。

「以後我們想這裡(園區內)不要辦喜事、喪事,因為有遊客,辦喜事、喪事、殺豬,不好。」不過,「有表演的傳統祭典就可以。」傳統祭儀中的舞蹈或歌唱,可以吸引遊客。

靼虎認為:「我們要考慮是誰在輔導我們、誰幫我們蓋房子,要尊重他們的宗教。」

勤和村民高俊龍則認為,園區內就有廣場可做為婚喪活動使用,且布農族傳統婚俗就是要分豬肉給賓客,「你說要帶風俗文化下來,這就是我們的風俗文化啊。難道以後我們都像漢民一樣,大家發一盒喜餅帶回家嗎?」

他表示,如果為了配合遊客參觀,願意協助規勸村民不要在戶外喝酒抽菸,但關於傳統禮俗,仍希望在自己的生活領域中維持。

關於種種大小細節、生活規範的「尺度」,高大哥表示將試著向慈濟溝通、詢問清楚。「但是我找不到對口人是誰。」雖曾去過重建中心幾次,但師姐都只請他把疑問記錄下來,表示將替他向上面轉達,最後都沒有下文。

「我不知道上面到底是什麼?是上人嗎?」高大哥感到疑惑,並準備有時間時再找師兄師姐溝通。


施工中的廣場。廣場將成為活動中心,未來的祭儀與表演可在此處舉行。不過婚喪典禮、殺豬風俗是否也可以利用這個空間,則還要商討。

三、自治管理:原漢不分一家人?

對於生活的規劃、管理,慈濟重建中心表示,慈濟只是輔導和陪伴,不會介入,將來還是要讓居民自主管理。行政院重建會也於3/16發布新聞稿,宣稱將協助園區內住民成立自治性的管委會。

但這一切也都還在未定之數。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陳小姐說:「因為我們不會設村,所以還無法成立管委會,可能會以『社團』的名義先成立。」

對於這個以「社團」名義成立的「臨時性管委會」,將經手園區內的生活管理規範、 就業輔導、政府單位挹注的重建資源等重要而龐雜的工作,其成員究竟將如何推派組成呢?

認為自己是村民與慈濟之間溝通協調者的靼虎先生認為,住在園區的都是一家人,只需成立一個委員會統一管理。「在這裡誰還說我是村長、我是耆老的,那你回山上。這裡是月眉村,就不要分漢人、原住民。」至於選擇委員的方式,「我們會找在山上的時候就願意付出、願意為大家做事的人。」

而桃源鄉代表、目前也住在園區內的陳良輝表示,雖說園區內都是一家人,「最好還是要分村,每村有不同代表。」勤和村高大哥認為:「最好每村有一到兩個代表。」並且因為文化不同,也應該區別原、漢:「像我們是基督徒,難道漢人的神過生日,我們也要參加嗎?」

南沙魯村長則另有想法:「南沙魯是特例,我們等於是遷村。」在風災中受損嚴重的南沙魯村,全村有八成以上入住園區,和其他村落由個別人家零星申請、陸續入住的情況不同,村長認為這形同「遷村」。

既然是「遷村」進入園區,就應比照一個「村」的行政,擁有自己管理和運作的單位。因此早在營區時,以村長為首的幾位幹部,已經成立「南沙魯永久關懷協會」,準備在園區內繼續為南沙魯的村民服務。

整個園區是否將由統一的一個委員會或社團經營管理,看來仍必須再經過商討。

四、信仰:屬於誰的教會?

原鄉多半信仰基督教,主要有四個教派,分別為基督長老、安息日、真耶穌、天主堂。而目前園區內的教會只有兩所,一為「安息日教會」,一為日前才命名為「大愛布農」的「基督長老教會」。「真耶穌」與「天主教」的信眾,因為沒有教會而無法順利做禮拜。

關於兩個教會,產權屬誰?管理歸屬為何?是否要分配給四個教派使用?如何分配?都還在協調當中。

主持本教會的顏牧師表示,「大愛布農」命名雖稍倉促,但這是由長老們參加表決確認的名字。關於命名涵義,「因為在大愛園區裡,所以叫做大愛布農。」另一方面,也「兼顧到慈濟,感覺對慈濟有所交代。」命名之後,等於確認教會將歸屬於南布中會管理。

不過,南沙魯(民族)村長表示,當初溝通「遷村」入住園區的過程中,只確定民族村民要遷入大愛園區,基督長老教會的建造,也是由民族村出面申請的,因此仍希望愛農教會應該屬於南沙魯村管理。「我們是希望慈濟給縣府後,縣府可以交給民族村的信眾。」如果桃源鄉有基督長老教會的信眾,「我們也歡迎他們來。」只是管理權仍應為南沙魯村。

對南沙魯而言,進行「遷村」入住的過程,與大愛園區規劃的過程,都相當倉促,情勢不斷變化,對話溝通的管道也呈多元而分歧狀態,導致園區落成的結果和村民當初的認知有所落差。如教會,即和村民所認知的「只屬於南沙魯村」不同,似乎將成為園區內的公有空間。

也因此,南布中會總幹事朱美芳牧師表示,以現在的情況,「根本無法談產權。」

按照一般情況推究,教會產權應由起造者慈濟,以贈予方式交給縣政府,縣政府再將之移轉到將接收管理的單位。但因為園區內四個教派中,只有兩個教會,縣府希望由四個教派相協調,共用教會,「像是活動中心一樣。」

朱美芳牧師表示,縣府雖有此想法,但各教派之間的需用時段、空間、固定擺設、習慣、活動辦理方式等,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很難說共用。」所以一切都還在進行協調。在協調結果出來之前,恐怕很難討論教會究竟如何歸屬管理的問題。


(左)歸屬未明的大愛布農教會(右) 教會內接待參訪的團體、說明園區的建設規劃。

五、大愛永久屋,永久的落腳之處?

大愛園區內的以入住的四百戶人家,已經展開了大愛生活。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也配合政府單位的輔導開始運作。師姐們皆表示,一切都有在規劃、進行,只是還很難對外界說明。

而大愛園區,無論在政府的行政地圖,及村民的認知領域裡,仍有許多模糊待確認的空間。

園區目前在行政地圖上,仍屬於屬性不明的一塊,高雄縣重建委員王主任表示:「現在談這個還太早。」大愛村是否設村、定位如何,都還要等待「設籍」問題解決才行。

由於當初政府保證,遷入永久屋不會影響居民山上的房子和土地權益,但成為永久屋居民,也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將山上的戶籍遷入園區之中。遷動戶籍,就勢必牽涉原住民身分是否轉變、農保是否繼續、山上的土地和房子的所有權等問題;村民充滿疑慮,政府也還未定案。王主任表示,縣府重建會也不知道確切解決方式,「內政部還在開會討論。」

南沙魯村長則認為,若變動戶籍,將引來村民抗議。雖然從短期看來,南沙魯村將自己定義為「遷村」而入住大愛園區;但從長遠角度看,村長說:「南沙魯只是過客。」村長及村中的幹部多半認為,大家因為配合政府判定南沙魯「不安全」的政策而遷下山,但五年或十年之後,山上的環境穩定可居住了,全村將一起回到山上。

山下的永久屋,對南沙魯而言,毋寧如同中繼安置的過程。既然如此,戶籍就不能夠遷動,以落實政府當初保障的,「不會失去山上的土地和房子。」以便等到環境條件允許大家回到原鄉時,大家能隨時回去延續生活。

在戶籍問題未有定案的情況下,部分申請到永久屋的村民也都持在觀望態度,暫時住在山上的房子裡。

而桃源鄉的樟山、阿其巴部落,因受土石衝擊,房屋不是半倒就是全毀,已被劃為危險區。居民在就近申請避難屋未果的情況下,皆已經申請了杉林的永久屋並通過。但現在是農忙時節,大家仍如常在山上的園子工作,收成一年的心血。因為往返道路迢遠,大家都住在山上的工寮,幾乎少有天天往返回永久屋居住者。

樟山自救會會長張新華表示:「我們都住在山上。雨季來我們再下去。」對他們來說,永久屋似乎成為了折衷的汛期避難屋。

現今的大愛村,有政府單位、慈濟、教會等單位在其間運作;來自各地的村民,因自身條件背景各異,而懷著不同考量入住;也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大愛生活,有不同的展望和定義。還待持續關注。


大愛村的大愛、和氣、合心、協力路。南沙魯村長說,戶籍的歸屬還要討論。包括門牌,村長太太也說,門牌是「「方便送資料的。」不代表村民已認可。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