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大雨一直下(2)公部門與民間─計畫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在縣府要求鄉公所處理物資採購計畫後,公部門所採購的與居民的需求仍有落差,對於居民而言,發電系統與通訊設備才是最需要的,但在南沙魯,發電機卻直到七月份才送到村莊。

編按:本文為公部門與民間,針對汛期的準備工作規劃的系列採訪報導。前文(1)整理了公部門的準備模式,本文為災區居民的看法,閱讀前文請點選這裡。——————————————————————————————–

相較於公部門的規畫,災區的居民對於物資的採購、存放、處理方式也有疑問。Daihi和Ibu都是南沙魯的村民,兩人都在民族國小任教,但風災使得 民族國小校園全毀,昔日的校地現在只剩一排教室,結束營區安置後,民族國小暫時借用旗山國小的教室等待復校,Daihi與Ibu也過著來回旗山與那瑪夏之 間的生活,對他們而言,家,一直都在南沙魯。

最需要的是發電設備

對於南沙魯的村民而言,公部門的計畫與民間的需求、實施程度都有落差,Ibu說,災後,鄉公所並沒有提供物資給南沙魯:「連蠟燭都沒有給我們,我們 還在那邊笑,一根火柴都沒有給我們。」Daihi表示,山上最需要的其實是照明設備、緊急醫療用品如消炎藥、腸胃藥,「醫療跟照明,也就是發電機啦!」發 電機的用途不僅是在緊急照明上,也包含了維持通訊設備能正常使用,以便在緊急危難時,居民仍可自行求援。

八八風災當時,Ibu跟Daihi夫妻倆不斷透過手機和山上的族人連繫,在部落狀況不明時,通訊、照明設備都是「攸關人命」的重要設備,在旗山等待直升機起降時,Ibu回想當時的心情以及在風災中逝去的生命,縱使風災過後近一年,仍會感到揪心。

當山區降下豪大雨時,Ibu表示,他們也會擔心山上族人的安危,

「八八之後,像我們回去的人,你說完全不擔心部落的安全,我想那是騙人的,還是會擔心,比在八八之前,那個擔心度會比較高,因為你不知道隨時可能會 出現什麼樣的狀況,雨量大、水一大的時候,尤其像現在部落裡面是整個排水系統都沒有,水一下來是直接從路上、你家門口流過去的,其實在我的感覺,隨時我們 都有撤離的準備,可是問題是,我們現在回去的人能撤到哪裡去?你無處可撤啊,

現在目前的狀況是無處可撤,因為上面本來要預計作避難屋的地方因為一直延宕,到現在避難屋也還沒有成嘛,在我們看來,梅雨季可能是還ok啦,但是颱 風天的時候,像我們山上山下跑的人,就我們來看的話,以我個人會期待,只要是氣象局預估這個颱風可能比較大,雨量預測比較大,輕度颱風以上,中度強度颱風 這種的,我希望就先撤下來。」

DSC08610

南沙魯村內的排水系統尚未完成,大雨造成村莊出現淹水的情形,居民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她進一步提到,南沙魯回到山上重建的人數並不多,她會比較希望族人們是透過自己的力量撤到山上,「基於之前八八的狀況,我們私心希望我們是自己撤, 不要靠政府」村民們撤下山後,就先暫時住到山下有租房子的親友家中,跳過政府的前置作業,靠自己的力量撤離、安置,但是,即使是要自行撤離,那瑪夏的居民 還有另一項橫亙在面前的難題:「路況」。

台21線五里埔至那瑪夏民生村路段在災後的道路維修屬於「丙類」,意即只將道路修復為簡易便道,但是五月開始的雨季,再到近來的午後雷陣雨,這段便 道重複著「隨雨而斷」的循環,重複著搶通、封路,那瑪夏的居民出入仍仰賴大埔、南化兩條替代道路,然而這兩條道路卻只能供四輪傳動車輛出入,在天候不佳的 狀況下,山區道路的能見度更低。

「就好像政府說的,你怎麼知道路什麼時候不能走?」Ibu提到,大家都清楚目前整個山林的狀況都是不穩定的,但是他們還是相信山上是安全的,只是在 天氣影響下,可能會有危險性,「我們還是覺得是安全的,但是不穩定是說,可能有1%的可能性,我們還是要預防那1%。」,而政府對於撤離的雨量標準也有相 關規定,但是目前山上的道路往往是在到達撤離標準前就已經無法通行,縱使居民有心要撤離,但卻已經無路可撤。

物資,到位了嗎?

縣府表示在年初就已經通知六鄉的鄉公所須提出物資採買計畫,也要求各鄉公所必須先與居民溝通,購買「有需要的東西」,以那瑪夏為例,5月份的幾場大 雨,南沙魯、瑪雅、達卡努娃三個部落都成為「孤島」,達卡努娃對外聯絡的民生便橋無法正常通行,居民說:「連賣菜的車都上不來」,瑪雅村與南沙魯之間的光 復橋也不通,南沙魯往五里埔的路也在第一場梅雨時就無法通行,即便是NGOs有意願送物資上山,但「無路可走」的困境下,也只能枯等道路搶通。

DSC07358 DSC07367

在公部門的物資尚未送到部落前,居民們與總會連繫,再到山下領取長老教會總會及世展的物資

台灣世界展望會南部辦公室主任陳維智表示,世展會針對那瑪夏三個部落都準備了物資,但除了南沙魯之外,瑪雅村、達卡努娃村的人口眾多,準備的物資量 也大,大型的車輛也無法走南化─關山的替代道路將物資送上山,因雨所苦的居民也只好自己想辦法,南沙魯的居民就自行向長老教會總會連繫,趁著放晴之際,幾 位青年開車下山領取中會的物資,也將世展提供的物資載回山上,再由南沙魯重建會列冊按戶發放。

DSC08618

那瑪夏鄉公所目前提供給南沙魯的物資僅有發電機、飲用水及醬油,其餘的物資是其他民間團體所提供的民間的物資送上山時,那瑪夏鄉公所的物資則仍在上網公告招標,6月4日招標,預計11日開標,20日完成採購,再交由各村管理。事實上,最後各村拿到物資的時間是7月10日,但並非「一次到位」。

南沙魯重建會會長李長榮帶著記者前往部落存放物資的地方,李長榮表示,廠商先送了發電機、飲用水以及醬油,「但是現在我還沒有簽收,因為他們還沒有 全部都送過來」,對南沙魯而言,這三台發電機可說是「得來不易」,先前透過救助科科長協助,鄉公所允諾會先提供兩台發電機給村民使用,但發電機卻是在這批 物資清單中才送到村莊裡。

(系列待續〉(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災後林邊鄉的機會?與命運!

受災嚴重的林邊與佳冬鄉,不但重建課題多,還要償還向中央政府借的10億,這是當時緊急處理災情的經費,因未列入重建特別預算內核銷,因此需分期攤回給中央政府,加上各項工程尚未完成,貧瘠鄉鎮面臨空前考驗。

八八水災後的林邊鄉及佳冬鄉,成了眾家媒體矚目的「明星災區」,位於救災最前線的兩鄉的鄉公所,不但要負擔起災民收容安置的工作,對於前來協助救災 的志工也必須協助解決吃與住的問題,種種迫在眉睫的工作都需要用到錢,屏東縣政府的災害準備金才兩億多元,無法支應這突如其來的百年災變,縣政府向中央借 墊了新台幣十億元。

但災後這十億的借資,並未列入重建特別預算內核銷,受災的地方政府仍需分期攤回給中央政府,使得原本財政困難的兩個「明星災區」及屏東縣政府,在重建之路上困難重重。

dscn1491-480.jpg

向中央借款救災 分四年扣款償還,財政雪上加霜

「災後重建喔,我看是遙遙無期啦…」林邊鄉鄉民代表陳春貴這樣感嘆著。他說:「林邊鄉一年的總預算約一億四千萬,光是經常門的支出就已經打平了,哪有資本門去治水。當時災民收容所、救災時的花費,是屏東縣政府先向中央政府先借貸,現在還是要從地方統籌分配去扣除,這對財源短絀的林邊鄉而言是種打擊。」

林邊鄉新任鄉長鄭信政說表示,當時中央政府撥給林邊鄉新台幣六千萬元,林邊鄉使用了三千兩百多萬元。他說:「去年八八風災以後,我們立即請了一些機械器具,像怪手、小山貓,運砂石的裝載車,甚至是便當等等經費,我們都支用這一部份,不過據我瞭解的,支用的部份,好像一直沒有往上核銷。」

鄉長說,他在出席重建委員會會議的時候,中央雖然沒有直接地表示指責的意思,鄭鄉長卻感受到中央的對於此事「為什麼不趕快核銷」的不滿。但期間地方上歷經了地方選舉,新舊任首長交接,新任鄉長即使莫可奈何,可只能概括承受。

鄉長表示,林邊鄉是屬於貧瘠鄉鎮,所以目前就是由統籌分配款中的「貧瘠鄉鎮補助款」中扣除,一個月四十八萬,分四年攤還。他說:「重建委員會也知道 林邊鄉的財務窘境,日前也會同交通部、經濟部等各部會開會,希望能夠幫我們解決或是吸收,但是目前仍還沒有形成一個定論。目前就是以每個月四十八萬,自 『貧瘠鄉鎮補助款」扣除。」

00000(1)
林邊鄉民代表陳春貴認為,地方財源困窘,且尚須償還救災時的借款,使得災後的林邊,在重建上說是「遙遙無期」。

林邊鄉長:考驗才剛要開始,而不是已經結束

軍人背景的鄭信政,今年三月份甫走馬上任,短短三個月內,不但下修了抽水站啟動的量尺,也積極排除排水不良的肇因,雖然歷經三次的淹水考驗,也使得林邊鄉的淹水問題有著顯著的改善。但是,鄭信政鄉長仍不禁質疑:「你莫拉克重建委員會的結束時間點在什麼時候?是汛期風災來臨之前嗎!」

鄉長會有這樣的強烈地質疑,乃肇因於重建委員會的回應及態度。他說,風災後,營建署有兩期的工程來做道路的維修,雖然工程業已完竣,但是期間內,有 很多漁塭及農地也在進行整理的工作,也有河床的疏濬工程,因此許多工程車、砂石車等重型車輛在馬路上來回行駛穿梭,如此一來,即使新修的路段,路面依然破 損。

而今多數的漁塭、農田都整理的差不多了,河川疏濬也到一個段落,鄉公所希望這時候能再重新修整一次路面。但重建委員會的回應,卻讓鄉長感到難過:「我聽了滿難過、滿傷心的,現在重建委員會好像不再作這方面的處理。」

「不論是抽水站也好,包括馬路,都希望他能再做一次,可是他就說:『沒錢啦 !』然後就說,這是屬於地方自治的事項,請地方自行籌措。「我們就已經欠人家(中央)錢了,現在是要我們去哪裡籌措。」

鄭信政鄉長說,重建會之前的努力不可抹滅,但是真正的考驗現在才正要開始,但重建委員會卻讓人覺得「冷卻」與「不積極」。

「重建成果在哪邊,就在今年颱風季的考驗!假如重建委員會一年的努力,下水道的清理、側溝的整理,包括路面整理等等,能夠通過今年 風災考驗,才能算是任務結束。然而今年的考驗都還沒過,你們卻說要結束了,這不很奇怪嗎?希望中央政府要瞭解,真正考驗現在才開始,不是結束啊。」這是 「貧瘠鄉鎮-林邊鄉」的鄉長對中央政府所提出的呼籲。

00001(2)
林邊鄉長鄭信政呼籲中央政府,重建的考驗現在才剛要開始,而不是已經結束。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

八八風災後,美蘭部落連接高中村的吊橋遭掩埋,貨櫃搭的便橋也常被大雨沖走,大人小孩剩下一條簡易流籠。相較於大人,有些孩子覺得,流籠很好玩,沿途裸露的土石,是大人的擔心,但也是孩子山裡童年的一段記憶。

炎炎酷暑七月初,台灣外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外展」)的工作人員來為高中村興中國小的小朋友們上最後一堂攝影課。攝影課程斷斷續續上了一學期,經過 好幾次下雨落石、坍方阻路的延誤,終於要在暑假開始的時候正式「結業」了。最後一堂課,老師希望每一組的小朋友都選一個地點,當一次導遊,好好介紹高中村 的特色(註1)。

有的組想介紹日本時代的老吊橋,有人想介紹村子以前種山蘇的秘密地點,也有人想介紹陪伴村子的心靈堡壘「教會」。美蘭部落的孩子們,想介紹的則是在 美蘭附近的「過河溫泉」,這裡曾是小有名氣的觀光景點,但八八風災之後沒有道路,自然乏遊客問津。美蘭的大人小孩,現在只靠著自己搭建的簡易流籠,每天 「過河」,保持著「聯外交通」。

當然,在孩子們嚷著:「『過河』是一個地名啦!」的時候,老師可不知道去那裡真的要「過河」,乘坐這麼驚險的流籠。最後大家興沖沖準備跳上流籠,帶老師見識一下的時候,立刻被制止了,「溫泉之旅」變成「流籠之旅」。但總之,這也算是令人難忘的「特色」啦~

大太陽下,穿過學校側門踏上小路,出發~

這一趟旅程也是大家放學得路徑,熟悉得很喔。曉珞一路指指點點,告訴老師沿途的芒果樹怎樣照顧和收成,瞭若指掌~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0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1

有人爬高,有人穿樹林,據說這樣走是捷徑(?!)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3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2

有青蛙~!!大家都是邊走邊玩,每一處都要逗留,風吹草動也不放過。爬山上樹都沒在怕。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4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5

這裡常有落石。小朋友還順便演一下「土石流來了」的戲碼。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6

到啦~這就是大家平日上下學坐的簡易流籠。

沒有防護措施,腳下就是河谷。

但孩子們一馬當先衝上前,三兩下就把流龍拉過來了。

他們說,上下學的時候會有大人幫忙拉,但有時也自己拉,所以很熟練了。

過河流籠--美蘭孩子的暑假_img_7

雖然很想真的「過河」,但老師也只准大家待在「岸上」,

只好拍照留念一下,打道回府。

9 101112

已經斜掉的柱子是前一條流籠的「遺址」。自己搭的簡易流籠不夠牢固,重搭了幾次。有的是因為繩索太細,有的是因再次降雨後河道拓寬,變得不安全了。風災之後,大家現在坐的已經是第三條流籠了。

13

看流籠,大人小孩心情不同

八八風災後,美蘭部落連接高中村的吊橋遭掩埋,貨櫃搭的便橋也常被大雨沖走,大人小孩剩下一條簡易流籠當「出路」,已經連搭了三次。政府承諾將補助做更安全的流籠,還在等待經費下文,比貨櫃更可靠的便橋,則到了六月份才開始動工。

坐流籠上下學,是八八之後美蘭孩子的例行行程。三年級的曉珞說:「很好玩很刺激啊!」一點也不害怕。五年級的宏志則指著河床上在動工的便橋說:「還是有便橋比較好。」

美蘭居民阿麥淡淡的說:「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大人們比孩子會擔心和無奈。對孩子而言,流籠和沿途裸露的土石,大概也就是山裡童年的其中一段記憶而 已。而記憶中還有很多其他的亮點呢!回去後的海報作品中,孩子們用彩色筆記下的旅途是:「沿途可以看到青蛙跳來跳去,也有小溪可以洗臉。芒果園有很多蜜 蜂,要小心喔!」

14

15

註1:

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與樹谷基金會攜手合作,莫拉克後進入桃源鄉,在本學期為災區四所小學引進「彩繪桃源鄉—歡樂小學堂」系列課程。希望以「做中學」 方式引導孩童學習攝影、文字、表達、採訪等技巧,親手完成一份圖文作品,以自己的視角,重新深入並詮釋自己成長的校園、村落、族群文化。

大雨大雨一直下(1):縣府怎麼想─高縣府的物資補助計畫

為瞭解縣府與地方如何因應汛期的物資補助需求,我們將陸續刊出針對縣府、公所、地方居民進行的採訪,確定居民是否於汛期有足夠物資使用。以下為縣府的想法,主要由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救助科科長田禮芳進行說明。

編按:

為了瞭解縣府與地方如何因應汛期的物資補助需求,我們將陸續刊出針對縣府、公所、地方居民進行的採訪,並確定政府部門編列的預算或採買的物資,是否如期讓居民在汛期時能夠順利應用。以下為系列(1) 縣府的想法,主要由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救助科科長田禮芳進行說明。

990613shophoiho10-450.jpg

沒有完善的避災物資準備,居民就得災難中翻山越嶺出外求援(圖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一、縣府針對避難物資的經費編列模式

5月的連續幾場豪大雨,南台灣的山區災情不斷,在橋毀路斷的狀況下,交通受阻、農產品無法順利運送下山,學生的求學路也變得寸步難行,高雄縣包含桃源鄉、那瑪夏鄉、六龜鄉也都成為梅雨季節的受害者,桃源與那瑪夏的居民更是長時間處於「無路可走」的狀況,民生物資的缺乏也成為居民生活的難題。

高雄縣政府在莫拉克之後,考量災區道路中斷後,可能無法在7日內順利搶通,希望危險區域能先行準備2週至1個月的儲糧,特別在今年提撥預算供災區購買物資,補助範圍包含甲仙、那瑪夏、六龜、杉林、桃源、茂林六鄉部分村落,高雄縣政府社會處救助科準備了7百萬的經費將用於物資採買上。

救助科科長田禮芳說,在3月底時,縣府就已依據公所的評估向農糧署申請白米,米糧為每包20公斤的真空包裝,可存放一年以上,也都在3月份將米送至各鄉。

另外,縣府也提供六鄉危險區域每村20萬的補助額度,鄉公所可分批採購或者與商店簽訂開口契約,補助的村落與經費如下圖:

image001

以桃源鄉為例,補助總金額為160萬,共有8個村接受補助,田禮芳說:「我們這個錢沒有先撥下去,因為我們過去的經驗跟作法都是公所先提報要買的內容給我們,我們認為沒有問題之後它就去買,買了之後趕快跟我們作申請,其實裡面的東西滿多樣的。」

田禮芳表示,由公所去選擇需要購買的項目,較能符合在地的需求,「可是有時候我會想要知道他們到底買什麼,因為我的經驗是,有的公所會買罐裝的沙拉油,買的比例就很高,我認為我們的補助物資,其實如果以服務的狀況來講,我們是認定它應該是以有收容災民的時候為主。」

目前山區都出現道路中斷的情況,田禮芳認為,「不能完全只要道路中斷就靠我們的儲備物資,這樣應該都不夠用,路斷人數那麼多又不撤離下來,其實光靠政府買物資這樣每戶分,其實還滿難分配的。」

因此縣府方面希望這筆補助款同時能做到:

1. 加強防災宣導,民眾也備糧

2. 公所與當地商店溝通,希望商店在汛期時能提高存量

3. 由公所或縣政府補助的經費作物資採買動作

image

桃源鄉居民汛期受困14天後自行接駁出來尋求救援(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二、縣府或公所,應編列年度預算之1%為災害準備金

但田禮芳也提到,無論是縣政府或是鄉公所,都應編列年度預算的1%作為災害準備金,並非完全無經費且必須透過縣府的補助款,應該依照災害的風險去作因應。

在莫拉克之前,過去的災害狀況不若八八風災嚴重,補助金額也較低,縣府在八八風災後,認為必須提高補助額度,但也都在會議、公文中提醒鄉公所:「我們給你這樣的補助,可是你不能只靠我這個補助給你。」意即公所必須視「在地」的狀況作預算的編列,但這是指儲備物資的預算編列上,也就是災害發生之前就必須完成購買的動作。

當災害發生後,公所就可以調度這筆暫年度預算1%的「災害準備金」,田禮芳說:「我們也告訴它(公所),如果災害來的時候,可以趕快用這筆錢去調度使用,如果公所的這筆錢沒有了,其他的全部是由縣府來支應,但是這個的前提是災害發生了,如果災害沒有發生,就另外要編物資的錢,災害如果發生,它就可以動用災害準備金。」

災害準備金的用途也並非只用於物資採買,包含道路損壞、災害救援或是其他的救災需求也都可以動用這筆經費,公所的這筆災害準備金是「當下災害作緊急救災」的使用,縣府的災害準備金也是同樣的運用方式,一旦縣府的災害準備金用罄,可再向中央提出申請,但前提都是使用於「救災上必要的用途」。

三、以桃源鄉和那瑪夏為例來討論

(1)桃源鄉的情形

「我的看法是,社會處其實是災害協助的立場,基本上公所要先去就它整個鄉的規劃去作準備,因為我不那麼在地,所以我只能從旁去協助、提醒。」田禮芳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舉桃源鄉為例:

「比如說以桃源這個部分,我想任何人都非常清楚,這個地方道路中斷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如果民眾沒有防災的意識去準備必要的物資,完全只要路斷就要靠鄉公所、靠民間的資源去作物資的提供,我覺得那個永遠都做不完,

你會看到一群在人在路斷的時候在那邊用流籠送物資,我認為那個都是不對的事情,其實要互相搭配,我認為如果說今天你是一般的家庭,你自己要去作準備多一點,可是如果比方說它是低收入戶或是身心障礙家庭,這可能政府要照顧多一點點,

其實社區民眾自己要作一部分、政府作一部分,那我們目前的規劃是,如果它超過兩個禮拜以上道路還是中斷的,才用空投,空投就一定是我社會處負責,目前其實整個物資的運作跟規劃是這個樣子。」

記者詢問,部分道路中斷的狀況突然,經常出現一場小雨,涵管就被沖毀的情形,以那瑪夏達卡奴娃村為例,幾天前的一場小雨,溪水又漲至路面,淹沒了甫搶通的民生便橋,田禮芳回應:

「我認為規劃是規劃,我們雖然是按照這樣的想法來作處理,可是如果說今天民眾真的也沒有準備好就發生,政府當然要協助沒有錯。現在的問題應該是說,公所它在地,它比較了解那邊的情況,所以公所第一時間它要運作,如果公所它覺得哪裡有困難,那當然縣政府就要支援我的鄉公所。」

田禮芳說,過去曾經發生民眾要求空投,但當地商店仍有物資,卻連商店都要求要空投物資,「這些錢,其實都是社會大眾的錢,如果今天讓我們的原住民鄉的人他就是路斷就馬上提出物資的需求,那大家就會認為只要路斷就等政府啊,所以我認為應該是互相的,民眾要有一些防災的意識,自己要做一個準備,當然他遇到問題或者是我們之前講的災害是屬於不在規劃跟預防裡頭的,這時候救災就沒有分什麼時間跟原則了,就是救災了。」

(2)那瑪夏的情形

至於那瑪夏鄉的這筆補助款,在6月4日上網招標,預計11日開標,20日完成採購,但鄉民憂心,若在20日之前,再度出現道路中斷,民眾自備的物資也用完時,該如何因應,因而詢問是否可由民間自行作小額的採購,田禮芳說:

「如果依我個人的看法,我非常認同交由『社區』來作,基本上我的看法是,我以為社區共同的需求才是我們認為最幫忙的東西,可是問題是,你交給「民眾」,到底是交給誰才是具有代表性的民眾?我們現在其實有法令上的問題,我的意思是我願意,但是萬一如果沒有配置好,比如說社區有五六個團體,你給誰、怎麼分?我認為這樣作其實還要克服一些東西。」

「其實我都會要求公所,你們要買的時候,要去跟社區問一下,跟社區的一些主要的幹部或者是村長啊,去溝通一下說『我們買這個好不好?』,如果他覺得我們的需要就是買這個,那我們就來買這個,不要公所自己去弄一個跟社區民眾不符合的,也要避免說民眾提的是跟我們原來的想法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社會處強調購買的物資是以社區民眾為需求,「民眾如果覺得有的他們可以處理的,他們比較缺什麼的,我們在政府的考量上我們覺得這個是可以的,我們就用這筆錢來買,有什麼不可?因為既然它是民生物資,就是要讓他們可以用啊,所以執行上我當然是認同這樣子作,你如果說今天大家取得共識了由你鄉公所來處理,那一樣我覺得還是達得到目的啊。」

對於那瑪夏鄉在本月20日預計要完成採購,田禮芳表示,

這項計畫在年初時就已通知公所:

「我記得年初應該就講了,我們都是要求他們盡快,我的作法是,我希望他們先告訴我他們要買什麼,我會擔心它買的不是最需要的東西,比如說我剛剛講的油,所以,當它提了這個(採買計畫)給我,我告訴它要調整一下,可能又過了一段時間,我覺得這個可能或許是公所跟我們縣政府之間的問題,可能要去克服的,確實以現在這個時間,我認為確實是真的比較慢。」

田禮芳坦言,自己也擔心在還沒採買就發生狀況,「如果在還沒有買之前,就可能預知的豪雨或者颱風會來,比如說公所如果它有些經費,緊急去買一些物資起來,明明知道這個狀況快要發生了,就作應變啊,就不是等這20萬的問題,就看怎麼克服。」

image

居民認為桃源鄉公所沒有盡到政府的角色,下山進公所抗議也不忘先採買物資,顯示山上缺糧的確嚴重(攝影/鄭淳毅)

四、原鄉的需求,應以鄉公所為主導角色

他也提到,在原鄉的詳細狀狀況與需求,縣府無法深入了解,必須依靠在地,而這筆每村20萬的執行進度上,他說:

我知道的杉林跟甲仙應該是比較快的,它們都採購了,就是有的有部分有買,有的是要採購的東西,過去可能這個問題比較小是因為過去的金額比較小,所以它很容易就直接用採買,就不用再上網去招標,那因為這次的量變大了,我自己縣府這邊的開口契約也流標了兩次(購買罐頭、水、盥洗包跟睡袋,總金額約一百六十萬,但主要是對其他鄉鎮或者是營區安置時的物資需)」

在公部門的角色分配上,田禮芳認為鄉公所是主導的角色,但資源不足時,就由縣府協助,「我去開會就告訴他們,今年的規劃是這個樣子,那夠不夠或者是有沒有問題,他們要提供給我具體的建議跟我可以做的事情,我的看法是說,你不能在那個節骨眼馬上告訴我,我必須去應變了之後,我的支援跟狀況不見得那麼的快,可是如果在我年初我們就已經在處理這樣的事情,如果它知道哪邊是有問題的,我們就可以先作業了。

米糧的需求上,縣府也已跟農糧署溝通,只要有需求,一周內就可以完成,田禮芳說:「目前桃源是說他們有需求,那瑪夏是告訴我們米暫時沒有需求。」

發電機與發電機用油同時也在補助項目中,田禮芳說,去年災後也有單位捐贈發電機,縣府也有要求鄉公所清查鄉內的發電機數量、保管人,包括中央災害防救委員會它也有一個補助計畫,提供每一個災民收容所十萬塊的設備費用,「如果實在是沒有,那可以就我們這二十萬彈性地去買。」

據記者了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返鄉重建的村民曾向鄉公所提出發電機的需求,但公所卻表示發電機送修,無法提供民眾使用,但那瑪夏鄉民代表李惠民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鄉公所有新的發電機放在瑪雅村與達卡努娃村,詢問鄉內負責替公所維修電器用品的鄉民時,卻得知鄉公所在路斷了之後才欲將壞掉的發電機送修。

田禮芳說,若訊息確實,縣府會進入處理,提醒公所,「那個應該是公所可以去思考跟處理的事情,如果像你剛剛說的,民族現在有一群人是比較集中的,那這個我就同意是可以給他們有個代表,可以用,但是這個發電機,我的思考是,它絕對不是沒有電的時候可以一直整天發電在那邊用。」

「我記得桃源比較有去爭取,像我們衛生局也都有轉介其他單位捐贈發電機」,田禮芳在與那瑪夏鄉公所聯繫後,證實在這段期間,公所確實未提供發電機給鄉民使用,目前公所已回覆將提供兩台發電機給南沙魯返鄉的居民使用。

五、防災體系中NGO的角色

在整個防災體制上,NGO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田禮芳說:

我們的期待第一個是協助我們作名冊的清查,知道一下實際住在山上的人數有多少人,這裡頭有沒有比較特別弱勢的、需要在災害來的時候,或者是預知有可能會發生危險的時候,是可以作優先協助的對象,這是第一環,對人的掌握的部分。」

第二個是對防災意識的宣導,比如說我剛剛講的是,大家都很清楚路斷的可能性很高,那除了政府的協助以外,民眾也要自救或者是自己作準備,所以這樣的觀念的宣導跟提醒,也是應該可以作的。我知道很多NGO它也會作,你看像路斷他們就協助送物資,都覺得怎麼會是這個時候才來送物資,如果NGO願意幫忙,應該提前去備災」

田禮芳表示,救助科會與NGO聯繫,若NGO願意幫忙存放米糧,只要提出存量需求、存放地點,縣府方面都會配合,物資的發放上,「如果是NGO的話,它不用看我,因為這個物資是他們規劃的,依照當時他們在山上的需求去視情況」

「我認為有時候比較困難的是說,公所還有民眾跟NGO之間對於災害發生之後的應變的狀況,有時候認知是很不一樣的, NGO因為它站在協助的角色,有時候它會認為只要有它可以發揮的地方,它就會很想去作,可是有的時候到底是民眾應該要有一點觀念跟自己要具備的能量,還是完全都要靠政府或NGO?」

「如果說我們把民眾養成是,它只要有災害,政府都從一要作到十,我覺得我們的民眾永遠不會有意識的觀念,所以怎麼樣去取得平衡,什麼東西是民眾可以自己來的、社區可以自己來處理的,什麼是NGO,什麼是我政府可以作的,但是這個平衡點我認為現在還比較拿捏不到,這是我認為應該要努力的部分。」

田禮芳也談到,縣府供應NGO提供山區米糧的需求是比較沒有問題的:

「因為農糧署它本來就有災害的政策,只要山上有這個需求,米都可以供應,這個米還有分災害米跟救助米,也就是說,我除了災害以外,我每一期都會給NGO提出申請,如果它有比較需要米的,就由NGO來把米載回去,由它去發放,只要交代清楚發給誰就好,所以米的部分是我目前比較可以給NGO的支援,那其他的經費可能就沒辦法我直接給,

目前我們的作法是透過社區,它如果有一個社區的防災計畫,它可能包括教育訓練,包括社工人力,或者包括它可能要做防災的課程,都可以涵蓋進來,但是我就沒有特別對NGO直接補助它物資的經費。」

「以現在紅十字會它在桃源就已經有設了備災倉庫,那瑪夏的部份,其實我們也都有跟公所講,如果它點找得出來,紅十字會也都願意在山上設置物資倉庫,只是那瑪夏我目前知道紅十字會還沒有把物資倉庫放進去,就是它的物資還沒有到位,但是紅十字會它們是有答應用現有的,跟未來甚至可能放貨櫃屋。」

包含那瑪夏、杉林都有NGO成立生活重建中心,對於生活重建中心的期待,田禮芳說:

「我覺得如果是以我的期待,我們有一個議題叫作社區防災,也就是說社區要怎麼去有災害的意識,第一個它可以在災害的時候有沒有救災的能量、設備,還是他們對社區的安全不安全的議題能夠有些討論,社區能夠成立合作或者是一個組織,方便在災害來的時候比較有效率的公私協力或者是民間社區跟政府一起搭配,去共同達到我們想要減少災害損失的目的,這個部份我們是希望我們的社區跟NGO一起來協助。」

image

(上)6/10紅會協助提供備災物資給受臨時豪大雨影響而撤退至避難處所之勤和村民使用 (下)紅會針對汛期做了萬權準備(照片引用自紅十字會網站)

image

六、災害來臨的民眾安置

未來在災害來臨的民眾安置上,田禮芳說,政府部門分為三級,鄉內的收容由公所負責,若撤離至營區,則由社會處負責,以那瑪夏為例,鄉外收容點是仁美營區。

「那瑪夏是目前對這個收容調查是比較具體的,它有給我們一份名單,初次調查有意願下來營區的人大概四百多個,我們目前跟軍方也都談好,只要開設,社會處的人就會進去,同時願意協助的NGO也會一併進去協助那一段期間政府的照料或者是管理的事情。」

縣府同時在4月份就開始進行各鄉公所備災狀況的瞭解,社會處處長會親自到各地作巡視,目前僅剩那瑪夏鄉尚未完成:

「因為他們要辦演習,演習完後是時間還沒有敲。我們上去的目的,當然第一個是想要知道他們的準備情況到底怎麼樣,有沒有他們評估出來的其他需求,是我們可以協助的部分。有幾次我們在縣府的會議的時候,有邀請那瑪夏的下來作山上一些報告,陸陸續續聽到他們的一些規畫,

那瑪夏目前看起來對規畫的狀況是比較清楚的,只是說執行的面向是不是都準備的那麼清楚,比如說規劃是一個部分,但是否真的把訊息讓村裡的組織、村裡的人都很清楚你公所到底做了什麼運作跟指揮,這個部份我們目前還沒有了解得那麼細。」

(系列待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汛期交通:桃源居民盼以吊橋取代河床便道

針對汛期,居民提出六條吊橋搭配替代道路方案,分別連接勤和、玉穗、復興、拉芙蘭等處。雖然吊橋只能通行機車,但至少在颱風時節,村子的對外道路不致完全斷絕,還可騎車補給食品、送病患就醫。

早在進入汛期以前,桃源鄉的居民就在擔心,勤和-桃源、復興-勤和的連絡道路,脆弱易斷,恐怕汛期將造成孤島。尤其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靠農業生產維生,聯外道路是與河床齊高的溪底便道,更擔心道路問題,會影響農產對外運輸,對一年生計造成打擊;一直向公所等政府機關,申請更適當的替代道路。

五月下旬正式進入汛期,5/23、5/28的兩次降雨,都造成桃源鄉便道、便橋沖毀,居民八八災後的疑慮不僅一一應驗,更反應道路不只影響生計也影響基本生活,也提出對政府替代道路處理方式怠慢、道路工程設計與品質是否不良等質疑。

1

勤和通往復興的河床便道與河床等高,遇雨即斷。居民一直反應,河床便道不適合作為替代道路,但政府過去數月無回應。

2

5/23降雨後,5/27下午才搶通,第二日又斷絕。公路局搶修了涵管後,因水勢無法搶通道路。現因已決定使用玉穗便道替代道路,這段涵管現閒置不用。

居民對便道、便橋設計與品質的疑問

勤和-桃源之間的樂農橋建造數月,雖然趕在雨季前搶通,使勤和的聯外道路不至於完全走溪床便道,但鋼便橋兩邊連結村莊的引道由貨櫃墊成,仍會掏空導致一般車輛無法通行、必須封路。

降雨後,不少村民都騎車到橋頭,觀望修復進度,看見施工,一位居民說:「如果路還是照這樣修法,也沒有用啊。」

桃源鄉居民,普遍對於修路方式有疑慮。高中村的Subali站在橋頭,指出他認為樂農橋的引水設計不良,引水道應將水流引往鋼便橋下,但卻引到貨櫃附近,造成沖蝕掏空。

拉芙蘭村的伊斯坦大主任及多位勤和村民不約而同提出,一般做為路基的貨櫃都用混凝土填充,但樂農橋引道的貨櫃是用砂石填充,遇雨沖刷就容易流動。

6/3三村居民步行到鄉公所抗議時,甲仙工務段徐文義段長也在場。面對居民這項疑問,段長表示工程設計本就是就地取材填充大石頭,上面再灌上一層水泥。但拉芙蘭村婦女沙菲梅子也向段長反應說:「也沒有啊!」她表示,貨櫃填充的是一般砂石,非大石頭,容易為水流走。

對此,徐文義段長回應,用砂石填充是就地取材的方式,因為便橋是臨時性的,如果填混凝土,「又會有人說,臨時性幹嘛填混凝土,浪費公帑。」他也認為,水流亂竄,那是大自然的力量,工程人員也沒辦法,只能用疏導方式,不要硬碰硬。他表示,公路局只能盡力就現有的自然條件去修復道路。

也有不少勤和居民認為,是政府招標的問題導致工程不夠實在:「工程都是標最低的,沒什麼賺頭,標得越標越低,不會好好做…」 有目睹工程現場的居民表示:「貨櫃要用大石頭,河床就有那麼多大石頭不是,都填填砂石….」

一位婦女表示,無法理解的是,對於工程安全的草率態度。如勤和鋼便橋未通時大家都走河床便道,但便道多處路段安全設施不足。「為什麼它不放那個亮亮的安全燈?用布用竹子圍一圍,晚上走的時候都不知道走哪裡。六龜的亮到不行,鄉下的安全措施,真的糟到極點。」3

4-4

勤和通往桃源的鋼便橋樂農橋,兩旁引道用貨櫃為路基,掏空流失導致路面下陷封路。

5

居民指出貨櫃只填充砂石而非混凝土,質疑工程品質。

河床路的替代方案

勤和到復興一帶的河床路,關係復興、拉芙蘭、梅山村三村的生活、生計。汛期來臨也是農產盛產時。雖搶通了一條經由河床的便道,與河床等高,遇雨即斷,農產將運不出來,也是意料中事。

雖然政府表示,八八災後土石鬆動,三五年之內,都只能以便道形式搶通,很難開一條穩定的路。但少居民也指出,還有一條比河床路更理想的替代道路可行,並一直努力申請,但遲遲未有下文。直至6/3居民因路斷困守部落兩周、步行到鄉公所抗議後,鄉長才承諾,一周內讓這條替代道路通行。

梅山重建會在三月初,就已經多次提出這項替代道路方案。從勤和以上繞行玉穗溫泉道路,就可通行到復興,避開勤和-復興河床道。

此替代方案暫名為玉穗便道,是溫泉路、農路等產業道路片段組成,行經保留地。只需要將道路連貫打通、拓寬、修整險峻處、鋪上水泥,就足夠一般自用車通行。

然而,居民申請多次,只獲得幾次的勘查,始終未有下文。居民在6/3到鄉公所抗議時,鄉長才表示,這條已經規劃要開通。梅山重建會長顏明哲表示:「早就做,紅肉李也不會掉滿地。」今年紅肉李已無法收成,農民只能申請補助。

然而,對於開通這條替代道路,仍有權責問題待釐清。甲仙工務段林站長認為,這條路經過原住民保留地,本應該是鄉公所的責任;鄉公所開通了,「公路局再配合修公路去銜接。」鄉長則表示,這條路希望公路局來做,因鄉公所缺錢、又要經過層層行政程序。不過汛期來臨了,鄉公所負擔起開通路段的責任,但希望後續的鋪水泥等等由公路局負責。

對此,甲仙工務段徐段長則認為,替代道路非公路局系統,鄉公所做不來,還可經由縣政府、重建會等往上報:「哪有地方都不管,都是公路局,我真的很無力。」現在玉穗便道已由公路局挖通,他表示,挖通後其他的工作,都由鄉公所負責,「我不會去養護。哪有地方的通通叫公路局,我不會破這個例。」

玉穗便道已經挖通,只能勉強通行四輪傳動車輛,正由鄉公所負責進一步修整。

6

玉穗便道路況險惡,需要怪手開挖才可通行車輛。目前公路局挖通後,由鄉公所做後續整建。現只能通行四輪傳動車輛。

更完善的替代道路方案─6座吊橋

玉穗便道雖是比現行的河床路更理想的便道,但仍有豪雨容易坍方、毀壞的疑慮。在梅雨季或可維持通行,但恐怕無法應付颱風季節。居民也提出,目前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道路雖然可以通行,但梅蘭的聯外明隧道在八八風災後已經有下陷跡象,是否能撐過今年颱風,應未雨綢繆。

居民現提出六條吊橋搭配替代道路方案,分別連接勤和、玉穗、復興、拉芙蘭等處。雖然吊橋只能通行機車,但至少在颱風時節,村子的對外道路不致完全斷絕。還可騎車補給食品、送病患就醫。

六條吊橋分別為:

1、一號吊橋:跨荖濃溪,連接玉穗-濁水溪的日月池吊橋。

2、二號吊橋:跨濁水溪-布唐布那斯溪的布唐布那斯吊橋。

3、三號吊橋:濁水溪跨清水溪的清水吊橋。

4、四號吊橋:跨荖濃溪,連接清水-復興派出所的瓦阿係吊橋。

5、梅蘭一號吊橋。

6、梅蘭二號吊橋。

前四條為銜接勤和-復興,為當務之急。至6/2,居民步行抗議前一日,鄉長才定案經六條吊橋都送交高雄縣重建會申請,希望使用賑災善款修建。在此之前,唯一有申請並核准經費的為清水溪吊橋,是彰化縣政府撥善款協助。

另外,高中村附近的美蘭部落,以及拉芙蘭附近的阿其巴部落,目前聯外道路都使用居民自行搭建的手拉式簡易流籠通行。6/5原民會夏錦龍副主委至桃源鄉公所了解桃源鄉重建狀況,承諾將補助兩部落各一台引擎,讓居民可搭建較安全的流籠;唯使用「農業生產資材」方式補助,希望盡量只運貨、不鼓勵人乘坐。

原民處谷縱處長表示,已有經費為美蘭部落修建通行橋梁,目前則將盡快搶通便橋供居民通行。

8

因道路阻斷運輸農產,本季紅肉李已無法採摘,農民只能尋求補貼。但農民也表示,補貼的金額總不及販售金額高。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三頭豬,代表我們的心意─勤和村民湊錢送豬進受困三村

決意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湊出一筆費用共同購買了三頭豬,用接駁方式送給目前仍為孤島、困守聚落中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村民表示,對這些困守村落的處境感同身受,同為留守原鄉的族人,應該互相幫助。

6/3桃源鄉因路斷而成孤島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村民,徒步數小時到鄉公所抗議,向外界表達困守兩周、面臨缺糧、政府怠忽職守、罔顧鄉親生存權益的無助與憤怒。得到鄉公所回應,將為村民緊急修出一條替代道路。

今日(6/7),決意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湊出一筆費用共同購買了三頭豬,用接駁方式送給目前仍為孤島、困守聚落中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會有這樣的發想,村民們表示,因為對於這些困守村落的處境感同身受,且既然同為留守原鄉的族人,應該互相幫助。

前一日,桃源國中的校長與主任、老師共五人,也背負著自行採辦的物資,用徒步方式進入復興村,希望為因交通阻斷而學業受影響的孩子上課。校長表示,如果隔日下雨,就會就地為學生上課,若天氣晴朗,則會把學生帶下山復學。今日因為天氣狀況佳,已經請三村的青壯年用機車將二十多名學生一一送返學校;校長老師五人也徒步回校。

同一日,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加百列基金會也透過教會系統,為三村居民送上罐頭、米、麵等民生物資,由三村青壯年協力接駁運回村子。 (送豬沿途過程圖片,請見文末)

99dhkgiuoho-450.jpg
拉芙蘭村民向勤和村長致意「「上帝會祝福你們。」

接駁送豬肉、勤和村民獻上心意

原鄉重建的勤和村民集資送上三頭豬,村長說:「因為我聽說,他們在上面,很久沒吃到豬肉,我們就來送豬肉給他們。雖然有補助米,可是沒有肉,我是想要配肉吃,比較好吃。」村長的提議,村民們當場一致贊成。

勤和婦女說,布農族人最了解自己族人的飲食習慣,沒吃到豬肉怪怪的:「我們原住民就是這樣,一定要吃到豬肉,不用大吃大喝沒關係,有肉、有湯就可以了。」三頭豬代表了勤和人對族人的全部心意。

三頭豬運上勤和後,用貨車載運到勤和通往玉穗溫泉的道路。這裡曾有一段是「溫泉路」,婦女說,八八風災前這裡都是壯麗美景,想泡溫泉就沿著這條路走下來泡。

這條路也是復興以上三村居民步行到鄉公所抗議的道路,現在只能通行野狼機車。同時,這也是村民一直向鄉公所提出的、可取代河床便道的替代道路,只要拓寬、打通溫泉路、農路之間的連接、鋪上水泥,就可通行車輛。

豬肉送到玉穗附近後,再由三村的青壯年騎機車下來接駁、帶回分享給各村居民。

梅山婦女柯媽媽就說,東西都快吃完了,「還好今天有這些肉。」她表示,雖然原住民不至於餓死,會找野菜、打獵,「但是還有一些不會打獵的,還有老人,就沒辦法。」現在的道路只能通行野狼機車,家有機車的尚可到外面買菜,沒車的只能自己另外想辦法。

樟山國小物資吃緊、替代道路應可即時搶通

據悉,鄉公所有一批來自縣府社會處的白米配給到各村,6/3村民步行抗議後,鄉長授權各村村長全權處理這些白米,發給各村村民。但除米以外,各村雜貨店的罐頭、泡麵已差不多售鑿。日前長老教會、加百列基金會提供一批物資,可以暫時協助度過難關。

至於樟山國小,卻因為困守兩個星期,儲備的糧食已差不多耗盡。6/2時家長會長張新華曾向鄉長提出「國小已經沒東西吃了。」但鄉長表示,這不在鄉公所的權責範圍,學校應該儲備足夠糧食,或去找社會處、教育處提出物資需求。

家長則抱怨,現在學校因應汛期,提前趕課結束學期,每日課輔到八點。但晚餐沒有足夠餐食,孩子回到家都會喊餓。「我的女兒,說水餃規定只能吃八粒,根本吃不飽。」

學校老師表示,因為物資吃緊,「學生都吃白麵、粥,配罐頭。要不然就是配竹筍,請工友去砍。米是有,就是沒有菜。」日前,因為食物實在不夠,學校向村子裡購買了豬、雞隻宰殺,緩解燃眉之急,盼道路盡快搶通。

目前,已經有怪手在開挖道路。施工單位表示,今天晚間應該可以搶通可通行四輪傳動車的道路。真正的搶通,大約要兩、三天之後。

以下為送豬過程及沿途交通情形圖片集

1

一早,勤和村長就磨刀準被分割豬肉。

2

勤和村民把三頭豬分三輛貨車載往玉穗。

3

出發前,村長帶領大家禱告。

4

5

沿途遇到三三兩兩的下山學生。桃源國中校方協商三村的青年合作,把學生載回位於勤和的學校。途中有的地方坡度過陡,學生必須下來步行。

6

勤和村民與三村居民會合。

7

8

將豬隻肢解成大塊,分交摩托車運送。

9

拉芙蘭村民向勤和村長致意「「上帝會祝福你們。」

10

前一日步行上山的桃源國中校長、老師們徒步返回,正坐在路邊小憩。

11

替代道路開通前險惡難行,有的路段只有機車輪胎的寬度,下方緊臨峭壁。有的陡坡上滿步落石、或過於泥濘。

12

部分路段連機車也爬不上去。

13

送到梅山的豬肉,全村到廣場上來分割。

14

三村唯一的油料補給站—梅蘭加油站,現在只有上午開放,好控管有限的油料。

15

因為沒有道路運輸農產,農民只能讓紅肉李紅熟掉落腐爛。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斷糧14天,桃源鄉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怠忽職守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政府單位任何援助。困守14天後,居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0605編輯報告:

本文於6月4日刊出後,紅十字會來信指出,文章中提到「據悉,這次縣府將物資委託紅十字會管理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是不正確的訊息,因為這些物資都是紅會準備的,只是依照縣府的規定發放。

記者再度求證後發現,縣府雖先前有跟村落表示,準備了每村20萬的準備金,但尚未開始採購,按照公文,是在6月20日前完成採購即可,但是豪雨已經從523開始下了,因此,縣府的物資尚未到位,但有公布「發放標準」,導致居民與記者誤會是紅十字會受政府委託管理物資,造成缺糧困擾。

88新聞網已將內文做出修正,針對縣府與公所避難物資採購與管理的部分,將另文處理。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產生的困擾,我們感到十分抱歉!

───────────────────────────────────────────────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三村約有930多人,包括老弱病患,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鄉公所等政府單位對於災難的任何援助或回應。經過兩周的困守無援,三村居民共數十人,於今晨六時出發,步行四小時到桃源鄉公所,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八八再造聯盟總召理斷牧師痛陳:「政府很怠慢!十幾天沒人管他們、沒人告訴他們怎麼辦,讓他們自己走下來!政府失職的地方在這裡。」

參與抗議行動的村民也表示:「這已經不是生活的問題!這是生命、生存的問題!」

11

1
從復興、拉芙蘭、梅山步行下山的村民,從清晨六點開始走,到上午十點半至勤和,由勤和村民接駁到桃源村。此時剛好勤和通往桃源的便橋搶通。但勤和-復興便道毫無動靜。車上村民表示,還有病患緩緩跟在後面「都走不動了啦!」

23
「不要買菜!」一走到桃源村,村民們不少即聚往菜販處買菜,表示很久沒吃到菜了。同行夥伴提醒「不要買菜,先去抗議!」

聯外道路斷絕兩周,生活生計都受阻

這次行動中,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重建會委員、村民一同步行數小時下山,來到鄉公所前表達抗議。並在鄉公所會議室,由鄉長、縣府建設處黃科長、甲仙工務段徐段長,與大家會晤,討論如何解決當前受災狀況。

早在雨季來臨之前,復興-勤和一帶的河床便道,一直是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的心頭大患。從河床上直接鋪過柏油就通行的便道,只要普通降雨就會輕易斷絕,居民深恐一年一季的紅肉李會因此無法運送,斷了一年生計來源。

5/23豪雨,這條道路斷絕後,5/27只搶通了一天,隨即5/28降雨又遭沖毀。真正的雨季來臨時,不僅農產無法運送下山,連基本生活都受阻。困在村中,糧食逐漸用盡、有病痛的病患無法獲得醫藥,而政府單位遲遲未動工修復斷路,村民困守無助,忍無可忍發起這次行動。

理斷牧師憤怒表示:「十幾天了,吃什麼?今天他們走下來,是不得已,沒東西吃了!你們還在辦公室說有坐!」

村民也紛紛質疑:「為什麼不能發放物資?紅會憑什麼控管物資?」(編註:這部分請閱讀前言說明)

據悉,這次縣府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一一符合後才能發放,村長、村民搞不清楚發放標準之下,只知有規定不可輕易發放物資,導致各村有物資卻無法使用。家中存糧用盡、村中商店貨品也售鑿,村民感到幾乎斷炊。不少人也藉此抗議行動到桃源村補給食物、用品。

梅山重建會委員也表示,村子裡的病患也極度缺乏醫藥:「痛風的、什麼病的都有,痛得要死也沒有藥。」

村子聯外道路遇雨易斷,但各村沒有相關醫療設施、人員,縣府又表示「非必要不出動直升機」,困守山中的病患毫無醫療照護。數日前,有復興、拉芙蘭村病患自行步行數小時下山就診。今日,也有病患尾隨抗議人潮,步行下山。

河床便道在雨季時容易斷絕,是政府與居民都可預料的狀況。三村的重建會、社區發展協會從三月初來一直提出繞行山壁農路的替代道路方案,但始終未獲得重視。不少村民也質疑政府過於怠慢。

復興村柯姓村民即提出:「請鄉長告訴我們,在河床臨時便道到底花了多少錢?下一場200毫米的雨就沖毀,當初怎麼設計的?沒有考慮做一條真正的替代道路!」他質疑,與其花費大筆經費,不如將之用於開闢替代道路之上。

拉芙蘭村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也表示:「每次把幾千萬丟在河川,為什麼就那麼喜歡走河川呢?」

4

在鄉公所前抗議吶喊,要求政府重視大家的生存權利。

5

抗議村民擠滿鄉公所會議室,鄉長向大家提出回應。

提出四項訴求、盼政府重視居民處境

村民們表示,勤和-復興一帶不一定非走河床路,從山壁繞行玉穗溫泉處,原有一條農路,此即為今日村民步行下山的道路。如經修整打通,就能成為替代道路,代替目前的河床路連接復興與勤和。

抗議行動提出四項訴求:

一、將玉穗便道鋪設水泥。玉穗便道崎嶇陡峭、車輛難行,目前只能用步行。居民希望政府單位修整此便道,使車輛能通行,解決目前只能通行遇雨就斷的河床路的問題。

二、修建拉芙蘭村-勤和村六座吊橋。拉芙蘭-勤和共八公里河床路,八八災後只能暫時以便道方式維持通行。村民希望用修築吊橋,就算道路斷絕,至少可騎乘機車,聯外維持生活。

三、發包南橫八公里路,並與村民共同評估可行性。村民表示,各村村民、耆老是最了解當地地形地勢的,希望政府設計道路能與村民共同研擬、評估可行性,也不至枉費資源。

四、無法運出的紅肉李,能啟動「停採補貼」。紅肉李是許多務農村民一年生計之所繫,因為道路無法運出而報銷的部分,希望從優補貼。

另外,理斷牧師也指出,高中村美蘭部落的學童,每日使用村民自行搭建的簡易流籠渡河上下學,鄉公所應代為申請經費,建造更牢固的雙軌流籠,照顧學童生命安全。

鄉長承諾:一星期完成替代道路

面對居民認為政府怠慢無作為的質疑,公路局工務段徐段長表示,工務段是因為天候不佳,無法搶修道路,並非沒有作為。建設處黃科長也表示,兩次降雨時建設處長都親自坐鎮辦公室指揮:「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

鄉長則表示,村民強烈訴求的「玉穗便道」,「五月底已經定案。不是沒有要做,只是路斷了又斷,機具進不去。」鄉長表示,已經將這條道路發包,下星期就可以動工,道路打通後,就請公路局配合,將道路與這條便道銜接。

但梅山重建會顏會長也指出,這條便道的構想早就提出,卻遲至雨季來臨時才要動工。「早就做,紅肉李也不會掉一地。」

鄉長承諾,若天候狀況允許,沒有持續降雨,玉穗便道「一個禮拜完成。」居民們取得鄉長的承諾後,表示若一星期未能完成,屆時還要來抗議。

會議結束後,三村居民到紅會領物資、或到商店購買補給用品後,背負物資原路步行返回部落。

至於病患無醫療照護問題,鄉公所未給予回應。唯衛生所主任表示,願意背負醫藥箱,與居民一同步行回村內,展開巡迴出診。現主任已在約下午五、六點左右,與居民一同步行到村落。

78
整理補給的物資。比來時多了大包小包。

12
行經河床,協力渡河(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10
負重穿行陡坡。村民表示,沿途必須上手攀岩石、或行經河床路,約三、四個小時才能返家。「到家時大概都天黑了吧。」(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9

延伸閱讀:災民的怒吼。文/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桃源鄉汛期現場─防災計畫與現實落差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五月下旬,八八風災後第一個雨季正式到來。雨季來臨之前,桃源鄉公所先後舉辦兩次防災演習、社會處長也訪視過防災計畫、並與駐點本鄉的9個NGO共同商討防災備災措施(防災演習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5/23降下山區的第一場豪大雨,不少便橋如預計中遭沖毀,才剛搶通不到一天,緊接著5/28又連續降雨、橋毀路斷。除了當初縣府推估的,勤和村以上四村成為孤島之外,勤和以下的桃源村、高中村或因土石封阻路面、或因便橋涵管遭沖毀封路,也成為暫時性的孤島。當初預計200mm雨量就強制撤離,也因種種現場因素無法執行。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6
勤和到桃源的便橋因掏空而無法通行。由於降雨後山水汙濁,影響民生用水,只好用接駁方式送礦泉水給村民。

一、現場與計畫的落差

(1)撤離時機與問與撤離地點

鄉公所現行的避難政策,分成兩階段。以豪雨警報做為撤離標準,第一階段是雨量100公厘就勸離,希望村民自行撤到村子中的避難中心;避難中心包括各村自己的活動中心、學校等。

雨量200公厘就啟動強制撤離,希望大家撤離到山下營區;今年定在鳳雄、工兵營區,約可收容共1000人。

然而,公路局的封路標準為「實際測量雨量50mm就封路」,不再放行車輛。且降雨不久,復興村到勤和的河床便道即斷絕,鄉公所定出的撤離標準全無用武之地。

而老弱病患、慢性病患者、孕婦等隨時需要醫療照護的,計畫中都要在雨季前撤離。雖然衛生所已經掌握病患名單,但詳細名單如陪同家屬為誰、撤離到平地後對於安置地的意願等,都要請駐點的NGO協助調查。而撤離時只是廣播宣導、並未強制,有的病人就待在家中未撤下山。

5/23降雨不久,復興村一戶江姓人家就表示「我叔叔就是要洗腎的,他就待在家裡沒走。」據悉,這名病患最後因便道沖毀,自行繞山中小徑步行下山就醫。梅蘭村也有兩、三名患者有同樣情形。

各村所定的避難中心,也有部分問題。如勤和村以村子的活動中心為避難所,這裡兼為村辦公室、托兒所,空間不大又堆滿雜物,無法容納預計要避難的120名村民。勤和重建會幹部反應:「總不能要我們都坐著睡覺吧。」村民多數都選擇待在家中,或到平台上自己的工寮避難。

去年受災最重的勤和村,是防災避難演習中的重點聚落。防災計畫中要求村民必要時撤離到平台,但村民在平台上申請的避難屋一直未能通過。5/23降雨後,勤和上方形成小規模堰塞湖,鄉長曾電話告知村長,希望村民往平台上避難,村長說:「上面又沒有避難的,我們上去做什麼?」

至於勤和以上的復興村、梅蘭村、梅山村,較無被土石流直接衝擊的疑慮,村民最擔心的,不是避難空間,而是聯外道路斷絕,所帶來的維生物資、產業生計的問題。

1
勤和村以活動中心為避難中心,空間狹小,堆滿辦公室、托兒所設施,如果真要容納百人,村民說「難道我們都要坐著睡覺?」

(2)物資的發放標準?

5/20社會處長吳麗雪訪視桃源鄉防災計畫時,傳達了縣府表示「今年非必要時不動用直升機」。因此,宣導每家每戶最好自行備有三日存糧,各村避難中心所備物資,都要等三日後,居民家中存糧用盡、村中的雜貨店也售鑿的時候,才開倉發放。社會處並表示「飛機兩周內不空投,兩周後再啟動運補計畫。」要等到持續兩個星期道路不通,才啟動直升機空投物資。

然而實際上,5/23降雨後,5/27道路才剛搶通一天,緊接著隔日又下雨路斷。不少村民家中存糧用光,但來不及下山採買。而雜貨店進貨都由山下貨車運送,雨後搶通的道路多處塌陷、落石,許多貨車不敢開上山。現今多戶人家存糧已將要見底,但除了礦泉水之外,遲遲等不到核定發放物資。

除此之外,物資都集中在本部落的避難中心。梅蘭村附近的樟山、阿其巴小部落,遇雨道路就斷,根本無法到本部落雜貨店採購食物、或分得物資。

23
物資堆置在各村避難中心,統一委託紅會管理。但發放的規定不一定符合村民實際需求。

(3)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

今年,高雄縣府定下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的決定,以免「浪費社會成本」,但卻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得村民必須面對「自己救自己」的處境。

如樟山、阿其巴部落還有極少數人家,待在家中未撤離,其中包括多病的老人家。這兩個部落對外道路遇小雨就斷,路斷時乘坐流籠進出。但雨後水勢險惡,老人家無法乘坐流籠,又無對外通訊,目前狀況未明。梅蘭有部分村民將步行去探視,但雨後路險,尚無下文。

同樣要靠流籠進出的,還有高中村附近的美蘭部落。沒有聯外道路,連續大雨後河道拓寬,村民也不敢再坐流籠。村民阿麥表示,要去買米的話,得繞行山路,走上數小時到寶來。

病患的撤離未能與衛生所充分搭配、即時統一撤下山,導致少數患者,必須在大雨後步行山路數小時下山,自行就醫。

勤和一位柯姓居民表示:「霧台鄉都有直升機載病人,阿里山還用直升機載老師回學校上課。」但桃源鄉病人,卻必須步行下山「實在是很可憐。」

防災計畫,尚有許多漏洞。如各村都預留直升機降落地點,但5/20社會處視察會議中,有的地點如梅山村,尚不明確還要再議,雨季就已經來臨。

雖然各村都發放無線電設備以便救災、防災時對外通訊,但各村通訊設備都交付給村幹事,最後不一定都在村長手中。村幹事在鄉公所辦公,平常也不一定住在村中,若有需要時恐有的村莊無法擁有無線通訊。

關於釀災主因之一堰塞湖的監測和預警,也沒有一定的權責單位和撤離標準。

5/24鄉長通知勤和村長堰塞湖時,表示是透過衛星圖看見堰塞湖,但又表示無法說明堰塞湖詳細情況,村民皆無以了解淤塞程度。平時雖有承包公路局道路工程的包商工作人員協助監測,村民也會自行上高處眺望查看。但對於何時撤離、如何撤離、通報警訊的系統,始終未能建立。

4
梅蘭村通往樟山、阿其巴的流籠。流籠是村民自行搭設,雨後老人家也不宜乘坐。目前困在部落中,未知音訊。

二、鄉公所與NGO之間

桃源鄉目前有9個NGO在此駐點,展開災後的重建工作。鄉公所與縣府社會處也會固定開會,與NGO商討救災防災措施。社會處長吳麗雪就請各NGO協助調查詳細的撤離名單、各村避難中心的安全性、食宿狀況等。

5/27鄉公所與NGO開會討論備災防災事宜,鄉長表示懇請各團體協助。鄉公所人員也詢問「你們是想上來做自己的(社區工作)?還是要納入這個(防災備災)體系?」

經詢問後,有的團體如介惠,表示會跟隨個案到避難地點;有的如勵馨,表示會到營區持續八八時在營區的工作;有的如至善,表示山上、山下各會駐守一人。也有的表示願意用現有資源配合投入救災。

專責現場救援的紅十字會備災救災支援中心的李副主任則坦率直言,各NGO「如果做得到的就說做得到,做不到就說做不到,要做一個切割。」他語重心長表示,說這些話是出來「做壞人」,但他認為,防災救災是有危險性且需要專業的工作,投入前需謹慎考慮。

NGO之中,各有專責,或以從事兒童及婦女工作、或協助心靈重建、或協助產業就業等。參與防災備災,不一定為各團體專業。且NGO工作人員中,雖有些雇請原鄉年輕人,但也有些為平地人,假日下山返家,不一定能即時到達災難現場。

鄉公所身為災難應變中心,所應負起的責任,以及與駐點NGO之間如何協調搭配,尚待觀察。

三、道路斷了又斷

雨季的到來,也考驗和印證桃源鄉居民一直擔憂的道路問題。

勤和-復興之間的河床便道,遇雨即斷,搶修不易。在降雨密集的梅雨季,令工程單位更形支絀。5/23到5/28兩次鋒面中,道路只通了一天就中斷。一位包商人員表示「花了這麼多錢,工程人員兩天都沒睡覺,才一天就沒了。」

道路不通,復興、拉芙蘭、梅山村民直接面臨生活衝擊。除了物資運補不便之外,正植產季的紅肉李等作物都送不出來,白白報銷。拉芙蘭村的婦女Savi就說「當然會著急,一年只有一次的賺錢機會。」

由於修復河床路,必須等雨停水退,修復也耗時。現場工程人員表示「要修至少要一個星期。」梅山重建會的顏會長說:「一個星期,紅肉李早就報銷了。」

梅山重建會、拉福蘭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皆積極申請可繞過這一帶河床路的替代道路,但遲遲未有下文。今日(6/2)鄉長開會時,首次表示將於今天上網發包這一條替代道路的工程,預計下星期動工。

這條路,居民從三月初以經在申請,如今雨季已臨,紅肉李產季也正進入產季,終等到回音。但在替代道路修築好之前,仍需仰賴這條耗用大筆經費、修好又隨時遇雨斷絕的河床路。村民物資補給、農產運輸的問題,眼前仍未得到解決。

八八之後,桃源鄉的道路、地理環境都有極大改變,需要周延妥善的計畫以應付汛期。汛期前,返回原鄉重建者未能申請到避難屋、替代道路等,讓村民安居重建的基礎,當初所擔憂的種種問題一一浮現。隨著梅雨季節降臨、緊接著便是颱風季,更考驗著政府是否能拿出更妥善的災難應變政策。

5
勤和通往復興的便道與河床齊高,遇雨就斷,修復花錢又費時,居民期望申請另外一條替代道路,才能解決問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阿禮部落對社會大眾的呼籲

阿禮部落災後推出二天一夜部落預約遊程,除了汛期停止接受遊客預訂外,乾季期間也時密切關注天候,各項活動皆針對災後現地環境及天候問題加以考量,請各地的朋友如要到阿禮,請盡量透過地方安排行程,減少旅行風險。

編按:

5月下旬開始的梅雨季節,讓留在原鄉發展的部落,面臨88災後新生的嚴峻考驗。屏東魯凱族阿禮上部落居民,選擇在原鄉重建,並發展生態旅遊,523豪雨後,傳出自行上山的遊客困在山上,最後出動直昇機撤離的訊息。

為了釐清事實,長期陪伴阿禮社區的屏東科大副教授陳美惠,特別撰文如下,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阿禮部落面對汛期的因應模式,以及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如何兼顧安全問題,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瞭解事實,繼續支持原鄉重建。

籲請民眾勿任意出入災區旅遊‧政府應訂定災區出入管制辦法

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陳美惠副教授

霧台地區在八八風災過後,其聯外道路台24線至今尚未完全恢復,5月23日梅雨鋒面帶來豐沛的雨量,其聯外的便道遭到沖毀,霧台地區的交通再度中斷。

位在霧台最深山的阿禮部落,卻在22日有來自台南市的8名遊客上山露營,25日上午天氣放晴,空勤隊直升機上午九時入山撤離困在阿禮的遊客和村民,霧台鄉鄉長顏金成表示,經歷這次的豪雨,汛期間只要有颱風或豪雨警報,一定清空所有路基不穩的危險部落,不讓任何人留守在部落裡。

這次在已經發布豪雨特報的情況下,遊客仍自行前往阿禮部落,絲毫未能察覺自行前往山區部落的潛在危險性。所幸在這次的豪雨中未造成遊客的傷亡,不過豪大雨卻造成部落的交通中斷,聯外道路中斷也造成自行前來阿禮部落的遊客受困山上。

災區目前百廢待舉,許多安全機制都尚未完成,請遊客近期勿自行上山旅遊,若想要上山旅遊,可參考由在地居民全程帶領的生態旅遊行程,並視天候與路況進行較為安全的生態旅遊。

阿禮部落在經過八八風災的復舊重建之後,推出二天一夜部落慢活預約遊程,遊程內容係經過阿禮社區發展協會與輔導團隊縝密的規劃設計,除了汛期停止接受遊客預訂外,乾季期間也會隨時密切關注天候狀況,只要天候不佳即取消預約行程,嚴格管控執行各個活動項目內容,因此各項活動皆已針對災後現地環境及天候問題加以考量

此外,阿禮部落也為報名參加生態旅遊套裝遊程遊客,全程投保旅遊平安險,並自三德檢查哨集合後,在二天一夜的生態旅遊遊程中皆有專人陪同服務。

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副處長蔡文進表示,現在要上霧台鄉都有管制,不論團體或個人都要申請,這次豪雨後,將考慮汛期間,強制不讓遊客上山。在此同時我們也要支持政府能嚴格把關,並呼籲想要上山的遊客,能體會重建過程的諸多不便與可能的安全疑慮,並轉而支持在地的生態旅遊行程,以實際的行動支持在地的生計與重建工作。

image

非汛期的阿禮,十分美麗(圖片來源:sumuku’s blog)

從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看災後部落重建

原住民使用土地的權利與方式,經過時代的交替後,漸漸被剝奪了。災害的發生或土地被行政機關任意佔為己有的情況,往往得在原住民發起示威抗議後,社會才會想到原住民面臨的搬遷問題,究竟有多麼的複雜。不管是從法律….

八八風災發生至此,受災區的原住民部落遭到了重建特別條例、劃定特定區域與永久屋政策的衝擊,讓身處災區的各部落族人身心俱疲。許多政策走向時有變數,以致多數族人並不清楚了解、無法認同;因為沒有從部落的出發點思考,所以政府單位所謂的重建之路,才會受到許多的阻擾。

這場災難,考驗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族人對災後的應變能力,不管是部落遷村,還是對土地與族人彼此間的情感,甚至是族群文化的認同等等問題,都在災後慢慢浮現。

「原住民」這個名稱,始至於民國73年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正式成立後,當天即發起將正名為原住民的「正名運動」。民國77年8月25日,原住民高喊「為求生存、還我土地」的「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許多原運前輩們篳路藍縷,用汗水與淚水無私無悔付出。許多族人因習慣了安逸及依賴的生活,到現在,八八風災過後,還無法走出傷痛。當我們還在面對風災所衍生的種種問題外,是否要開始計畫如何走出未來的路,及汛期將至的問題?

990513hitufuydfyrd-450.jpg

日前在花蓮舉行了一場有關於災後重建、部落防災與民族自治的座談會。在這場座談會中,邀請了花蓮當地族群代表討論土地與自治問題,同時也邀請了台東災區代表談災區部落重建,從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來看這次災後重建,藉由彼此進行交流分享經驗。

豐濱部落土地自救會總召集人lafay表示,早期族人土地耕作,會就地取材做農耕地區隔,但許多政策反而讓原住民土地流失,例如早期制訂的「臺灣省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管制原住民的土地使用,並另以「山地管制」完全封閉原住民之經濟活動。此外,地均地權政策,使得原住民無法善用其能,雖定有每人可擁有之土地面積,但其面積根本無法配用

雖然這是很早制定的政策,但原住民最先農耕的證明卻非常明顯,例外土地的減少還包括(一)土地面積/人口比(二)依法租給平地人部份(三)非法佔用部份(四)因政策引起之土地減少。

如今,很多原住民想要爭取早期耕作的土地卻要不到。像這次的案子,就是因為東管處不肯放手,所以才要極力爭取。即使有了增劃編原住民保留地的政策,也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農地是祖先曾耕作土地,但跟這麼多的行政單位接洽及陳情後,還是無法拿回

太魯閣族自治推動主任委員李季順提到:「太魯閣族自治推動很早就在進行,期中也遇到很多的困難。從族人上山打獵被森林警察搜身,造成更多族人聲援,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設定後,太魯閣族人堅持反對的意見來看,這跟原住民土地都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唯有透過自治的方法,才能解決各項問題。」

前述雖並非完全與這次風災有關聯,卻跟災後許多部落發生的土地問題相互呼應。台東縣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董事長戴明雄,也提出「從台東災區重建看原住民權利」的議題。

戴明雄提到,風災後台東縣原鄉部落重建基金會立刻提出針對嘉蘭、富山、大鳥等地的計畫案,重建是有方向有主軸有概念的,所以得到許多的補助與支援。風災一個月後,部落的人性缺點開始暴露;許多情感、文化、土地的問題層出不窮。例如物資如何發放?中繼屋或永久屋要蓋在那裡?要不要遷村?遷到那裡去?土地被沖毀了怎麼要回來?還要不要在原地耕作?部落族人應該要主動提出重建方案,走出未來方向,找到支撐點與平衡點。

尤其,現在各地機關團體介入,反而讓重建更為複雜。重建特別條例中的、劃設持定區域」,讓族人可能面臨離開家園、離開從小生長的土地之困境,因而一再反對。所以,政府應該要尊重部落的聲音,以及對重建的規劃,因為部落才是主角早期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方式,是取名字不是地號;每一塊土地有故事性時,就是在證明土地的所有權屬於誰的,如果用現有法律來規範,會導致有理也說不清的情況。另外,戴明雄也強調權益的維護與再生的力量,他認為,「產業與生計鞏固了,往後的土地、族群等才能鞏固」。

土地與族人的感情是密不可分的。每一個居住地,都是祖先尋找很久,認為可以居住後,才能安心住下的地方,並不會隨便搬遷。在排灣族的社會裡,除非居住地人口達到飽和,必須有一個家族帶著自己的族人去選擇另一個可以生活的土地,那時候才會有遷移行為發生。

原住民使用土地的權利與方式,經過時代的交替後,漸漸被剝奪了災害的發生或土地被行政機關任意佔為己有的情況,往往得在原住民發起示威抗議後,社會才會想到原住民面臨的搬遷問題,究竟有多麼的複雜。不管是從法律、人性、族群的方向來看,「還我土地」及「部落重建」都需要每一個行政單位、民間團體、企業與部落一起攜手合作,平等看待,才有可能讓事情以最順利的方式推動,並讓最多數人得到滿足。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