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義部落被淹,誰致災?水保局:土石量太大

對於部落的質疑聲浪,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局長黃振全表示,莫拉克風颱風造成來義上游驚人土石量,又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無法疏濬,才以清疏河道的方式來處理。但因部落仍有住民,才會興建臨時土堤。

來義村在這次凡那比風災遭受重創,東部落幾乎遭到土石流淹埋。八八風災之後,水保局在來義溪進行河道清疏工程,將清疏出來的土石,在來義村東部落的外圍堆置 成臨時堤防,高度約兩層樓高的土堤像是高聳的城牆,將部落環抱其中,形成保護部落的最後防線,但在凡那比風雨的那一晚,洪水夾帶著大量土石,仍無情地將土 堤衝破,直襲來義村東部落。

有部落居民就直指這個臨時堤防及河道未疏濬是這次致災的主因。臨時土堤約兩層樓高且近連部落,當時就有部落居民質疑其安全性。當初村民也曾與相關單 位提出建議,但相關單位卻以專業為由,沒有接受部落的聲音。這次部落再次受害,有部份聲音將矛頭指向這個臨時土堤,揚言要求國賠。

image001
凡那比風災之前的臨時土堤,高約兩層樓,部落屋舍僅一調馬路之隔。(圖/古流)

image002
箭頭所指處,為凡那比之後,遭沖毀的堤防殘跡。

image003
空拍來義東部落。明顯看到東部落被洪水吞噬及「最後防線」被摧毀(圖/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對於部落的質疑聲浪,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局長黃振全表示,莫拉克風颱風造成來義上游相當驚人的土石量,約有2500萬立方公尺,又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無法疏濬,才以清疏河道的方式來處理。但因部落仍有住民,才會興建臨時土堤。

長期在現場觀察的來義村村長洪嘉民指出,當時如果沒清疏的話,可能東部落的上方也會遭到洪水沖刷,甚至土石淹埋。他說:「因為如果沒有清疏,河床沒有降低,當土石下來的時候,沒有地方可以淤積,那麼水一定是直衝到我們的部落裡面。」

關於致災的原因,洪嘉明說,凡那比的豪大雨帶下驚人的土石量,才會對部落釀成災害。他舉了上游來社橋的例子說:「當時台南分局在清疏的時候,自橋面往下挖了八公尺的深度,但這一次,土石下來的時後,目前橋面都看不到了,而橋面上還淤積約有八公尺以上的土石。」

image004
來義溪上游堆積土石約有2500萬立方公尺(圖/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黃振全說,凡那比之後,上游出現一些新崩地。要使河道達到自然平衡,大約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期間內土石仍不斷會隨著雨水沖刷而下,對於東部落仍然是個威脅。

凡那比風災後,水保局計畫再擴大原有清疏河道(原清疏河道為寬60公尺以上,深8公尺以上),最寬達120公尺,並將護岸內移,興建成永久性構造 物,不會再是土堤。但一旦護岸內移,將影響7戶以上民宅,聽聞此消息,部落居民已有人在被掩埋的屋頂上掛起「私人用地,請勿回填」的告示。黃振全表示,目 前只是初步的規劃尚未決定,還需與居民和各相關單位說明協商。

image005
聽說堤防將內縮,可能被波及的居民立刻立起告示牌。

image006
從另一度空拍東部落受災情形。(圖/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

來義:不要讓受災族人變成「凡那比孤兒」

八八風災後,來義村的族人就知道,這個地方是危險的,但重建條例讓族人有不安全感,擔心土地、財產被政府沒收,另外,永久屋的申請上及空間配置也與實際生活問題相去甚遠。未來該何去何從?

來義村受災進入第五天,依舊沒水沒電,大量的土石將來義村東部落的民宅掩埋將近一層樓高,部落的居民趁著大水退去,趕緊回到自己的家,著手收拾清理災後的家 園。23日來義村召開戶長會議,關於「遷村」方面,洪嘉明村長表示,需透過意願調查。晚間根據中央社報導調查結果,全村約兩百多戶,約八成願意遷村。

被國民政府遷村於此的來義村,依來義溪而建。去年八八之後,河道佈滿土石與河岸同高,屏東原民處指出,專家估計來義村上游山區,在去年莫拉克風災後 約累積兩億立方土石,因此,整個來義村被鑑定為安全勘虞地區,但全村二百六十二戶,只有一百三十七戶申請永久屋,最後通過一百一十三戶。

八八風災後,來義村的族人就知道,這個地方是危險的,但重建條例上,讓族人有著不安全感,擔心土地、財產被政府沒收,另外,在永久 屋的申請上及空間配置上,也諸多規定與原住民實際生活問題相去甚遠。凡那比來了,來義村遭到重創,有媒體就以「面對土石流,仍有人想死守家園」的字眼,將 來義村民們形容成「最牛的釘子戶」。

陪同縣長來勘災的縣府高官也不斷地跟居民們勸說:「莫拉克特別條例的期限還剩1年多,過了期限,村民想遷就不可能有永久屋了。」然而,居民的想法是「遷村」,然而政府政策卻是「永久安置」,一個是「家」,一個是「小房子」,兩者如何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論之。

洪嘉明表示,呼籲政府在申請永久屋的核定上可以再放寬,因為人口增加及部落建地有限等因素,在受災戶當中有不少是屬於沒有建照的違 章建築。希望政府是以「遷『村』」的方式,降低「申請永久屋」的認定及放寬重建條例中不利原居地的條款,如此族人會較有意願遷徙。他還強調,凡那比與莫拉 客雖然是不同的風災,希望凡那比的災民也可適用莫拉克特別條例,不要讓受災的族人變成顛沛流離的「凡那比孤兒」。

屏東縣原民處副處長蔡文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來義村此次災害應可適用莫拉克特別條例,但永久屋申請已在今年四月申請完畢,目前還未接獲中央指示,就算可以申請,恐怕也已超過慈善團體當初認養的能力範圍。

目前凡那比受災的村民多半暫時依親,屏東縣社會處社工高信傑指出,有五戶只能短暫依親的,縣府打算安排位於「抓發立」(地名)附近的閒置檢查哨作為 臨時安置所。至於是否能與莫拉克災民一樣,安置在忠誠營區,高信傑說,縣府還要與紅十字會協調,且借用忠誠營區的合約指到今年年底。

若有意協助來義居民重整家園的個人或是團體,可先電洽來義鄉公所或來義村辦公室,詢問當地需求。來義鄉公所電話08-7850251 或來義村辦公室0932756071洪嘉明村長。

以下為來義目前狀況照片─

image001

大水退去後,族人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家,在土石流裡的家

image002

土石、漂流木,將家淹埋將近一層樓

image003

有的甚至要滅頂

image026

這裡本來應該是個峽谷的。

image004

東部落大約有52戶人家,在這次凡那比中受災

image005

大大小小的土石,就這樣堆在家的門口。

image006

媒體說:「來義是第二個小林村。」,讓居民感到很痛.

image007

部落的一位vuvu告訴記者,左邊那棟磚紅色的房子,是她弟弟的新蓋好的房子,都還沒有睡過覺,就這樣了。

image008

回到部落的族人,看到滿目瘡痍的家園,心中五味雜陳。

image009

無論未來如何,「家」還在這裡,著手重建家園吧

image010

屋內的淤泥,深度約一個半身。

image011

家中一片狼藉。

image012

部落居民指著牆上的水痕說,水淹高度將近兩米。

image013

土石幾乎將房子滅頂,這戶人家直接將屋頂的鐵皮掀掉,搶救還可用的財物。

image014

這是我的家嗎?

image015

第一次這麼近看怪手。

image016

午後的一場雷雨,讓部落巷道的水又迅速積起來。

image017

午後雷雨又大又急,村長神情緊張,不斷透過無線電了解部落狀況。

image018

好巧不巧合,平時唯一可通訊的中華電信全數掛點,連中央配發的衛星電話也無法通訊。

image019

村辦公室的桌上,一直擺著部落的空照圖,及村長的頭盔

image020

高金立委的助理也前來來義村關心災情。

image021

台北縣政府在來義村成立支援窗口,支援重型機具

image022

搶救同胞

image023

族人說,八八災後,山壁上一直會浮現人的臉,他們說,這是祖先的臉。

image025

這位部落族人在工作中受傷了,一問之下,是在開工前沒有祭拜祖先,於是就請太太準備了米酒,面向山的方向,祭告祖靈,希望一切都能平安順利。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凡那比之後:來義一年重建 化為烏有

看到操場變成砂石場,就讀四年級的宗小妹完全笑不出來,「我還有很多書和寶貝在教室裡面,我想要去拿」她渴望的說。但無奈的是,教室裡頭泥濘不堪,出入口也被堵住,進都進不去。

去年莫拉克,屏東縣來義鄉來義部落113戶沿溪而建的住宅,有被洪水吞噬、土石掩蓋,無法居住。然而,歷經一年多的重建工程,卻仍抵不住中颱凡那比的暴雨。 來社溪與內社溪河水匯流,擊潰臨建的土堤,在來義村東部落裡亂竄,土石泥沙掩埋近一層樓高,至少五十戶人家受災,連八八災後距河床約五十公尺的來義國小內 社分校,也成了惡水的臨時河道,重建工程幾近全毀。

臨時土堤成殺手? 部落知識與專業如何加強對話

9月22日,來義隔壁的義林部落外又塞滿了車。由於來義溪河水暴漲,八八之後才新建的來義聯外道路,全部化為烏有,無論是回部落整理家園的居民,還是前來關心的官員、發放物資的志工,全都只能靠著八八之後修復的古道,徒步或騎機車進入部落。

凡那比颱風警報已解除三天,村莊裡的水才慢慢退去,但部落依舊沒水沒電,9月19日上午六點就撤至來義高中、或是臨時依親的居民回到部落,只能靠著無線電對講機聯絡,忙進忙出的四處勘查災情。

image001
今年才修好的聯外道路,如今又面目全非。

「明明雨沒有莫拉克大,卻淹得比莫拉克嚴重!」望著受創的家園,居民高先生說,這次受災的地方,去年幾乎是沒事的,頂多只有水,沒有土石。還有居民 忍不住抱怨,八八發生後一年間,土石清運速度慢,從上游運下來的土石並未運出,反而建成臨時土堤,凡那比一來,上游土石加上河邊沙石直接沖進東部落,河道 擴張得更大更寬,釀成比莫拉克更嚴重的災情。

image003
凡那比災前利用沙石興建的土堤(左圖,99年8月15日攝),在颱風過後,幾乎已經全毀(右圖,99年9月22日攝)

image005

站在來社溪與內社溪的會流處,鄉民代表李讚貴指著重建時土石堆積的位置,「上面的泥沙也是很多啦,如果土堤沒有潰的話也不至於(這麼嚴重)啦…我們那時候看也是滿有安全感的啊,臨時土堤很厚,沒想到一個晚上就沒有了。」

在重建中協調過程也需尊重部落的意見,李讚貴認為,重建工程設計之前並未與部落做良善溝通,才會造成如此嚴重後果,「專業的人只有出嘴巴,他敢負責任嗎?…完完全全照他們的方法,但我們才知道(熟悉)水路嘛。」

對此,來義村長洪嘉明表示,負責此案的水保局台南分局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如果沒有這些土堤,災情可能會更嚴重,甚至,或許早在5月23日梅雨季時,就已造成災情。

image007
(上)部落內路基掏空(下)土石掩埋近一層樓高。
image009

怎麼辦 我的學校不見了!

「好久沒有游泳囉!」看到學校前因淹水形成的「池塘」,一些從外地回部落的孩子忍不住跳進水裡圖個清涼。不過,這些景象看在內社國小學童眼裡,卻是陣陣心痛。

看到操場變成砂石場,就讀四年級的宗小妹完全笑不出來,「我還有很多書和寶貝在教室裡面,我想要去拿」她渴望的說。但無奈的是,教室裡頭泥濘不堪,出入口也被堵住,進都進不去。

前來勘災的台北縣政府工務局道路養護工程一科科長謝文徨表示,只要重機具進得來,兩、三天就能將土石清理完畢,並以協助學校儘速復課為最高目標。然而,部落居民卻認為,八八的土石運了一年都運不出去,對於學校內的土石清運,並不樂觀。

9月21日,宗小妹已被安置到離家公里遠的來義國小本校就讀,這是她第二次離開自己的學校念書。「八八的時候小朋友,甚至還在本校的餐廳上課,這樣 搬來搬去,要怎麼學習?」部落居民溫瑞瑜說,在安置所時,有小朋友聽到學校受災,哭著抓著代表的手說「怎麼辦,我的學校不見了!」這些話語聽在耳裡,雖然 讓人不捨,但除了清理善後,或許政府更應該好好考慮,在此復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否則,一再的變動,只會讓學習品質大打折。

image011
(上)來義國小內社分校成了河道。(下)河水漸漸退去,留在操場上的,不只土石,還有居民來不及帶走的家當。
image013

image021
(上)學校籃球場原貌(98年12月6日攝)(下)凡那比災後情形。
image019

image015 image017
(左)從校園裡的秋千,便可看出土石堆積的厚度。(右)教室、走廊,到處都堆滿泥濘。

居民遷村意願 可能又有變化

凡那比之後的新受災戶後續如何安置,是當前最急迫的問題。目前,這些受災戶大部分為依親,而未來該何去何從?「希望政府能再重新考慮,不要以莫拉克 重建條例來對待這次災民」洪嘉明表示,這些被掩埋的五十戶,都是當初申請永久屋但沒有通過的,現在沒有了房子,如果要申請,更是困難重重,「希望能放寬的 就再放寬」洪嘉明說。

自申請永久屋之後,來義部份居民陸續撤案,然而,再次經歷災難,來義生活重建中心督導成亮認為,村民可能會再次思考遷村的必要性,尤其,大家原本擔 心的來義村潛在危險因子,是西部落的土石流,沒想到,這次災難竟發生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東部落,而且比莫拉克更嚴重,造成另一波永久屋申請,也不無可能。

image023
今年來義豐年祭原訂9月25日舉行,準備發放給居民的獎品,早已放置在集會所裡,如今,早已深埋在土堆之中。

 相關文章: 回顧來義─凡那比颱風前的遷居問題

季節性遷移的備戰時刻-社區避災計畫系列紀錄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災後重建的時序來到乾燥的四月天,從高屏溪到林邊溪的疏濬與河堤修補工程,日日夜夜。但歷經水利署第七河川局以及屏東縣長得說明簡報後,大家很清楚在定義的汛期(每年五月到八月)範圍內,許多防災或減災工程,不見得能如期完成。這個訊息在考驗災區民眾,要面對避災與救災的準備。其實政府年年都有防汛演習,所有流程也熟悉的不得了,國軍的救災演練也比以往更精進,但是一場莫拉克顯示了手忙腳亂,特別凸顯有救災計畫卻指揮混亂。同時也展現出另一面向的漏洞,那就是所有台灣人民,面對災難時大多是等待政府或軍隊來救援,嚴重欠缺社區內的自救能力。

921地震的教訓經驗,讓中台灣許多社區參與或設計了避災機制,但非災區對此仍舊陌生。因此莫拉克若能帶來經驗的反省,那就是避災類型必須增添土石流與洪災的避災規劃。

不過,政府對於避災的準備動作,仍是緩步作業,想像式的決策仍舊太多,不論中央或地方。因此如果災區各社區或聚落,仍舊以「依賴」的態度來面對汛期,那麼損失的不是政客,而是災區本身。仔細去過高屏兩縣的災區,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光看到場景就會知道今年的汛期無須莫拉克的規模,光是農曆年那場雨,就已經讓桃源、甲仙等脆弱的便道受毀沖斷。

image001

來義鄉大後部落聯外道路位於土石流經過位置,一場小雨也會使部落變成孤島。攝影:周克任(2010.03.28)

為此,災區許多民眾或陪伴社團,頻頻洽詢政府是否有避災計畫,但除了行政院指示高屏兩縣各鄉鎮準備辦理模擬演習,或是水利署集水土保持局開始在重點鄉鎮辦理模擬演練外,許多災區鄉鎮公所的民防體系或防救災承辦人,至今尚未獲得明確的操作計畫,因此更遑論各村里長能預先做什麼準備。

其實大家對於政府效率已沒有太大的信心了,加上處理遷村或永久屋議題,只會丟給大型NGO,不定期成為麻煩製造者,讓災民無以心靈重建還要增加陳情抗爭的疲憊。所以面對汛期,很多人覺得不如自救比較實在。

社區防救災手冊

其實大部份民眾並不知道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有出這個教材,若非NGO團體平常彼此有些聯繫,政府的宣傳通路恐怕永遠也到不了民眾這一關。去年11月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因為協助屏東縣政府辦理災區30個重建工作站得專管中心業務,進行辦理社區說明會時,邀請了長榮大學土地管理系的邵珮君副教授,進行「社區防救災」的專題報告。

image003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於林邊永樂村辦理重建說明會,長榮大學邵珮君老師專題講授「社區避災計畫」與居民互動過程。攝影:周克任(2009.11.29)

由於災情剛過,民眾記憶猶新,因此對於推動這個計畫,沒有人會投反對票的。也因此,大家認為只有一堂說明太少,應辦理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就這樣,由台大城鄉所陳亮全教授等人,本來是為921災區編寫的「社區防救災手冊」,以及過去培訓的種子講師,決定於今年一月開始,在林邊鄉永樂村福記古厝進行為期七次的培訓作業。

image005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社區防災手冊」封面。資料來源: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

原來要製作避災地圖呀

製作避災地圖,深耕文化工作室的王貞儒老師抱來一大堆的各村落衛星底圖以及各類文具,每一村編為一組,用透明軟墊板鋪在底圖上,王老師要大家運用文具中的彩色膠帶、各類彩色白板筆以及製作很多貼在珍珠板上的符號表,每一組成員當然開始在地圖上去找自己家的位置,不論在平地或原住民鄉,說實在的,衛星空照圖是蠻能引發學習趣味與動力的工具。

image007

社區幹部學習製作避災地圖過程 攝影:周克任2010.02.04)

除了看圖並將現場災情照片,逐一貼在圖的邊緣,然後七嘴八舌的討論當時災情的動態,這樣的目的是在找出真正的致災點,以便之後由社區規劃出較正確的疏散路線、緊急避難所等。

別以為隨手在地圖上圈一圈就能用的,你開始得考慮若集結點只設一處,所有大車小車在此塞成一團,如何在有效疏散的七到八小時內,順利疏散?王老師還提醒,若社區內有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病患、孕婦或身心障礙者,疏散的時間長度還會增加。

顯然的,小小一張社區避災地圖,必須導引社區幹部逐一找出許多關鍵的資料,包括弱勢族群(還要一一幫其配對協助疏散的志工)、要準備的必要藥品、要幫遇到預產期的孕婦提報指定送往的醫院、要調查社區平時有多少台車子、有多少無線對講機,最後還要去預定的避難所或安置所,預先規劃生活空間與公共衛生的準備。一張避災地圖,必須填入拯救圈村人命的各類關鍵資源與動作。

只有辦一場,夠嗎?

雖然廣邀各重建工作站人員參與,但報名的社區只有一半左右,也有一些是內政部委託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這樣的社區數,以及幹部數,恐怕仍無法推及屏東所有災區社區。特別是原住民因為路遠,參加者稀少。

有些人說,原住民鄉只要提早撤離即可,但這樣的說法太過輕率,許多員鄉聯外道路只有一條,且沿線還有許多村落,若山上的車輛不足,等遊覽車上去還有可能遇到路崩卡住,許多現場需應變的情境,不是如馬總統這樣不食人間煙火的貴人,可以體會瞭解的。因此,原住民鄉恐怕也需加辦培訓課程。

image009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吳儷嬅至來義鄉古樓村說明推動避災培訓課程重要性攝影:周克任(2010.04.10)

為此,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四處洽詢願意協辦的團體,特別是手頭剛有經費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大部分的中心推說這並非是社工專業,也不是與內政部簽訂契約內的業務範圍。因此,僅承辦來義鄉的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成亮表示,這是攸關災民的年度大事,非辦不可。因此縱使經費欠缺下,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於四月十日正式開辦第二梯次培訓課程,並特別在開辦前,對於來義鄉重災區及非災區部落,一場場辦理說明會,邀請村鄰長一定要出來參加。

屏東縣政府社會處長涂怡娟也認知到社區做好避災計畫有其關鍵性,因此邀請中華溝通分析協會至生活重建中心聯繫會議中,向所有鄉鎮服務中心人員及縣府重建組社工,進行推動計畫說明,並指示社工及各重建中心務必參與第二梯次培訓。

image011

成亮理事長於來義村說明籌設部落避災推動小組的重要性攝影:周克任(2010.04.01)

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發現,內政部本要求各中心必須先予調查高關懷族群名單並進行個案服務評估,但此業務剛好可以作為避災計畫中協助弱勢族群疏散的基本重要資料,因此成亮理事長邀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的王亮懿老師,主動帶領一群研究生當志工,幫忙規劃出新的調查表,以調查弱勢族群在疏散及安置過程中的個別需求,以導引出需要的人力、醫藥、照護及公共空間的安排等。

許多排灣族社區媽媽也表示,願意組隊一起去預定避難所踏勘,用媽媽的細心先來規劃安置空間,才不會像去年那麼混亂。

一場社區營造的避災計畫

社區避災計畫的推動,其實本質就是一場社區營造。社區居民一旦參與進入計畫,必然政府就得提出清楚的對應銜接計畫,等於政府資訊必須釋放、溝通及共同設計,而且民眾參與設計後必定配合及熟悉度會加高,更能減輕政府在疏散避災及救災各種成本上的降低。如果當初遷村或永久屋規劃過程,也能導引社區參與設計過程,那麼今日的怨懟與陳情抗爭必能減少許多。

社區已經開始參與進入避災過程了,接下來要觀察的是,各級政府如何銜接因應呢?

image013

來義鄉老人家參加避災培訓課程,聆聽現場古樓村長協助母語翻譯學習認識土石流神情,專業變得不那麼複雜難懂了!攝影:周克任(2010.04.10)

(作者為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專案督導)

融入部落耆老智慧,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揭牌開幕

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於3月26日在古樓村揭牌開幕,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今年的汛期避災計畫,並推動「防救災知識」及「山林經營」兩項產業,並將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使它們都具有來義中排灣的特色

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3月26日在古樓村揭牌開幕,中心總督導成亮期望它能扮演平台角色,串連中央和民間的資源,協助來義鄉民避災及重建。中心開幕後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今年的汛期避災計畫,並連結相關單位與當地的防災機制。除了避災,中心也開始推動「防救災知識」及「山林經營」兩項產業。中心專案督導周克任認為上述產業都要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使它們都具有來義中排灣的特色。

image003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將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扮演平台角色。

image001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將融入部落耆老的智慧,扮演平台角色。

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位於古樓村祖靈屋的正對面,由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承辦。開幕當天來賓除了來義鄉鄉長廖志強、來義村村長洪嘉明外,內政部社會司、屏東縣政府社會處、來義鄉公所皆派員到場,古樓及大後社區發展協會以及民間團體如紅十字會、伊甸基金會與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等皆到場表示支持。廖鄉長對中心的看法與成總督導相同,都希望它能扮演整合的角色,統籌民間與公部門的力量重建來義鄉。

負責督導中心業務的內政部社會司翁文蒂專門委員,認為中心可以結合公部門的資源創造就業機會,讓排灣族文化在耆老的指導下融入社區產業,給在外地的年輕人一個回鄉打拚的機會。翁專委相信結合鄉公所、教會和中心的力量,當3年後中心服務契約期滿時,來義鄉會有不同面貌的呈現。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李聲吼主任則表示,屏科大社工系也是在地社會福利單位,對於重建的協助責無旁貸,他也希望能在中心運作期間進行研究,觀察服務推行的實際成效。

image005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開幕,地方負與眾望。

由於目前山區還有高達數千萬立方米的土石流潛勢,加上許多河床的高度已與部落相近,中心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汛期避災計畫,中心專案督導周克任當天也對在場民眾解釋避災機制的內涵。

中心認為過去的救災都等颱風陸上警報發布後才展開,由行政院跟國軍以「從上而下」的方式進行。在經歷八八水災後,由於舊有體制不能滿足避災需求,中心希望透過社區主動的力量,讓全鄉所有部落組織起來,「由下往上」與鄉公所做避災接軌,並在5月底前擬訂來義鄉總體救災計畫。同時,也會運用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所設計的「社區防救災手冊」進行專業引導。

周克任也認為原住民族的避災機制其實是「知識產業」,它融合了獵人在野外的求生知識。因此中心也會將「防救災知識」和「山林經營」產業化,透過田野調查訪問部落耆老、獵人和巫師,將中排灣的傳統智慧放入「山林保育監測」、「山林生態旅遊」、「個人避災求生包研發生產」等領域,請部落長輩擔任上述計畫的指導教授。

image007
來義生活重建中心,期望由下而上來進行防災救災工作。

(作者就讀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莫拉克新聞網記者志工)

部落兩難─兩鄉共居、族人分離

營區住戶與原鄉居民分隔兩地,也拉扯彼此之間的情感。有人懷疑,忠誠營區是不是乾脆自己獨立成一個部落好了?幸運入住的住戶也覺得無奈「我們本來可以團結,可是政府一直這樣子搞的話,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狹窄」。

夜幕低垂,隱身在一片田野中的屏東縣忠誠營區,飄散出一陣陣樟木燃燒後的香氣,居民飯後群聚在家門前話家常,部落的傳統與生活習慣,似乎正一件件移植到營區中,然而,在這片和諧表象的背後,忠誠營區裡還潛藏了許多挑戰。

一個營區兩個鄉 意見易分歧

忠誠營區的居民們來自泰武鄉泰武村及來義鄉來義村、義林村及丹林村五、六鄰,在管理方面,除了由紅十字會與介惠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共同協助管理營區生活、提供駐點服務外,營區居民也自組管理委員會,作為對外聯繫與接收物資的窗口。

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忠誠營區管理委員會分別由泰武、來義管委會各九人組成,平時兩個管委會個別運作、開會,並再整合出統一意見。

發展出兩個管委會各司其政的模式,是由於泰武、來義兩鄉雖同屬排灣族,但語言和生活習慣卻不相同,居民即使生活在同一營區內,平日往來並不密切,這使許多制度都須花較長的時間討論,以達成共識,像是營區每日安排七人輪值、負責營區環境清潔的「義工隊」,就是兩會慢慢協調出來的結果。

「雖然我們是排灣族,可是生活習慣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我們的…硬要把同族的綁在一起,我覺得很多東西都綁手綁腳。」來義管委會委員陳美琴質疑,政府的安置安排,是否太過草率、直觀,不夠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習性。

有村民認為,忠誠營區像是部落的縮小版,從搭棚子、打麻將、種植農作物的種類,這些不同的生活型態就可大概觀察出他們來自哪一村,這種差異化和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得居民雖然在地理環境上已是比鄰而居,心理上的隔閡卻仍難真正跨越。

語言不同也易使溝通產生誤解,嫁至義林村大後部落的泰武管委會委員朱慧娟,就曾因為語言的關係與婆婆產生誤會,「剛剛結婚時,我婆婆說『媳婦啊,去幫我拿水瓢。』我第一次聽到搞不懂就在發呆,婆婆就問我老公『她聽不懂山地話嗎?』但我們不是這樣講啊。」朱慧娟說。

大人們或許比較沒機會打交道,但每天以騎腳踏車為樂的孩子,在營區裡繞著繞著總會碰頭,陳美琴說,孩子們會互問「你哪裡的?」或是偶爾嗆一下對方,「小朋友也會有摩擦,到時候可能就是我們大人的摩擦了。」她開玩笑的說,除了管理委員會,忠誠營區未來還可能需要調解委員會。

990313yingqyu-400.jpg
兩鄉居民組成忠誠營區管理委員會。圖左為泰武管委會委員朱慧娟,圖中及圖右為來義管委會委員林金梅與陳美琴。(攝影/林舫如)

image003

營區管理委員會平均每兩週開一次會,居民大會則不定期召開,由兩鄉住戶分別舉行,圖為1月22日來義居民大會會議情形。(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image005
忠誠營區內環境由住戶組成的「義工隊」維持。(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一個部落分兩地 居民難團結

在縣政府的規劃下,忠誠營區僅能容納111戶,目前安置527人,許多災民無法獲得安置,留居原鄉的居民與營區住戶的關係,起了微妙的變化。

忠誠營區的居住規劃是:泰武鄉44戶、來義鄉67戶,皆以抽籤的方式入住,但這中間的過程也惹來一些民怨。以來義鄉為例,去年第一次申請入住截止日(98年11月30日),只有二十幾件申請案,申請人不用抽籤就可以入住,直到實體建築完成、公所人員大力宣導後,申請件數才提高到93件,超過預定的戶數,使得原本設立的審核機制,最後改為無條件的抽籤。

抽籤公平嗎?有村民說,由於全面開放抽籤,獲得安置的住戶並不一定是受災戶,還有沒抽到的災民至今連家都沒有。除了一個「家」,更重要的是,外界的愛心,似乎只看到忠誠營區的住戶,更多留在原鄉的災民,就這麼被遺忘了。

有些留在部落的居民覺得不平衡,認為住在營區的住戶不但能享受設備,還能不定期獲得慈善團體的物資,「我們真正的沖水戶在村莊裡,反而不來看我們,都去忠誠營區了。」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居民正在排隊入住忠誠營區。

來義管理委員會主委郭坤旺認為,政府應該關切這些受災戶,不能因為沒有抽到籤就放著不管,「最起碼申請登記的戶數,要想辦法讓這些沒有抽到的戶數有辦法住進來。」讓重災戶在安置過程中,能獲得一定的保障。

營區住戶與原鄉居民分隔兩地,也拉扯著彼此之間的情感。身兼來義村老人關懷站志工的陳美琴觀察到,由於交通關係,一些住在忠誠營區的老人家越來越少回到部落了,留在山上的老人家一方面想念他們,一方面又嚷嚷著山下的朋友們不上山來看看他們、參與活動。甚至有人懷疑,忠誠營區是不是乾脆自己獨立成一個部落好了?

幸運入住的住戶也覺得無奈,「現在大家人都人心惶惶,我們本來是可以團結,可是政府一直這樣子搞的話,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狹窄」。

image007
族人把耕種的習慣帶到營區內,處處可見住戶們利用門前空地種植作物。(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就近就學或根留原鄉? 家長傷腦筋

在營區裡,有的孩子踏著單車競速,有的則是三三兩兩群聚在一起玩玩具、玩沙,家長們有些心疼的說:「小朋友的玩樂只有騎腳踏車、騎腳踏車,然後玩沙子、玩沙子…一直重覆。」

根據紅十字會於99年1月完成「忠誠營區現住人口需求調查」,居民的「育樂需求」以64票排名第一,其次才是41票的「就業需求」與30票的「經濟需求」。對此調查結果,紅十字會與介惠基金會已向臨近光春國中借用場地,作為小朋友打球、玩樂之用,目前也在規劃增添其他設施。

當然,家長們擔憂的問題不只如此,有些家長搬到忠誠營區後,孩子的教育就受交通因素影響。一名來義村的家長便不帶孩子去原鄉的托兒所了,而未來孩子的就學地點,也讓他頭疼。

朱慧娟表示,泰武國小有24位學生住在忠誠營區,但學校有安排校車接送,單趟車程約30分鐘。泰武國小因學校位於危險區域,面臨學校安置問題,泰武家長因也安全與交通考量,不願讓孩子回到位於佳興村的泰武國小佳興分校就讀,反而傾向支持留在目前位於佳平的臨時校區。

面對教育問題,也有另一派做法。郭坤旺的孩子自從搬到忠誠營區之後,每天至少得花一個小時車程到來義國小內社分校上學。郭坤旺曾為此與老婆商量,考慮讓小朋友轉學到平地學校上課,但是,為了避免自己村子裡的學校像許多原住民學校,因人數不足慘遭廢校,他最後決定繼續讓孩子就讀山上的學校,希望盡可能讓孩子保留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價值。

image009
騎腳踏車是忠誠營區小朋友最主要的娛樂。(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image011
忠誠營區的育樂設備、孩子的教育,都是家長們認為應盡速解決的問題。(攝影/林巧璉)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