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溫度裡,踏實漂流 之2

這種居遊經驗供予年輕的生命更廣大的學習場域,一種奇異的想像湧上來──它是一所無界限的學校,一種隱形的旅行教育,課程沒有一定的名稱,沒有必修也沒有選修,只要去實踐,一定能得到一些什麼。碩結束旅程要回家了…

前情提要:

近兩年前,碩因前一份紀錄後山的電視台工作,他探訪了半個花蓮。結束工作以後,他一個人騎車到東岸,單純地想要到花蓮大港口部落裡找間房子住上一段時間,卻在花蓮七星潭的雜貨店門前,看到一張租屋單子,沿193縣道穿越墓仔埔,右拐進北埔一條窄細的小巷裡,一間平房荒蕪地佇立在那裡等待….(閱讀「貧窮的溫度裡,踏實漂流(1)」請點選這裡)。

小孩與小海倉

隔年一月,碩接了一個港口部落的案子,到最初那個想去的地方任職專案助理,然則距離太遠也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在那裡待了幾個月後,夏天即將來臨,女友小綠也因緣際會到花蓮工作,碩搬回「193的4又2分之1」,專心為夏天的來臨作準備。

他再度回到身體勞動的狀態,重新整理一間破敗的倉庫,連鄰居的小孩也好奇地跑來一起玩,攪拌泥水,把臉和手都弄得髒髒的,卻笑得很開心。鋪上木製地板、鋸漂流木做床,貼上窗條與紗窗,窗外能見海。多出來的這個房間,他們叫它「小海倉」。

132.jpg

建小海倉

文二:鄰居小孩一起來 (2)

鄰居小孩一起來

文二:架黑網 (3)

架黑網

暑假還沒到來,「193的4又2分之1」的客人卻愈來愈多,人們喜歡在那裡體驗,另一種簡單樸素的日子。不少人樂於在天未亮就爬起看太平洋的日出,或者看漁場的漁工推船,然後去買魚,回家吃魚。

碩在家裡接應客人,小綠則在花蓮的有機農業小店「大王菜鋪子」工作。碩有時會同小綠一起去「大王菜鋪子」幫忙,包裝產品或者種田,人與土地的連結從那裡開始,種進心裡。

等待飛魚

這個春天,他們開始等待飛魚。找尋所有的線索,因為想實現在地生活的可能:遊客、七星潭、飛魚、漂流木、漁場、樹林間的月桃……他們覺得在這裡燻製飛魚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耳濡目染,碩憶起港口部落裡煙燻飛魚的方法,到隔壁的漁場買新鮮飛魚,處理過後進行燻製,然後到七星潭擺攤賣魚,連鄰近的阿美族阿姨都跑過來關心。他們愈來愈熟悉漁場,和漁場一起進行看天吃飯的日子。

之於漁獲量與天氣,之於環境與人,碩與小綠共同自製煙燻的飛魚乾,研究更久的保存方法與做真空包裝,醃製飛魚的工作加上背包旅舍,令兩人都十分忙碌,燻飛魚需長時間的等候,一不小心有什麼疏失,都可能讓魚乾失去美味。飛魚於是成了來往的旅人最常聊的話題。

碩也曾發起以工換宿活動,提供機會讓客人到七星潭擺攤幫忙賣飛魚,如此便可得免費一宿。曾有個愛畫畫的女生來換宿,她到七星潭賣飛魚,也賣自己手做的旅行小繪本。到「193的4又2分之1」後,她想再多畫一些什麼,卻什麼也沒畫。她說:「那裡有太多東西可以畫了,我根本來不及畫……」只能,在那邊靜靜地感受著,然後把它記起來。

文二:蓋飛魚灶(4)

蓋飛魚灶

文二:曬飛魚乾 (5)

曬飛魚乾

樸實生活並不容易,而今夏天即將結束,「193的4又2分之1」過了一個忙碌充實的暑假,碩卻覺得自己的旅行與生活的實驗,將近尾聲,他決定回家,在雲嘉平原上阿公留下的田裡種自然的田。

流浪是為了回家

「的確是繞了一圈,從新竹山區部落重建、馬祖當兵、花蓮海邊老榮民的房子,我總是去別人的家鄉,希望看見什麼,學到什麼,然後做什麼事情。」

「雖然現在住在這裡,我還是覺得自己在旅行。」碩當時這麼說。

而今「193的4又2分之1」將由朋友接手過冬,繼續眾多不一樣的旅行故事。碩即將結束他長達一年半的異地漂流,開始日復一日的農作生活。

他非常年輕,也很平凡,依照自己的信念,嘗試過許多謀生存的方法。涵蓋人與人、人與環境、機會與命運,旅行的最後是慢慢生活,小地方的長長日子。

他在人與人的交集裡看見人們所來處的影子,來自台灣各個縣市或是更遠如香港新加坡印尼,然後一起雕刻他們所認識的花蓮,在眾多來往的客人間閒聊,更多時候,學習和自己相處、和土地對話,於是有那些和土地鄉親的日子。

文二:處理魚 (6)

處理魚

這種居遊經驗供予年輕的生命更廣大的學習場域,一種奇異的想像湧上來──它是一所無界限的學校,一種隱形的旅行教育,課程沒有一定的名稱,沒有必修也沒有選修,只要去實踐,一定能得到一些什麼。

例如租屋與改造居所、例如開麵包車、例如在漁場工作、例如煙燻飛魚……這得到的什麼無法頒發畢業證書或令人有穩定優渥的收入,但由於對自己誠實,簡單生活裡所得到的,卻是所有人都正在追尋而遲遲未能找到的,踏實自在。

碩結束旅程要回家了,那個對土地承諾的夢想的芽才正要探出頭,未來是一場大冒險,更實際也更需要勇敢,在回家之後。

193的4又2分之1 http://coastline193.blogspot.com/

【攝影展】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攝影展1203-10

自2007年10月,開始拍攝一系列遊民相關的影音新聞,並成立漂泊新聞網,以偏衡既有主流社會對遊民的刻板印象。遊民,從媒體追捕的對象,翻轉為追求多元社會與公義的公民新聞實踐者。

黑暗角落外的藍天

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攝影展

無止歇的遊動

穿越黑夜白晝

分秒警醒的目光

梭尋著黑不見底的城市角落

是遊民

是底層的生存者

也是角落記憶的收集者

拍照,可以是留念、記錄,甚至是對人身隱私的侵犯,但也可以是生命的藍天。

處於社會底層的遊民,時常遭遇到的是世人輕視詫異的眼光或是部分媒體的好奇窺視。媒體與遊民,成為追逐與被追逐的惡性關係。

一則關於遊民執廣告看板終日只有日薪三百元(實則八百元) 的錯誤報導,引發遊民的熱烈討論,進而決定採取行動。

自2007年10月,開始拍攝一系列遊民相關的影音新聞,並在公共電視台架設的公民新聞平台下成立漂泊新聞網,以偏衡既有主流社會對遊民的刻板印象。遊民,從媒體追捕的對象,翻轉為追求多元社會與公義的公民新聞實踐者。

基於這樣的初衷,以及尋求更具親近性的表達方式,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博士生戴瑜慧建議並擔任第一屆講師,救世軍社工員郭盈靖與許文賢協助下,於2008年夏,成立紀錄人生攝影班。

緊縮的喉頭,在許久的噤聲後,慢慢舒展,並獲得更多外界的奧援。

第二屆攝影班,在著名攝影師謝三泰的指導下,成員們透過鏡頭,道出一個個人生故事,並隨著日夜不停歇的步伐,記錄著台灣角落的脈動。

每日的外拍,是喪親之後的最大安慰;河畔的水筆仔與牆縫的雜草,映照出的是遊民的韌性堅強;簡易的相機,自此不再是令人畏懼的追獵,而是人生的藍天,記錄著友伴們的歡顏笑靨。

發表會

日期:2008年12月3日(三)

時間:下午14:00 ~ 16:00

地點: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台北市長安西路15號)(中山市場隔壁)

時間 活動流程 人員
13:30~14:00 報到
相片播放
14:00~14:10 開幕儀式

介紹與會貴賓

介紹本次參展學員

主持人:郭盈靖
14:10~14:20 來賓致詞 主持人:郭盈靖
14:20~14:45 一、引言報告:

二、播放紀錄人生攝影班新聞

三、參展作品簡介

四、參與成員心得分享

參與成員作品分享

引言人:郭盈靖

參與成員:追影、阿春

14:45~15:15 座談時間:

1.謝三泰(名攝影家)

2.何國華(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

主持人:郭盈靖

座談人:謝三泰、何國華

參與成員:追影、阿春

15:15~15:35 茶會時間
15:35~16:00 作品參觀

 

成果展

日期:2008年12月3日~12月10日

時間:12月3日 下午14:00~17:00

12月4日~12月10日 9:00~17:00

12月8日休館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