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500日,阿里山永久屋起步走

今年台灣連續遭受凡那比、梅姬2大颱風侵襲,並在各地造成嚴重災情,阿里山鄒族卻仍得在沒有永久屋,避難屋的窘境下度日。如今,災後500日,歷經2大強颱考驗後,阿里山的永久屋卻才正要起步。

災後500日,阿里山鄒族來吉、樂野部落不但至今永久屋沒譜,就連避難屋也還處於「動土不動工」狀態。對此,嘉義縣政府城鄉發展處處長白又謙則回 應,目前除來吉永久屋還不明朗外,樂野、山美的永久屋基地都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推動方向,阿里山原鄉重建並非毫無進展。然而,中央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仍坦 言:「阿里山的(重建)進度有點慢。」

樂野永久屋離災不離村?村民:樂觀其成

在歷經數十次的永久屋基地勘查會議之後,嘉義縣政府及所聘請的專家學者終於不再堅持「基地不安全」,卻冒出「區外保全不通過」的新名詞,表示樂野湖底基地並不適合開發為永久屋。

據了解,所謂「區外保全」不通過,與今年4月時,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段錦浩所言「基地屬崩積地形」、「基地上方大石頭隨時可能崩落」的理由相同,所以嘉義縣政府認為,與其要花費鉅額工程經費拓闢湖底基地,不如另覓他處。

白又謙透露,目前縣政府比較傾向在樂野部落中尋找可用的公共、私人用地,如此一來將可符合離災不離村的重建原則。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樂野的原地重建將可省去水保工程、土地變更等程序,可能會比山美進度還快。但是,一切都還只是我們的計畫,還沒有跟中央討論過,所以不能算是確定的事,但我們目前是朝這方向辦理」,白又謙強調。

對此,樂野村民也表示,如果最後真的可以在部落中重建,那是再好不過,部落的人樂觀其成。「怕只怕最後大家花了好多精力與時間後,原地方案又被取消,那就…唉~」,一名樂野村民如是說,語氣中透露對政府的不信任。

sjioj015
今年台灣連續遭受凡那比、梅姬2大颱風侵襲,並在各地造成嚴重災情,阿里山鄒族卻仍得在沒有永久屋,避難屋的窘境下度日。如今,災後500日,歷經2大強颱考驗後,阿里山的永久屋卻才正要起步。

山美永久屋有譜

至於前述的山美永久屋基地,則屬目前較為確定的阿里山永久屋重建政策。原先山美居民選定的「九地號」因建蔽率、坡度與地質問題,在嘗試縮小基地開發 規模後,仍無疾而終。所幸,目前縣政府與山美居民已有共識,要在山美部落下方平台興建永久屋。問題在於,山美下方平台仍須進行土地變更、水保工程,雖有傳 言會在近期動工,但縣政府方面則表示,還是得按照規定跑完程序才能啟動。「雖然山美方案比較早確定,但恐怕不會比樂野的進度快」,白又謙透露。

基地規劃案連續流標,來吉永久屋前途未明

較棘手的問題仍屬來吉。原先營建署與太乙規劃公司簽約,由太乙進行152林班地開發規劃設計,但一直因為基地安全、對外聯絡、開發成本過高等障礙進 展遲緩,在太乙約滿前幾乎沒有重建進度。營建署與太乙約滿後,開始尋求繼任規劃公司,卻疑似因為標案金額過低(428萬),導致連續兩次無人投標。

據了解,曾有規劃公司透露,152林班地規劃案至少需要1千萬左右的預算才是合理價格,但政府一來給的價格太低,二來規劃難度又偏高,才會導致目前 無人願意接手。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謝志誠表示,若152林班地規劃案一直無人投標,政府就應著手與廠商進行議價、比價,尋找最有利標,或 者,也可由營建署中區工程處直接出面取代規劃公司,為來吉進行152規劃案。

對此,白又謙則回應,不排除由縣政府出面,要求營建署中區工程處進行規劃。然而,陳振川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營建署因為職責所在,必須提供 應有的行政支援,但按照作業流程來看,設計、規劃工作仍須由規劃公司進行,營建署理應無法越俎代庖。縱上所述,來吉的未來目前仍不明朗,政府仍須盡快找到 規劃公司,否則明年汛期來臨,來吉人恐怕還得再次撤離家園。

image003
位於阿里山鄉公所旁的「災變庇護所」早在今年5月就完成動土典禮,卻到現在都還是維持原樣。鄒族人諷刺地說,這是個「動土不動工」的避難屋。今年汛期已過,明年汛期來前,這裡,是否還是會維持原樣呢?

(本文轉載自2004-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製作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

日安生活系列(1)紅會援建首處永久屋落成

由紅會援建的嘉義日安社區甫落成,旋即受到凡那比颱風考驗。所幸並未釀成災情,居民誇讚永久屋經得颱風考驗。然而,居民也抱怨永久屋有設計規劃不良之處,造成生活困擾,以及經濟上的間接負擔。

前言:嘉義縣首處88風災永久屋轆子腳「日安社區」甫於9月12日落成啟用,提供嘉義縣非原住民受災戶居住。這座社區除了是嘉義首座永久屋,也是紅十字會援建完成的第一座永久屋社區。88新聞網將開闢「日安生活系列」定期記錄報導社區事務,包含管理機制、空間使用、居民生活重建…議題,與其他永久屋系列互相參照。

一、日安社區與其他NGO永久屋對照

慈濟大愛村 紅十字會日安社區
入住日期 99 / 2 / 11 99 / 9 / 12
坪數選擇 14 / 28 / 34坪 28 / 34坪(說明1)
命名模式 由慈濟命名,標示「大愛」系列 由紅會命名,名稱與援建單位字樣沒有關連。
宗教信仰中心 教堂 x 2佛堂空間 x 1(註2)
活動中心(註) 有(註3)
是否提供傢具 傢具及生活用品共88項 無,以5萬6千元禮券代替
生活重建中心 有;慈濟承包 有;紅十字會承包
備災倉庫
房屋漏水、龜裂 目前尚無
社區積水問題 目前尚無
社區是否有援建單位圖騰
自主管理委員會 入住後3個月開始籌備 入住當天開始籌備

說明1:坪數選擇

最初的永久屋核配辦法中,規定家戶人數在4人以下者,僅得分配14坪,後經NGO與政府協調後,在2010年2月9日於《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及規範》加入但書條款:「以上核配原則,縣(市)政府得與民間認養興建團體協商,斟酌實際情形後調整之,若經雙方協商確認有不宜核配之情形,得不予核配永久屋。」

紅十字會曾表明「14坪永久屋不符合人性」為由,依據上述條款,一律興建28、34坪永久屋。

說明2、3:佛堂與活動中心配置

大愛村內原本的規劃沒有佛堂,但有興建活動中心,後居民反應活動中心外部與靜思堂十分類似,內部甚至擺設法像,居民認為與佛堂無異。目前縣府打算將該棟活動中心直接轉成「宗教用地」,並另外興建活動中心供居民使用。

兩者活動中心都在入住後落成。慈濟大愛村活動中心狀況如註2所述,目前可能轉成佛堂,另由高雄縣政府出資興建活動中心。日安社區活動中心將由法鼓山援建,尚未落成,未來仍值得觀察。

28坪永久屋外觀

28坪永久屋外觀

由法鼓山出資援建的日安社區活動中心

由法鼓山出資援建的日安社區活動中心

二、居民對日安社區空間規劃有意見之處

日安社區甫落成,旋即受到凡那比颱風考驗。所幸,此次風災並未在日安社區釀成災情,居民並誇讚紅十字會興建的永久屋牆體厚實,毫無漏水問題,絕對受得起颱風考驗。然而,居民也抱怨永久屋許多地方設計規劃不良,已直接造成他們生活上的困擾,以及經濟上的間接負擔。

來自番路鄉大湖村的日安社區住戶邱宣旭指出,日安社區永久屋設計不良處包括:一、使用年限低,又容易損壞的塑膠地板;二、28房屋對年老、行動不便者不友善;三、瓦斯桶、洗衣機僅能置放於後玄關,容易被竊;四、社區中缺乏公共、遊憩空間,孩童僅能在馬路上遊玩;五、缺乏農具、農機存儲空間,又禁止搭設遮雨棚,對廣大農民住戶非常不便。

(1)塑膠地板惹爭議,紅會樣品屋成「泡麵廣告」?

凡那比風災過後走訪日安社區,不但可看見許多人正忙於遷入新居,準備結束依親、租屋的「中繼生活」,開啟「永久屋新生活」。然而,我們也同時看見不少入住戶家門前堆滿了水泥預拌工具、木工器械、磁磚、地磚、水泥包,準備將新居改造成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寓所。

究竟為了什麼原因,才使得居民要對這些馬英九總統口中「兼具美觀與實用」的永久屋大興土木呢?居民說:「永久屋設計有問題,我們也是忍痛向親友借錢來改建,才能讓這些房子更符合需求,讓我們能真正住得『永久』。」

走進紅十字會永久屋樣品屋中,不但傢具應有盡有,地面也有鋪設地磚。然而,居民諷刺,紅十字會讓總統、媒體參觀的樣品屋,就像是泡麵碗蓋上的照片一樣,與實品有很大落差。

「總統和媒體來的那天只開放樣品屋參觀,真正的房子都鎖起來,大概就是不想讓別人拍到『宣傳與實際』的落差」,邱宣旭批評。他表示,實際上的永久屋不但沒附任何傢具,就連地板也僅是容易破損的塑膠地板,讓居民怨聲連連。

邱宣旭強調,他不希望外界認為災民接受了接濟還貪心、不滿足,要求擁有高級建材,只是塑膠地板非常容易破損,頂多2年後,居民大概就得在自掏腰包重整地板,屆時又是一筆開銷。

「與其要給我們這樣,不如給我最最最便宜的地磚隨便鋪一鋪都還比較好,實用多了。」一位正在改建內部空間的居民說,他要等家裡地磚都弄好才能準備入住。他強調,居民真的不貪求什麼,他認為紅十字會如果只是給他們僅打上幼胚的平整水泥地板,也還更符合鄉下農人的需求,但塑膠地板多此一舉又不實用,很讓人傷腦筋。

「蓋永久屋是救濟,不是要幫災民蓋別墅。」紅十字會賑濟處處長陳宗良表示,塑膠地板只要保養得宜,不一定那麼容易損壞,他認為NGO使用全國善款蓋永久屋,本來就有其成本考量,不能浪費,因此才會使用造價較為低廉的塑膠地板。

「我們真的不是貪心,只是塑膠地板真的為我們帶來困擾。」邱宣旭認為,如果塑膠地板真的好,那他們不可能抱怨,但紅十字會準備給馬英九看的樣品屋,捨塑膠地板而就地磚,其實就是自打嘴巴了。

紅十字會永久屋樣品屋,並未採用與提供給居民相同的塑膠地板

上圖為紅十字會永久屋樣品屋,但實際上並未採用,提供給居民的是相同的塑膠地板(如下圖所示)

嶄新的塑膠地板看來平整清潔,但居民反應,根據經驗,這種地板用不到2年就會毀損,翹起來塑膠版也容易割傷腳

(上)嶄新的塑膠地板看來平整清潔,但居民反應,根據經驗,這種地板用不到2年就會毀損,翹起來塑膠版也容易割傷腳

許多永久屋前堆滿了水泥預拌工具、木工器械、磁磚、地磚、水泥包,準備將新居改造成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寓所

許多永久屋前堆滿了水泥預拌工具、木工器械、磁磚、地磚、水泥包,準備將新居改造成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寓所

(2)年老、身障者喊苦!紅會:可能以個案方式提供協助

紅十字會曾以「14坪永久屋不符合人性」為由,表明只會興建28、34坪永久屋。然而,由於日安28坪永久屋在1樓不具起居室,也無法盥洗沐浴,對於行動不便的老人、身障者而言非常不便,也讓紅會的「人性永久屋」有了瑕疵。

今年已82歲高齡的邱余雀女士,亮出她雙腿膝蓋上的手術痕跡說: 「一樓沒房間可住,我的腳又很難爬樓梯,不改建真的沒辦法住,但改建又得花錢…」

交屋已一星期有餘,邱家的人卻仍在針對永久屋內部空間進行改建,之後還得採購傢具,無法即刻入住。走進28坪永久屋一樓廁所,小小的空間在擺放馬桶、洗手台後,已顯得非常擁擠。他們被告知,想洗澡的話可以自行將水龍頭改裝成有蓮蓬頭的款式,但若邱老太太幾年後行動更加不便,要在這樣擁擠的空間中沐浴恐怕有點強人所難。

「我們將派工作人員到社區中實際尋訪,調查究竟有多少個案面臨這樣的問題,再決定是否能以個案方式提供協助。」陳宗良解釋,過去紅會曾召開過幾次說明會,但都沒聽到居民反應這樣的意見,現在既然有居民反應,他們也會再派人瞭解狀況,之後再決定是否能以個案方式處理。

邱于雀的家正在改裝,他們縮減客廳空間,多隔出房間給行動不便的她使用

邱于雀的家正在改裝,他們縮減客廳空間,多隔出房間給行動不便的她使用

(3)空間規劃不符住戶需求?

「內部空間我們還可以自行改建,但外部不准我們搭遮雨棚就真的很不方便!」邱宣旭表示,大湖村民多半是「做事人」(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農機、農具,但紅十字會的永久屋並未考量多數入住者的身份、職業,又不準他們利用前、後院搭設遮雨棚擺放農機具,未免太不懂變通。

對此,陳宗良回應,所有永久屋都享有建商提供的5年保固期,因此在保固期間,外觀的改造、變更本來就不被允許。他認為,如果社區中的人普遍有這種意見,那麼等社區自主管理委員會成立後,可以再討論要怎麼解決問題,紅十字會方面並沒有權限過問。

此外,居民對於洗衣機、瓦斯桶僅能擺放在後門玄關,無法有效防盜一事頗有微詞。目前雖然警方固定2小時都會到日安社區巡邏一趟,但日安社區緊鄰大馬路,周遭又沒有屏蔽、保全設施,仍讓居民擔心物品遭竊。

「我們離大馬路這麼近,如果有小偷來,只要看警察後腳一走,他們前腳馬上踏進來,我們東西就有可能被偷…偷這些東西不用2分鐘時間,警察反正2小時之後才會再來,很夠他們偷的了!」

雖然目前已入住日安社區的居民,對於永久屋規劃、設計有許多負面觀感,然而,他們仍稱讚日安永久屋牆體非常堅實,社區排水在風災考驗後,也都沒有出現狀況,是值得嘉許之處。

日安社區永久屋屋頂可放置水塔,或可避免高雄大愛村初期容易停水的命運

日安社區永久屋屋頂可放置水塔,或可避免高雄大愛村初期容易停水的命運

位於日安社區中的備災倉庫,可作為應變災難儲存物資之用

日安社區備災倉庫,有供緊急災難來臨時存放物資

入住看到草就想去割紅會還不如發一頭羊給我們,還可以把草給吃掉…我們要的是遮雨棚啦!」日安社區的居民以農民為主,他們抱怨紅十字會不讓他們搭設遮雨棚存放農具。一位婦人甚至打趣地說:「我們鄉下人最討厭草,

日安社區的居民以農民為主,他們抱怨紅十字會不讓他們搭設遮雨棚存放農具。一位婦人甚至打趣地說:「我們鄉下人最討厭草,入住看到草就想去割,紅會還不如發一頭羊給我們,還可以把草給吃掉…我們要的是遮雨棚啦!」

日安社區與大馬路僅隔著一座停車場,居民擔心社區容易遭竊

日安社區與大馬路僅隔著一座停車場,居民擔心社區容易遭竊

永久屋後門玄關

永久屋後門玄關

長治百合系列(1)新生活如何開始?

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由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援建工作,慈濟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第二期永久屋的援建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在第一批居民進住之後,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編按:因風災需要遷居的魯凱族人,除了好茶部落之外,其餘均將落腳在由縣府命名的「屏東長治百合園區」中(註1),目前也已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對魯凱族而言,是歷史性的遷居大事。我們將開闢「長治百合系列」,持續記錄這個新社區的點點滴滴,本文為系列之一。

──────────────────────────────────────────────────────────

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在8月6日完成第一批居民入住作業,居民包含霧台鄉佳暮、阿禮、吉露、谷川以及三地門的達來、德文部落。入住當天,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屏東縣長曹啟鴻、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皆到場揭碑、祝福。

慈濟基金會完成第一階段的援建工作後,目前已經撤離長治百合園區,生活協助的工作由世界展望會負責的「生活重建中心」接手,另外,第二期永久屋的援 建工作,則將由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共同協助。然而,歷經三個多月的工期完成的住屋,雖已完成第一批的進住,但居民的生活是否已經步入正軌?

p1060412-1.jpg
第一期的永久屋已經完工,也有居民入住

牧者要說魯凱語?排灣話?

園區內的族群組成包含排灣族以及魯凱族,信仰上大致分為:安息日、長老教會、天主教以及循理會,但在園區內,目前並沒有任何教堂的建築,各個宗教都 是使用園區內的閒置空間作為「臨時集會所」,霧台鄉公所告知居民,教會的集會所是以宗教作區分,不若過去在山上,每個部落都有各自的教會。

以佳暮為例,目前佳暮跟谷川是共同使用同一個臨時集會所,兩個部落雖同屬基督宗教,但佳暮居民使用的是魯凱語,谷川則有部分居民講排灣族語,雖然一起上教會,但語言不同,根本無法傳道、溝通,佳暮村民麼葛直言:「那牧者到底要講排灣族的話還是魯凱族的?」倘若牧者只說單一族群的母語,另一方又該如何是好?

對於園區內的公共空間,佳暮發展協會理監事班德勒指出,一直都有聽到「會蓋教堂」的消息,但是在月初完成入住後,慈濟基金會也隨即撤離園區,並且已 和負責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生活重建中心的世界展望會完成交接,「我們還可以在園區裡面看到他們當初的設計規劃,真的有教堂還有球場啊,只是現在他們撤走了, 我們也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

此外,班德勒指出,當初也聽聞慈濟有規畫要蓋展售中心,但三個月的工期過去,教堂、展售中心、相關共同的生活空間都沒有完成,長治園區內雖仍保有長治分台過去的部分建築,是否能夠挪為居民的集會所、共同生活空間?

一家多戶,都是流浪戶

另一項讓居民感到困擾的問題則是「一家多戶」的狀況,麼葛說,原先在山上的房子是登記在父親名下,後來鄉公所寄了一張繼承的通知書到麼葛家中,表示房子已經由鄉公所辦理繼承轉移到兄長名下,同時鄉公所也通知住在台北的哥哥要處理申請永久屋的相關事宜。

「所以現在這棟房子是登記在哥哥名下,但是戶長是我。」麼葛提到,這棟34坪的房子目前是父母以及麼葛一家8個人居住,但麼葛的哥哥、姊姊戶籍全登記在同一個戶,大大小小家起來20多人。

麼葛與妻子原先希望留在山上,但因為在山上居住的房子在大哥名下,又已用作申請永久屋,鄉公所在辦理相關業務時,也沒有調查實際居住狀況,現在目葛一家住在哥哥名下的房子,即使想回山上蓋房子卻也「於法不符」。

而在杉林大愛園區所碰到的「遮雨棚問題」也依然存在於屏東,過短的遮雨棚,使得居民不得不自行搭建帆布「遮雨」,戶與戶之間的走道也與杉林大愛園區的連鎖磚走道不同,而是泥土與石頭滿佈,居民擔心泥沙若不斷被雨水沖刷,容易造成阻塞影響排水,

有的住戶自行集資購買水泥板搭建「排水溝」,但也有的住戶表示,「縣府曾告知先不要動,但是慈濟又跟我們說留給我們自己發揮。那如果我們自己做水溝了,會不會以後政府又說要拆?」在兩方說法不一的情況下,動?或者不動?都讓居民無所適從。

IMG_4973
長治園區也有「雨遮過短」的問題需要改善,族人集體購買水泥做排水溝但不知將來是否需要拆除?
IMG_4971

就業與就學的難題

安居的問題外,園區內的就學問題也令人擔憂。災後,為方便學童上下學,霧台國小在北葉國小設置分校,但在八八週年後,分校已告廢止,原先就讀分校的學童,隨著家長進住永久屋後,家長與孩子都陷入「要去哪裡上學」的困境中。

園區週邊的北葉國小與三地國小皆屬排灣族的原住民小學,另一所魯凱族小學─青葉國小則距離園區40-50分鐘的車程,學校也沒有校車,對家長而言,上班日該如何接送孩子?

就業方面,園區內的居民尚未找到工作者,多半選擇八八臨工,也有從事短期就業的居民慮及擴大就業非長久之計,結合政府的就業輔導方案尋求新出路。班德勒表示,除了這些工作之外,部落傳統的技藝也可作為經濟來源,但如何永續經營卻是另一個難處。

他進一步指出,「人才培訓方面,這個一定要公部門來做,我們沒辦法自己處理。」同時,傳統技藝除了讓居民有了收入之外,也是文化的傳承,他回憶部落長老說過的話:「總有一天我們會凋零、會離開,那文化的東西怎麼傳?如果不能在我們還在的時候傾囊相授,我一定會含恨而終。」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進住的第一個月,生活、就業、就學、文化的難題才正要開始。

註1:

長治永久屋由縣府命名為「長治百合園區」,雖然在目前園區入口有堆砌石頭上寫「慈濟大愛園區」,但經居民與慈濟溝通後,慈濟基金會表示將會移除,但是目前尚未移除。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馬英九:任期內重建小林二村

總統馬英九昨(8/8)出席小林村莫拉克風災週年感恩祈福晚會時表示,將與地方共同推動「小林二村自主重建」。小林二村預定地目前選定在杉林鄉小林村組合屋旁的農地,小林村民表示:「重建終於要開始了!」

總統馬英九昨(8/8)出席小林村莫拉克風災週年感恩祈福晚會時表示,將與地方共同推動「小林二村自主重建」。小林二村預定地目前選定在杉林鄉小林村組合屋旁的農地,預計最快8個月內可完工,最晚今年11月前動工。小林村民表示:「重建終於要開始了!」

居住在杉林鄉組合屋中的60多戶小林村民,昨晚舉行「八八點燈追思」活動,包括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吳敦義、高雄縣長楊秋興、行政院重建會副主委陳振川、甲仙鄉長劉建芳等,由上至下所有重要官員齊聚。馬英九於點燈儀式中表示「時機已經成熟」,小林二村重建具有指標性意義,中央將與地方合作推動「小林二村」,之前窒礙難行的用地取得問題將獲解決,並希望在明年農曆年前,就讓小林村民入住,在新家過年。

紅十字會總會賑濟處處長陳宗良表示,目前小林二村重建的大方向算是定了,但後續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討論。「例如」,陳宗良舉例,「現在用地算是確定, 但用地範圍還沒有確認,而且未來針對106戶住戶的資格、規格都還需要討論」。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則表示,馬英九的承諾,代表小林村的重建將真正 起步。

他指出,目前小林二村用地,確定不會使用慈濟大愛村二期用地,改選紅十字會為小林村興建的組合屋旁農地,待農地變更為建地後就可動工。然而,蔡松諭也表示:「若11月才動工,RC鋼骨不可能3個內就蓋好,希望中央也不用搶快,畢竟是要永久居住的房屋。」

img_8400.jpg

小林村民:大石頭只放下一半

日前電子媒體在評論節目中,針對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成員有諸多非議,蔡松諭回應,「連我在夜市花350元買的手錶,那些名嘴都可以說成是限量名錶,真 的是太誇張!」他表示,既然小林二村確定可以自主重建,那這些對於他個人的誹謗,他也願意不再追究,希望種種爭論可以在今天落幕,讓小林村專注於重建。

自小林村民進住組合屋後,就一直陪伴村民的紅十字會社工員吳超凡表示,紅十字會作為中立角色,不便發表太多評論,但他個人聽到馬英九宣布小林二村消息,也是打從心底為村民開心。小林重建發展協會執行秘書石怡珮則說:「現在心裡的大石頭放下一半了,但未來可能還會有變數,所以我要親眼看到基樁打在預定地上,才能放下全部的大石頭。」

IMG_7867
小林二村預定地,目前選定在小林組合屋旁的鳳梨田,預定將農地變更為建地,至少還需要2個月時間。

IMG_8407
小林村永久屋模型,圖為五里埔樣式。蔡松諭表示,未來小林二村的永久屋,規劃上會與一村(五里埔)有一致性,但還未必會一樣。

小林居民邦龍景:故鄉給我力量

去年的八八風災,讓邦龍景一口氣失去了13個親人,「以小林村一戶來講,走了最多人的就是我家。」現在的他,和太太還有3個小孩一起住在組合屋。談起為什麼選擇搬去五里埔,他緩緩地說,全台灣姓邦的只有小林村有…

編按:本文為媒體工作者,參訪由紅十字會興建的小林組合屋後有感,分享現場心得。

─────────────────────────────────────────────────

在離大愛村不遠處的一條大馬路旁,有一個用竹竿搭起的入口,上頭用茅草蓋著,底下垂吊著五塊圓形大年輪,上面各以工整的字體寫著:「新小林社區」。

在對面的街道上,是再平凡不過的街景,小吃店商家林立,車輛川流。

但沿著入口處長長的土路,路旁是刻意裝飾的竹栽盆景,看的出來住在這裡的居民對這塊地的用心維護。長長的路往前,眼前好幾排藍白色的組合屋矗立在眼前,其實在群山環抱的這塊土地上,這一抹白並不突兀。

我們先被紅十字會的志工邀請入內聽取簡報,這一年來,他們陪伴在小林居民左右,五里埔的公廨、望高寮、農曆九月十五的夜祭,聽的出來紅十字會的體貼與同理心。環顧這間辦公室,與外面的住屋牆壁一樣,都貼了大大張的剪紙,紅豔的色彩、華麗飛舞的圖樣,讓這個地方多了許多生氣。

外面的街道上,有位穿著白色汗衫的居民,正以靦腆的語氣說著:「我家很亂耶,都沒有整理,你們真的要來看喔?」在半推半就下,他領著我們一群人,走到某一排組合屋的最後一間。裡面的空間坦白講並不大,三個木板夾層隔出來的房間,與一個簡單擺設的客廳。

一進到屋裡就看到牆上用麥克筆寫著:「時時感恩心,刻刻故鄉情」。在虎視眈眈的攝影機與照相機圍繞下,邦龍景不好意思的解釋著,這是他搬來組合屋之後第二天寫的,因為很思念故鄉,所以寫在牆上。已經在組合屋裡住了將近一年,他說一開始很不習慣,但慢慢的就適應了。「住在這裡,大家都很關心我。」

DSC00277
去年風災後失去了13個親人的邦龍景。

去年的八八風災,讓邦龍景一口氣失去了13個親人,「以小林村一戶來講,走了最多人的就是我家。」現在的他,和太太還有3個小孩一起住在組合屋。談起為什麼選擇搬去五里埔,他緩緩地說,全台灣姓邦的只有小林村有,從日據時代他們世世代代就居住在小林村,在外頭工作而幸運逃過一劫的哥哥告訴他,就算住在外地,也是要回來祭拜祖先,看看故鄉,所以他們後來決定居住在離原本的家不遠的五里埔。

「我哥哥說,故鄉的情不能忘…我盡量不去想這些,我也盡量不在鏡頭上出現,講這些會讓我勾起失去親人的感覺,」事情已經發生一年了,邦龍景談起親人仍激動的眼眶泛淚。為了讓自己的情緒平撫下來,他話鋒一轉講起在這邊的生活,「在這裡村民和我的互動很好,對我也很有信心。」

小林村民推選邦龍景為主委,平常他就忙和著社區的事,「你們看到社區很多東西都是我一手策劃的,像外面的竹栽都是我做的。」原本在外地就有標木工工程的他,打算回到故鄉之後,和朋友開立木坊,除了漂流木之外,還可以創作一些藝術品,也可以讓故鄉的孩子一起學木工技術。

他說,雖然原本小林的地沒了,和爸爸一起種的梅子也沒了,但他未來仍想在山上種些小型的有機作物。「因為現在還沒回去,很多事情都沒辦法實現,回到鄉下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啦。」

不論是工坊也好,有機作物也好,談起未來他心中已有些盤算,在場媒體說現在的他看起來很樂觀,他說,「沒辦法啦,這都是村民給我的力量,故鄉給我的力量。」

自救生根 – 紅十字會高雄支會「生活重建支援中心」專訪

林坤峰形容,救災工作像是一場「長期抗戰」,來自外界的援助遲早會離開,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在地居民的自救意識,及自保的技能。

行經夜晚的桃源村街道,會發現路邊有一間屋子撤夜燈火通明,那便是紅十字會在桃源鄉的「生活重建支援中心」。支援中心的張督導說,晚上也會有人留守在辦公室內,希望讓當地人知道,如果有什麼緊急事件,「至少這裡還會有人在。」

災民還在營區時,聯合各NGO成立「八八水災服務聯盟」,協助行政統籌,與營區災民建立了關懷陪伴的情誼。災民返鄉重建後,紅會高雄支會,選擇在桃源鄉展開更深入的培力、服務,在4/23正式成立了「生活重建支援中心」,並招募當地有心服務家鄉的居民,成立了志工大隊。

政府現在委託NGO在各受災鄉鎮成立「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但紅會卻並未爭取這項案子,而選擇另行成立「重建支援中心」,紅十字會高雄支會總幹事林坤鋒笑說:「是總會不讓我們標。」他表示,不標案是因為想把有限的人力,「著重在一個面。」

林坤峰說,希望能培育的是「在地的力量」;在現階段,能讓居民在災後更為脆弱的環境中,有防災備災的能力足以自保;而長遠看來,藉由志願服務的方式,希望能激發在地的社區意識,同時成為資源聯結的平台,幫助有想法的社區自立。

林坤峰總指出,八八風災後各界的善款隨愛心蜂擁而來,但資源挹注總有結束的時候。支援中心目前的工作則如一顆種子:「五、六年後,我們也會離開。希望那時候,這些留下的種子,可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直傳承下去。」

990724taoyuanpsd41.jpg

選擇不遷下山,就要能夠自保

「老實說,家都在山上,要他們都下去也不太可能。既然選擇不下山,那至少要能夠自保。」林坤峰明確指出現階段進行的工作,是協助、培育當地居民建立防災備災的機制。他坦言,這次的莫拉克颱風是集各界愛心的大成,為災區帶來不少善款經費,「但下一次要募到像八八這麼多(善款),也不太可能了。」

林坤峰形容救災工作卻是一場「長期抗戰」,來自外界的援助遲早會離開,最終仍必須回歸到在地居民的自救意識,及自保的技能。在天災頻仍、山上受災後更脆弱的自然環境,居民必須擁有簡易的求生技術,熟練撤離的程序等。

林坤峰舉出一個直接的例子:「比如最基本的,發電機怎麼用,怎麼保養,不要說明明有發電機,卻不會用。」以往的經驗,就曾發生過停電時居民不會使用發電機,讓發電機派不上用場或太快損耗。

但即使如此,真正在桃源鄉展開這項工作,是在莫拉克之後時機才成熟。本身亦是紅會救災第三大隊隊長的林坤峰說,紅會與原鄉淵源很深,過去幾年颱風造 成重大災情時,他們都曾克服道路中斷的困難,進入災區運補物資,當時就與當地居民結下情誼。那時雖有想法,希望為當地居民做一些防災備災能力的培訓,但社 區內的意識還不夠,就很難推行。

「憑良心講,大家都有柴米油鹽的生活要去顧,要他們一直配合(課程),也很難。」林坤峰指出,紅會一直有防災備災機制、技能的課程訓練,在平地漢人單位舉辦,反響都很熱烈。但在原鄉則發生過一堂課只來寥寥一、二十人的狀況,讓千里迢迢來上課的講師和工作人員都傻眼。

「但今年,我們覺得好像那個觀念都慢慢起來了。」經過八八風災之後,林坤峰覺得選擇繼續留居原鄉的居民,開始注意防災備災的重要性。於是他們延伸紅會「志願服務」的傳統,在桃源鄉招募各村村民為志工。

「當地的人,最了解他們自己的情形。」熟悉當地地形地勢,可以協助撤離工作;如果道路中斷、救災人員無法進入,當地人還能持續回報 村子裡的情形,讓外界掌握狀況。哪戶人家有身障、老弱病患需要優先照護,也是當地人最清楚。緊急疏散或撤離到避難中心時的調度、物資發放等,也能直接協助 人手單薄的村長。

林坤峰也指出,當地人相互熟悉,比外界團體對彼此更有影響力,希望他們對彼此形成「拉力」,吸引更多人投入防災工作,成為社區共同的意識。現在,桃源鄉八個村都有成立紅會的志工大隊,加起來超過百人。523、528兩場降雨時,參與紅會的志工定時協助觀測堰塞湖動態並回報;梅山等靠內三村因為道路中斷困守部落時,也是各村志工自發來搬運礦泉水等物資,用接駁的方式將物資送進沒有路的村子之內。

降雨路斷時,當地志工自發協助接駁送礦泉水。

支援者角色,需要政府民間互助配合

協助在地人慢慢建立起防災備災機制,但在許多環節上,林坤峰強調:「我們在這裡是支援,是輔助一些地方,但很多事還是要公部門出面。」

在雨季來臨前,高雄支會便因為桃源鄉河床路的問題,決定在桃源鄉各村置辦備災物資倉庫。「直升機不一定能運,因為要(特定)地點,尤其水,會晃,有的物資空投會壞。」在莫拉克經驗中,災難當下,外界的救援不一定能及時,最好的方式,還是讓各村都設有物資倉庫。

紅會向鄉公所提出這樣的想法,並與各村的村長商量出各村適宜的地點,將物資倉庫與避難中心設置在一起。物資倉庫的內容,本打算與縣府社會處的物資一同配合;紅會利用手邊現有的資源,提供如睡袋、毛毯、衣物、手電筒、醫藥箱、礦泉水等物品,而食品儲糧方面,則由社會處撥給各村的二十萬款項採辦。

不料,五月份降下大雨,導致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因為河床路中斷而困守部落兩周,傳出斷糧危機。當時鄉公所尚未採辦這筆物資,備災倉庫中沒有糧食可發放。

林坤峰表示:「我們也了解,公部門有他們採購的程序。」在這次經驗後,便由高雄支會緊急調運了罐頭、泡麵等食物上山先儲放。但他也強調,許多政策仍 需政府部門出面主導,才能真正發揮效益。如物資之外,撤離疏散方面也有許多細節要經過詳細調查、反覆演練,也都需要各單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包括政府單位 或各NGO之間都有可以互相協調之處。2

經過523、528梅山三村斷糧經驗,紅會即調運了食品等物資送到物資倉庫儲放。(圖 / 紅十字會高雄支會提供)

同時,他也表示,紅會也會配合縣府的政策宣導,教育民眾物資是為因應緊急狀況使用、不當隨意發放的觀念。他指出,去年莫拉克之後,曾有村中的居民將大批提供給緊急備災使用的奶粉運回村子,一夕之間發放完。「我以為是運回去屯起來,沒想到一下子發光了。」令他哭笑不得。

雖然備災倉庫因張貼縣府訂出的許多發放標準細則,導致居民搞不清楚發放標準而有怨言,林坤峰仍強調,必須將這些觀念帶給居民,只是將調整方式、加強溝通,避免「搞不清楚發放標準」的情況發生。

宣導物資發放的概念。

在地生根,蔓生傳承

現在,居民的防災概念逐漸形成,但在推動過程中,支援中心的做法也一直在調整。「原鄉很有生命力,也很樂觀,把平地很多想法都加諸上去,一定要他們怎麼做,好像也有點不太人道。」林坤峰表示,就如曾在原鄉辦防災課程卻乏人問津的經驗,他們會觀察當地人真正所需,調整做法。

比如,紅十字會制度嚴謹,即使是志工,也必須經過救災的培訓,取得證照,才可加入,「不是隨便都可以是志工的。」但在原鄉,首要是吸引有意願進行服 務工作的志工加入,定期開會討論,了解當地居民的想法,並不限於一定要立即接受專業培訓。「像最近他們就覺得他們很想學繩索的(救生技能),我們就排這個 課。」需要怎樣課程,是工作人員與各村志工們定期開會討論、溝通的共識。近來,紅會在桃源鄉辦的救災課程已經超過百人報名,對比當初只有十幾人參加,是一 項突破。

林坤峰也舉出紅會在小林村的陪伴工作為例,希望在下一階段的工作,可以激發當地居民自己的一些想法、對社區的規畫,紅會則提供資源聯結的協助,逐步讓社區自立。「像之前小林梅,賣得還不錯,其實這些都是他們(小林村民)自己想、自己在討論,我們只是去幫忙找資源完成。」

林坤峰說,希望藉由志工之間的互相連結拉引,建立最基本的防災備災機制,甚至為社區帶來更多想像。而最重要的是,希望這些當地志工能讓種子落地生根,並且在外界協助撤出後,一直傳承下去。

現在在支援中心的工作人員中,便有一位是桃源鄉的年輕人。他表示,是在營區時了解有這個工作,而加入服務,否則,可能會到外地去找工作。因為他在這裡,村子裡的互相熟識的年輕人,放假回家時也會到支援中心的辦公室幫幫忙。

在勤和村東庄部落開餐廳的Savi,也是紅會在勤和的志工。她說,當初想要加入,是覺得既然有這樣的機會進來不妨嘗試,「避難需要的時候,他們進不 來,我們可以幫忙。」Savi的餐廳有時也充當中繼站,其他志工幫忙運補物資上山,會在這裡用餐停留。「我們也有學到東西啦,服務是好事,要很開心的去 做。」Savi說。(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林:我們不想為難慈濟

小林村與會代表委婉地說:「既然慈濟無法滿足我們的期盼,滿足我們要興建小林二村的需求,那我們也希望慈濟不要『為難』自己,也不要再堅持,早點將土地釋出,讓我們早日有家可住。」

求求慈濟不要幫我們蓋房子!

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日前(7/8)前往慈濟花蓮總部進行拜會,席間,小林與慈濟針對永久屋興建問題無法取得共識。一位不便具名的小林村與會代表委婉地說:「既然慈濟無法滿足我們的期盼,滿足我們要興建小林二村的需求,那我們也希望慈濟不要『為難』自己,也不要再堅持,早點將土地釋出,讓我們早日有家可住。」

「那天的拜會行程,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毫無交集』。」據該名代表描述,當日行程先是由慈濟帶小林村民參觀博物館,然後就開始說明慈濟對永 久屋的規劃與理念,根本不願談論小林人自身對重建的期許,。他表示,慈濟希望維持大愛村永久屋的一致性,這點可以理解,但小林只是想把心目中的家園蓋回 來,也希望慈濟可以反過來尊重災民,別為難自己,更別阻撓小林人重建。

該名與會人士強調:「拜託慈濟去跟縣政府說不要幫小林蓋房子,也希望縣政府釋出慈濟蓋剩的土地。我們不貪心,不期待政府給我們比較多資源,和別人一樣就好,只要可以讓我們按照想要的方式重建,讓我們有家可回。求求慈濟不要幫我們蓋!」

img_7693.jpg
已被土石夷為平地的小林村遺址

高雄縣政府:小林村為難政府

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強調,縣政府早在之前就已經告訴慈濟,希望永久屋興建一定要和災民取得共識,並由居住人需求出發作規劃,適度調整公共設 施,滿足災民需求。對於慈濟不願配合小林村民,修改永久屋空間樣式與規劃一事,王正一則回應:「就我瞭解並不是這樣,如果有人聽到這種說法,那我想我們的 管道不同。」

王正一說,政府特地為小林村民規劃了五里埔、月眉兩個永久屋基地,並非讓小林人沒得選擇。「然而」,王正一強調,「政府表明五里埔由紅十字會援建,月眉則由慈濟負責規劃,但小林重建協會卻偏偏要選擇『在月眉由紅十字會興建』,這不是小林在為難政府嗎?」

據了解,目前高雄縣政府已核定將近900戶大愛村申請戶(註),比慈濟第一期所興建的752戶超出150戶左右,所以勢必將進行第二期工程。然而, 由於第二期永久屋需求比預定還少,所以仍會有部分剩餘土地可供興建,因此小林村目前正極力爭取縣政府將這塊土地釋出,已完成小林二村重建目標。

(註:900戶為已核定待公告的大略人數,實際以核定公告名單為632戶。)

然而,由於小林重建事關永久屋基地土地取得,決策權握在高雄縣政府手中,但在該次拜訪行程中,縣政府卻意外缺席了。對此,王正一則解釋,該次拜會行程是由行政院重建會促成,高雄縣政府根本沒有受邀,當然無法出席。

政策有彈性,誰都不為難

針對高雄縣政府的說法,紅十字會總會賑濟處處長陳宗良僅表示,小林村民想在那邊重建,都是村民與政府的溝通協調機制,紅十字會作為NGO,僅負責決定後再提供協助。

然而,一位不願具名,但曾在紅十字會中擔任重建要角的人士卻說:「政府說小林為難政府,這話說得有點過火了。」他表示,雖然縣府對於重建有自己的規劃,但規劃並非不可修改,應該有彈性空間,也需要溝通,沒有道理說災民為難政府。

他以台東、嘉義的重建為例,台東嘉蘭部落本來由世界展望會全權負責,但現在第二基地已轉手由紅會負責;尚未定案的嘉義來吉部落本來也規劃由紅十字會 援建,但部落表示希望由世展會興建,紅十字會也願意退讓。他認為,台東、嘉義縣政府對於「誰幫災民蓋房子」,並沒有太多堅持,願意保持彈性,重建就能比較 順利。

該名人士強調:「小林的問題,其實關鍵就是卡在縣政府的態度。我不懂為何楊縣長要堅持月眉只能有慈濟蓋,就連小林提議乾脆不要和月眉搶地,把中繼屋所在的2108地號修改成永久屋基地,高雄縣政府也反對,說那邊不可以蓋永久屋,我就覺得很不合理,到底為什麼不行呢?」


上圖:位在小林遺址中的簡易墓碑。

小林:我們願帶神主牌位抗爭!

天災無情,人間則處處有為難。八八風災屆滿週年,現在不僅許多小林遺族還沒有安身立命的場所,就連已故親友的神主牌位,都還找不到地方安置。小林重建發展協會表示,政府只想在風災週年時大張旗鼓宣揚重建政績,但若事情一直沒有轉圜餘地,週年時刻,小林人勢必會帶著神主牌位抗爭,求政府給小林人一個家

註:記者嘗試聯絡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並請助理轉達採訪需求,但截至截稿為止,記者都無法取得慈濟方面對此事的回應。若慈濟基金會對此有最新回應,記者會再行補充。

2010/7/14 15:00修訂: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的助理廖右先剛才捎來簡訊,回覆記者對小林參訪慈濟一事的提問,簡訊全文如下:

鐘先生您好:我是接到您電話的慈濟廖右先。僅說明,小林村重建會蔡先生一行人前來花蓮,純為參訪。我們向幾位村民介紹慈濟在全球慈善的共同理念。因為是一般性參訪,所以大家也都有共識,此行之前之後,皆不會通知媒體。感恩您的關心。敬祝日安。末學 廖右先合十

蒙上神秘面紗的瑪雅村自力造屋

那瑪夏鄉瑪雅村的原鄉災後重建,採取「自力造屋」模式,但是進行方式與經費來源均不斷改變,連是否適用莫拉克條例都不能確定,至今已經蒙上神秘面紗,居民無所適從。

前言:

那瑪夏鄉瑪雅村的原鄉災後重建,採取「自力造屋」模式,原先部落的認知是,由紅十字會以及世展會協助援建,並由紅會協助規劃,且將依循「農村再造方案」的方式作「遷村」。然而,紅會在5月份行文通知縣府、中央重建會,瑪雅村的自力造屋將循個別補助的方式,透過補助經費協助自力造屋,但是紅會將不參與屋舍建造。(紅十字會重建補助辦法請見附錄)

這樣的轉變與當初村民的認知不同,連所謂的「農村再造方案」,直至目前為止仍在立法院中未通過,高雄縣政府針對紅會提出的「個別補助」的模式,則強調「瑪雅村不接受特定區域劃定,所以不適用於莫拉克重建條例,也不能使用莫拉克善款」,眾說紛紜之下,瑪雅村的「自立造屋」計畫與經費來源,蒙上神秘面紗。

990710lldsc05531-450.jpg

誰能申請?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在5月底行文中央重建會、高雄縣政府「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八八水災個別重建興建補助辦法」,辦法中提到「為協助八八水災受災戶,個別於自有建築用地或經政府撥用之土地重建家園,特制定本辦法。」

同時,申請人之資格認定,則依據內政部「莫拉克颱風災區劃定特定區域安置用地勘選變更利用及重住宅分配辦法」以及「民間團體興建永久屋之申請資格及規範」包含房屋毀損戶、核定遷居遷村戶、安全堪虞地區遷居戶、安置用地範圍內拆遷戶都在申請範圍內,申請人限定「住屋之所有權人本人、配偶或同一戶籍之直系親屬;並以戶為單位。」

那瑪夏鄉瑪雅村因專家勘定「安全堪虞」,但因為村民不願意部落被劃定為特定區域,同時也僅少數住戶選擇杉林大愛園區,多數人仍留在原部落,縣長楊秋興雖認為瑪雅村「相當危險」,但在村民不願意被劃定,也不願意下山選擇永久屋的情況下,因而選擇「自力造屋」的方案。

但瑪雅重建會起初的決議是透過世界展望會建造「避難屋」,但在實際與相關單位接洽後,卻走向自力造屋的方案,除了部落內目前對於自力造屋的意見分歧外,同時對於自力造屋的地點─民權平台,也面臨不少問題。

DSC04208

NGO僅提供經費

紅十字會負責瑪雅村自力造屋案的王雅微表示,紅十字會將「只提供經費補助」,最高上限為112萬,預計補助101戶,她也提到,先前曾獲知部分居民有自己的土地想自力造屋,但並非針對瑪雅村擬訂此辦法,公布後,相關單位也認為瑪雅村適合朝向「集村式造屋」發展,因而建議居民可以依循紅會的補助辦法進行自力造屋。

至於經費來源,王雅微說,仍是使用88善款,但瑪雅村因為不願意劃定為特定區域,故不適用於重建條例中的永久屋申請資格,紅十字會原先計畫以永久屋的方式協助瑪雅村,但行政院重建會、高雄縣府在接獲紅會公告的個別補助辦法後,主動詢問紅十字會:「瑪雅村是否適用紅會的補助辦法?」,王雅微提到,當時紅會方面「我們在第一時間是回應沒有,因為我們那時候還不曉得瑪雅這邊的居民資格的適法性問題」,直到紅會參與會議後得知瑪雅村實際狀況後,再次針對瑪雅村進行討論。

雖然瑪雅村的自力造屋不適用於莫拉克重建條例,但部落仍受到莫拉克風災影響,紅十字會方面將原先允諾協助瑪雅村自力造屋的經費挪作「個別重建補助辦法」的經費。

無所謂「農村再造方案」

瑪雅重建會在部落內的重建會議中曾提到,法源適用「農村再造方案」,但高雄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谷縱‧喀勒芳安表示,中央對於永久屋及自力造屋的分界仍待釐清,所謂的「農村再造方案」目前仍在立法院尚未通過,無所謂適用農村再造方案的情形。

高雄縣重建會主任王正一說:「瑪雅平台造屋案是屬於民間直接協力災民的狀態,跟目前政府所有的永久屋的方式都不同。」至於誰有資格申請,王正一則提到,「瑪雅平台上的建地不是所有人都有,擁有建地的這個人,他們也願意上來,紅十字會就協助他們,完成他們的一個願望。」

非遷村,但審查辦法依循莫拉克特別條例

對照先前部落內的認知,認定自力造屋即形同「遷村」,王正一表示,「怎麼會算遷村呢?因為你民權有些人也到山下來啊,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平台上有建地啊,平台上的建地都是私人所有,住在本部落的人,他沒有土地,紅十字會也沒有辦法幫他蓋啊!」

王正一也提到,原先政府曾提出,平台上的土地由政府出面徵收,再循永久屋的模式進行造屋,但居民不願意,都希望土地能維持私有,因而不適用永久屋的辦法,進而改由紅會協助,但王正一也同時直言:「政府會想要把民權平台建設成以後的一個行政中心。」

而對於民間團體能協助部落到何種程度,王正一說:「其實我們政府並不清楚。」詢問王正一,目前瑪雅村有多少戶有意願上平台,王正一答:「詳細細節你可能要問我們原民處。」

在瑪雅村的自力造屋經費上,紅會的善款以專案處理,高雄縣重建會方面則認定不適用莫拉克特別條例,王正一說「既然不適用莫拉克條例,政府怎麼予以協助呢?」

但平台上的道路屬於公眾用途,仍會由公部門處理,私有建地上的建物則由民間捐建,公部門方面僅負責建築許可及其他行政程序上的協助。

審查資格上,王雅微說,是由縣政府負責審查,但仍是以「莫拉克重建特別條例」進行審查,紅會也已在五月底將個別補助辦法送交縣政府。

附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八八水災個別重建興建補助辦法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斷糧14天,桃源鄉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怠忽職守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政府單位任何援助。困守14天後,居民步行下山,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0605編輯報告:

本文於6月4日刊出後,紅十字會來信指出,文章中提到「據悉,這次縣府將物資委託紅十字會管理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是不正確的訊息,因為這些物資都是紅會準備的,只是依照縣府的規定發放。

記者再度求證後發現,縣府雖先前有跟村落表示,準備了每村20萬的準備金,但尚未開始採購,按照公文,是在6月20日前完成採購即可,但是豪雨已經從523開始下了,因此,縣府的物資尚未到位,但有公布「發放標準」,導致居民與記者誤會是紅十字會受政府委託管理物資,造成缺糧困擾。

88新聞網已將內文做出修正,針對縣府與公所避難物資採購與管理的部分,將另文處理。對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產生的困擾,我們感到十分抱歉!

───────────────────────────────────────────────

桃源鄉的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從5/23降下豪雨、河床便道斷絕以來,已經成為孤島將近兩周。三村約有930多人,包括老弱病患,缺乏糧食、藥品,始終未得到鄉公所等政府單位對於災難的任何援助或回應。經過兩周的困守無援,三村居民共數十人,於今晨六時出發,步行四小時到桃源鄉公所,抗議政府單位怠忽職守、毫無作為。

八八再造聯盟總召理斷牧師痛陳:「政府很怠慢!十幾天沒人管他們、沒人告訴他們怎麼辦,讓他們自己走下來!政府失職的地方在這裡。」

參與抗議行動的村民也表示:「這已經不是生活的問題!這是生命、生存的問題!」

11

1
從復興、拉芙蘭、梅山步行下山的村民,從清晨六點開始走,到上午十點半至勤和,由勤和村民接駁到桃源村。此時剛好勤和通往桃源的便橋搶通。但勤和-復興便道毫無動靜。車上村民表示,還有病患緩緩跟在後面「都走不動了啦!」

23
「不要買菜!」一走到桃源村,村民們不少即聚往菜販處買菜,表示很久沒吃到菜了。同行夥伴提醒「不要買菜,先去抗議!」

聯外道路斷絕兩周,生活生計都受阻

這次行動中,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的村長、社區發展協會幹部、重建會委員、村民一同步行數小時下山,來到鄉公所前表達抗議。並在鄉公所會議室,由鄉長、縣府建設處黃科長、甲仙工務段徐段長,與大家會晤,討論如何解決當前受災狀況。

早在雨季來臨之前,復興-勤和一帶的河床便道,一直是復興、拉芙蘭、梅山三村居民的心頭大患。從河床上直接鋪過柏油就通行的便道,只要普通降雨就會輕易斷絕,居民深恐一年一季的紅肉李會因此無法運送,斷了一年生計來源。

5/23豪雨,這條道路斷絕後,5/27只搶通了一天,隨即5/28降雨又遭沖毀。真正的雨季來臨時,不僅農產無法運送下山,連基本生活都受阻。困在村中,糧食逐漸用盡、有病痛的病患無法獲得醫藥,而政府單位遲遲未動工修復斷路,村民困守無助,忍無可忍發起這次行動。

理斷牧師憤怒表示:「十幾天了,吃什麼?今天他們走下來,是不得已,沒東西吃了!你們還在辦公室說有坐!」

村民也紛紛質疑:「為什麼不能發放物資?紅會憑什麼控管物資?」(編註:這部分請閱讀前言說明)

據悉,這次縣府對於發放物資有諸多標準,一一符合後才能發放,村長、村民搞不清楚發放標準之下,只知有規定不可輕易發放物資,導致各村有物資卻無法使用。家中存糧用盡、村中商店貨品也售鑿,村民感到幾乎斷炊。不少人也藉此抗議行動到桃源村補給食物、用品。

梅山重建會委員也表示,村子裡的病患也極度缺乏醫藥:「痛風的、什麼病的都有,痛得要死也沒有藥。」

村子聯外道路遇雨易斷,但各村沒有相關醫療設施、人員,縣府又表示「非必要不出動直升機」,困守山中的病患毫無醫療照護。數日前,有復興、拉芙蘭村病患自行步行數小時下山就診。今日,也有病患尾隨抗議人潮,步行下山。

河床便道在雨季時容易斷絕,是政府與居民都可預料的狀況。三村的重建會、社區發展協會從三月初來一直提出繞行山壁農路的替代道路方案,但始終未獲得重視。不少村民也質疑政府過於怠慢。

復興村柯姓村民即提出:「請鄉長告訴我們,在河床臨時便道到底花了多少錢?下一場200毫米的雨就沖毀,當初怎麼設計的?沒有考慮做一條真正的替代道路!」他質疑,與其花費大筆經費,不如將之用於開闢替代道路之上。

拉芙蘭村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也表示:「每次把幾千萬丟在河川,為什麼就那麼喜歡走河川呢?」

4

在鄉公所前抗議吶喊,要求政府重視大家的生存權利。

5

抗議村民擠滿鄉公所會議室,鄉長向大家提出回應。

提出四項訴求、盼政府重視居民處境

村民們表示,勤和-復興一帶不一定非走河床路,從山壁繞行玉穗溫泉處,原有一條農路,此即為今日村民步行下山的道路。如經修整打通,就能成為替代道路,代替目前的河床路連接復興與勤和。

抗議行動提出四項訴求:

一、將玉穗便道鋪設水泥。玉穗便道崎嶇陡峭、車輛難行,目前只能用步行。居民希望政府單位修整此便道,使車輛能通行,解決目前只能通行遇雨就斷的河床路的問題。

二、修建拉芙蘭村-勤和村六座吊橋。拉芙蘭-勤和共八公里河床路,八八災後只能暫時以便道方式維持通行。村民希望用修築吊橋,就算道路斷絕,至少可騎乘機車,聯外維持生活。

三、發包南橫八公里路,並與村民共同評估可行性。村民表示,各村村民、耆老是最了解當地地形地勢的,希望政府設計道路能與村民共同研擬、評估可行性,也不至枉費資源。

四、無法運出的紅肉李,能啟動「停採補貼」。紅肉李是許多務農村民一年生計之所繫,因為道路無法運出而報銷的部分,希望從優補貼。

另外,理斷牧師也指出,高中村美蘭部落的學童,每日使用村民自行搭建的簡易流籠渡河上下學,鄉公所應代為申請經費,建造更牢固的雙軌流籠,照顧學童生命安全。

鄉長承諾:一星期完成替代道路

面對居民認為政府怠慢無作為的質疑,公路局工務段徐段長表示,工務段是因為天候不佳,無法搶修道路,並非沒有作為。建設處黃科長也表示,兩次降雨時建設處長都親自坐鎮辦公室指揮:「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

鄉長則表示,村民強烈訴求的「玉穗便道」,「五月底已經定案。不是沒有要做,只是路斷了又斷,機具進不去。」鄉長表示,已經將這條道路發包,下星期就可以動工,道路打通後,就請公路局配合,將道路與這條便道銜接。

但梅山重建會顏會長也指出,這條便道的構想早就提出,卻遲至雨季來臨時才要動工。「早就做,紅肉李也不會掉一地。」

鄉長承諾,若天候狀況允許,沒有持續降雨,玉穗便道「一個禮拜完成。」居民們取得鄉長的承諾後,表示若一星期未能完成,屆時還要來抗議。

會議結束後,三村居民到紅會領物資、或到商店購買補給用品後,背負物資原路步行返回部落。

至於病患無醫療照護問題,鄉公所未給予回應。唯衛生所主任表示,願意背負醫藥箱,與居民一同步行回村內,展開巡迴出診。現主任已在約下午五、六點左右,與居民一同步行到村落。

78
整理補給的物資。比來時多了大包小包。

12
行經河床,協力渡河(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10
負重穿行陡坡。村民表示,沿途必須上手攀岩石、或行經河床路,約三、四個小時才能返家。「到家時大概都天黑了吧。」(照片提供/樟山國小郭基鼎主任)
9

延伸閱讀:災民的怒吼。文/台灣原住民部落行動聯盟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跨文化服務之反思─談莫拉克受災鄉親自助互助的復原力

我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成老師,你有時間聽我們的心聲嗎?」

在陸軍官校安置後期,兩位桃源鄉的婦女在一場永久屋說明會結束之後,走到我的面前,輕聲說道;我說:「有,請說。」

「老師,我們不是不想去住永久屋,只是我們離開家鄉會有許多擔心,我們擔心我們只能做清潔工、廚工、歐巴桑的工作,因為我們的年紀已經很難學電腦,我們小時候家裡沒有錢,我們只有小學畢業。我們在山上有地可以耕種,我們吃自己,用自己。」

「對呀!」另一位搶著說道:

老師,在山上,我們是董事長,是總經理。我們認真工作,天一亮,我們就到田裡工作,中午就在樹蔭下休息,晚上我們就圍在一起唱歌、喝酒、聊天,高興時就一起跳舞。我們在營區,圍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很不習慣,因為會感覺到你們好像看不起我們的眼光,雖然我們知道不一定是這樣,但我們就是會感到不舒服。

如果我們住進永久屋,我們一定會不快樂,會想回家。我們知道慈濟很有愛心,但我們希望世界展望會為我們蓋永久屋,因為他們已經幫助我們很久了,他們懂我們,他們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我們原住民。」

「可是世界展望會沒有足夠的捐款為所有受災的原親蓋永久屋。」我簡單回應。「可是我們聽說紅十字會和世界展望會合作,紅十字會願意為我們蓋永久屋。」「可是紅十字會過去都集中心力救災,他們應該也不會很懂你們。」我簡單提出我的疑惑。

「可是紅十字會他們不會拿靜思錄給我們看,不會告訴我們的孩子、孫子,靜思錄就和聖經一樣,他們不會說我們破壞山林,不懂環保,他們不會要我們住永久屋之後,就要放棄我們的土地,要我們把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還給大自然。」

「對呀!」另一位又搶著說道:「老師,誰比我們更懂山林,更願意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同意有些族人為了賺錢會做對山林不好的行為,但這次88風災,我們知道很多要用心保護我們祖靈地的事要做,我相信我們都會喜歡有老師來教我們怎樣做才更好。」「謝謝妳們願意和我分享妳們的心聲!我會放在心裡作為陪伴你們族人走返鄉重建路的重要工作原則。」

簡短的交談,讓我由衷感謝她們給予我信任的禮遇,同時也讓我回想起一些師長曾經給我印象深刻的教導:「不要「由本身的文化去評斷他族文化」(「自我參考準則」 Self – Reference Criterion, SRC)。」因為這是在異族群中,遭遇困難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原住民族中服務原住民,必須先拋開自己的文化,用心體驗他們的觀點。

990422shuiwojhb-450.jpg

每個部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健康定義(攝影/鄭淳毅)

同時也再次提醒自己,原住民部落不同於主流社會的健康概念 :

• 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有能力笑,就是健康。

• 部落族人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食物人人均分,不私藏,就是健康部落。

• 在部落裡人人相互關心,有人可以關心,也被人關心,就是健康。

• 遵守禁忌,隨時可在說母語及傳統儀式中得到心靈療傷,就是健康(尤其是長者) 。

• 能動能吃能參加部落活動,就是健康。

• 呼吸順暢、沒有痛感就是健康。

會引起原住民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 不能與家人、族人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聊天。

• 不能快樂的笑。

• 不能一起採集食物,一起狩獵。

• 不能分享食物。

• 不能相互關心,沒有人可以關心,也沒被人關心。

• 不能參加部落活動(慶典及聖誕節) 。

• 不能遵守禁忌。

• 不能到教會。

• 不能隨時說母語。

一段真情信任的交流,帶給我生命靈裡的滿足,願與您分享!

(作者為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長,參與莫拉克災後安置與重建工作)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