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你我心橋─嘉蘭排灣陶珠

每一顆排灣陶珠背後,都有不同的意涵。嘉蘭芭伊工坊製作的排灣陶珠,慢慢串起排灣文化、部落產業、災後重建的心橋。

W0870U0

「來唷~體驗手工串珠的難得機會喔!每一顆陶珠都是嘉蘭部落媽媽親手燒的喔!每個人都可以DIY串陶珠編手鍊,做一串獨一無二的手鍊項鍊喔!」

10月,仍舊炎熱的陽光穿過清華大學成功湖旁的林葉,灑在穿梭人潮及綠市集攤位上。清華學院竹蜻蜓小隊的成員們不停吆喝,招攬來往人潮選購由嘉蘭部落工坊製作的排灣族編織包與幸運祈福陶珠。

一對母女正坐在攤位旁仔細挑選陶珠,在芭伊工坊工藝師曾淑琳協助下,她們挑選了一顆象徵「手藝精巧」的「織工之珠」開始DIY。半小時後,母親為開心的小女孩戴上合力完成的陶珠項鍊;排灣傳統文化、嘉蘭部落、這對母女,還有許許多多曾經購買、DIY陶珠的人們,就這樣在竹蜻蜓工作隊與綠市集的協助下,全給串在一起了。

IMG_7809

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六,清華學院竹蜻蜓小隊都會在清大成功湖旁擺攤義賣芭伊工坊陶珠,現場也會有工藝師進行DIY教學

IMG_7805

嘉蘭芭伊工坊自今年2月起,便持續與竹蜻蜓小隊合作在綠市集擺攤,推廣排灣陶珠飾品。雖然每次擺攤,陶珠部分平均僅有2千多元進帳,但推廣部落文化、工藝,並拉近人與人距離的DIY教學,許多週邊效益並非金錢可以衡量。

部落產業要的不只是金錢贊助!芭伊工坊誠徵設計人才支持!

莫拉克風災重創台東縣金峰鄉嘉蘭部落,自太麻里溪上游滾滾而下的無情洪流,捲走許多人的房舍與農地,導致嘉蘭人辛苦打造的家園沒了,連眼前生計也出現危機。

為重振部落產業,嘉蘭除「木工坊」、「布工坊」外,也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台灣好基金會、雅比斯創意策略公司、家扶中心合作成立、「芭伊工坊」技能培訓課程、工作室;上述的陶珠,其實就是芭伊工坊成員辛苦製作、燒製的成品,設計過程甚至也有清華學院竹蜻蜓工作隊的參與。

事實上,陶珠製作技術過去在嘉蘭部落沒幾個人會,就連現在芭伊工坊的成員,也都是從去年底才開始學習製作技巧。工坊成員歐美惠認為,芭伊工坊如果真的要走上品牌之路,讓更多人願意購買,除了提升成品良率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以「創新設計」能力,讓嘉蘭陶珠與其他部落有所區別,才有可能真的發展成「產業」,而不只是八八零工、多元就業的副產品,或永遠讓外人帶著「贊助」心態購買,而非真正喜歡。

「不然人家可以去三地門買啊,幹嘛買我們嘉蘭的?」歐美惠綻著黝黑的笑容回答,語氣中透露對嘉蘭陶珠更大的期許。她認為,與其爭取外界資金挹注,或是出於愛心的購買行為,終究都不是讓部落產業站穩腳步的良方。她期待外界擁有相關設計能力的人,可以與芭伊工坊主動聯絡,協助提升工坊的產品獨特性,也讓工坊成員擁有更好的技能,才會讓嘉蘭產業更有「競爭力」,長遠來看也是讓工坊成員真正擁有一技之長。

排灣族陶珠各有不同象徵;「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豐收,代表愛慕的「孔雀之珠」則是排灣男女自古表達愛意的禮物。

排灣族陶珠各有不同象徵;「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豐收,代表愛慕的「孔雀之珠」則是排灣男女自古表達愛意的禮物。照片中手拿陶珠項鍊的「名模」,就是技藝高超的工藝師曾淑玲喔!

IMG_7834

陶珠髮髻。歐美惠,唯有將創新設計元素結合部落傳統工藝,部落產業才能開創更大的市場,消費者也才會因為真正喜歡而購買,非單純持「贊助」心態。

部落「產業概念」與漢人有別,盼外界提供良策輔導產業發展

目前芭伊工坊的主要經費來自家扶中心,且在10月之前,仍是採用八八零工模式運作。換句話說,在10月之前,每位成員不管每天可以做出多少陶珠,都是一樣的薪水,因此不但每日產量不足,成員出勤率也不甚理想。因此,家扶中心將在今年12月底結束目前的合作型態,未來芭伊工坊得朝向自負盈虧方向邁進,並在最近開始積極轉型,輔導成員提升產能與良率。

一路上輔導芭伊工坊成立、運作的台灣好基金會專案人員郭香君指出,目前芭伊工坊成員多半是家庭主婦,製作陶珠只是兼職,過去更沒有創投經驗,因此工坊對於日後要自負盈虧一事,其實抱存很大的焦慮。

郭香君分析,「就算先不管我們懂不懂成本估算、通路、存貨那些知識,眼前我們連穩定供貨,好讓我們有辦法去接更多單子都不確定,這樣工坊無法維持穩定營運…所以這個月開始我們正在轉型,讓部落媽媽們不用再來上班,改成她們有辦法提供多少成品,我們就跟她買多少,先提升陶珠的質與量,再來想明年該怎麼做,才是對部落最有幫助的方式」。

現階段芭伊工坊仍有10名左右的成員,但未來經費來源改變後,成員規模是否會縮減抑或成長,仍是未知數。郭香君認為,部落對於「產業經營」的概念與漢人有很大的落差,因此自然會對投入經營躊躇不前,她希望有相關經驗、背景的朋友能主動與嘉蘭芭伊工坊聯繫,提供建議,幫助嘉蘭芭伊工坊走得更遠,也讓更多人能有機會串起一串屬於自己的排灣陶珠。

編按:若對嘉蘭芭伊工坊陶珠有興趣,或者願意提供專業意見協助的讀者,歡迎在文後留言,作者會提供芭伊工坊聯絡方式。(對於竹蜻蜓工作隊、綠市集有興趣者也可留言)

IMG_7813

IMG_7818

每個月第一個週六的清大綠市集,都會有芭伊工坊成員到場擺攤,現場並有許多人坐在攤位旁,專心製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串珠。有趣的是,串珠並非女性朋友特權,現場也有大男生在串珠喔!(看上圖那雄壯的臂膀哪!)

IMG_7835

芭伊工坊、竹蜻蜓工作隊部分成員,於本月綠市集收攤時的合影。

原民精神-排灣人的重『建』與重『見』

災後的台東排灣族,用自己的方式與文化重建家園。嘉蘭部落的女性嘗試作陶珠工藝,男性以漂流木和石板屋展現原民精神。

八八風災重創台東嘉蘭村的排灣族人,房舍、農地被大水及泥沙沖毀、流失,雖然無情的天災打擊,原民們卻也因此重新思考原民的精神價值、重新了解部落文化,喚起部落生命力,讓重建的部落人民與古老文化的傳承連結。

原民女性,現在也能為部落文化的「重見」出一份力;一群嘉蘭村婦女們,由家扶中心與台灣應用材料公司資助基本生活津貼,參與了經濟部中小企業的課程培訓計劃,學習古代技能-陶珠的藝術,深刻的了解古代陶珠符號的意義,將陶珠傳承下去,在今年4 月21 日成立嘉蘭芭伊工坊,「芭伊」兩字在排灣語,正是婦女的意思。

IMG_1668a陶珠IMG_1753a陶珠

排灣的陶珠工藝

排灣族的陶珠各有不同的表徵意義,不但做為飾品,更是象徵地位的賦予。「高貴之珠」是頭目的信物、「太陽的眼淚」表示思念、「土地之珠」象徵農田,內向的排灣族青年男女,若有合意的對象,就會送給對方象徵愛情的「孔雀之珠」來表示愛意。在一串項鍊中,主珠,就是這串項鍊的主要意義所在,另外再配上其他附要的陶珠裝飾。以頭目而言,所配飾的主珠就是高貴之珠,旁邊則有象徵農田的土地之珠。目前芭伊工坊除製作傳統圖案的陶珠,也有些創新的設計及組合,做成項鍊、手環、耳環等充滿原民風味的飾品及物件。近期還將再開設布包班,教導製作布包,再結合陶珠做成創新飾品、用具。

重建報圖片

透過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合作,整合各界資源即能開展更多傳承原民文化機會

漂流木的再生應用

漂流木,正是製作手工藝品的好材料。

經由林務局台東林管處提供2000 公噸的漂流木給嘉蘭村,以及台東縣政府原住民族行政處的協助下,勞委會南區職訓局在嘉蘭村開辦「漂流木創作研習班」及「漂流木木雕進階班」,包括木材表面處理及各種雕花技巧的習得與運用。

透過密集的訓練課程,受災民眾重新賦予漂流木嶄新的生命價值,並運用其智慧與手藝,將漂流木轉換為各式建築材料、生活家具及藝術創作素材,讓村民們除能習得一技之長外,並能以自己的力量參與家園重建。由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及台灣好基金會輔導的向陽薪傳木工坊,則利用已廢校的多良國小空間,進行人材培訓、漂流木傢俱、甚至還有單位積木生產,目前機具都已進駐,希望將來能有木工專業技術的旅外台東子弟,返鄉投入生產。

傳統石板屋元素再現

原民特色建築,自然不能在這場重建風華中缺席,為了傳承排灣族傳統石板屋建築的方式及過程,並讓族人辛苦生產的手工藝品能有個固定的展售地點,甚至將來做為學童課輔中心、凝聚部落民眾,在離活動中心不遠處的一塊土地,鄭漢文校長等人發起籌建「排灣好.店」的提議,歐正夫、侯財星、陳添祥、歐幸治等有蓋過石板屋的長老們,帶著嘉蘭青年會的青年們,開始整地,就地取材搭建石板屋;木材使用撿拾來的漂流木,石材則是附近農田、山上到處尋找,搬運回來使。為了安全、符合未來需求,石板屋的設計經過改良,內部挑高加高,牆壁加厚以增加強度,中間還以烏心石做為屋柱,屋頂則是用厚達2 吋的香桂、鐵杉鋪成。

IMG_1802a排灣

預計七月底可完工啟用的石板屋。

IMG_1814a排灣

IMG_1845a排灣

搬運回來的建材,還要再敲打、磨切才能使用,大家一起努力。

原民文化的重「建」與重「見」,歡迎光臨!

芭伊工坊:(089)751331

向陽薪傳木工坊:0912-103451 0921-689105

日旺木工坊:0917-292402

延伸閱讀<排灣原民手工技藝班>:楊寶全的北葉皮雕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