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的故事

老牛代表的勤奮認真精神,在農村延續,觸發台南縣長蘇煥智於酪農之鄉柳營地區,設置全台首創的老耕牛安養中心「老牛的家」,已有四頭牛進駐。

台南縣有兩隻很有名的牛,一隻是土溝的水牛,另一隻是《無米樂》紀錄片裡文林伯牽的牛,雖然這兩隻牛現在都已不在了,但是牠們所代表的勤奮認真精神,仍然在土溝及菁寮等農村裡延續,也觸發台南縣長蘇煥智於酪農之鄉柳營地區,設置全台首創的老耕牛安養中心「老牛的家」,地點位於近兩年縣內熱門觀光景點德元埤荷蘭村旁。

990726niouhiyohup-450.jpg
主人梁平還沒來探望「牛牛」前,牠總是神情落寞地站著,一雙牛眼望著每一位靠近的遊客,好像在找尋主人。

「老牛的家」5月1日才開幕,營運至今已有4頭牛進駐,正好為兩隻黃牛、兩隻水牛的組合,而7月1日由雲林縣斗六市老農民梁平手中接來安養的老水牛「牛牛」,由於離別時的場面感人,人牛感情深厚,引起各電視及平面媒體大篇幅持續追蹤報導,成為近日園區最受矚目的一頭牛。

「牛牛」被梁平飼養了21年來,第一次和主人分別,因此初到「老牛的家」的前幾天都不吃管理員割好的「便草」,只有在放牧時會主動吃少許的草,但不時兩眼茫然望向遠方,看起來神情落寞、若有所思,而且只要有遊客靠近,牠必會抬起頭來用牛眼到處瞧,好像在找尋主人。

7月6日這天早上,管理員李正堂主動要拿甘蔗葉餵牠,「牛牛」還因此鬧牛脾氣,一面以牛角對他步步進逼,一面發出吼聲,令人覺得很擔心。

2梁平一來還沒進牛棚就�了
老農梁平一到「老牛的家」,還沒進牛棚就哭得老淚縱橫。

由於電視新聞後續又報導了老牛不進食的消息,加上連日來思念老牛,梁平夫婦終於決定7月6日從雲林搭火車到新營,再由台南縣政府農業處人員陪同來到柳營,首度探望心愛的「牛

梁平一到「老牛的家」腳還沒走近牛棚,眼淚便禁不住流下來,現場的媒體朋友、工作人員及蘇縣長都覺得很不捨,在經過一番安撫後,梁平心情稍為恢復平靜,進一步來到牛棚裡和「牛牛」親密互動,不時拍拍「牛牛」的背,輕撫牛頭,安撫牠的情緒問說:「你過得好嗎?有乖乖無?」,

知道老牛不進食,接著主動牽牠到牛棚旁的草地走走,這時「牛牛」也開始吃草,而由於天氣炎熱,本來要讓「牛牛」進草地的水塘洗泥水浴,卻因水溫過高讓牛牛不敢進入,於是回到牛棚裡便拿著水管幫「牛牛」沖水消暑,然後理了一捆新割的「甘蔗葉」直立於「牛牛」面前,牠也隨即一口一口主動進食,變成很有精神的模樣,令管理員覺得相當驚奇!

老農梁平看到這一幕也開心地笑了,看到「牛牛」願意進食,心裡不再忐忑不安。他說這裡環境很好,還有專人照顧,很放心把老牛託付於此,也特別向大家致謝。

牛」。

3安撫
梁平來到牛棚裡,不時拍拍「牛牛」的背,輕撫牛頭,安撫牠的情緒,問說:「你過得好嗎?有乖乖無?」

4帶去吃草
梁平主動牽老牛到旁邊的草地走走,「牛牛」也開始吃草。

5沖水
幫「牛牛」沖水消暑。

6進食
將新割的「甘蔗葉」直立於「牛牛」面前,牠也主動進食,梁平看到這一幕也覺得放心了。

負責照料的蔡鐵泉、林新財及李正堂等管理人員說,在主人探視「牛牛」過後,能夠幫助牠更快適應新環境,後續將盡力妥善照料老牛,讓這群老牛能安養天年…,而這段人牛的深情互動,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動容!

老醫師小故事-默默行善的蔡萬述醫師

蔡萬述小女兒蔡雀音說,父親留下許多身教,每逢冬天,父親交待母親要去打一床棉被或買一包米,以贈送給某生活窮困的村民,而且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嚀母親說:「記得一定要從後門拿給人家」,這種處世態度…

除了廣為人知的菁寮醫生梁耀明以外,早年後壁鄉菁寮地區尚有一位優秀的西醫師蔡萬述。

民國前2年(1919)出生於嘉義義竹的蔡萬述,年長梁耀明一歲,蔡家在義竹原本家大業大,擁有船隊,但是在一次颱風中船隻遇難,船員後來被其他船隻救起,但他的父母卻面臨了船員賠償的龐大債務,因而傾家盪產,經商也失敗,於是帶著蔡萬述等一家大小搬遷至菁寮來賣豆腐。

長大後,學醫的蔡萬述先是受聘、任職於蒜頭糖廠衛生所,二次大戰終戰以後,在他大約40幾歲時才自行開業,於現在的「萬味香醬油工廠」斜對面開設「濟生診所」,當時雖然主治內科,但早年醫療不發達、幾乎不分科的情形下,一般外科及眼科等也都能處理。

990628jiiuogoigio-360.jpg
蔡萬述醫師小女兒蔡雀音取出所珍藏「濟生診所」木製門牌,診所開業時它就懸掛於門口,具有紀念價值。

蔡萬述認為:「打營養針不比自己吃下食物來得好」,所以雖然有時村民主動要求打點滴,但除非真有必要,否則他不會為了多賺錢而幫忙打針。蔡萬述雖然一直到晚年仍為人診療醫病,但他個性豁達不與人計較,晚年時更培養出盆景園藝、木雕及竹雕創作等嗜好,只要發現村民有要丟棄的廢木頭,常常主動撿拾回家並經過一番巧手改造成美麗的藝術品,作品曾參加老人藝品展且榮獲冠軍,所以他晚年可以說是每天接觸美的事物,生活怡然自得,於民國75年(1986)時在睡夢中安然辭世。

3
蔡萬述醫師雕刻作品因被竊,留下來的不多,圖為其僅存作品(局部)。

蔡萬述小女兒蔡雀音說,父親留下許多身教,記得小時候每逢冬天,就常常聽到父親交待母親要去打一床棉被或買一包米,以贈送給某生活窮困的村民,而且每次都會不厭其煩地叮嚀母親說:「記得一定要從後門拿給人家」,這種為善仍處處替人設想,不讓對方感覺是在施捨的處世態度,至今仍然深深影響了蔡家的七個兄弟姊妹。

也因為這樣的胸懷,雖然鄉村地區賒欠醫藥費的情形是司空見慣,但蔡醫師總是盡量給人方便,以醫病為先,常常等到歲末年中村民們農產收成後,手頭寬裕些的時候,再請人拿著欠條向村民慢慢收款,當然也時常有拿不到錢的情形,但他也大多不計較。

1
濟生診所建築閒置許久,門口仍見寫著「蔡萬述」的小牌子。

蔡萬述還長期為台南教養院院生診療達十幾年的時間,且幾乎是義務性質,僅收取一點車資,院方為了感謝蔡醫師的無私付出,主動幫他提報內政部「十步芳草錄」、「好人好事」事蹟評選,數次都獲得肯定與表揚。蔡萬述醫師雖然行事低調,不喜歡出鋒頭,但他對於地方的醫療貢獻很大,至今許多村民都仍深深感念著他。

瓜農守護神-宋王公

這間有應公廟最特別的地方是設有籤詩,據廟公表示,種哈密瓜農或辣椒的農人最常來問事,因為這類作物怕水,他們總是來詢問適當的播種時機,好避開雨水豐沛的期間;卻幾乎不曾見過稻農以耕種事來廟裡請示。

宋王宮為台南縣後壁鄉有應公廟,奉祀神靈宋王公,廟的地點座落在「前菁寮」聚落的菁豐村7號,臨主幹旁,空間明亮,規模較大,幾乎不見一般有應公廟常有的矮小與陰暗感,在炎熱的夏日午後,廟前樹蔭下還聚集了一群老人,正神情專注地圍坐著,等到我湊近一看時,才發現人群中央有盤棋局正在分出高下,就像是在庄廟前埕常見到的景像一般。

6-1
宋王宮位於前菁寮大馬路旁。

這廟是由鄰近的菁寮、菁豐、墨林、崁頂、後廍等五個村共同合資興建,於1969年建成;而於1975年重建且增設會議室;到了1977年,為避免天公爐受雨淋,又建拜亭。廟方設有管理委員會,首任主委為菁寮村進成自轉車店創立者黃添丁,第二任是墨林村黃文奇,現任第三任則由菁豐村黃祥山擔任。

6-2
宋王宮拜亭下

建廟緣由則需從日治時期說起,那時在今廟身後方曾有座倉庫,地主在此銷售蕃薯簽給人做牲畜飼料維生。有一次,蕃薯簽堆突然自燃焚燒,請示菁寮庄廟徳馨宮內的姜府千歲,經王爺指示,才知倉庫後方有座小祠,因年代久遠,被掩蔽住,地主渾然不知,遂致使倉庫將其擋住,需做處理。

一開始地主猶半信半疑,但正當他望著一堆被大火燒過、浸過水、早已乏人問津的蕃薯簽感到苦惱時,突然來了一位陌生的年輕人,付款爽快地將其全數收購,雖然後來知道是嘉義酒廠買來發酵製造酒精用,但地主眼見無用之物竟然還能賣錢,加上他弟弟不久前因事故身亡,自己又遭祝融災害,心裡覺得很不平靜,才願意相信確有其事,無條件將地獻出來建廟。

宋王公,相傳是明末清初鄭成功麾下將軍,英靈亡後,士兵感念其德,建祠奉祀。其神威可由拜亭前柱楹聯「宋氏顯神威香火氤氳安海嶠,王恩浩福地空宮亭壯麗鎮菁寮」,及後柱楹聯「宋公靈弗替萬古長昭日月,王者德無私五村共仰幈幪」感受一二。

6-3
宋王宮奉祀的神明

廟內有三尊宋王公神像坐鎮正央,無陪祀神明,廟公表示,神像共刻了五尊,其中兩尊由信徒請回家裡設私壇,他還說,宋王公聖誕日為農曆五月十五日,信徒除了五村居民外,更有來自長短樹、平安村及魚寮等較遠村落的信眾。

這間有應公廟最特別的地方是設有籤詩,據廟公表示,種哈密瓜農或辣椒的農人最常來問事,因為這類作物怕水,他們總是來詢問適當的播種時機,好避開雨水豐沛 的期間;詢問生意及婚姻大事者也不少,不過,雖然後壁地區以盛產良質米聞名全台,卻幾乎不曾見過稻農以耕種事來廟裡請示。6-4
宋王宮廟內可求籤詩

傳統合院建築的諦造者 ─訪木作匠師莊舜卿與莊天輕

實際造屋的經驗,莊舜卿說明,早期諦造一間合院,施工期至少要兩至三個月,格局規模依主家財力狀況而不同,但以建「五間厝」者居多,主家在日後富裕些時,有些則再增建「伸手」。而古人云:「一丈廳,九尺房」…

菁寮地區有許多傳統建築匠師,早期曾有兩大班,一是由莊金良領導的匠師群,另一是人稱「鑿厝基仔」領頭的班底,規模以前者最大,所以探討莊氏家族史,猶如翻開一部菁寮地區合院建築發展史。

990513chuantngjio-455.jpg
莊舜卿與莊天輕。莊舜卿(右)親手繪圖說明傳統合院壁面構造,直線為木材,曲線為「竹拱仔厝」,兩側「竹拱仔」彎曲方向一致以求美觀,下方為磚造部份。

莊金良的兒子莊舜卿(昭和9年生,1934)說,祖父莊才便開始從事此業,他的七名子女中,大伯莊賜、二伯莊平、父親莊金良(行六)及叔叔莊魚等四兄弟承襲家業,除莊魚為土水師外,其餘兄弟都是出色的木作匠師。起初由莊賜、莊平、莊金龍、莊魚昆仲合力經營,後來莊賜、莊平相繼歇業,莊魚早逝,晚期由莊金良獨領一班門徒沿續著家傳事業。莊金良,村人習慣稱他為「良師」,約民國前2或3年生,享年77歲。

莊舜卿說,由於聘請父親造屋的人很多,業務量大,因此除了門徒,還有許多自其他地區來的師傅依附在這班底下,當時聚集了超過30位土水、木作等各類匠師。他說,早年交通不便,某地要造屋,往往派一批工匠前往該地住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人家需負責群匠的三餐與住宿問題,如此直至新屋完工後整批工匠才返回,於是在如此的作業型態下,若工匠人數不足,便無法同時承接太多委託案。小莊舜卿兩歲的莊天輕,是良師徒弟,也是莊天輕妹婿,他也表示,盛況時常有三、四處不同施作地點於同一日舉行「上樑儀式」的情形,日子過得非常忙碌。

2
此處以「小蕗」檜木做為客廳橫樑。

至於實際造屋的經驗,莊舜卿說明,早期諦造一間合院,施工期至少要兩至三個月,格局規模依主家財力狀況而不同,但以建「五間厝」者居多,主家在日後富裕些時,有些則再增建「伸手」。而古人云:「一丈廳,九尺房」,可知早期內部空間主廳寬為一丈、房間九尺,但日治後期至戰後多已演變為較為寬大的主廳十二尺、房間十尺型態。

3
「甲扇型」屋頂弧度優美。

造屋步驟是先由主家聘請地理師以羅盤依風水定出方位,之後由木作師傅對準指針方向,以兩塊磚埋入土裡固定,稱為「合磚」,此後直至接近完工進行地板工作時才能將其取下。合磚後,便可依此定出中軸線,木作師傅審視周圍地勢與環境條件(如主廳正向需避開其他房舍屋角或樹木等),定出稍左或稍右於合磚的平行線做為中軸線,再依中軸線向左右各畫出六尺長,合計十二尺,便是正廳的位置及空間大小。

接著還要設地基,以及整個建屋最高潮及重要階段的「上樑立壁」,這個階段也需先請地理師先擇定良辰吉日,匠師們在此之前則預先將所有構件先行分別製作完成於一旁備妥,等時辰一到時,架上中脊大樑,便叫「上樑」,接著將主廳左右兩面牆壁立起,此動作稱為「立壁」。上樑時,匠師需唸祈福咒語,咒詞極長,莊天輕至今仍倒背如流。此後,其他各部份便可接續進行,直到完工時再隆重舉行謝土儀式。

4
日式「車通型」屋頂。

匠師一般「包工不包料」,但由於購料有專業性,因此大多仍由匠師帶著主家同往採買。莊舜卿指出,傳統合院木構型態有三種,具財力者全用木材;經濟中等者,木材搭配「竹拱仔」,稱「杉甲竹」;成本最低者是全數以「竹拱仔」構成,但因極易損壞,所以此類建築至今已極罕見。

至於木材類型,福杉多見於清朝時建造的房屋,因本地不出產,皆自大陸運至,俗稱「過鹹水的」(渡過海),質性堅硬,日治以後則以檜木居多,質性較軟,我們可從一些古蹟與歷史建築得到印證。其中,檜木品質還有優劣之分,樹幹外圍屬質佳的「上材」,多用於門窗等小木構件;樹幹中央者品質次等,稱為「蕗炊仔」,表面有坑洞而易斷,適用於樑柱等大面積部份。其中僅坑洞不多的「小蕗」尚能作為橫樑,但滿是坑洞的「大蕗」極易斷裂,只能另做他途。

屋頂型態也有不同,有傳統紅瓦厝的「甲扇型」屋頂,線條優美,其弧度需經過精細計算,方能使雨水順勢流下,另一種為日治時期開始盛行的斜直式屋頂,俗稱「車通型」。

 5
莊舜卿隨身使用的小工具。

行過古早農村路-菁寮「豊裕」牛車店

在菁寮聚落墨林、菁寮兩村的庄廟-德馨宮東側巷弄旁,曾經有一家規模頗大的牛車店,專門製造、販賣、修理牛車。這間店是由柯長篙所創立,他是台南縣北門鄉人,出生於明治39年(1906),原本在鹽水地區替人工作…

在農業社會時代,牛車是農村不可或缺的載運工具,一輛緩緩行走在田間小徑的牛車,給人一種悠閒的感覺,常成為畫家筆下題材,但是對於老一輩的農民而言,這樣的畫面卻是含雜著汗水的勞苦記憶。隨著時代演變,農民改以貨車載物;改用耕耘機、曳引機等「鐵牛仔」來耕田,它們取代了傳統牛車的功能,於是牛車失去了原有的用途,遭棄置於路旁,或成了休閒園區的擺飾,至於製作牛車的「牛車店」也跟著沒落並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成為今日多數年輕人不曾聽聞過的歷史名詞。

990303jigliao111-300.jpg

柯錦福指著屋前木柱,說明這是取自堅固耐用的牛車木材建造的。(照片提供/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在菁寮聚落墨林、菁寮兩村的庄廟-德馨宮東側巷弄旁,曾經有一家規模頗大的牛車店,專門製造、販賣、修理牛車。這間店是由柯長篙所創立,他是台南縣北門鄉人,出生於明治39年(1906),原本在鹽水地區替人工作,約三十幾歲時,舉家遷居菁寮並在此創業,開設「豊裕」牛車店。

柯長篙的兒子柯錦福說,早期菁寮附近的牛車店並不多,後來店裡的師傅習得技術後陸續至鹽水鎮土庫、學甲鎮頂洲、嘉義縣義竹鄉等地區自立,因此大約於民國45年前後出現了比較多家的牛車店,但因避免互搶生意,這些師傅都頗有默契地到離菁寮較遠的地區開店,菁寮仍維持一家牛車店的局面,直到後來才有村民楊祈勇於今菁寮國小西側開設第二家。

柯錦福出生於民國33年,國小畢業後即隨父親學藝,他表示,店裡的牛車皆為手工打造,由於製作一輛紮實耐用的牛車,過程繁瑣,必需兼具打鐵與木工的專門技術,因此雇請了十幾位師傅,分別負責不同部位的製作工作,每個月平均製作三台車左右,主要銷售腹地以後菁寮(即今菁寮村、墨林村)為中心,包含鄰近的白沙屯、後廍、前菁寮、坎頂、魚寮、葯店口、下長短樹、頂長短樹,及八掌溪對岸的嘉義縣鹿草、頂潭、下潭、中寮、三角仔、後堀等十幾個村庄。

4風輪式牛車

俗稱「風輪」(塑膠論胎)式的牛車,如今廢棄於路旁。

柯錦福說,牛車的輪子可分為木輪與俗稱「風輪」的橡膠輪胎兩種,木輪是早期的形式,為了加強鞏固,需在圓形木輪外圍加裝一圈厚鐵片;橡膠輪胎則是後期才出現。當時一台木輪式嶄新牛車售價約4,200元;全新塑膠輪胎式牛車則要價一萬元;若以二手塑膠輪胎製成者則約7,000元,以當時的物價而言,是一筆不算小的數目。

2台大拍2

柯家住屋的樑木大多是製作牛車的木料,歷經幾十年仍十分堅固。(照片提供/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3牛擔及兩邊

連接牛軛與車身的兩根木桿易最因牛隻蠻力拖拉而損壞。

這家牛車店除了販售新牛車,維修服務也不少,柯錦福表示,早期路面顛簸不平,所以木輪部份最容易壞;此外,連接牛軛與車身的兩根木桿也易因牛隻蠻力拖拉而損壞,所以十有八九都是因這兩處而來修理的。但牛車車身皆採用雞瘤木等質硬木材,極為堅固耐用,一輛牛車至少可以使用二、三十年以上沒有問題,像柯家住屋的樑木大多取自製作牛車的木料,歷經了幾十年,至今仍十分堅固。只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及農業式微,牛車需求漸漸減少,牛車店沒有生意可做,也於後來結束營業,只留下一台老舊生繡的製作機具靜靜躺在當年牛車店製作場的角落。

5木輪(�為前輪,較小)

早期木輪式輪胎已不常見,現今大多僅能在生活博物館才能看得到。圖中的木輪屬於牛車的前輪,尺寸規格較小。

農村畫家殷嘉輝,刻畫鄉土風景

身為農家子弟,幼年常牽著牛去吃草,童年時期都在鄉村度過,因此殷嘉輝的作品往往離不開農村的一景一色,畫面裡常見以農夫、水牛、甘蔗、稻田、豬隻、雞鴨或嘻戲孩童等為主題,一筆一筆精細刻畫,相當傳神……

出生於菁寮淳樸農村家庭的畫家殷嘉輝,是當地頗富名氣的鄉土畫家,他擅長以平實的手法,表現農家生活與農村田野風光,尤其將兒時生活記憶以寫實手法再現,栩栩如生,總是觸發人們憶起往日情懷,感動了許多人。

殷嘉輝說,小時候因為天生兔唇導致口齒不清,常被同學取笑,卻因此發掘繪畫才能,國小六年級時是他的啟蒙時期,自此開始接觸美術,但是直到國中三年期間,才像是突然開竅般,不僅畫得勤,作品也進步神速,每參加比賽必得獎,當時以臨摹古代人物畫來學習工筆畫法,而他的繪畫基礎也奠基於此時。

1-114-450.jpg
老農與牛

2-215-450.jpg
插秧

後來殷嘉輝曾經做過畫外銷畫(水彩)的工作,但大約經過兩、三年後,因為自覺畫外銷畫千遍一律,十分呆板,缺乏自我創作的空間,遂於二十一歲時毅然離職並開始學習油畫,最初仍以臨摹世界名畫來自我學習,完成的畫作則透過擺攤的方式來銷售,並以此維生。後來,有一位朋友發現殷嘉輝的繪畫才能,經由那位朋友的推介,才漸漸引起媒體注意並陸續報導他,這時候他也決定放棄臨摹,開始往創作的方向前進。

3-34-450.jpg
花間嬉戲

4-84-3001.jpg
殷嘉輝

由於身為農家子弟,幼年常牽著牛去吃草,童年時期都在鄉村度過,因此殷嘉輝的作品往往離不開農村的一景一色,畫面裡常見以農夫、水牛、甘蔗、稻田、豬隻、雞鴨或嘻戲孩童等為主題,一筆一筆精細刻畫,相當傳神,屬於寫實風格,而其油畫技法更突破傳統學院派層層塗壓的方式,以類似水彩畫的平塗式畫法來創作,非常具有個人特色。

5-65-450.jpg

2004年時,殷嘉輝曾擔任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的駐村藝術家,參與當地的社區營造,為村內多處房舍壁面做美化,創作出多幅大型鄉土壁畫作品;2006年時,獲邀於台南縣文化中心舉辦首次個展,以「重現的年代」為名,展出以五、六○年代農村為背景的作品。此後,陸續在奇美電子、麻豆文化館等展地推出個展,獲得廣大迴響。

2008年更出版國內首部以油畫作品為主的繪本《伯公是明星》,以《無米樂》記錄片的昆濱伯為主角,呈現農村面貌,目前他也設立了一間開放式的個人畫室,就在菁寮老街-北勢街上,若您有機會到無米樂的故鄉──菁寮一遊,別忘了到這間畫室參觀,在與畫家親切閒聊的過程中,或許對農村生活將有不一樣的感受!

(作品照片提供/殷嘉輝)

【文資】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0814-0822

【文資社區培力系列工作坊3】菁寮聚落保存維護與文資培力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即將開跑,將邀請目前積極從事文資保存的相關人士與大家經驗分享及交流,歡迎熱愛及關心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課程介紹….

【文資社區培力系列工作坊3】菁寮聚落保存維護與文資培力計畫  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

菁寮聚落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坊即將開跑,將邀請目前積極從事文資保存的相關人士與大家經驗分享及交流,歡迎熱愛及關心社區的朋友一同參與。

課程介紹:

玉山旅社保存案例(8/14 週五)

這是一棟60多年的日式木造建築,就在嘉義北門車站對面是當年阿里山小火車員工陳先生興建經營,在阿里山公路未通車前阿里山小火車是唯一的往來交通工具玉山旅社也成為上下山工作、觀光客便利住宿點,自阿里山公路通車後旅社生意每況愈下後來淪落為”做黑仔”的小旅社還成為警方拼業績的場所,而這棟建築背後也隱含著不少旅客過往驛站故事。

玉山旅社於兩年前歇業建築荒廢雜亂不堪,洪雅書房余國信先生是位關心台灣本土歷史、環境生態和文化的年輕人,對於玉山旅社的歷史及保存理念經多次與屋主洽談終於承租下來,並號召ㄧ群有熱忱的人同心協力要創造老旅社新活力。

上課時間:晚上7:30~9:00

上課地點: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二樓(台南後壁鄉菁寮村)

西螺延平老街保存案例(8/19週三 暫定)

西螺老街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日治時期,西螺街(延平路永安、中和里路段)得利於緊鄰濁水溪渡船頭,交通運輸便利,所以農產、加工等商業行為更為顯著。成為台灣中部地區南北雜貨重要的交易場所,街頭附近的店家與東市場成為商業活動最頻繁的黃金地段,凡舉商店、茶館、酒家、旅社、藥舖等東水馬龍的盛況非今日能及。

現存的老街建築約建於日治昭和12 年前後,西元1930-1945 年間,建築形式融合了現代建築主義、仿巴洛克樣式、斜瓦屋頂、幾何圖型窗櫺等。狹長型街屋,即依狹長地形蓋屋,並往空中發展出第二、三層之居住空間。早期農業社會時,農產品加工多由內眷或僱請之長工在家中完成,所以,狹長的建築中,常設有工作間。西螺狹長型的二三層洋樓建築中,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商工住」三者合一的家族社會生活空間。

上課時間:晚上7:30~9:00

上課地點: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二樓(台南後壁鄉菁寮村)

鹿陶洋江家聚落保存案例(8/22週六 社區參訪)

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近300年以上歷史聚落,保存相當完整格局,其宗祠是宗親共同的祭祀中心,也是全聚落空間核心,表徵江家聚落的歷史傳承與文化風貌,祖祠四進空間清楚,歲時祭祀食公及宋江陣召集演訓,均以宗祠為江家精神象徵,由為居民有共識,認同家族意象,具先民來台開發研究上的意義.

今年在文建會「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下登錄「鹿陶洋江家聚落」為歷史建物,登錄聚落區域範圍達3.5公頃,為目前台灣保存完整的最大傳統單姓宗族聚落,也是台南縣聚落登錄歷史建物首例。

上課時間:早上9:00~12:00

上課地點: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聚落 (前往方式另行通知)

聯絡方式: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

電話:菁寮工作站06-662-3392 / 0910961903 黃小姐

e-mail:54.jingliao@gmail.com

部落格:http://jingliao.pixnet.net/guestbook/

【遊樂】台南縣嫁妝文化節1207(喜宴報名至1126)

菁寮聚落因紀錄片《無米樂》廣為人知,早在清末,菁寮聚落已是商旅往來嘉義諸羅城與台南府城之間必經要道。日據時代菁寮聚落商業更為蓬勃,附近居民婚嫁所需的各式貨品…

2008 台南縣嫁妝文化節
地點:台南縣後壁鄉菁寮聚落
時間:2008 年12 月7 日 9:00~18:30

97124-wedding-360.jpg
菁寮聚落因紀錄片《無米樂》廣為人知,早在清末,菁寮聚落已是商旅往來嘉義諸羅城與台南府城之間必經要道。日據時代菁寮聚落商業更為蓬勃,附近居民婚嫁所需的各式貨品,都可一次在菁寮聚落內辦齊,此地遂有「嫁妝街」之名。舉凡棉被、餅店、西服、布莊、鐘錶、鉛桶、等販售婚嫁必備禮品的店,至今仍存於菁寮聚落中。

為活化「菁寮嫁妝街」傳統產業並結合聚落特色與歷史意象,台南縣政府與台大城鄉基金會將於12 月7 日在菁寮古蹟街區中舉辦「嫁妝文化節」活動,今年度「嫁妝文化節」的舉辦目標著重在「呈現傳統農村嫁娶文化的變遷」以及「與在地生活、產業連結」等兩項主軸上。

上午節目為「迎娶踩街遊行」,在地的2 對新人與8 對金銀婚、鑽石婚的長青夫婦,將分別乘坐花轎、腳踏車、牛車、三輪車以及黑頭車等迎娶工具,繞行老街區,接受嫁妝老店的祝福。

遊行隊伍並將至由建築最高榮譽–普立茲建築獎得主波姆(Gottrie Bohm)所設計, 德籍天主教聖方濟各會神父與菁寮聚落民眾共同自立造屋所興建的「聖十字架堂」舉行本地化的婚禮福證。

中午將於美麗的桃花新木林中舉辦呈現「菁寮米鄉」稻作文化的「文化囍宴」, 無米樂中三位主角將致贈新人象徵文化傳承的神秘禮物。
下午的活動為「牽手散步市集」,除了好吃好玩的攤位之外,另有具備地方各式特色手工藝品如藺草編織、打包袋、台客袋等展售,現場並有DIY 教學活動。此外,還有「菁寮LOGO 氣票選活動」、「婚紗走秀活動」,並有由菁寮國小、「原音社」等團體所帶來一連串的動態表演活動。在老街區外還有牛車、三輪車與腳踏車的導覽活動。

12 月7 日「嫁妝文化節」活動,節目精彩、意義非凡,且菁寮聚落不止有木造老街,還有許多樸實古香的三合院,有著濃厚的傳統農村氣氛,相較於忙碌的都市生活,別有一番平靜輕鬆的氣息。歡迎各界蒞臨指教。

嫁妝文化節「文化囍宴」 開放民眾加訂餐位 ,12月7日中午於菁寮桃花心木林舉辦的「文化囍宴」,將有豐富的稻作米食與熱鬧的婚禮氣氛。目前開放「文化囍宴」訂位,誠摯地邀請社會各屆喜愛菁寮聚落與嫁娶文化的朋友們,一同參與。

詳細活動可洽詢「菁寮文化柑仔店」,地址:菁寮54 號。電話:06-6623392。信箱:54.jingliao@gmail.com。
或上網http://jingliao.pixnet.net/blog 查詢

1207嫁妝文化節「文化囍宴」內容:

☆時間:12 月7 日11:30 入席,12:00 開席
☆地點:桃花心木林
☆節目:

12:00 – 12:15 新婚與金銀婚夫婦入席
12:20 – 12:30 婚禮儀式:媒婆好話祝福.新人交換信物.證物用印
12:30 – 12:40 菜色介紹
12:40 – 13:00 來賓致詞.致贈禮物
13:00 – 14:00 原音社樂團表演

☆報名形式:
即日起接受報名(現場、電話、網路),至11 月26 日下午5:00 截止。以一桌(10 人份)為單位。
☆費用:
一桌4000 元,包含囍宴菜色與飲料。
確定報名後需先收取定金一桌2000 元。

文 化 囍 宴 菜 單

出菜順序 菜色
0 幸福小菜(切丁米香、瓜子)
1 錦繡拼盤(螺肉、油粕、烏魚子、糖心米連藕)
2 什錦集耀(什錦魚翅)
3 心心相印(壽司沙拉蝦球)
4 年年餘億(清蒸石班)
5 姑姑嫂嫂(藥膳鮮菇火鍋)
6 一團和氣(醬爆生菜豬肉米香鬆)
7 金玉滿堂(干貝綠蘆筍)
8 福壽米滿(韓式人參米雞湯)
9 花好月圓(炸湯圓&水果盤)
10 圓滿甜點(水果香蕉冰)

2002008 嫁妝文化節活動流程

◇ 上午:迎娶踩街.文化喜宴

時間 活動項目 地點
8:30-9:00 新人準備就位 1.新郎-德馨宮
2.新娘-黃宅
9:00-9:20 新郎發送喜訊遊行 黃宅至德馨宮
9:20-9:50 迎娶新娘儀式 黃宅
10:00-11:00 迎娶文化踩街遊行 十字街區
11:00-12:00 天主堂祝福儀式 天主堂

◇下午:牽手散步市集

時間 活動項目 地點
12:00-14:00 文化囍宴 桃花心木林
12:00– 17:00 復古沙龍照 墨林文物館
12:00– 12:10 市集開幕活動 十字街區
14:00– 16:00 菁寮LOGO 人氣票選 北勢街舞台區
14:00– 14:30 走秀活動 北勢街舞台區
14:40– 17:00 表演團體演出 北勢街舞台區
15:00– 16:00 導覽解說 十字街區集合出發,繞經三村範圍
17:00– 18:30 散場電影 十字街區旁(市場外)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