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馬祖禮俗:補庫與食福

馬祖的居民多來自大陸福建東北方的沿海縣市,與台灣、澎湖及金門地區閩南文化有迥異不同的閩東文化;民俗節慶有著獨特的禮俗,早期的馬祖居民多從事漁業生活,沒有現代的精確天氣預報,面對詭譎多變….

馬祖的居民多來自大陸福建東北方的沿海縣市,與台灣、澎湖及金門地區閩南文化有迥異不同的閩東文化;民俗節慶有著獨特的禮俗,早期的馬祖居民多從事漁業生活,沒有現代的精確天氣預報,面對詭譎多變的海象時,往往將謀生的意志繫於神明恩賜與庇佑,才能化險為夷;於是祈願豐收之後,祈求平安之餘,神明誕辰,以及民俗節日時,不忘酬神以圖報神能;神明與人一樣也需要金錢和食物的供養,因而衍生特別獨有的馬祖「補庫」的禮俗。image001

豐盛補庫祭祀的貢品

補庫,意思是燒元寶給神明以添補神明的財庫;據村裡長輩說,每座廟宇神明都有其轄區,稱為「境」,神明護祐著境內的村民平安,當別的神明入境作客時,村廟的神明需要款待他。當兇神惡煞入境時,廟神也要用錢打發它離去,甚至需要添置神兵利器驅趕,因此廟庫的錢總有用盡的時候,在馬祖按照各個廟宇慣例多數村廟每年都會「補庫」一次,但有些村廟則是三年一次獲六年一次不等,祭祀的日子通常會選擇春分至夏至之間某一天,因為這段時間是蚊蠅叢生,傳染病最易擴散的季節,村民有感是邪靈作怪,而衍生消災祈福的心理。

image003
道士為補庫設壇做法

本年生平第一次參予了村內補庫各項禮俗工作過程,村內長輩有感於傳統禮俗日益模糊,因此召集了我們年輕一輩的村民,參予並學習所有祭祀及禮俗,避免傳統文化的消失,補庫的這一天,早晨全村境的村民都要茹素齋戒,準備了鮮花素果及祈福用的包子擺設於廟前供桌,由道士設壇做法,並開始焚燒補庫用的元寶及紙箔,補庫用的紙箔必須增補不斷,因此焚燒給神明的庫寶量激增。

祭典結束後,在「當頭」,也就是當年輪到的爐主指揮下,於村境交界處遍插黃色三角旗及沿路每格數公尺插香一柱,以示本境由神明主持下,已完成補庫,四方邪靈勿再越境擾民並已驅趕了村境道路小徑沿線惡靈鬼怪,村境內民眾得以獲得神明護祐,獲得保護。

image005
在清水境插上的黃色三角旗

在補庫的儀式後,隨將祭祀後的貢品烹煮,並邀集村民共同來食用,在馬祖這個禮俗稱之為「食福」,也就是吃下經過神明加持的貢品,也將神明的福氣帶到每個參與食福者的身體,保佑每個村民平安幸福,而食福的活動,讓平常各自忙碌於工作及散居外地生活鮮少交集的村民,藉由廟會慶典食福的活動共聚ㄧ堂,在這難得的聚會場合彼此攀談認識,在整個食福活動結束後,每家戶均會分得一份祭祀後的貢品與平安符,將神明加持祝禱的福氣與平安帶回家中,完成整個祭祀活動。

image007
食福-意味將神明的福氣帶到每個參與食福者的身體

未知的世界總讓人類戒慎與恐懼,俗諺有云:敬神如神在,在補庫的活動中填補了內心深處對於未知世界的空虛惶恐的黑洞,在補庫活動中獲得神明的庇祐與祝福,不論是想增添命中財庫或智慧寶庫,只要誠心,戒慎處理生活中的人、事、物,即能趨吉避凶;如果不去危險黑暗地方,就不易遭遇未知的風險傷害,如果心存善念,不貪贓違法,就不會擔心報應,相信神明無形的力量,在天空庇祐,庇祐著身體也庇祐了心靈,傳統禮俗的儀式,原來深負了巧妙的智慧,在參與民俗活動中,有了深一層人生的體悟與體驗。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