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築觀點 探淡水老街

富含田園氣味的關渡平原、昔日在小學課本登場過的水筆仔(紅樹林)與深鑿歷史痕跡的淡水風情等,彼此毫不修飾地在鏡頭中各顯生命姿態。此行,在帶路人黃瑞茂老師引領之下,慢行於其所推薦的小徑…

一路沿著淡水捷運線,身子越往北走時,眼角視野越像是從一般鏡頭轉換成廣角鏡般的遼闊,裡頭有富含田園氣味的關渡平原、昔日在小學課本登場過的水筆仔(紅樹林)與深鑿歷史痕跡的淡水風情等,彼此毫不修飾地在鏡頭中各顯生命姿態。此行,在帶路人黃瑞茂老師引領之下,慢行於其所推薦的小徑,這次沒有了觀光客的印象路線,卻多了一份在地人的生活味道與建築人的細膩觀察。

淡水五虎崗

阿茂老師現為淡江建築系副教授,自大學北上後就與淡水結下深刻之緣。老師表示,淡水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巷弄之間的彎坡與五虎崗的地理形勢,在其所推薦的古街生態路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有人說過,自兩百萬年前起,大屯火山陸續噴發,熔岩向四周流去,形成一條條低緩餘坡,在淡水境內則岔成5條如手指般的丘陵,俗稱「五虎崗」。五虎崗其實並不高,但這5座小崗頭直逼淡水河岸,具備了制高點的優勢。

老師說這特殊的五虎崗,若從河口方向由左至右算起:第一崗設有炮台(昔稱烏啾埔);第二崗建有紅毛城古堡(昔稱埔頂);第三崗是以重建街和清水街為主的漢人部落,崗頭是清水祖師廟,下方則是福佑宮(昔稱崎仔頂);第四崗是淡江大學,兩側谷地則為淡水新興市區(昔稱大田寮);第五崗上是聖本篤修道院(昔稱鼻頭崙)。淡水(昔稱滬尾)這座依山傍海的小鎮就置身於五虎崗中,頗有「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之愾。

北台灣寶地

關於這點或許是很多人不知情的,但在老師解釋之後,更清楚接下來所推薦的綠色路徑是架構在何種時空之下。跟著老師漫步其間,漸感那紅磚瓦、斜彎坡、老街道、河岸道、老廟宇、舊市集與居此地的淡水人是如何在老街古巷及山野平疇間過生活。老師手繪出這條路線,從淡水河畔的龍舟階梯開始出發,行經與雜誌同名的「鄉間小路」餐廳,一出中正路後即可看見馬偕頭像,隨後再擇右上方朝三民街走去。在未前進三民街時,不妨先轉進馬偕街看看中西合璧的偕醫館與寫生景點-長老教會教堂。

3
重建街古意盎然的街屋

沿著蜿蜒而上的三民街前進,所叉出的重建街是淡水最早形成的一條街道,由於是建在起伏不平的山坡上,使得房子與路面常形成高低落差,必須加建上下階梯,相當特別。至今,在重建街35、37號還可看見古意盎然的街屋,通常這些老街屋大多是一層樓的高度,一間店面寬,前後有兩進,中間有窄長的「過水」-通常當廚房使用,還有一個方便採光和通風的天井。一間挨著一間的建築物,自然地就在山坡上發展出長街來,現在隔週還有文化市集。再往上走,是與重建街平行的清水街,昔稱米市仔街,街頭處是建於咸豐4年的興建宮,奉祀著王爺。

隨在老師步伐身後,已忘卻所默記的廟宇數量,但心裡總認定過去淡水小鎮是塊寶地,如今才會有這麼多的神明保佑與信仰基礎。因為我們都清楚,淡水與基隆雖同為北台灣最早的通商口岸,但在清代時期淡水重要性遠勝過基隆。直到日治後,淡水因港口淤積、鐵路興起以及貿易對象改變等原因,則日漸沒落,基隆港遂取而代之。不過,老淡水的歷史底蘊與河畔情懷,卻始終是無法取代的。

打造新空間

出了三民街口,是人車熙攘的中山路。迎面而來是,人道主義實踐者-施乾頭像,同時也道出淡水國小的年長。這所學校已邁入百年歲數,是北縣最年長的學校,該校出了不少名人,包括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第一位氣象學家周明德、第一位高爾夫球球師陳清水與李登輝總統等名人。

其地理位置正好處在五虎崗的第三崗頭,屬淡水地區的中心學校,扮演地區教學資源協調與交流角色。擔任自己孩子校園設計總顧問的阿茂老師,帶著我前往體會校園建築的改造運動是如何解開固定的空間模式,讓校園與城市產生新關係,並讓淡水國小師生設計參與。

2
阿茂老師手繪探路地圖

老師提及,讓師生共同工作,用意在於打造學習空間的同時,進行空間學習。所以,可見得美術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搞創意設計校園門面的身影,默契地投入阿茂老師修復山頭的後花園計畫,同時也進入了推薦路徑的尾聲。隨行之間,知道阿茂老師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為「都會台北燃燒地圖」原始發想人,老師特別強調無論是建築或工程設計,都不能僅守著電腦所運算的數據結果進行,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的生活聲音與生態環境等都是考量因素。

這一期的【綠色地圖】,就在阿茂老師的帶領下,沿著老淡水人的生活跡象,行進著。

達人帶路小檔案

1

黃瑞茂,一位理念與行動並行的大學教授,同時亦為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經手過大大小小的空間計畫,如空間改造與景觀工程、古蹟保存、聚落保存與歷史建築再使用、都市設計與城鄉規劃、社區參與和營造、社會服務與教育訓練等。從阿茂老師身上體會到好建築如城市縮影,當行動者在建築空間中遊走時,所顯現的在地智慧與當地風情,無疑與建築設計者所彰顯的功力及魔力,緊密相連。

※該文章曾刊載於鄉間小路99年5月號【綠色地圖】單元上

※有關岱樺:用雙腳走報導的文字工作者,同時,也用影像記錄著走過的痕跡。

從淡水重建街到清水祖師廟前

端午節過後的那個週日下午,一群疼愛淡水老街的淡水人、淡水客、非淡水人再度聚集,這次不在重建街,而是和重建街命運攸關的清水祖師廟前,大家同樣在此拍照、留念、唱歌,用最溫和、委婉的方式表達對老街的不捨。

990621hsihihisc_4763-450.jpg

記得在淡水尾班火車開出前的那個年代,總愛和同學乘著火車到淡水一日遊。那時,淡水沒有所謂的「老街」或「漁人碼頭」,只知道淡水河邊可以搭渡輪、看日落,沙崙海邊可以戲水、撿貝殼,而走進中正路的羊腸小徑可以通往高地,俯瞰遼闊的淡水河口,我們說是「到山上去看海」。

image

隨著捷運的開通,以前的火車線沿路,開始出現了一棟棟大樓,「竿蓁林」成了水泥叢林,「中正路」和以前連名字都叫不出的「公明路」被說成了「老街」,通往八里的渡船頭一帶,和「老街」一樣,成了小吃店、禮品店、遊樂場聚集,和人聲雜踏處。

「老街」已經不老,反像個新生兒、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充滿新事物,就連街上的兩百多年老廟「福佑宮(媽祖廟)」,牆面也被整修得煥然一新。想在「淡水老街」找到一點歷史痕跡,大概只剩阿婆鐵蛋、淡水魚丸之類的包裝、招牌上面的「幾十年老店」字樣上去憑空想像了。

當然,以整個淡水來說,還是有許多古蹟或歷史建物的,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紅毛城、小白宮、牛津學堂、偕醫館、淡水禮拜堂、滬尾砲台、龍山寺、鄞山寺……等等,以及前述的福佑宮,光是已被勘訂為「古蹟」的就有 20處。對一個「小鎮」來說,這樣的成果絕對是輝煌的,而那也是因為淡水所擁有的獨特歷史,讓這個到現在還名為「鎮」的地方,容納了各種洋式、漢式、日式種種風格的老建築,不僅讓淡水人引以為傲,也讓外地人津津樂道。

image

但是,淡水所擁有的「古蹟」絕對不只這些,不僅僅有洋人、大官、洋牧師留下的足跡,也不僅僅有幾間百年大廟足以見證漢人祖先移民來台的那段滄桑歲月,淡水的從無到有、昔日尋常百姓人家的生活痕跡,其實還刻印在幾條遊客鮮至的小街、小巷弄裡。

若不是最近「重建街」的拆遷新聞日漸頻繁,就連我這種已在淡水寄居多年的「淡水人」,都幾乎忘了這些真正的「淡水老街」;也或許像我這樣的人很多,所以「老街」始終保持她的靜默、她的悠然自得,直到命在旦夕之間。

image

其實「重建街拆遷」這事,早在我還在淡水唸書的時候就略有耳聞,而那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當時民意並不發達,政府說了就算,而且大家對於「建設」、「發展」也總是樂觀其成、想當然爾,從不會有人想過「該不該拆」、「留下來是否比較好」這類問題,一直到該拆的都拆了、不該拆的也拆了,居民的記憶漸漸模糊、發展的準則漸漸失焦,大家才終於意識到,祖先的遺跡、童年的印記,其實才是永遠的寶,但此時能追回的,又有多少?

image

我沒能趕上5月底的那場「站滿重建街」大合照,但是去一趟重建街是勢在必行的,儘管可能只是去留幾張照片、去找尋幾段零星記憶,更也許對於她的去留我起不了一點作用,但就像那張我錯過的大合照一樣,照片中的人也只是希望藉由一個小小的行動,喚起大家對一條即將死亡的老街一個最後的記憶、保留一個最後的紀念,然後在有餘力的時候,在她還未闔眼之前,做一點小小的掙扎,也祈求是否奇蹟出現,更希望老街的「重建」一如她的初來乍到,因置之死地而後生。

image

據考,「重建街」最早稱為「九崁街」,因為福建商人在這裡建立了九間店屋,一間店稱為一崁店,所以有了這樣的名稱;之後,18世紀末,一群遭受大洪水以及祝融之災的八里人移居來此,又取了一個這樣具有移民創業意味的街名──重建街。

這條街就位在媽祖廟後方,蜿蜒拾級而上,早期連結了媽祖廟前方的碼頭和山上聚落的居民,成了交通要道,也成了「滬尾(今淡水)」的第一條商店街。接著,又衍生出鄰近的「米市仔街」,顧名思義,這裡曾經聚集多家米店、土壟間(碾米廠),後來這條街在1932年因為建了「清水巖」,也就是祖師廟,所以又改稱為「清水街」。

image

聽說今年端午節過後,重建街就要因為拓寬道路而被拆了,我趕在端午節當天,特地前往一探究竟,因為之前一連下了十幾天的雨,讓我不得不選在這天。拆的當然不會是街道,而是街道兩旁的街屋;但是話說回來,一條以階梯連結的街道,即使街屋被拆,她又如何因拓寬而行駛車輛?我有滿腹的疑問,即使到了現場,我看了半天,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不僅我看不出來哪裡要拆,在場每一個拿相機的人,大家都面面相覷,互相探詢到底是要拆哪一段?拓寬道路又是為了什麼?難道只為一個20多年前(也有說是40多年前)的既定、卻可能過時的政策嗎?那塊插在街邊、立於民國79年的「徵收道路告示牌」都已經倒在一邊、字跡模糊了。

image

重建街上,其實大部分的房屋都已改建成水泥樓房,而且為了配合道路拓寬,新建樓房也都已經往後退縮;但是有幾間還留在原地的紅磚平房、洗石子面樓房,都別具特色,也聽說主人各個有來頭,有被稱為「其宗仙」著名中醫師陳其宗的家、有著名台語歌「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詞者王昶雄的家、有曾是淡水最大的金紙店「許順記」商號、有磚瓦皆來自大陸且保留完整的三座閩式古厝「鴻禧集」,還有一座已經被列為縣定古蹟的「布袋戲主題館」,以及聽說李登輝前總統就學時代居住過的房子也列居其中……。

據說,拓寬後的重建街,可以從中山路直接開遊覽車抵達清水祖師廟前,這裡便可以發展成另一條商店街,做進香客的生意;而為了克服這裡的丘陵地勢,某些有高低落差的路段勢必要填土加高,而那些既有的、比祖師廟年紀還大的、甚至已經有樹根盤桓的百年石板階梯、駁坎,將來只得永遠埋入塵土之中。另外,為了擴展廟埕好停放進香客的遊覽車,現在祖師廟前的樓房已被廟方收購,將來就是一個大平台,連帶現在還看得到的那些以人工切鑿、堆砌的近百年駁坎石塊,也都將不復存在。

每年農曆五月初六,是清水祖師爺的得道升天日,從初五這天開始,淡水就聚集了來自各地的進香客,不僅廟裡廟外熱鬧滾滾,整個淡水都比平常假日更加沸騰,因為祖師爺們、各地神明都會出門繞街,信徒們也會在自家門口擺起香案恭迎,此時可以很明顯地辨別出哪些店家、住戶是「老淡水」、哪些又是外來客。所以在淡水,端午節是不划龍舟的,因為清水祖師比屈原還重要;而初六這天也就是俗稱的「淡水大拜拜」。一位對淡水如此重要的神明,不知對此「六號道路」計畫(即重建街拓寬計畫)的看法是什麼?或許廟方可以擲筊問問看;可以確定的是,拓寬之後,廟埕將停靠更多車輛及攤販,把烏面祖師弄得更烏煙瘴氣。

image

端午節過後的那個週日下午(6月20日),一群疼愛淡水老街的淡水人、淡水客、非淡水人再度聚集,這次不在重建街,而是和重建街命運攸關的清水祖師廟前,大家同樣在此拍照、留念、唱歌,用最溫和、委婉的方式表達對老街的不捨。

我問及是否想藉此阻止老街的「重建」,主辦方說:「應該是阻止不了了,但至少我們努力過了;而且希望能引起政府的關注,溫柔地對待老街,不要只是粗糙地拆路,該保留的還是要留下,包括那顆『青蛙石』,那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他們同時也提出了建立「淡水歷史文化街區」的具體建議,串連重建街及清水街一帶的淡水三座老廟:媽祖廟、祖師廟、龍山寺,成為對祖先開基立業的追思之路。

image

這次的大合照,我依然缺席了,因為我在鏡頭之後,但是我帶了家裡的小朋友一塊去,他們代替我入鏡,或許他們不懂這次的拍照是為了什麼,但是總有一天他們會長大,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件有關文化保存、生態環境保護的運動,其實為的都只是後代子孫,為了將來他們也能看到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美好。

就像當我明白告訴他們,我用他們的名字買了白海豚的生活領域,好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親眼目睹牠們的泳姿時,他們是以歡呼來回報我的。就連孩子們都知道這是美好、值得歡呼的事,為什麼我們大人卻要破壞這種可能的美好、消除過去美麗的記憶呢?

image image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所有文字及圖片版權屬於作者,未經同意不得轉用)

【連署】搶救「淡水第一街」,反對重建街擴大工程

淡水最古老的街道「重建街」即將毀於「政治技術操作」之下(假借擴大內需之名)。屆時,我們再也看不到大台北地區前清時代的歷史老街了!!淡水老街「重建街」,成街於嘉慶年間,歷史悠久,極具文化特色………….

主題:搶救「淡水第一街」!反對淡水重建街拓寬工程

連署訴求


淡水最古老的街道「重建街」即將毀於「政治技術操作」之下(假借擴大內需之名)。屆時,我們再也看不到大台北地區前清時代的歷史老街了!!

淡水老街「重建街」,成街於嘉慶年間,歷史悠久,極具文化特色,可能是大台北地區碩果僅存的清代商街歷史空間。長期以來一直是文化人士的最愛之一,也是淡水之所以讓人流連忘返的迷人之處。

如果沒有了重建街老街,淡水所謂「港埠山城」的歷史意象,也就名存實亡了,淡水已不再是令人懷念的淡水了。

所謂的「六號道路」乃六○年代規劃、早已過時的計劃道路,如今中正路早已是單行道、甚且假日都已是徒步區。這條接通到中正路八巷的「六號道路」一旦實施,只會讓淡水街區的交通打結,不但無法舒解中正路的交通,反而將造成淡水鬧區交通的大災難。

關於這點,專業的縣交通局都已在工務局的檢討會上公開表白!!

因受到法令的限制,淡水六號道路如今已經無法依據都市計畫拓寬。拓寬的目的受到強烈質疑。但從縣政府工務局在細部設計審查會(20080825)的定案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此一提案的不合理性(如圖所示)。也深深感受到背後的政治壓力正假借擴大內需名義,強力要求拆毀重建街,而且發包在即!

我們除了在地進行各種搶救行動之外,也希望獲得各界的支持!請參加連署!

我們的訴求:
1、暫停目前的細部設計工作,改變拓寬道路的規劃思維。
2、依據台北縣政府所完成「淡水區域保存計畫」,進行重建街與清水街區的相關規劃工作。
3、縣府團對與規劃團隊進駐街區,與居民討論相關街區發展構想。
發起團體:
淡水社區大學
淡水社區工作室
淡水史田野工作室
淡水文化基金會

(擴大徵求中)

詳細情形請見:

http://campaign.tw-npo.org/2008092222093500/index.php?serial=2008092222093500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