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04】飛魚卵面面觀

目前全世界的飛魚卵三大產地包括台灣、印尼、秘魯;其中,台灣的飛魚卵因保存及加工技術佳,品質為世界第一,口感和色澤超越其它產區,素有「黃金卵」美譽,絕大多數外銷日本、部份有生產履歷者則銷往歐盟..

7月8日,漁業署規定的飛魚卵採捕期提早結束,原因是限捕量300公噸已超額至320餘公噸,導致較晚至東北角採捕飛魚卵的澎湖漁民血本無歸,群起抗議。

自2008年起,漁業署規定限期限量採捕飛魚卵,限於每年5月至7月(去年至7/15、今年原訂至7/31)採捕300公噸;並於去年起,要求捕飛魚卵漁船必須插上橘色旗子,並在報關出港前簽署切結書。種種作為無非是保護繁殖期的飛魚,基於「有卵才有魚」的理念,保育飛魚卵就是保育飛魚族群數。

990802feiyuruanmi-450.jpg
5~7月飛魚卵汛期,八斗子漁港滿是來自澎湖的捕飛魚卵漁船、及曝曬草包的景觀(圖/蝦冰蟹醬負責人薛麗妮提供)

「海上黃金」飛魚卵

台灣迄今對於飛魚的研究並不深入,依據中研院邵廣昭研究員主持的「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版資訊,目前全世界紀錄到的飛魚共有81種,而在台灣就發現了26種,佔三成二,有四翼的、雙翼的,成魚有身長近一尺的、也有小到不足半尺的;但對於不同種飛魚的行為、分佈時空等資料,尚處於半知半解的階段。

據漁民觀察,有許多族群會聚集到東北角至彭佳嶼、龜山島海域產卵、也有許多族群據推測是遠離島嶼到大洋中產卵。漁民多以魚體大小來分類,蘭嶼和花蓮的原住民捕捉的是大型飛魚,而會到東北角海域產卵者絕大多數則為小型飛魚,後者因為體型小又多刺,因此東北角只有飛魚卵產業,而不捕飛魚。

目前全世界的飛魚卵三大產地包括台灣、印尼、秘魯;其中,台灣的飛魚卵因保存及加工技術佳,品質為世界第一,口感和色澤超越其它產區,素有「黃金卵」美譽,絕大多數外銷日本、部份有生產履歷者則銷往歐盟,豐收的年頭,單一收購公司一年就外銷40貨櫃。

台灣最大的飛魚卵卸貨點是基隆八斗子漁港,其它依規定可讓飛魚卵漁船進出的港口包括野柳、深澳、梧棲、澎湖。其中,八斗子是採捕飛魚卵最具傳統的漁港,至少從40年前開始已有經濟行為,漁民以「撈」馬尾藻的方式,把飛魚最喜歡的「產房」馬尾藻撈上船,賣給收購飛魚卵的商人。

但由於飛魚卵汛期同樣是小管汛期,因此八斗子現在幾乎沒有漁船專捕飛魚卵,自大約30年前,由來自澎湖的漁船逐漸取而代之,今年到東北角捕飛魚卵的澎湖漁船就有189艘,他們訂作特製的「草包」,串連漂浮在海上,模仿馬尾藻在海面隨浪起伏的特性,引誘母飛魚前來產卵,再回收草包收成成團的魚卵。

澎湖漁民呂先生表示,五、六月份,澎湖海域的魚種不論是高價位的鯛魚、石斑或是低價位的鰹魚和雜魚,大多處於產卵期,放棍(延繩釣)牠們不愛吃餌、放流刺網牠們也不觸網,漁民捕不到魚,迫於生計,才群起航行二百多浬到東北角捕飛魚卵。

04圖一
台灣的飛魚卵品質為世界第一,口感和色澤超越其它產區,素有「黃金卵」美譽(圖/蝦冰蟹醬負責人薛麗妮提供)

「捕飛魚卵是仁慈的」

呂先生說,母飛魚不像許多魚種一樣,產卵後即死亡;她們在一地產卵後,會到別處繼續產卵,「我們只採卵、不抓魚,難道不是保護飛魚的方法?!」宜蘭大學動物科技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永松證實了漁民所觀察到母飛魚會一再產卵的情形,他的研究顯示,母飛魚產卵後生殖線會恢復發育,待下次成熟後再度產卵。

飛魚卵加工業者薛先生也強調,「這種捕撈方式是最仁慈的,因為我們不抓母魚;比起其它漁業抓整尾成魚,讓魚連產卵的機會都沒有,這也許是飛魚卵產業能永續經營這麼多年的原因。」薛先生也透露,在恆春、台東、宜蘭,有少數漁民在飛魚卵成熟到八分左右時,即捕捉母飛魚剖腹取卵,這才是不給飛魚生養機會的粗殘作法。

捕飛魚卵已有十六、七年的呂先生,以及一家兩代從事飛魚卵收購生意的薛先生都表示,如果東北角海域的潮流、水溫適合,兩個月的飛魚卵產期就能捕到上千噸的卵,原料產值近2億元;若是海水環境較差、端午節前後的雨水不多,平均也有六百噸左右的收獲--除了少2006年不知為何,收獲不到二百噸。

因此,對於漁業署於2008年訂出年捕300公噸的限量政策,他們都質疑:評估基礎何在?為什麼是300噸而非500噸或100噸?飛魚族群量的調查資料是否足夠?捕飛魚卵對於飛魚繁殖的影響究竟到達什麼程度?為什麼其它國家都不管制飛魚卵產業,唯獨台灣要嚴格管制?

由於飛魚卵產業從業者「拜託」飛魚產卵都來不及了,自然不願意見到飛魚族群數減少,因此他們異口同聲表示「願意接受管理,但是要合理」。

呂先生認為,政府如果要保護飛魚數量,更應該管制捕捉量,但必須和飛魚卵收購商協調提高收購價,以顧及漁民的生計。

此外,呂先生也指出,近8年來大陸漁船在兩岸的重疊海域、甚至越界採捕飛魚卵的情形非常嚴重;雖然5至7月是中國沿海省份的禁海期,但有許多未接受政府補助的木製小船、或只接受少量補助的小型鐵殼船,蜂擁前來台灣東北角海域搶捕飛魚卵這種「海上黃金」,今年有二百多艘中國漁船,往年更有上千艘的紀錄。

如今台灣年限捕量300公噸,但飛魚卵的產量遠不僅此,其它的等於拱手送給中國漁船,漁民咸認這樣的管制措施不啻於「資匪」。

薛先生則依多年經驗提出「恐怖平衡」的經濟行為理論:漁民看天候和潮流就知道出海能否豐收,如果飛魚卵量不夠,出海一趟不但花時間更要花油錢、草包錢,入不敷出,他們出海意願就不高;而若漁民觀察出海能夠豐收,則會大量採捕飛魚卵,即使量多價賤,也能以數量彌補價錢,直到收購商降價到底線,漁民已無利可圖,自然就會停止採捕。薛先生認為這不妨視為一種以經濟理性促使飛魚卵產業永續經營之道。

要不要吃飛魚卵?

目前飛魚卵除了外銷,國內也有業者研發出飛魚卵創意食品,例如飛魚卵香腸、飛魚卵冰品。八斗子的海鮮創意食品開創者「蝦冰蟹醬」負責人薛麗妮表示,靠海吃海,當人們知道海產可以吃出這麼多花樣時,才會去珍惜海洋資源,進而去保護海洋動物的棲地。

陳永松教授表示,可透過產官學合作,運用「標本船」來蒐集飛魚族群量與飛魚卵捕捉量之間的關聯性資料,因為「現在最迫切的是要取得較正確的科學數據以建立資源管理模式」。

針對飛魚卵產業是否明確導致飛魚產量減少的問題,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張水鍇教授也指出,由於飛魚的分布與環境因子有顯著相關性,異常產量的幅度與聖嬰現象的強度似乎有正相關:1997年聖嬰現象較強,2004年較弱,飛魚產量也呈相同關係。

因此飛魚產量的變動,除了和漁捕壓力有關外,也可能受到環境變動的顯著影響;不過,目前我國在飛魚時空分布資料的蒐集及與環境因子相關性研究上還相當缺乏,所以無法有比較明確的結論。

飛魚以浮游生物為主食,有時也吃小魚,牠們是海洋食物鏈裡的低階物種,是鬼頭刀、鮪魚及部份鯨豚的食物。當我們在享用口感Q彈、咬下去「卡滋卡滋」還會「爆漿」的一顆顆飛魚卵時,也應該思考:我們是不是吃掉了飛魚繁衍的機會?是否正在與海洋生物「搶食」而可能導致食物鏈斷層?人類身為食物鏈最高階掠食者,理論上什麼都可以吃,實際上是否需要什麼都吃?

所謂「經濟理性」,是在商言商、「真理性」或「作伙死」──大量採捕導致漁民和收購商都無利可圖、飛魚卵也沒有孵化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大家品嚐海鮮冰淇淋、飛魚卵香腸、淋上飛魚卵醬的果凍等另類海產加工食品時,我們只是用味覺去讚賞食品的創意且想要一吃再吃、還是會因此產生更多友善海洋的思考──

例如:透過創意食品提高海產附加價值及原料產值,以提高漁民收入進而減少捕捉量,讓海洋生物有休養生息的機會;或者,因此了解海洋原本可以提供這麼多樣的生物資源,卻可能被人類利用消耗完,從而懂得珍惜海洋資源……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貧窮的溫度裡,踏實漂流 之2

這種居遊經驗供予年輕的生命更廣大的學習場域,一種奇異的想像湧上來──它是一所無界限的學校,一種隱形的旅行教育,課程沒有一定的名稱,沒有必修也沒有選修,只要去實踐,一定能得到一些什麼。碩結束旅程要回家了…

前情提要:

近兩年前,碩因前一份紀錄後山的電視台工作,他探訪了半個花蓮。結束工作以後,他一個人騎車到東岸,單純地想要到花蓮大港口部落裡找間房子住上一段時間,卻在花蓮七星潭的雜貨店門前,看到一張租屋單子,沿193縣道穿越墓仔埔,右拐進北埔一條窄細的小巷裡,一間平房荒蕪地佇立在那裡等待….(閱讀「貧窮的溫度裡,踏實漂流(1)」請點選這裡)。

小孩與小海倉

隔年一月,碩接了一個港口部落的案子,到最初那個想去的地方任職專案助理,然則距離太遠也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在那裡待了幾個月後,夏天即將來臨,女友小綠也因緣際會到花蓮工作,碩搬回「193的4又2分之1」,專心為夏天的來臨作準備。

他再度回到身體勞動的狀態,重新整理一間破敗的倉庫,連鄰居的小孩也好奇地跑來一起玩,攪拌泥水,把臉和手都弄得髒髒的,卻笑得很開心。鋪上木製地板、鋸漂流木做床,貼上窗條與紗窗,窗外能見海。多出來的這個房間,他們叫它「小海倉」。

132.jpg

建小海倉

文二:鄰居小孩一起來 (2)

鄰居小孩一起來

文二:架黑網 (3)

架黑網

暑假還沒到來,「193的4又2分之1」的客人卻愈來愈多,人們喜歡在那裡體驗,另一種簡單樸素的日子。不少人樂於在天未亮就爬起看太平洋的日出,或者看漁場的漁工推船,然後去買魚,回家吃魚。

碩在家裡接應客人,小綠則在花蓮的有機農業小店「大王菜鋪子」工作。碩有時會同小綠一起去「大王菜鋪子」幫忙,包裝產品或者種田,人與土地的連結從那裡開始,種進心裡。

等待飛魚

這個春天,他們開始等待飛魚。找尋所有的線索,因為想實現在地生活的可能:遊客、七星潭、飛魚、漂流木、漁場、樹林間的月桃……他們覺得在這裡燻製飛魚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耳濡目染,碩憶起港口部落裡煙燻飛魚的方法,到隔壁的漁場買新鮮飛魚,處理過後進行燻製,然後到七星潭擺攤賣魚,連鄰近的阿美族阿姨都跑過來關心。他們愈來愈熟悉漁場,和漁場一起進行看天吃飯的日子。

之於漁獲量與天氣,之於環境與人,碩與小綠共同自製煙燻的飛魚乾,研究更久的保存方法與做真空包裝,醃製飛魚的工作加上背包旅舍,令兩人都十分忙碌,燻飛魚需長時間的等候,一不小心有什麼疏失,都可能讓魚乾失去美味。飛魚於是成了來往的旅人最常聊的話題。

碩也曾發起以工換宿活動,提供機會讓客人到七星潭擺攤幫忙賣飛魚,如此便可得免費一宿。曾有個愛畫畫的女生來換宿,她到七星潭賣飛魚,也賣自己手做的旅行小繪本。到「193的4又2分之1」後,她想再多畫一些什麼,卻什麼也沒畫。她說:「那裡有太多東西可以畫了,我根本來不及畫……」只能,在那邊靜靜地感受著,然後把它記起來。

文二:蓋飛魚灶(4)

蓋飛魚灶

文二:曬飛魚乾 (5)

曬飛魚乾

樸實生活並不容易,而今夏天即將結束,「193的4又2分之1」過了一個忙碌充實的暑假,碩卻覺得自己的旅行與生活的實驗,將近尾聲,他決定回家,在雲嘉平原上阿公留下的田裡種自然的田。

流浪是為了回家

「的確是繞了一圈,從新竹山區部落重建、馬祖當兵、花蓮海邊老榮民的房子,我總是去別人的家鄉,希望看見什麼,學到什麼,然後做什麼事情。」

「雖然現在住在這裡,我還是覺得自己在旅行。」碩當時這麼說。

而今「193的4又2分之1」將由朋友接手過冬,繼續眾多不一樣的旅行故事。碩即將結束他長達一年半的異地漂流,開始日復一日的農作生活。

他非常年輕,也很平凡,依照自己的信念,嘗試過許多謀生存的方法。涵蓋人與人、人與環境、機會與命運,旅行的最後是慢慢生活,小地方的長長日子。

他在人與人的交集裡看見人們所來處的影子,來自台灣各個縣市或是更遠如香港新加坡印尼,然後一起雕刻他們所認識的花蓮,在眾多來往的客人間閒聊,更多時候,學習和自己相處、和土地對話,於是有那些和土地鄉親的日子。

文二:處理魚 (6)

處理魚

這種居遊經驗供予年輕的生命更廣大的學習場域,一種奇異的想像湧上來──它是一所無界限的學校,一種隱形的旅行教育,課程沒有一定的名稱,沒有必修也沒有選修,只要去實踐,一定能得到一些什麼。

例如租屋與改造居所、例如開麵包車、例如在漁場工作、例如煙燻飛魚……這得到的什麼無法頒發畢業證書或令人有穩定優渥的收入,但由於對自己誠實,簡單生活裡所得到的,卻是所有人都正在追尋而遲遲未能找到的,踏實自在。

碩結束旅程要回家了,那個對土地承諾的夢想的芽才正要探出頭,未來是一場大冒險,更實際也更需要勇敢,在回家之後。

193的4又2分之1 http://coastline193.blogspot.com/

飛烏四烈士

飛魚是東海岸夏季裡重要的風景。三月在墾丁,四月到蘭嶼,接著這串藍色的火焰就在黑潮的推送下,徐徐地燒進了五月的花蓮。由船邊破水而出、凌空飛起的藍色身影,總是可以適時地安撫賞鯨遊客們因等待而蔓生的焦慮…

四月19日凌晨五點,幽微的紫色開始在雲層間隙亮起時,一群人陸續抵達花蓮港檢查哨。這樣的景象七天前也有過一次;可惜當時因為文件不齊海巡不肯放人,大家只能眼巴巴地望著漸亮的海面,最後無奈地解散。一周後,我們再度集結,期待著花蓮地區飛魚採樣計畫的首航。

飛魚是東海岸夏季裡重要的風景。三月在墾丁,四月到蘭嶼,接著這串藍色的火焰就在黑潮的推送下,徐徐地燒進了五月的花蓮。由船邊破水而出、凌空飛起的藍色身影,總是可以適時地安撫賞鯨遊客們因等待而蔓生的焦慮。此起彼落的驚呼聲中,依稀可以看出每隻飛魚之間的差異。

充當翅膀的胸鰭有各種配色:黑中泛藍的、黃底花斑的、光潔透明的;飛行的姿態也有高下之分:有些出水幾秒後就落回海裡,有些彷彿迎著風就能毫不費力地飛上數百公尺,有些則會在貼近海面時快速拍打尾鰭重新獲得動力,也在平靜的海面上留下兩串慢慢擴散重疊的圓形漣漪。

與飛魚接觸,當然還有其他更為輕鬆愜意的方法,像是用牙齒和舌頭。燻乾後的飛魚早已在各地演變出不同的作法與口味:有用天然陽光乾燥的、也有用帶著香氣的月桃梗燻製的,有單純吃原味的、也有用梅汁與酒釀來豐富層次的;飛魚卵香腸、飛魚卵剉冰也在近年來受到嘗鮮民眾的歡迎;將飛魚卵鹽漬後再出口至日本,更為本地漁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就像屏東的黑鮪魚與花蓮的曼波魚一樣,現在我們提起飛魚時,腦中浮現的不再是海面上倏忽遠去的藍色身影,而是飛魚乾在咀嚼間所釋放出的海洋氣息,或是大量卵粒在口腔內依次迸裂的奇妙口感。

980519-200905barachi-400.jpg
晶瑩的飛魚卵

飛魚群所衍生的龐大商機,自然引發了各地漁業團體間的利益衝突。達悟人認為屏東的動力漁船捉太兇,威脅到他們的傳統;南部業者也懷疑北部以大量草蓆誘集飛魚產卵的方式是種過度利用。

事實上,近兩年的飛魚卵產量也的確呈現了顯著的衰退,以飛魚為主食的鬼頭刀捕獲量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東部的賞鯨船從數年前開始,也越來越不容易與偽虎鯨相遇了。

這些現象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在大啖飛魚相關產品的同時,似乎沒有人能給出肯定的結論。

於是我們在陰鬱的天色下出海了。浪很大,一座座雨幕連接著灰色的雲塊與鉛色的海水。先後在五個地點分次下網後,總計採得斑鰭飛魚3尾,白鰭飛魚1尾。雖然數量不多,卻讓我終於有機會近距離欣賞牠們背上令人讚嘆的藍綠色澤,以及寬闊優雅的胸鰭腹鰭,其中掛在網上的白鰭飛魚在被拉上船時,還排出了一連串帶著黏絲的卵粒。

願牠們的犧牲能為飛魚生活史的描繪提供寶貴資訊,更希望在這個採樣計畫結束後,我們能找出更適當地利用飛魚資源的方式。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