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麻仔,尋黑金

夏季,走在彰化縣和美鎮與伸港鎮一帶,可以發現農田種植著這樣的作物,約一公尺高,開著白色的花朵,沒錯,這就是俗稱「黑金」的台灣芝麻。

筆者家中從事農產品加工,專門將芝麻及花生等油料作物加工製成油品,這次花了一點時間,走入農田記錄台灣芝麻的栽種、農人敲麻仔的過程、以及自家製油的過程,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台灣麻油的栽種與製油的過程。

芝麻的栽種

image

夏季,走在彰化縣和美鎮與伸港鎮一帶,可以發現農田種植著這樣的作物,約一公尺高,開著白色的花朵,沒錯,這就是俗稱「黑金」的台灣芝麻。

image

近看芝麻植株,你會發現上面長著不少的果莢,果莢裡頭包的是我們熟悉的芝麻。

image

芝麻是一種很怕水的作物,一有大雨,芝麻植株就很容易生病甚至死亡,而台灣又是一個多雨的國家,所以芝麻很不容易收成,加上種植的面積少,這就是為什麼台灣麻油會如此昂貴的原因。

敲麻仔

image

經過120天的生長,農人將成熟的芝麻植株收割,平躺或豎立在太陽底下曝曬,大約三天後,芝麻果莢呈現深咖啡色且裂開,這個時候就可以進行「敲麻仔」的工作了。

image

將收割的芝麻植株放置在陽光底下,隨時要注意天氣,下雨的時候要立刻蓋起來,否則一旦被雨水淋溼,芝麻就有可能會發芽,這對芝麻油的品質會有很大的影響。

image

經過三到四天的曝曬,芝麻的果莢會呈現深咖啡色,而且裂開,這個時候,就可以準備來「敲麻仔」了!

敲落的芝麻就散落在布的上面,等到量多再將芝麻掃集中,不是一次就可以完全敲完,大概還得敲個兩三次,果莢裡頭的芝麻才會完全掉出來。

image

散落在地面的芝麻集中後,再用篩子將其他雜質移除,得到粒粒分明的芝麻。

image

篩選過的芝麻再放置在陽光下曝曬個三、四天,讓芝麻的水分稍微散失,這樣比較容易保存,且不會有發芽的問題產生。最後,農人再將這些芝麻拿給油車間(製油工廠)加工製成香噴噴的台灣芝麻油。 (感謝伸港鄉老人會會長夫人協助拍攝)

“敲麻仔”影片位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GEZyOfehxXs&gl=TW

製作芝麻油

製作芝麻油可以分成五個步驟:

  1. 將芝麻炒熟。
  2. 將炒熟的芝麻碾碎。
  3. 蒸熟,目的是把油分逼出。
  4. 製模,一塊一塊圓餅狀,稱之為麻粕(花生則稱花生粕)。
  5. 將麻粕放置在機器上,機器加壓讓油分流出。

製作芝麻油的影片位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jd82FnBmTp0&feature=player_embedded

灣裡街上的麻油香

現今還能夠用500元買到一瓶MADE IN TAIWAN 麻油,真的需要感激一直在「養」我們的農民,雖然老農一直唸著「種」這個是連工錢的不夠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土地」。在此,謝謝他們提供我們這麼好的食物。

編按:本文為作者記錄胡麻從生產到製油的過程的系列文章,關於胡麻生產的過程,請閱讀「搶救黑金─胡麻」
────────────────────────────────────────────────────────────

在地人常言:善化有兩個味道,夏天酸酸的,冬天甜甜的。怎麼說夏天酸呢?早期善化地區粉間多(製作澱粉的工廠),只要一到製粉階段,到處都會聞到澱粉製作時所發酵的酸味。冬天甜又是什麼因素呢?冬天是製糖的好季節,善化糖廠一開工,甜甜的糖味道會隨著高聳的煙囪飄散到整個市區。

但隨著粉間行業逐漸凋零下,酸酸的味道似乎已經遠離,但在農曆潤五月的時節來到灣裡街(善化的舊稱呼)卻聞到街道飄來陣陣濃郁的麻油香,聞香而至拜訪這間傳統的麻油車(間),一探榨麻油的傳統產業。

980731-oilhuma-001-360.jpg

這家位在善化鎮中山路上的麻油間,小小的空間擺放著多種榨麻油的機器,麻油間裏看到的黑色的胡麻、黑色的人影、黑色的空間,第一眼讓我瞧見便是「黑」。

走入麻油車間內便可瞧見三位忙碌的勞動者,一位擔任炒胡麻及碾碎,一位擔任蒸煮以及整型入模,另一位則擔任壓榨的重責大任,小小的一間麻油間一天可以生產18斗(216斤)的胡麻量。

980731-oilhuma-002-360.jpg

剛剛炒好的胡麻

壓榨麻油總需經過五道步驟,這幾道步驟時間約需要5小時左右。

第一步驟:炒胡麻。首先將胡麻以高溫烘炒,約略40分鐘左右的高溫烘炒後,將烘炒好的胡麻取出立即攤平於地面上,用風扇吹風快速冷卻。如果不即時冷卻胡麻,胡麻會因累積過高溫度持續加熱而燒焦,麻油的品質和香味就大打折扣。看似簡單的炒胡麻,但技術卻一點都不馬虎,因為炒胡麻的溫度若不夠炸油則不香,炒太熟麻油則會變苦。

980731-oilhuma-003-360.jpg

第二步驟:輾碎。將已冷卻的胡麻以10斤的胡麻量裝入黑色袋子(10斤的量,作用是因為後續壓磨整型的一個份量),然後放入專門攪碎機器中輾碎,這樣的作用是希望增加榨胡麻油的效率和產量

980731-oilhuma-004-360.jpg

第三步驟:蒸煮。再將剛剛碾碎的胡麻粉放入在爐內蒸煮,蒸煮目的在以蒸氣將胡麻內所含的油量逼出來。

980731-oilhuma-005-360.jpg

第四步驟:整型入模。剛蒸好的熱騰騰胡麻粉倒入一個約30公分直徑的圓形模型中,透過機器的力量加壓成圓形的餅狀,已經完成的胡麻粉餅會先用塑膠袋蓋住,以免胡麻粉餅的溫度外洩,因為胡麻粉餅可是等一下壓榨胡麻油非常重要寶貝呢。

980731-oilhuma-006-360.jpg

到了這最後一個重要步驟–壓榨,將剛剛製好的胡麻粉餅排列到榨油機器中,利用機具擠壓的力量將胡麻粉餅中的油份逼出,所壓榨出呈現麥芽糖顏色的麻油即為道道地地正港純台製胡麻油。

就到這一刻才是老天爺賞飯吃公布答案時刻!怎麼說呢?

農民收成的胡麻量不等於榨麻油的量喔。因為胡麻的品質會影響胡麻油榨出的油量,例如:甲農民種植5分地收成400斤(台斤)的胡麻,乙農民種植4分地也是收成400斤(台斤)的胡麻,他們將全部的胡麻都拿去榨油。一斗胡麻能榨出多少量的麻油其實是沒有標準,有12斗榨出5斤油,有12斗榨出7或8斤油的,所以甲乙兩位農民所得到的胡麻數量雖是一樣,但收成是以榨出麻油的數量才是最終的成績單。

今年胡麻產量少價格稍許上揚,一斤麻油售價約在400-500元左右。其實如果不是去記錄這一家胡麻油間,我還一直以為我所吃到的是正港台灣胡麻所榨的胡麻油呢﹗

現今還能夠用500元買到一瓶MADE IN TAIWAN 麻油,真的需要感激一直在「養」我們的農民,雖然老農一直唸著「種」這個是連工錢的不夠的,但是他們依然沒有放棄「土地」。在此,謝謝他們提供我們這麼好的食物。期待多年之後讓人感到幸福的在地麻油香依舊飄散於灣裡街在空氣中…。

行家報報:

一般我們在市面買的大都進口胡麻榨的胡麻油,其實也都是胡麻油,只是這個胡麻油是不是台灣生產製作的胡麻油而已。在地熟識的行家大都會到這種麻油間來買麻油。如果是這榨胡麻油期間到麻油間,想買到真真正正在地產的胡麻油,可以跟在門口等候榨胡麻油的農民詢問,情商他們將現榨好的胡麻油「撥」(賣)你,因為只有他們才是擁有「純」MADE IN TAIWAN麻油,懂嗎?

當然除了買胡麻油之外,有種植有機農作的農民或是園藝栽培業者也可以來此購買1個30元壓榨後的胡麻粉餅回去當肥料喔。

搶救黑金–胡麻

當胡麻種植下去那一刻直到收成之時,我與胡麻都是接受同角度的陽光、喝著同一水庫的水,我跟胡麻在這裡一起過生活,似乎只有冬天吃著熱呼呼的麻油雞才驚覺似乎相識,對於胡麻的認識與瞭解可真是全然不知呢﹗

編按:本文為作者記錄胡麻從生產到製油的過程系列文章,關於胡麻製油過程,請閱讀「灣裡街上的麻油香」
────────────────────────────────────────────────────────────

胡麻(Sesamum indicum L.)屬胡麻科胡麻屬,原產於非洲及印度,為一年生草本作物,又名芝麻、油麻、烏麻及麻仔等等。

980731-huma-001-360.jpg

胡麻種植以春、秋作為主。春作以2月下旬到3月下旬,秋作以8月下旬到9月中旬,撥種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作畦栽培方式播種,也有的以撒種子方式。至於種子的來源,假設今年有收成胡麻一般農友都會留下一部分胡麻以作為隔年栽種的種子,胡麻種子也就會一代一代的被傳下來。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網頁資料指出:民國50年胡麻的種植面積曾高達8,845公頃(產量約4,501公噸),民國88年種植面積為838公頃(產量約為458公噸)之後便逐年漸少。台灣胡麻每年消耗量約3萬多公噸,其中進口胡麻約佔98%,國產胡麻僅佔2%。又以台南縣種植最多。

980731-huma-002-360.jpg
在農曆潤五月的季節裡,台南縣境內多處都可看到這般農田景象,一束束的胡麻相依偎的站立田間。

怎麼說要搶救黑金–胡麻呢?

胡麻因為不是高經濟作物,而且都是休耕時期才會種植。目前胡麻並沒有用機械採收,從採收至脫粒全部皆需人工,雖然種植胡麻是相當費時費工的農作,但這些種植的農友們依然沒放棄這項幾乎沒有利潤的黑金-胡麻。

種植一分地約可收成200斤胡麻,但也有收成不到100斤,據說胡麻已經「失收」兩年(收成不好),所以今年價格稍許上揚。一斤胡麻約在150-160之間(進口泰國或越南的胡麻一斤大約60元左右)。雖收成效益不佳但種植的農民卻仍豁達的說:種下去能夠收成多少,那是天公伯決定的﹗

980731-huma-003-360.jpg
綁胡麻的竹片

當胡麻成熟到可以收割的時候,農民會到菜市場或竹子店購買竹子剖切而成的竹片條(一束大約35元。),這也是綁胡麻必備的用具。首先將割下來的胡麻用竹片條捆成一束一束,約略6小束再捆立成一大束然後站立於田間,讓炙熱的陽光慢慢曬乾果莢。

980731-huma-004-360.jpg

雖然35度的超高溫太陽「毒」的讓人受不了,但一顆顆小不拉嘰的胡麻卻超享受這豔陽的照射全身上下乾燥的迫不及待想脫殼而出。曬了10天的胡麻已經「乾」(乾燥)了,邀夥左鄰右舍親朋好友一起來「鬥卡手」「共麻阿」(台語)。

「共麻阿」(台語)首先要在農地鋪上帆布,用棍子在曬乾的胡麻蒴果上下敲打,讓已經乾燥的胡麻掉下來。因為還有部分的胡麻尚未乾燥,敲打完的胡麻會再豎立田間3-4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的「共麻阿」(台語)。

980731-huma-005-360.jpg

被敲打的胡麻會連同胡麻葉子等雜質一並掉下,這個時候需要有一組人將胡麻進行簡單的過篩去掉雜質。

過篩雜質時自然「風」是很要緊的角色,這時候如果有徐徐吹來「風」的幫忙,這道手續即可將雜質去掉得非常乾淨,如果當天完全沒自然「風」,在田間做完簡單的分離之後,農家主人就得帶回家用人工風力-電風扇幫忙「吹」掉雜質。大熱天採收這僅僅0.1公分大的胡麻真是費時費工,得來真是不易!

980731-huma-006-360.jpg

經過多日,第二遍的胡麻也已採收完成,老農夫婦將珍惜多年阿公所留下來的「竹篩」拿出來,在自家旁的空地進行最後的整理工作。看到這一幕,讓人驚覺這已是多年不見讓人熟悉的農村樣子!

當胡麻種植下去那一刻直到收成之時,我與胡麻都是接受同角度的陽光、喝著同一水庫的水,我跟胡麻在這裡一起過生活,似乎只有冬天吃著熱呼呼的麻油雞才驚覺似乎相識,對於胡麻的認識與瞭解可真是全然不知呢﹗

這應該是我們對於食品知道的多;對於食物(食材)瞭解太少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