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來潛力—黑潮發電

洋流發電是應用海洋能源發電的其中一種方式。當北赤道洋流碰到菲律賓陸地後轉向朝北,以每秒約一公尺的速度流經台灣東部外海,這一股寬約100至800公里、深200至500公尺的洋流離岸約30公里,其穩定強勁的特色…..

980206-tide-360.jpg
製圖/ XD

牛年之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先邀請大家觀察一下上面這張圖示。

相信大多數人看見了一座自海底聳立而出的巨型建築,其兩側延伸出類似風扇的構造,似乎可以隨著海水的流動旋啊旋的。試著想像一下,這樣的工程設施假若矗立在花蓮、台東以及綠島外海,那類似風扇葉的渦輪,是不是有可能隨著終年無止息的黑潮洋流不間斷地旋轉,以產生大量的電力供給台灣島民使用?如果這幅想像的圖畫成真,那將會在社會、經濟能源,甚至對於整體環境,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是的,在宣導節能減碳以預防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的當下,世界各國都積極尋求替代性的能源和對環境較無污染的能量生產方式,例如太陽能、風能、水力動能,或是像巴西從發展生質酒精等著手。而台灣四面環海,尤其黑潮流經台灣東部,這股洋流的潛力讓許多學者和產業科技專家認為,台灣東部外海是發展洋流發電的絕佳場域。

洋流發電是應用海洋能源發電的其中一種方式。當北赤道洋流碰到菲律賓陸地後轉向朝北,以每秒約一公尺的速度流經台灣東部外海,這一股寬約100至800公里、深200至500公尺的洋流離岸約30公里,其穩定強勁的特色,讓台大等研究海洋動力的學者,預估其可帶來的能量,光是綠島一帶即可達1至3GW的發電量,規模相當於三座核能發電廠的能量。

圖中所繪的即是英國開發的SeaGen機組,利用洋流的推動力帶動渦輪,再將渦輪的動能轉化成為電能,經由海底纜線傳輸,供給陸地上使用。此一機組,據評估將於今年「能源國家型計畫」中有機會扮演重要角色。

但搜尋相關網路記錄和書面報導,對於其專業性相當自信的學者們,在探討黑潮發電可能帶來的經濟效應和國際形象的同時,發電工程對於環境生態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衝擊,則顯得不是那樣積極評估,而深入的討論也著墨不多。反倒是從網路論壇上看見新聞報導的民眾,對東部太平洋環境和生態的關切程度多過於學者官員們。

其中,由於台灣夏季時常面臨颱風侵襲,東部狹小的大陸棚地基變動性高,海底纜線的固定顯然十分困難,並且要如何固定渦輪於強勁洋流的衝擊下不至於毀壞,同時專業人才的缺乏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尤其,我們無法確切評估這樣浩大的海底工程,對於東部外海因為黑潮所帶來的豐富魚種與鯨豚生態,將會有多麼重大的影響。誰也不知道當許多這樣的海底工程開始矗立於花蓮綠島外海時,鯨豚悠遊在原本熟悉的海域中將會產生怎樣的反應?是離開去尋找新的棲息場域,還是慢慢熟悉它?甚或很有可能將有為數不少的鯨豚和魚種,會喪命在非自然的人工設施下?當然也有可能影響花東原本豐盛的漁獲量?這些皆是無法事先以科技程式計算便作得出評估的重要問題,實不容忽視。

無論是否有著能源開發的先天優勢,當我們積極尋求台灣本身可使用的替代性能源時,我們同時也要好好衡量著如何兼顧原先美好的自然環境。雖然國際經濟能源的短缺是迫在眉睫、急需解決之道的重要問題,但倘若欲求減碳卻因方法不當甚而破壞了天然環境,反倒是得不償失吧!

參考資料:

行政院國家委員會科普網站:http://0rz.tw/835lM

聯合新聞網新聞博覽會報導:http://0rz.tw/3e5nb

或搜尋「黑潮發電」,將有許多文章分享。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