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8日,那一夜,我在石板屋裡看電影。
屋外,雨聲淅哩;屋內,人聲靜謐。
唯有光影流轉,投射出一幕幕動人故事,伴著悠揚旋律。
想起大學時期,參加電影社的情景。
從北野武、小津安二郎,看到黑澤明;
也閱讀阿莫多瓦、文溫德斯,見識奇士勞斯基。
原來台灣之外好萊塢之外的世界,如此多元與美麗。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真的很有心,促成了排灣族界的創舉。
民族誌影展走出繁華都市,進入偏遠的部落。
若大的白棉布掛牆,配上一組音響、DVD player與投影機,
這般播放設備已算是超奢華的等級。
與會人數雖然不能與大戲院相比,但也不至於冷清。
從他們相互談話中推斷,應該是投入其他社區的社區營造者、
第一線的社福人員,以及原住民相關議題研究生。
其中漢人居多,原住民很少,可惜部落族人觀影未成風氣。
第一部播放的是《細細腳步大路行》,
導演古少騏呈現客家籍攝影師葉裁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
他在國外原有大好前程,但為心裡日益高漲的鄉土意識而放棄,
只想回鄉記錄人文風土,為快速消逝的客家遺產盡點力。
但在鄉下,攝影不足以糊口,於是到處當小工,賺錢買膠卷,
即使遭逢車禍骨折厄運,也咬牙撐了過去。
看著一張張攝影佳作,旁人可能以為遇到決定性的瞬間只是僥倖,
殊不知那是事前勘了數次景,趁著凌晨夜色,騎了好幾里路,
等了多少孤獨時刻,才捕捉到恰如其分的美。
現在熬出頭成為鄉土攝影大師,
數十年來所累積的影像彌足珍貴,足以編成新竹客家人的近代史。
葉攝影師的樸實習慣也令人印象深刻,
骨董級相機的背帶早已斷了,不知去向,僅以紅棉線湊合繫著,
不需高級防水防震相機背包保護,塑膠袋套著,足以遮風避雨。
這無疑是一種當頭棒喝,今人盲目砸錢追求相機配備等級,
不提升自身涵養以捕捉靈光,又有何用啊!
第二部電影《走過千年》是較為嚴肅的主題,
(如果有人願意用寶萊塢形式包裝原住民議題,應該會好看的多吧!)
影展簡介如是說明:
「漢人影片團隊到新竹縣山上拍攝泰雅族部落的遷徙影片;一個原住民的影像工作者,則紀錄漢人在山上拍片的過程,如何與泰雅族溝通合作,及其中發生的衝突。」
或許是因為導演的仁厚宅心(還是不想得罪出資者?),並沒有將衝突癥結點明。
雖然觀者大概知道事情始末,但轉折處的隔靴搔癢令人意猶未盡。
映後座談時,比令亞布導演應觀眾要求說出幕後秘辛,
導演說學逗唱表情與語調生動,讓大家呵呵大笑又沈思低吟,
兩造的「衝突」還真是不能說的祕密!
夜間近十點,原以為是圓滿的散幕結局,
誰料匆忙離開時,遺落了東西。
唉~往昔灰姑娘掉了玻璃鞋,我卻粗心落了皮夾克。
依我與平和部落的緣分來看,勢必再譜下一曲。
———————————————————————————
相關連結(網友的觀影心得) :
過境泰雅部落 –《走過千年》
———————————————————————————
延伸閱讀(兩位導演的部落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