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論壇】台灣莫拉克重建觀察0730

來自日本,七十餘歲的垂 水英司 先生,帶著日本及台灣九二一重建經驗,風塵僕僕地走入莫拉克風災的高雄縣災區,專注研究災後重建相關議題。當特定區域的劃定、大愛園區的永久屋等重建作法,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關注…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第175場公共論壇

講   題:台灣莫拉克重建觀察

主 講 人:垂水英司(日本兵庫縣建築師會會長)

翻 譯 者:阮亞純 (屏科大農企碩士,日本青山學院女子短大畢)

與 談 人:吳麗雪(高雄縣政府社會處處長)

日      期:99年7月30日(五)下午14:00-16:30

地      點:旗山生活文化園區北棟教室


莫拉克
為台灣帶來史無前例的災難,也帶來史無前例的重建挑戰。

來自日本,七十餘歲的垂 水英司 先生,帶著日本及台灣九二一重建經驗,風塵僕僕地走入莫拉克風災的高雄縣災區,專注研究災後重建相關議題。當特定區域的劃定、大愛園區的永久屋等重建作法,引起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關注時時,來自日本的重建專家垂水英司先生如何看待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或許當我們已逐漸熟悉於現有的重建策略時,是否透過日本專業友人的觀點與交流,讓我們對重建工作有新的思維,讓防災工作更有效率來安定民眾的心!

垂水英司簡介 :

日本京都大學畢業,日本國家註冊一級建築師。

現任日本兵庫縣(包括神戶市在內的29個市、8個郡12個鄉鎮)建築師會(HYOGO ASSOCIATION OF ARCHI TECTS & BUILDING ENGINEERS)會長。

歷任神戶市住宅局局長、神戶市住宅供給公社副理事長、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研究會代表。長期在神戶市政府部門主管住宅、城市規劃與環境整治工作。

阪神大地震後,臨危受命擔任市住宅局局長,主持神戶市全部的災區和街區的住宅重建工作。

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後與室崎 益輝 教授等防災專家受邀來台協助災後重建至今。去年莫拉克災後也多次南來高雄縣災區進行探訪,深入到桃源勤和、茂林萬山等部落,也進入杉林大愛園區、杉林紅會組合屋與災民探討災後重建相關問題,進行專案研究。

一切都從資源調查開始(1)以桃米社區為例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社區在完成資源調查以後,幾乎都對自己的社區有了一百八十度大改觀,許多人恍然大悟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周遭就有許多寶貝,有些是過往沒有發現,有些則是長期視而不見。桃米社區就是典型的案例。

人類社會在遊牧時代,一直是逐水草而居,哪裡有豐美的泉水與草地,就是人類聚居的地方,並隨著四時變化,不斷移動;進入農業時代,人類終於可以擺脫奔波勞苦的命運,只要找到水源充足,土壤肥美的區域,就可定居下來,進而生存及繁衍後代。

工業革命後,人類逐漸突破外在環境對於生活條件之高度主宰,只要有工廠、有工作機會,人們就可以透過貨幣,餵飽自己,並追求更舒適及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再,在全球化之情境下,企業為求生存,開始在全球各地移動,透過便捷的交通、快速的資訊網絡,乃至於全球連動的金融系統,降低了地理區域與自然環境之侷限及作用,當企業大規模出走或移動,引發的效益,卻是大規模的失業與社會問題。

當然,不該因為如此,就作繭自縛、劃地自限,乃至牽制企業追求更高的利潤與報酬,甚或降地企業競爭力,影響永續經營的可能性;但是,開啟一個與全球化反其道而行,進而與自然與人文環境高度相關的嶄新產業型態,卻也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一般稱之為「全球在地化」的趨勢及效應。

顧名思義,「全球在地化」並非反對全球化,而是希望運用豐富性之在地特色,讓產業發展與地方資源重新鏈結在一起,假以時日,甚至可以運用上述全球化之優勢與契機,邀請全球人類一同來體驗與感受諸此嶄新型態之產業價值與獨特魅力。

調查地方資源及特色

要開啟這樣的機會與可能性,首先就要瞭解「地方」究竟擁有哪些資源及特色?

好像只有更高的大樓、更寬的馬路、更快的車輛、更多的金錢等,才是人人所追求及嚮往的目標與未來,不容忽視的是,諸此歷程也讓人逐漸遺忘花草的芬芳、土地的柔軟、空氣的清爽、人情的親切等等重要性之意義與價值。

若要迎接「後全球化」的嶄新時代,重建對於地域環境的理解與認同,將是諸此嶄新願景之基礎與起點。

在未從事資源調查以前,許多居民都認為自己的社區是再平凡也不過了,甚至認為自己的社區什麼也沒有,究竟有什麼好調查的?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社區在完成資源調查以後,幾乎都對自己的社區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觀,許多人恍然大悟的發現,原來自己的生活周遭就有許多寶貝,有些是過往沒有發現,有些則是長期視而不見。

以桃米社區為例

以目前推動生態旅遊饒富盛名之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921大地震前,原本近期作為當地重要經濟作物之麻竹筍,已經逐漸沒落,加上地震造成造成桃米里369戶中,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高達62%的受災率[1],更加重創桃米社區的未來及發展。

可是,天無絕人之路,當時桃米里黃金俊里長尋求長期關注社區營造議題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進駐協助,並導入許多專業資源與重建經費,其中,很重要的關鍵是,媒合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帶領社區居民進行長期性之社區資源調查;

讓社區居民重新發現,原本在「城」、「鄉」發展的思維與架構下,被認為是貧乏及落後的桃米社區,卻有23種蛙類(佔全國29種蛙類之79%)、49種蜻蜓(佔全國143種蜻蜓之34%)、72種鳥類(佔全國450種鳥類之16%)[2],除此之外,植物及溼地資源也相當豐富,這與原本當地居民之自我認定,出現高度的落差。

這樣一個具有特色的大型戶外自然教室,如果無法將自然資源與當地居民最關心之就業及生計問題進行扣合與連結,恐怕仍然無法創造有效性之保育行動,進而提出鄉村發展之嶄新視野與格局。

是故在特生中心之持續協助下,開始辦理辛苦而紮實的導覽解說人員培訓工作,一開始許多地方父老看著自己的子弟們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學習,也不禁狐疑的嘟囊:「每天都去看青蛙,青蛙可以餵飽肚子嗎?」

靠著契而不捨的努力與堅持,許多人通過嚴格的考驗,取得由特生中心認證之蛙類、蜻蜓、鳥類等不同生態物種的解說員資格,也為後續桃米生態村之推動及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光靠解說,並無法挑起桃米重建工作的重責大任,在政府部門及專業團體的協助下,桃米社區著手營造自然及人工溼地,另由在地居民施作之蜻蜓、青蛙等大型戶外雕塑,以及許多饒富巧思的遊憩設施,也提升桃米社區之生態資源的接受度與普及性。

990526-sjopoejzyuan1-450.jpg1-2
草湳濕地是桃米社區最大之天然溼地(約4公頃),也是最早營造的自然環境之一

1-31-4
茅埔坑溼地之營造過程,導入生態工法理念,提供適合生態旅遊與教育學習的新場域。

除此之外,因為夜間生態觀察等需求,也帶動桃米社區出現許多大小各異,且深具創意及特色的民宿及餐廳,並成為當地居民持續投入生態資源調查與解說技巧學習之重要動力及誘因。

1-51-6

1-71-8

以傳統三合院打造之紅瓦厝民宿處處充滿創意巧思,並透過家戶型生態池,營造更多生態物種之棲息環境。

1-91-10

小結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桃米社區的成功亦非一蹴可及,過程當中更是風風雨雨,跌跌撞撞。

也因此,當我們羨慕桃米社區所打造之生態產業奇蹟的同時,更要了解,紮實的社區資源調查,完整的解說培訓工作,嚴格的解說員認證機制,才是桃米社區能有今日成績的重要基礎,這對許多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雄心壯志的社區而言,絕對是必須深切理解與省思的重要課題。

備註

[1] 資料來源:http://www.taomi.org.tw/05_1.php?ed_id=14

[2] 資料來源:http://www.taomi.org.tw/03_1.php?ed_type=3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紀錄片】大安溪雙崎─部落之音放映0924

《部落之音》紀錄了大安溪畔的雙崎部落,由於部落全毀,族人們希望能共同打造全新的伊甸園;然而,在資源和時間的拖磨下,按捺已久的情緒突然一下子爆發,擔任意見領袖的知識份子也產生了摩擦,赤裸人性與各種價值觀不斷地衝突。這所謂部落之音,究竟是什麼樣的真實聲音?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全景傳播基金會進駐災區,用四年多的時間,記錄災後重建的各種面貌點滴,完成一系列珍貴紀錄片。

《部落之音》紀錄了大安溪畔的雙崎部落,由於部落全毀,族人們希望能共同打造全新的伊甸園;然而,在資源和時間的拖磨下,按捺已久的情緒突然一下子爆發,擔任意見領袖的知識份子也產生了摩擦,赤裸人性與各種價值觀不斷地衝突。這所謂部落之音,究竟是什麼樣的真實聲音?

李中旺導演這麼說:「在想片名時,我第一個想法,叫做『這就是台灣』,宣傳時畫一個很大的台灣地圖,讓大家知道這部紀錄片反映的就是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確實,在八八風災剛過的現在,回顧這些紀錄片,也將幫助我們理解接下所須面對的漫長重建路途。

時間:9/24(四)‧7:00pm~10:00 pm
放映影片:《部落之音》‧136分鐘

與談人:李中旺(本片導演)、 林木材(影評人)‧影片播畢後進行座談
放映地點:倉庫藝文空間‧北市八德路一段34號3樓 (忠孝東路與八德路交叉口,一樓為彩虹3C資訊廣場)

交通資訊與地圖請看此: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6645872
電話:(02)2396-9092

費用:現場購票150元,電話與網路預約報名100元,一次購買12張票1000元。
Email:taipeistock@gmail.com
BLOG: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
欲報名者也可於此篇文章後留言報名,註明姓名、email(先前若報名過可免留e-mail)、人數,謝謝!

延伸閱讀:
《部落之音》:向失敗的努力者致敬 文/陳豐偉
http://eroach.typepad.com/yuli/2004/12/post_57.html
紀錄片的瑰寶│李中旺的《部落之音》 文/黃小黛
http://www.islife.info/archives/000391.html

新生一號出口影展也有facebook唷!
http://www.facebook.com/pages/34da82e4/128758466951
【徵件消息】「新生一號出口影展」持續歡迎紀錄片作品投件
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6807437
2009末‧「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放映與座談場次一覽表(9/24~12/17)
http://www.wretch.cc/blog/newlife001/7652192

921與88災後重建工作者的交流

來自鹿谷清水溝工作站的尚書也跟他們分享了許多經驗,包括NGO組織與政府資源的關係,社區工作的意義與實務上的重點等等,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工作人員都可以快速地進入狀況與對話,從這些現象令人明顯感受到…

編按:

9/8~10三天,具有921災後重建工作經驗的清水溝工作站成員來到高雄災區,在旗美社大安排下前往六龜,與當地的重建團隊分享與交流工作經驗。以下是隨同交流的社運工作者姚光祖做的紀錄。

六龜重建關懷協會籌備處與清水溝工作站交流記事

9月8、9、10三天,我們來到六龜鄉關心88水災後的狀況,透過旗美社大的關係,接上了陶藝家李懷錦先生,他是當地重建工作團隊的主力幹部,李老師原來住在烏來,但由於不喜歡台北都市的感覺,就決定來到鄉下生活,88水災是他家第三次受到土石流的侵襲(https://www.dfun.tw/?p=8908)。

但李老師只說:「上天還留著我,就是要我在多做點事情。」李老師的豁達的人生信念讓人印象深刻,特別是李老師以一個外來移民者的角色,大可以在災後遠走他鄉,但他對六龜的認同與疼惜,讓人動容。

980921liouguedsc01323-360.jpg
災後攝於六龜志工中心(目前正轉型為六龜重建與關懷協會)。圖左是六龜重建與關懷協會籌備處的李懷錦老師、圖右是災後四處於災區奔走紀錄、運輸物資的陳志賢,還有更多熱情可愛的志工媽媽們在後面辛勤工作。

同行的三個人之中,我算是對社區工作最不熟悉的一個,黃士廷在八月中旬與台大大新社其它伙伴到災區做了一個星期訪調,冷尚書則是從921地震之後與其它成員於成立清水溝重建工作站(http://www.lukutea.com.tw/luku2/),至今留在南投鹿谷從事社區工作。

我們到的時間是9/8下午,慈濟正在六龜高中進行一場重建說明會,許多參與者出來後都跑去跟李老師反應,慈濟的想法「太過一廂情願,沒有考量到其他問題。」例如有位在地背景的學者表示,貿然的把不同族群的災民全都放在一起,將來必定會造成衝突。

接下來李老師就帶我們到了他們在六龜鄉的辦公室,88水災後的兩個星期,是救災和安置工作最混亂的時刻,而在救災工作結束後,整個團隊也開始思考轉型,於是現在正著手進行組織協會,準備為重建工作貢獻心力,在李老師工作團隊的辦公室中常可以聽到許多笑聲,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相互討論與分工。

來自鹿谷清水溝工作站的尚書也跟他們分享了許多經驗,包括NGO組織與政府資源的關係,社區工作的意義與實務上的重點等等,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工作人員都可以快速地進入狀況與對話,從這些現象就能令人明顯感受到,這是個組織學習力與成長快速的重建團隊。

DSC01164
來自南投鹿谷清水溝工作站的冷尚書,正在為六龜志工中心的人分享921以來的災後重建到社區產業發展工作經驗。

吃完晚飯後,有位劉老師邀請我們去「帳棚」住一晚,到達目的地才知道不是災民居住的帳棚,而是劉老師在當地開的民宿,那是個環境非常清幽的地方,旁邊就是荖濃溪,在這次水災中民宿離河床十幾公尺的地完全被沖刷掉。

劉太太說,現在的河床已經堆了比原來多兩層樓高的淤泥,水災那幾天,他們常看到河對岸有許多災民拼命想走出山區,有的民眾是因為完全沒有對外聯絡的管道,想要求個心安,更有人是因為害怕無法上班而失去工作,只好拼死命走出去,終於走到街上看到人時,腳都已經抽筋了,還拼命的請求別人騎機車載他去工作地點。

_CSG0022
前往新發的路途上,怪手臨時搶通的便道,這樣的便道下雨之時便會坍方,因而隨時要有怪手在旁待命。

相比一路上殘破頹圮的景象,劉老師的民宿讓人感覺安全與放鬆,為了支持李老師能夠進行社區重建的工作,劉老師讓他們全家住在民宿中,李老師面對災難時坦然面對的勇氣,以及這股溫暖的支持力量,讓我真正體認到「支持」的重要,以及「社區」工作的真正意涵。

第二天的晚上,我們拜訪旗美社大,與正揚與阿蘭妹討論看到的情形,並且期待社大能夠盡力協助六龜的社區團隊成形,在水災這樣劇烈的變遷與衝擊下,旗美社大擁有長期經營的地方人脈,以及從反水庫運動時期累積的運動經驗,也能夠回饋予災後重建團隊經驗、資源與組織的連結,而災後時刻也是民間力量最需要重新連結的時刻,在六龜,我們已經看到了萌芽的種子。

(作者為社運工作者,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秘書)

大安溪族人的921重建經驗分享

88水災的那個夜晚,面對南部災情,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急切的想要跳到現場幫忙救災,所有南部朋友也失聯。在家裡我不知所措的盯著電視新聞,電視不斷傳來的災情畫面時時觸動著十年前921的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

編按:

作者曾經是大安溪三叉坑部落的921受災族人,在很多朋友與至善基金會的協力陪伴下,投入重建工作至今,除推動「部落廚房」等工作,並與族人共同成立了「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現任理事長。

至善基金會在這些年累積了許多協力陪伴部落重建的經驗,莫拉克災後,基金會也打算在災區投入五年時間,扶持更多部落走向自主重建之路。

以下是作者前往南部災區探訪,分享重建經驗的心得,與所有關注921及莫拉克災後重建的朋友分享。

980919-33made2wun-300.jpg

第一趟災區之旅:在莫拉克災區想起921的感受

88水災的那個夜晚,面對南部災情,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急切的想要跳到現場幫忙救災,所有南部朋友也失聯。在家裡我不知所措的盯著電視新聞,電視不斷傳來的災情畫面時時觸動著十年前921的那個不堪回首的夜晚,整個晚上我的腦筋交雜著88與921許多災難影像。

曾經在921經歷了慘痛經驗,所以自己更能體會災民當時恐懼、無助又無奈的心情。現在88距今已三週了,走過三趟南部災區之後我當時急切救災的心情也已漸趨冷靜。

甲仙小林災民對政府的控訴

在我第一次進入甲仙災區時,滿目瘡痍的現場,讓人不敢置信這是我前一個月才來過的甲仙,當時買的兩盒芋頭冰在我的冰箱還沒吃完,現在甲仙竟成這副景象。

這趟甲仙災區之行又再一次見識了大自然無情的一面。車行過多處的土石流區,我們終於到達了甲仙鎮公所,軍警、記者、災民還有我們一起促擁的擠到記者會現場。

這一場記者會是小林村自救會所招開,會中並未見中央部會級官員參與,只見幾位地方級官員及民意代表,災民會中聲嘶力竭的控訴政府救災不力,這讓我想到我們三叉坑當時震後兩個月,為了催促政府協助蓋組合屋,族人們一起聲嘶力竭在所辦的那一場公聽會上。

旗山很像當年的東勢

走過甲仙之後我們繼續往災民收容中心旗山鎮,因為道路損害嚴重,運送物資車輛很多,沿路交管加上土石泥凝,雖然甲仙到旗山並不算遠,但是車子還是開了一個小時多的時間,這好像地震當時所有車輛都擠到我們豐原到東勢的那一條豐勢路上一樣,那才是真的一步一腳印。

因為88水災探視,我是第一次來到旗山鎮這個地方,但是原本陌生的地方,市區景像卻似乎回到地震時東勢鎮當時的景象,災民、軍警、志工還有一堆車輛全擠在 一個小小的鎮上。我們連絡上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阿部嗚,剛好在順玄宮收容中心正在舉行一場關於搭建組合屋的說明會。

會中有原民會處長參與,部分災民在會中表達意見,但是多數災民似乎並不了解說明會內容,但是眼神還是對這次說明會有些期待。晚上我們跟著阿部嗚到南方重建聯盟鳳山辦公室,我們聊了一下災區現況,感覺忙著救災的這些朋友似乎仍處在一種驚慌忙亂的階段,而自己所能做的似乎也只有陪伴以及搬搬物資而已,這趟我只來一天,但也熬到深夜。

第二趟災區之旅:分享經驗

和三叉坑921紀錄片工作者亮丰一起分享災民經驗

一個禮拜之後,我繼續災區之行,因為來過一次災區了,也算是建立起了個人的旗山前進中心,加上這次有盈豪帶領,行程較能確定,因為來到工作站實習生梁誠也是南部魯凱族人,剛好家住屏東,而實習也即將結束,這一趟我也順便送他回家,希望他可以在所剩的這幾天在災區幫忙整理家園。

在這裡我順便拜訪梁誠父親所屬的原住民文教協會,這個協會多數是由一群退休或現任的各部落老師組成,當時這個協會正忙著救災,瑪家鄉各部落其實就是由這個協會擔負主要救災工作如募款與物資運送,因為協會會員幾乎來自屏東各部落,將來這個協會可作為屏東災區的災情資訊中心。

晚上和三叉坑921紀錄片工作者亮丰一起到旗山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新辦公室做災民經驗分享,這一次分享會雖然急切感又急速加溫,但是我回到自己經驗裡頭同理災民感受,加上盈豪亮丰提醒我放慢了腳步,這次分享會主要焦點還是放在安慰與鼓勵災民以及當地工作人員上。

勤和村對越域引水的抗爭

第二天透過原策會的拔尚,我找到了教會系統的南布宗會的杜麗珠傳道,她是勤和村人,和她進行了一些訪談,勤和村屬桃源鄉,總共80戶,民國80年前已成發生過土石流,所以當地部落極力反對越域引水這個工程。從86年開始,杜麗珠傳道就不斷的帶領族人一起向水利署抗爭10幾年,杜傳道表示如果政府當時願意傾聽部落的心聲,或許88災難不會發生。

杜傳道說這個部落以老人小孩居多,留在部落的中壯年人士多數打零工與部分務農,部落並無當地組織,這個部落狀況有點像三叉坑部落,這點引起我的關注,我記下杜傳道與曾村長電話,如果我們在勤和可以發展工作,勤和村的杜傳道與村長可以是一個聯絡中心。

第三趟災區之旅:將過去的經驗和此刻聯繫起來

透過傾聽來陪伴

南部災區走了兩趟,個人所了解的災情資訊已有了初步的樣貌,也開始思索怎麼回到一個曾經是災民的經驗裡找到一個最恰當的工作方式,所以在第三趟災區的走訪,我一直是傾聴再傾聽災民朋友的心聲,歷劫之後的災區朋友是需要更多的傾吐機會的,就像我地震之後就變的很愛說話,透過說話來重新整理恐懼徬徨的複雜心情,這是初期階段很重要的陪伴方式。

所以在自己的經驗裡,協助災民,由內而外,由近而遠,由淺而深是需要更多的階段過程的。災區部落第一線的工作是需要更多經驗的參考,至善一群厲害的工作團隊是有經驗的團隊,願意長期培力部落工作者,現在又願意投入南部救災重建等工作,我與有榮焉。

這一次救災行動至善表現其實是各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們向來有自己工作方式與步調,低調也是至善向來的特色,救災不分彼此,能夠實質幫助災區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在收容中心的觀察

在第三趟的災區探訪中,更深入到大林教會的收容中心,裡面災民有來自那瑪夏鄉的民族村部落與桃源鄉的勤和部落,各收容中心因為救災指揮系統失靈,未能發揮整合功能,許多災民是經由教會系統自行收容,所以中心經常是由好幾個不同部落組成,這造成許多安置工作難以進行,我看到收容中心形成負責機構與不同部落界線分明的各聚一方的畫面,進出還得遵照一些規定。

之後我又到另一個永興教會收容中心,這個收容中心的災民主要是由桃源鄉梅蘭部落組成,我看到這裡的災民算是較幸運的一群了,因為梅蘭部落這次水災無人傷亡,雖然回家的交通斷了,但是族人情感上不致有太多的傷痛,因為同一部落一起在同一個收容中心,可以相互的支持與打氣,可以每天一起討論回家的路。

但是安置政策的一再改變,他們現在也正要開始面對被迫遷移至營區收容中心的命運,對於未知的將來,從與梅蘭村長的談話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不安,牧師今天就一直忙著和縣府官員交涉,表達部落不願意遷往營區的意願,希望他們可以如願的繼續留在這所生活較能適應的教會裡。

第二天早上因為馬劉要到燕巢的工兵營區對民族村居民做遷村說明會,這個遷村說明會在88水災重建條例通過之後,我認為也不具實質意義了,雖然我還是趕至現場,但是目的並不是要聽那些人扯西東,我主要還是想到這個營區進行我專業傾聽的工作,在民族村倩玲與民有德的引領下,我們在營區和許多族人聊了很多,

88與921我們相同的遭遇,恐懼、無助、無奈在很短的時間內連結了我們生死與共的共同經驗,我們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

(作者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 理事長 ,本文轉載自「八八水災資源網」)

980919-made2wun-400.jpg

至善基金會自921大地震後,隨即投入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的重建發展工作近10年的時間,成功輔導當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成立一在地協會去關懷在地的族人;民國95年艾利颱風肆虐,新竹尖石鄉災情慘重,更加開啟了至善在尖石的各項服務計畫。

「災難在哪裡,重生的力量就在哪裡。」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基金會以高高屏的原鄉重災區為主,複製在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以及新竹尖石重建發展的成功經驗,連結當地資源,用在地化的觀點切入,呼籲原鄉青年由熱血的青年志工投入部落工作,長期從事原鄉重建工作。

【至善基金會88水災原鄉永續重建計劃簡報檔下載

郵政劃撥:50054640  戶名:至善基金會

請註明: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畫用途

愛心專線:(02)2356-0118

八八水災 原鄉永續重建計劃 至善捐款授權書下載

此次風災也摧毀了至善原有的服務區域,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無毒蔬菜的農地,也影響了台中大安溪部落的甜柿採收,為了協助這兩部落的農作銷售,凡單筆捐款「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劃」3000元,我們即贈您5斤的無毒蔬菜;單筆捐款5000元以上者,則加贈,台中大安溪部落甜柿禮盒一盒。也歡迎大家小額捐款的支持。

災後工作者:我們要安置白皮書

政府應該要擬定「安置白皮書」,裡面清楚告知協助安置單位(不管是學校、公園管理處、廟宇、教會、還是其它機構)該注意的事項、如何建立社區關係、如何有效進行物資籌募、該怎麼樣盡快建立防疫網絡、甚至包括…

編按:

本文由旗美社大工作團隊將8/14-8/31期間,所有協助跑遍高雄縣市各安置所的所有工作伙伴以及記錄志工的資料所做的彙整,提供關於安置處理模式的觀察與建議,本文繼續增補,感謝社大工作者的心力付出。

──────────────────────────────────────────────────────────

第一階段安置的觀察總整理:關於安置

災後的臨時安置因擔心H1N1蔓延,高雄縣政府已將高雄縣轄區內的受災民眾集中於三處:「鳳山陸軍官校」、「大樹仁美營區」、以及「燕巢工兵學校」,並在 8/31前集體搬遷。

第一階段的安置中心共分散於27處,包括高雄縣旗山鎮(3)、內門鄉(4)、大樹鄉(1)、岡山鎮(1)、甲仙鄉(1)、大寮鄉 (1)、路竹鄉(1)、仁武鄉(2)、鳥松鄉(1)、鳳山市(1),外縣市包括高雄市(3)、屏東縣里港鄉(1)、台南縣玉井鄉(2)、歸仁鄉(1)以及台南市(2)。

我們除了部分透過訪查學員講師機會瞭解之外,亦請紀錄志工參與觀察了高雄縣市境內17處的安置中心,帶出一些實際第一線安置所人員的想法。以下是初步總結的幾項觀察:

(一)這次高雄縣的安置點多為宗教團體的集會地點(佛教寺院、一貫道道院、道教廟宇、基督教教會等),原宗教團體的運作機制大幅度地影響了在不同安置所安置的受災民眾,渡過不同類型的「收容生活」。

造成最大的影響是較多是出現在飲食與日常作息之中的不適應。但目前我們仍未得知為什麼這次安置地點都在宗教集會所,是否有特別的考量或優勢,這個部分應該可以跟921在活動中心、學校禮堂等安置情形,做比較細膩的比較。

(二)絕大多數的受災民眾與收容機構並沒有直接關係。但也有例外,像是桃源鄉建山村的建山教會與高雄市鹽埕教會因原本即為已有四十載「姊妹教會」的關係,因此在建山村居民被疏散下山之後,建山教會即積極地找尋建山教友,盡量讓大家都集中至鹽埕教會暫時安置。而作為姊妹教會,我們看到鹽埕這一邊也積極地提供了活動和課程,並鄰近的國立中山大學團契亦提供許多支援,在問題的討論與共識上較有效率。

(三)安置點本身的「自我意識」,很大程度地決定了被安置者對於「安置」的感受。例如根據記錄志工的觀察,路竹教會在成為安置點之後,教會本身就開始以「半年」來作為安置期進行規劃與募款,包括也已經順利募到了子母床50組,準備與收容居民「長期」共處。

「安置好準備穩定下來,現在馬上又要被扔出去,感覺很不好,」即將被遷往軍營的受訪者,這樣激動地表示。但受到疫情影響,也只好無奈表示,當大家聽到要被集中搬到軍營的消息之後,很多人就趕緊選擇出去看租屋廣告,這更加速了村民分散而居的情形,不利於居民的討論。

(四)安置點與社區之間存在某種緊張關係。例如有個教會有個大草坪,小朋友都很想出去玩,但似乎是基於某項管理規定,他們原則上是不准小朋友出安置所的,他們擔心小朋友出去安置所後會不安全。

又如某個教會地點是在住商合一社區的巷弄裡,成為安置點之後,牧師開始跟社區和教友募款,但因為受災戶的文化性與平地漢人之間的多元差異,因此在物資的使用與分配上也跟當地社區所認知的不同,有些教友單位覺得有幫忙到,但對於教會如何使用管理資源還是有點意見;而文化性的不同,例如喝酒嚼檳榔往往也被社區居民排斥與歧視。

(五)多數安置所在過去三週中多多少少都有民間團體設置聯合服務處,提供不同的社福服務。包括像是團康與課輔,志工也一波波地抵達。但仍然還是有少數安置所感覺沒有被照顧到,感覺媒體或資源都集中在幾個特定、少數「明星安置所」。

除了志工進駐之外,縣府單位也會安排很多活動,主要都是希望讓受災居民生活忙碌些,不會想到過去的事。而宗教團體本身也會提供很多活動,但是像是心理輔導因為牽涉技術性,大部分安置所並沒有常駐社工員的配置。

(六)「以工代賑」的本質遭到質疑。大部分「以工代賑」的申請者應該是認真的。不過,也有教會私下表示,這似乎只是換個方式「發錢」,名額給了特定幾個人,負責安置的教會其實沒有督導的能力,是否具體執行工作,就無法檢驗、也不敢多「管」。

但這就造成沒在名額內其它人的不滿。有牧師也表示,職訓局在安置所雖設有服務處,但有些進來的工作資訊、或那個方案對受災戶較好,並沒有說明得很清楚,收容災民往往不太能馬上理解,有些機會就不是「公平」分配,有管道知道訊息的,往往也都是很快可以得到像「以工代賑」機會的人。

(七)防疫漏洞造成臨時安置的壓力。疫情狀況受到安置所本身硬體條件影響甚大。在部分安置所因收容人數不多,較能維持某種程度的「生活感」。但大部分安置的災民都是集中、擁擠,洗浴間臨時設置,甚至正對寢房門口等,這些都是臨時安置在防疫與公共衛生上的漏洞,一有狀況很容易造成群聚感染,而這也是後來在8.31大規模遷出安置所前往軍營「集中收容」的主要原因。

因此,到底安置有沒有「密度」上限,安置所表示,原則上有,有些教會是後來因為其它教會「擠不下」了而變成第二批或第三批的安置中心,但往往到了「擠不下」時,其實都已經超過承載能力太多。

(八)安置中心以各自方式募集資金,各憑本事。安置所在本質上是「協助」縣府安置災民,但根據我們所知,原來各安置所都要各自張羅許多經費與資源,包括收容者的三餐飲食、水電支出、床鋪用品、課餘娛樂等。因此各收容安置所在收容災民之後,都會想辦法透過原宗教組織系統或獨立向外募款。

系統的不同募集的方式也不同,例如長老教會就婉拒個別募捐,捐款由教會統一管理分配,因此長老教會所屬的教會安置所,較不必由教會本身單打獨鬥去募款;但一些小型的安置所或教會在募款上就沒有明星安置所那樣容易,他們說必須靠自己在社區內找企業或店家募集物資,或建立某種程度的「認養」關係。

溫柔對待受災者:整理安置白皮書

十年前921的安置經驗是否有將之整理為一份「安置白皮書」?有位受訪的教會牧師就表示,當地球生態改變,災難可能變成常態的時代,

政府應該要擬定「安置白皮書」,裡面清楚告知協助安置單位(不管是學校、公園管理處、廟宇、教會、還是其它機構)該注意的事項、如何建立社區關係、如何有效進行物資籌募、該怎麼樣盡快建立防疫網絡、甚至包括希望要以多久的時間來規劃安置所需要的各種安排,提供大家在忙亂的同時,有一個扼要清晰的表單或方法妥善安排,這也是一種溫柔對待受災者的態度。

一位媽媽描述,大人集中到軍營,而學童又集中到特定的幾所學校復學,本來已經有一些小朋友將戶籍遷到安置所附近,準備好要開始入學了,卻又受政策影響只好把學籍遷入了又移出,「小孩『被抓走』了,我只好包包趕緊收一收跟著去。」

「關於安置,不能每次都要大家從頭學!」曾經有心為安置貢獻一份心力的牧師這樣大聲表達著。

980902-3761-360.jpg

一家大小雖可同住,但用大鐵櫃隔間,無論穩私或居住空間都有疑慮

(本文轉載自「農村是一所學校」部落格)

【原鄉】請協助優秀青年返鄉重建部落

至善基金會自921大地震後,隨即投入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的重建發展工作近10年的時間,成功輔導當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成立一在地協會去關懷在地的族人;民國95年艾利颱風肆虐,新竹尖石鄉災情慘重…

由於八八水災,災情頻傳,至善著眼於對於台灣土地以及原住民部落的關懷,宣布進行「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劃」,希望能夠有三千萬的經費,每人捐助5000元,讓至善與12位有想法與執行力的原鄉青年,長期投入原鄉部落五年的重建工作。

至善基金會自921大地震後,隨即投入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的重建發展工作近10年的時間,成功輔導當地泰雅族的原住民成立一在地協會去關懷在地的族人;民國95年艾利颱風肆虐,新竹尖石鄉災情慘重,更加開啟了至善在尖石的各項服務計畫。

「災難在哪裡,重生的力量就在哪裡。」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表示,基金會以高高屏的原鄉重災區為主,複製在台中大安溪沿線部落以及新竹尖石重建發展的成功經驗,連結當地資源,用在地化的觀點切入,呼籲原鄉青年由熱血的青年志工投入部落工作,長期從事原鄉重建工作。

許多自救會的原住民青年都向至善的社工員表示:「我們的家雖然流失了,但是尊嚴不能流失。」「災情往往在第一時間被披露後,當大家都在第一時間搶著救災,送錢、送物資的同時,卻忘記思考計劃的永續性,忘了傾聽在地的聲音融合部落的力量去發展服務。」

洪智杰說,災區的重建工作需要有策略有方法,更是需要有準備的,至善已經派六位社工員前往第一線,確認部落的需求並結合有志的原民青年,準備第二階段重建工作。

洪智杰指出,因為能夠貼近在地需求,原住民部落青年所思考的部落重建服務,常常是外來團隊想不到的面向,唯有融合雙方的力量去發展服務,才是重建工作成功的關鍵。

此次風災也摧毀了至善原有的服務區域,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無毒蔬菜的農地,也影響了台中大安溪部落的甜柿採收,為了協助這兩部落的農作銷售,凡單筆捐款「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劃」3000元,即贈送5斤的無毒蔬菜;單筆捐款5000元以上者,則加贈,台中大安溪部落甜柿禮盒一盒。

愛心專線:(02)2356-0118;周坤達 0928-127-385,網址:http://www.friendshipcit.org

980821-zhshanyuan-360.jpg
讓部落的青年返鄉協助重建,讓部落用自己的方式站起來!

【社區】921地震10週年系列研討會0921-23

值此10年之際,期望透過「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之辦理,邀請國內外參與震災工作之專家、學者、工作團隊與會,彼此分享經驗,從中獲得深思與啟發,並讓自地震以來所匯聚的光與熱,能成為後重建時期社區良性轉變的能量。

走過10年.前瞻未來–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

一、前言

10年前的921大地震,是臺灣人永難抹滅的創痛記憶。

地震10年來,社區重建普遍有基礎的成果,諸多社區從滿目瘡痍的家園中再度站起,重新看待隱藏在生活經驗中的地、景、人、文、產,並賦予豐厚的文化內涵及建構自我的認同;但是也有不少社區,遇到發展瓶頸的困境,無力再奮戰。在邁入後重建時代,在揮別地震的陰霾,重建區的社區能否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值得我們更加關注。

這10年的地震重建經驗,究竟帶給台灣社會什麼資產,人們又從中得到什麼教訓,可以成為後重建時代台灣社會再發展的養分?我們希望歷史的教訓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泯滅,人間的愛不會因震痛的遠離而消失,10年來台灣也累積彌足珍貴的重建經驗,更可與同遭地震重創的國家、地區分享交流。

值此10年之際,期望透過「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之辦理,邀請國內外參與震災工作之專家、學者、工作團隊與會,彼此分享經驗,從中獲得深思與啟發,並讓自地震以來所匯聚的光與熱,能成為後重建時期社區良性轉變的能量。

clip_image002

二、辦理單位

(一)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 承辦單位: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三) 協辦單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

展中心

三、活動內容

本次「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活動,我們以「走過10年.前瞻未來」為主題,將回顧震災社區重建10年來的階段性成果,並進而檢討與思考未來後重建時代社區營造之推動方向。

研討會主要以跨域合作、永續性、創新社區產業、社會福祉和政策分析做為此次研討會之議題面向,包括「心靈重建」、「生活重建」、「震災與社區重建機制」、「震災與復興基金」、「震災與山村重建」、「震災與文化轉機」等課題,邀請長期參與台灣921地震、日本阪神地震、中越地震和中國汶川地震社區重建工作之「NPO組織」、「社區工作者」、「專家學者」與會,進行對話與座談。

研討會議程規劃如下所示:

(一)活動時間︰中華民國98年9月21日至9月23日(共3天)

(二)活動地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院會議室」

(三)研討會議程:【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

第一天  9月21日  
12:00—12:20 【報到】主持人/發表人/學員
12:20—13:10 【午餐】便當
13:20—13:30 開幕式  文建會長官致詞
13:30—15:30 【震災與復興基金】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日本阪神.淡路大震災復興基金的運作與反思

發表人/青田良介〈 財團法人兵庫縣震災紀念21世紀研究機構學術交流中心事業科長〉

發表人/垂水英司(兵庫縣建築士會會長)

台灣921震災基金會的運作與反思

發表人/謝志誠(前921震災基金會執行長)

發表人/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15:30—15:45 休 息
15:45—18:00 【震災與心靈重建】

主持人/張英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菩提長青村

發表人/王子華

(南投縣長青老人服務協會總幹事)

空手道少年

發表人/黃泰吉(社團法人南投縣青少年空手道推展協會)

坂神高齡者支援網絡之運作

發表人/黑田裕子(坂神高齡者‧障害者支援網絡理事長)

18:00—19:30 晚 餐
19:30—21:00 【震災經驗交流】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翻譯人/陳亮全(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

在焦土中打造多元共生的理想

發表人/神田裕

(NPO鷹取社区中心理事長、天主教大阪総教区秘書長)

從紙教堂到新故鄉見學中心

發表人/顏新珠(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第二天 9月22日
09:00—10:20 【震災與社區重建機制】

921震災重建區社造中心之運作與省思

主持人/吳密察(前文建會副主委)

發表人/黃世輝(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廖俊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

10:20—10:30 休 息
10:30—12:30 【震災與文化轉機】

主持人/孫華翔(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發組總監)

仙鹿巷壹號布工房

發表人/馬麗芬(布工房負責人)

編織夢想

發表人/尤瑪達路(野桐工坊負責人)

留住心中的風景

發表人/水野雅男(NPO輪島土藏文化研究會、金沢大学教授)

12:30—13:30 午 餐
13:30—15:30 【震災與山村重建】

主持人/卲珮君(私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副教授)

土石流.咖啡情

發表人/林廷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學系副教授)

我的中寮經驗

發表人/羅時瑋(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中越地震山村重建的課題

發表人/澤田雅浩(長岡造形大学准教授)

15:30—15:45 休 息
15:45—18:00 【社區重建與NPO】

NPO在震後社區重建的角色與運作

主持人/江明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

發表人/小林郁雄(人與防災未來中心高級研究員)

發表人/張國遠(NGO備災中心秘書長)

發表人/郭虹(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發表人/廖嘉展(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發表人/張力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18:00—19:30 晚 餐
19:30—21:00 震災社區居民交流會
第三天 9月23日
09:00—10:20 【震災與生活重建】

主持人/曹行健(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中區職業訓練中心主任)

石崗社區媽媽美食

發表人/呂玉美(石岡傳統美食小舖理事長)

達觀部落共同廚房

發表人/黃盈豪(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秘書長)

小千谷・柏崎便當計畫

發表人/永松伸吾(人與防災未來中心研究副主幹)

10:20—10:30 休 息
10:30—12:30 震災社區重建工作論壇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12:30—13:30 午 餐
13:30—15:30 【震災與展望】

走過十年.前瞻未來—後重建時期台灣社區營造的未來與展望

主持人/文建會長官

與談人/陳錦煌(前行政院921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

與談人/喻肇青(私立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

與談人/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與談人/江大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與會成員

15:30– 賦 歸

三、招生對象及人數

預計招收人數80人,招生對象如下:

(一) 參與921震後重建工作之團體或個人,享有優先錄取權。

(二)參與社區營造或對社區營造議題有興趣之民眾。

(三)參與對象非具有前揭資格之學員,需進行審核與遴選。

四、住宿地點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生態村

五、活動費用

學員報名經錄取後,須於期限內(98年9月5日以前)繳交保證金及部分負擔共計1500元,費用內容說明如下:

(一)活動保證金500元:

1.為保障與會學員之權益,主辦單位事前將收取保證金500元。

2.凡全程參與之學員,此費用將於第三天研討會結束後全數歸還。

(二)三天食宿部分負擔1000元:

1.包含三天兩夜之2晚住宿及7餐(不含第一天早餐及第三天晚餐)。

2.全程參與三天研討會者,活動結束後,將贈送本會出版之精美書籍「地動的花蕊——台灣921地震社區重建的故事」上下兩冊(市價800元,絕對物超所值!)。

六、報名須知

(一)請於98年8月25日以前完成網路報名手續,不能全程參加者請勿報名。請將下列報名表填妥e-mail至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信箱:land@homeland.org.tw,或傳真049-2422018,請註明鄭坤全先生收。

(二)本會將在98年8月31日下午5點於本會網站公佈「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與會80人名單。

(本會網站:http://www.homeland.org.tw/homeland/index.php

(三)經確定錄取名單之學員,務必於98年9月5日以前繳交1500元活動費用(保證金+部分負擔)。

(四)繳費方式:

1. 郵政劃撥帳號:22322812

2. 戶名: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1)劃撥時請於劃撥單上註明參加「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姓名與聯絡方式

(2)劃撥後請將收據妥善保管,並請來信、來電告知已完成繳費程序

七、活動報名表【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報名表

姓 名

性別 □男 □女

生 日

民國 年 月 日

手 機

身分證字號

(登錄研習時數用)

所屬單位

職 稱

單位地址

電話

(O)

(H)

電子信箱

時數認證

□ 需要 □ 不需要

住 宿

提前一天抵達者,本會可代訂,學員須另行付費

工作坊期間本會統一訂房及付費。

□ 不需要,自行處理

餐 點

□ 葷食 □ 素食

相關經驗

曾參與「921震後重建工作」 □是 □否

曾參與「社區營造」相關活動 □是 □否

請簡述相關經驗之主題與內容(300字內)

八、研討會地點交通路線圖

image001 

九、承辦單位及聯絡窗口:

(一)承辦單位: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單位地址: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一段259號

電話:049-2422003

傳真:049-2422018

e-mail:land@homeland.org.tw

二)聯絡窗口:鄭坤全先生

電話:049-2422003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