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型農業在桃園- 伊莉莎白韓德森來訪

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有待結構性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編按:伊莉莎白韓德森為美國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的重要推手,在十一月應旗美社區大學、桃園縣政府城鄉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邀請,來台分享農業推廣知識。以下為在桃園縣分享記錄。

伊莉莎白參加新楊平社大座談
伊莉莎白女士。

「如何容許發展發生但又能保存農地?」

這是伊莉莎白看著窗外高速公路旁,工廠叢生,與農田混雜的景象時,所問的問題。

桃園因為眾多的工業發展,農田往往和工廠比鄰而居,農田有被工業汙染的可能。 而如何釐清農地跟工業用地之間的關係,似乎成了桃園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曾經在紐約州韋恩縣(Wayne County)農業部門作為規劃委員一員的伊莉莎白,曾與農夫、開發商、學者、政府官員,一起提出縣級的農業藍圖。她建議以成長管理的概念,去提出地方的農地保存計畫。

可是對於台灣來說,訴諸區位劃分的作法似乎有限的,即便政府劃分了工業區與農業區,仍然有許多農業污染的情形。因為以桃園為例,面臨的是小型工廠的私人排放,而不是大型工業區的違規,對於這點,政府的執法力量有限,即便是做出懲處,許多小工廠寧可付罰款,不願、或沒有能力做遷廠、排汙的改善。

這是台灣農地受汙染下所面臨的真實,一時無解,但是人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在一個汙染日增、快速成長的城市,尋找台地農業的面貌。

以龍崗社區為例,在屋頂種菜,用水耕的方式,給活動中心的老人吃。他們說,桃園曾是台灣重要的花卉產地,而 社區就是其中之一,也許未來可以靠種植花卉,重新為社區經濟找到一條出路? 目前社區也在嘗試綠屋頂、綠窗簾,各種綠美化的技術。

綠門簾立面 龍崗社區提供
龍崗社區的綠門簾(龍崗社區提供)。

而新楊平社區,則是透過社區學的平台,吸引了當地居民、甚至有遠從台北的學員來,參與者有健康飲食推動家、Peopeo公民記者、主婦聯盟成員、農業局退休官員,大家都在這裡,用種植展開生命的喜悅,一起分享收成。

在新屋社區,則是由有經驗的生態肥料經營者,帶領居民一起做埤塘的生態維護,並且用溫室栽培的方式,去種植多樣化的蔬菜。經過改良的土壤,鬆鬆的,不似一般台地土質的濕黏。一隻蟲爬出來,證實裡面真的沒有農藥,那溫室裡植物的欣欣向榮和生態繁盛,是無庸置疑的,他們在考量的是如何將這樣的溫室種植推廣,讓家家戶戶都可以自己生產有機蔬菜。

他們認為,只要農業能為家庭帶來萬把元收入,一定可以讓許多人樂於投入。

這些蔬菜,距離「有機認證」的標準,都有一段距離。一來是當地水質不佳(位於河流下游),無法通過檢測,同時認證費用高昂,小農負擔不起。

對此,伊莉莎白建議採用社區支持型農業,或是「參與式認證」的方式,即透過當地居民的親手參與農作,取得信任,自然會因此而購買。但是對於根本的水源汙染問題,仍有待於結構性的調整,去解決農業和工業之間的歷史之債。

在座談中,人們的意見終歸有幾點:

一、許多人對於社區支持型農業有興趣,期望政府釋出公有土地,做為示範點,引發私人參與。

­二、參與者多認為自己在起步階段,需要更多的知識和輔導,似乎有賴更多的書籍、影片、出版品、報導,去引發風潮和討論。也促成市場端的討論。伊莉莎白便推薦了幾本書籍與影片(像是「美食有限公司」Food Inc、「快餐帝國」Fast Food Nation),認為是引發美國農業改革的重要知識,而台灣當地,相信也有優秀的出版品,等待被整理。

三、在2012年,地球高峰會議即將展開,民間部門如何以生態社區的特色發展,擠身國際論壇,是大家所關注的。

儘管桃園要以農業作為經濟來源仍有一段距離,而且有機農業是否過於昂貴、消費者是否負擔的起,口味是否合適,許多的問題都還是未知數,但是在非經濟的因素上,農業的確扮演許多重要的角色–為了親近土地,社群活動的樂趣、為了身心的放鬆。

而對於籌畫這次活動的公部門人員來說,桃園外來人口非常的多,建設的速度很快,而公部門的管理、規劃系統無法趕上發展的速度,農業、種植,是一種方式,讓人們去探究自身的水文、土壤、食物從何而來,跟地方產生連結,從而自發性的產生環境的協調。

高油價時代下的社區協力農業1020

透過伊莉莎白的演說,讓我們一起領略CSA在歐美國家所產生的效應,更進一步刺激我們的想法和建立行動方案,讓CSA也發展出台灣獨有的運作模式,讓CSA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讓CSA重新連結我們與土地的關係。

【什麼是社區協力農業?】

「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的出發點很簡單:「認識你的農人,認識你的食物」。

「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的互相承諾=社區協力型農業和無限的契機」,在此定義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關係的本質,建立在彼此的承諾之上:農場餵養人們,人們支持農場,並共同分擔潛在的風險和獲益,這其實不是什麼特別新的概念,然而卻在現代工商業社會裡,人與土地的關係漸漸疏離、崩解,而遺忘了從前人們生活的樣貌。

「地產地消」在能源、糧食價格雙雙飆漲的今日格外重要,它可以減少運輸成本的浪費,並且讓消費者享用到順應天時的新鮮食材。CSA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網路,會員透過認股,購買當地農場的收成,不僅每週都能得到新鮮有機的農產品,也能保障農人在天災或歉收時的收入來源。

透過伊莉莎白的演說,讓我們一起領略CSA在歐美國家所產生的效應,更進一步刺激我們的想法和建立行動方案,讓CSA也發展出台灣獨有的運作模式,讓CSA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讓CSA重新連結我們與土地的關係。

【活動資訊】

時間:2010.10.20(三)晚上七點至九點半

地點:福安國小視聽教室(高雄縣美濃鎮中山路二段358號)

主講人:伊莉莎白韓德森 Elizabeth Henderson(美國社區協力型農業重要推手)

主辦單位:高雄縣旗山區旗美社區大學

聯絡人:吳鴻駿 07-6629625

Wyllie Fox農場勞動週記(2)共享收成

是的,CSA改變了一些事,一個下午的觀察下來,Jamie可以和會員們聊蔬果種植、如何烹調等家常話,更可以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現狀、有機農業、環保等議題;其他CSA農場的運作方式、在申請有機認證之間掙扎…

編按:

作者是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自四月開始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之旅,行程中將參訪美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運作,並帶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yculture )的第一手紀錄報導。以下為作者於wyllie fox農場見習的後續報導(閱讀Wyllie Fox農場勞動週記(1) 請點選這裡)

────────────────────────────────────────────────

With hope for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ductive farmers and gardeners!~~Elizabeth Henderson

Jamie是個什麼事都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人,只要在他能力範圍所及之處。

2003年底買下農場,老舊的屋舍已不堪入住,Jamie雇請工人一同拆掉房子,保留主結構,重新搭蓋自己理想中的家,耗時兩年,他說其實他本來只懂一些簡單的木工,但一邊做一邊學,只要有時間,沒什麼做不到的。

2004年,他蓋好了庫房,停放曳引機和安置各式農具。

2008年,他蓋好了工作間和第一間溫室,工作間內進行清洗蔬果,包裝等作業。

2009年,他蓋好了第二間溫室。

六月的第三週,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分享日開始了!CSA農場的運作方式是招募一定數額的會員(或稱股東),會員先繳費用,農民則每週一次提供新鮮農產品,以Wyllie Fox農場為例,供應期為20週,從六月中一直到十月底,會員分為Full Share(得到一個核心家庭份量的產品)和Half Share(得到一人份的產品),此外還有Working Share(繳交較少費用,但須協助農務滿一定時數)。

農場提供四個不同的取貨時間與地點,由會員自行選擇,產品除了供應會員之外,也賣給一般民眾,其中三個取貨站分別在Syracuse(Cato附近的大城市,中譯為雪城):一超級市場(Green Hills[1])、一有機商店(Natur-Tyme[2]),越來越多的店家希望和當地農夫合作舉辦農夫市集,另一個是Maggie的公司(今年有14名同事因支持CSA的理念而加入為新會員),最後一站則是在農場。

去年蓋好的工作間,Jamie預留了空間打算蓋冷藏室,但因種種因素耽擱,一直還沒開工,於是他打算在第一個分享日之前蓋好,那麼前一天就可以先把大部分的蔬菜採收、分裝好,然而計畫總趕不上變化…。這個禮拜我們都在供貨當天清晨開始工作,採收、清洗、分裝、上路!

980717-famrwilliefox-360.jpg
分享日前一天,Jamie仍在工作間奮戰,希望把冷藏室蓋好。

IMG_0340
Jamie和CSA會員說明那些蔬菜的名字和烹調方式。CSA農場時常提供品種異於一般市場的蔬菜,例如salad greens(適於做沙拉的蔬菜),Jamie的農場就有十幾種市面上少見的品種,樣子也大不相同。

6月17日,禮拜三。今年第一次的分享日,也是Jamie第一次和Green Hills合作。早在去年,該超級市場負責籌辦農夫市集的工作人員,前來農場拜訪,希望Jamie可以到市集擺攤,但由於去年農場全心供應CSA會員,無力提供更多的產品,因而婉拒。今年Jamie準備好了,要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IMG_0365
Jamie和陪著他四處奮戰的貨車,他一貫的笑容,充滿信心的樣子。

我們提早出門,市集地點在超市的停車場(我在美國所逛過的一些農夫市集也都是在停車場這樣的空間),看到一些停車格上放置了路障,並貼有「Local Farmers Market TODAY!(今天是社區農夫市集)」、「Please leave these spaces for visiting Farmers(請留下這些空間給來訪的農夫們)」等的告示,這時已經有幾位農民到了,大夥各自安設好攤位後,便相互打起招呼來。

除Jamie之外,另有兩位農民也是專植蔬菜的、一果農(以草莓為主,並做了許多果醬、麵包、派等加工品)、一雞農(現場只販售雞蛋),市集開張的第一天總共才五個攤位。我們把貨車停在草地上,因為風大的緣故,Jamie打算不架帳篷,擺了一張桌子在車前,把賣給一般民眾和給CSA會員的產品區分開來,一個白板寫了CSA會員這週能拿到的蔬菜,一個黑板寫了所有商品的價目表,今天會有十三位會員前來。

IMG_0368
6/17 Green Hills的市集,全部才五個攤位。

「嗨!我是Christen,這是我第一次參加CSA,實在太興奮了!快告訴我這個遊戲要怎麼玩!」

這是一對年輕的夫妻,Joe和Christen,從遠處走來時,樣子看來就是CSA的會員:表情興奮並且自備購物袋。妻懷抱著稚齡的幼兒,小男孩的名字正好是Fox!Jamie於是解釋起為什麼農場取名為「Wyllie Fox」。

原來農場養了十二隻雞,去年被少見的狐狸吃掉了只剩下五隻,狐狸來無影去無蹤,要抓到牠們實在困難,又Maggie的姓為「Wyllie」和「wily(狡猾的)」同音,正好形容狡猾聰明的狐狸,Jamie和Maggie覺得好氣又有趣,因而將農場取名為「Wyllie Fox」。年輕的夫妻同時也是Working Share,但還沒開始到農場勞動,便問起一些工作內容等等的細節,CSA讓人與人的互動變多了,對話也更深入了。

IMG_0396
在Elizabeth的農場裡看到的,他們是如何減少蔬菜的包裝:TAKE THIS MUCH!

是的,CSA改變了一些事,一個下午的觀察下來,Jamie可以和會員們聊蔬果種植、如何烹調等家常話,更可以聊社區支持型農業的現狀、有機農業、環保等議題;其他CSA農場的運作方式、在申請有機認證之間掙扎的考量、為什麼減少蔬菜的包裝與希望會員自備購物袋等,

而其他攤位的農民和消費者的互動,相較之下,則短促許多了,人多是來來去去的,不像我們這個攤位,人一來就是待了十幾二十分鐘,甚至還有人待了半個多小時才離開的。不是會員的一般消費者,看到白板上「Full Share、Half Share」等字樣,也感到十分好奇,對話便因而展開了。

6月19日,禮拜五。在連續兩天忙碌的CSA分享日之後,今天終於有了小小的喘息,Jamie要帶我去見Elizabeth Henderson[3]!到農場的時候,Elizabeth和夥伴們正在田間摘採大蒜的莖部(garlic scapes),「我要給妳一個蒜味十足的握手(I’m gonna give you a garlicky shaking)」,這是她與我說的第一句話。

我們在農場的工作間用餐,午餐是剛從田裡割下的生菜、青蔥、蒜頭,我們則帶了一些麵包、黍片和起士,這是一頓簡單卻美味的午餐,一些簡短卻也溫馨的對話,Elizabeth問了我一些台灣農業的現狀,我們組織關注一些什麼事情等,大家也各自聊聊CSA運作的狀況。

Elizabeth因為下午要參加友人的喪禮,而必須提早離開,我則像個小書迷一樣,在她要離開之前,怯怯地從包包裡拿出了還沒讀完的書,請她為我簽名,她緩緩地寫下了一句話:With hope for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ductive farmers and gardeners!「如果明年CSA的年會真的在日本召開的話,希望我和Jamie等一些NOFA[4]的委員,可以計畫一趟亞洲之行,或者,也許你們也可以到日本一同參加會議!」說話的同時,她給了我一個輕柔的擁抱。

我知道這是Jamie和Elizabeth在百忙之中所能安排的共同時間,覺得非常感激。

IMG_0418
Elizabeth的Peacework Organic Farm的一景,我們當天就在照片右方的工作間用餐。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想著剛剛說了一些什麼,沒說清楚的或想說卻沒說出的事,Jamie倒是先說了:「我非常重視她對我說得話的看法,每次和她說話後,我都會想剛剛有哪些話說錯了,或沒有表達清楚,每次委員會開會,我也都很謹慎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希望她可以看出我的進步」,他一邊思考,一邊與我說了Elizabeth對她的影響種種,他是NOFA委員會裡最年輕的一位委員,他說從每位委員的身上,都讓他學習很多,特別是Elizabeth,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到來,也許下次見面的時候是在委員會議上了,Jamie和我說了聲謝謝。

回到家了,下車前,我也和他說了聲謝謝,「很高興我們辦到囉!」他露出了一貫的微笑,很有信心的那種。

IMG_0363
超市為農夫市集做的廣告布條。


[1] http://www.natur-tyme.com/。六、七月份的Newsleter都有小小方塊介紹Wyllie Fox Farm和市集的時間。

[2] http://www.greenhills.com/。首頁有農夫市集的小小廣告

[3] Share the Harvest一書的作者之一,並且為Peacework Organic Farm的農夫,NOFA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Peacework Organic Farm: http://www.gvocsa.org/,相關Elizabeth的介紹,也可參見旗美社大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mcu

[4]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東北有機農法協會: http://nofany.org/index.html

Wyllie Fox 農場勞動週記(1) 開始務農的生活

在美國流浪的第三個月,我來到了紐約州北方的小鎮Cato,靠近Lake Ontario,美加交界之天然屏障。這個六月,我要待在Wyllie Fox Farm,學習有機耕作,並了解一個CSA農場的運作情形。

編按:

作者是旗美社大工作人員逸姿自四月開始,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進修之旅,同時她也會參訪美國的社區支持型農業如何運作,以下是她為我們帶來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yculture )的第一手紀錄報導。

Wyllie Fox Farm─有機耕作與CSA的學習

在美國流浪的第三個月,我來到了紐約州北方的小鎮Cato,靠近Lake Ontario,美加交界之天然屏障。這個六月,我要待在Wyllie Fox Farm,學習有機耕作,並了解一個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農場的運作情形。

我和友人一同租車,從紐約市(New York City)一路往北方奔駛,GPS讓我們開上17號公路,在綿延的山路裡,兩旁是無盡的平原、森林與小屋,離開繁華的都市,手握駕駛盤的我,為這即將展開的鄉間生活感到無比興奮,不禁更用力踩了油門。

到的那天,約莫是晚間六點,天還是明亮的,在叉路口上農場主人Jamie給了我一個紮實的擁抱,他開了一輛卡車,引著我們到農場去,妻Maggie坐在門廊的梯上等我們,兩隻狗坐在身旁,那是一棟綠色的木造大房子,房子後方便是農田。

980702-wyllieimg65-360.jpg
木造的大房子,是Jamie自己蓋的。

Jamie是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園藝系畢業的高材生,原先是景觀工程師,Maggie則是景觀設計師。在2004年參加了東北有機農法協會( Northeast Organic Farming Association, NOFA)所舉辦的農業論壇後,Jamie便毅然決然地辭掉了高薪的工作,搬回從小生長的地方,開始務農的生活。

他笑說,他的祖父是農夫,但父親不是,因為祖父卻不願自己的兒子也當農夫,沒想到現在他成為農夫了,他身上留有農夫的血液,父親這麼形容他。Maggie在工作之餘的時間,處理和CSA會員相關的一些電腦文書作業,週日也下田幫忙,頗有「半農半X」的味道。

IMG_0065
這對三十出頭的「半農半X」年輕夫妻,被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們認為是過著奇特生活的怪人。

今年是Jamie全心專注於種作的第一年,前四年的他都還在一邊兼職景觀工程的工作,一邊學習耕種,在去年小規模的嘗試CSA運作方式後,今年他們更有信心的全心投入CSA形態的農場運作方式,會員由去年的23名,增加至85名,這不僅是鼓勵更是種挑戰,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與穩定的蔬果供應。

農場佔地25公頃,耕作面積約有10公頃,Jamie另雇用了兩位兼職的工人,這個六月再加上我,共有四名人力。兩位工人一週約工作25小時,我則是週一到週五,每天八小時左右的工作量,Jamie讓我很自由地決定自己想要的工作時程與作息,當我問他的生活作息是什麼的時候,他先是哈哈一笑,接著說我不會想要和他一樣的作息。

於是不服輸的我每天都告訴自己一天要比一天早起,一定要有一次比他早起床,比他早一步到田裡,但是到目前為止都失敗了,每天五點不到就起床的他,五點半前一定在田裡忙了,直到晚間七點才進屋子裡(這裡的日光時間很長,這個禮拜以來都八點左右才天黑),「很熟的朋友會笑我是redneck1」,他這麼自嘲。

IMG_9999
成為全職農夫的Jamie,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其信念與作息之勤勉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種了多達上百種的蔬果花卉,是一個作物多樣性十足的農田,其中以蔬菜的數量和種類最多。在農場的第一週,每天都像是英文家教課,在lettuce、squash、leeks、beets、beans、peas、collards、mustrard、rhubarb、sorrel…這些單字中打轉,要把他們的名字(英文和中文)與樣子連起來,可真是費了一番工夫。

五、六月正值插秧的季節,但今年的春天特別的乾冷,連續一個禮拜來未曾下雨,農場又尚未建置好灌溉設備,讓Jamie十分著急,他曾兩個夜晚灑水直到深夜三點,睡了兩三個小時後,又起床繼續工作。而我這個禮拜的工作多是幫忙插秧、除草和灑水。

6月8日,禮拜一,午後開始下雨,但僅是毛毛細雨,持續兩個多小時候便停止。

6月9日,禮拜二,清晨下起驟雨,雨勢大,但來得快去得快。Jamie巡田後和我說,當他挖起土的時候,只有表層是溼的,底層的土還是乾燥的,作物根本沒有吸收到水分,反而會讓雜草越來越茂盛。

6月11日,星期四,午後開始下雨,雨勢越來越大,一直持續到隔天。

6月12日,星期五,毛毛細雨一整天。Jamie說這種溫柔而持續的小雨對作物最好了。他連日來深鎖的眉頭終於鬆了。

六月的第三週,開始進入供應CSA會員新鮮蔬果的階段,由這個禮拜起為期二十週的蔬果供應。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IMG_0297
Bok Choy,就是我們俗稱的青江菜,這個奇妙的翻譯,問了Jamie,他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IMG_0302
Kale,中文譯做雨衣甘藍。

[1] 關於細緻的redneck 歷史解釋,可以參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Redneck

在這裡的意思是只收入微薄,長日在太陽底下工作的白人勞工。

社區營造與在地經濟

為什麼鄉村地區的社區營造,總難免要碰觸到所謂『社區產業』的問題?因為這正是讓經濟權回歸到社區群體的可能且必要的途徑之一。然而,這也將是一條漫漫長路。因不忍見到社子島因開發案而埋沒於台北盆地…

2009年3月30日,東吳大學政治系劉書彬副教授,帶著學生及一群社子島的社區朋友們,一行約八十人來港邊社區參訪。應他們的要求,在簡報之後還有座談,社區這邊的代表有總幹事林茂松、社區理事林東立、多元就業方案專案經理林淑慧和我共四位。

980418-yilan13-360.jpg
東吳大學學生及來自社子島的社區朋友

東吳大�-2
港邊社區總幹事林茂松(站立者)在座談時,與大家分享他參與社區事務二十多年的甘苦談

座談現場,與會者提出不少問題,其中最受到關注的顯然是社區人口老化,以及昔日的經濟產業(牽罟)喪失後,留在本地的社區居民以何為生?在無法留住年輕人口的情形下,社區的未來在哪裡?

這幾年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仰賴著由全球生態社區網絡(Global Ecovillage Network)所提出的社區永續性評估(COMMUNITY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簡稱CSA),這同時是一份檢查清單,是發展來協助社區評估他們在增進永續性上的成就及詳細計劃方向,對社區的成就以及該改進的領域提供一個有意義的評估。

評估檢核包括三個面向,生態面(Ecological)、社會面(Social)、精神面(Spiritual ),每個面向皆列出七大項的類別,其下則有數量不等的問題,每則問題的答案後面都有一個分數,填完之後所得的分數,即代表所屬社區的永續性程度。

依照這份檢查清單中社會面檢核表的第七項(請參閱附件)來檢視,港邊社區在永續經濟方面確實是極需要採取行動的,一如許許多多台灣傳統農漁村的命運,而這也是之前另一篇拙作社區營造與抵抗所指涉的課題之一:經濟的去中心化。

大概距今四十年及更早之前,住在港邊社區的人們,絕大部分都以農漁兼作的型態養家活口,牽罟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活動,有其運作的組織模式,包括最早期由參與者共同為股東的『販罟』,繼之由個人獨自出資的『頭家罟』,以及進一步衍生的不參與牽罟但有股份的股東組織。而不同組的罟以及不同聚落之間的罟,還有類似職業公會的『罟會』在維持同業間的秩序。每年中秋(農曆八月半)還有『標罟』,股東或『罟腳』可在此時決定去留,選擇換不同的對象合作。

經濟生產方式形塑著這個社會的樣貌。牽罟專業的職務分工,同時代表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人力密集的工作方式,將家族成員的命運緊緊地扣合在一起;於是,整個牽罟到販售過程,孕育出本地居民的生活及文化特色。在這樣的時代,經濟權是屬於社區群體所共有的。

牽罟
牽罟

工業化、都市化及資本主義的消費方式,讓這樣的經濟體崩潰了。

為什麼鄉村地區的社區營造,總難免要碰觸到所謂『社區產業』的問題?因為這正是讓經濟權回歸到社區群體的可能且必要的途徑之一。然而,這也將是一條漫漫長路。

因不忍見到社子島因開發案而埋沒於台北盆地下的劉書彬老師,以高度的熱忱地陪伴著社子島的社區朋友,在以『人口老化與經濟的結構性問題』發問之後,她還主地緩和地表示提出這個問題對我們而言太尖銳。其實,這些問題一點也不尖銳,只是可能和社子島的人面對難以抵擋的開發案時一樣,有點淡淡的、無以名之的哀愁。

參考文獻:林錦賢,《螺響無尾港:牽罟文化全記錄(台語文版)》,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2008

【附件】

社會檢核表7

7.永續經濟健全的地方經濟

A.是否能明確地鼓勵社區成員創造具有下列特色的產業?

能強化地方經濟之產業:□是(4) □否(0)

不製造污染之產業:□是(4) □否(0)

不破壞人力資源之產業: □是(4) □否(0)

不破壞自然資源之產業: □是(4) □否(0)

B.地方銀行是否貸款支持永續性的計畫?

□是(4) □否(0)

C.有多少年輕人為了生計離開社區:

□大多數(-5) □一些(0) □少數(3) □很少或沒有(5)

D.社區成員因失業或沒有工作而接受資助或其他交易的情形:

□稀少(2) □偶爾(1) □經常(-1) □頻繁(-2)

E.多少社區成員在供應他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食物、住所、衣物等)上有困難:

□大部分(-6) □一些(-1) □很少(3) □沒有(6)

如果社區成員間有經濟不平等的情形,是否有一套解決的制度:

□是(3) □否(0)

F.社區中的經濟系統:(可複選)

□可自我供給基本需求(5)

□有不傷害生態的家庭小工業(2)

□有可永續的小型產業(2)

□有以貨易貨的交易制度(2)

□有教育或計畫活動(2)

□有在家以電子資訊工作或其他工作(2)

□有義工及工作奉獻制度(2)

□有當地市場日(2)

□有監測社區永續性的募款基金(2)

□有為了社區之永續發展而願意提供自願性課稅(2)

□有與其他生態社區及永續性社區交流(2)

□為社區運作募款(0)

□為了賺取薪資而有很多人必須離開社區(-2)

□其他(每項一分) 請詳述:

G.社區成員積極參與經濟合作之情形:

在他們的生態區域內合作 □是(2) □否(-2)

在他們的國家或州內合作 □是(1) □否(-1)

與世界其他地方合作 □是(1) □否(0)

H.有多少社區成員會認為他們的工作是有意義並且使他們獲得成就感:

□全部或幾乎全部(4) □大部分(3) □一些(1) □很少或沒有(-2)

I.有多少社區成員認為他們的生活中享受著非金錢的富裕和繁榮

□全部或幾乎全部(4) □大部分(3) □一些(1) □很少或沒有(-2)

永續經濟健全的地方經濟 總計

★ 50以上 表示在永續方面已有極佳的進展

★ 25-49 表示在永續方面已有一個好的開始

★ 0-24 表示極需要採取行動,開始推動永續社區

相關連結:

下載CSA(英文版)

下載社區永續性評分表(中文版)

延伸連結:

北市府投入800億 社子島開發可望2010動工

社子島開發案的想像與真實:謝梅華

支持CSA的一種方式

每次領取少少的蔬菜,卻花費一些時間搭捷運,也花費一些車資往返。但這段「領有機蔬菜」的旅程,卻提醒我們,既然重視食物安全,就要關心為我們辛苦產出食物的鄉村端。建立根源於…

第一社大與旗山社大開設「農村學習與綠色消費」這樣一門課,是很有意義的。包括二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連接「高雄城」與「高雄鄉」,建立一個在地的城鄉模型,第二個部分是具有實驗意涵,實驗著城市人與鄉下人的溝通,就有機農業這個部分。(王敏州,2008,〈關於「農村的價值-生態的觀點」這堂課〉)

由於第一社大忘了給講師費與王老師忘了領講師費,於是這幾週開啟了「領有機蔬菜」的參與CSA(社區支持型農業)的活動。提供農村與生態的知識作為建構城鄉依存的公民社會的方式;倡議農村價值作為促成地產地消與站在農民這一邊的情感支持;那麼以「生態農村知識」換「健康有機的蔬菜」,也算是另一種更深刻對城鄉價值體系「以物易物」的實驗與反省。

課堂上,十分感謝每位同學,都熱烈參與討論,農村的建築,農村的生態等等議題。下課後,也熱烈地到冰箱,詢問那來自有機的土地,透著人情味的農作。…總覺得非營利組織,或許能以某種形式存在與運作,好像中世紀的亞瑟王與騎士們,在圓桌上,一律平等,共同為捍衛家園而努力。(王敏州,2008,〈關於「農村的價值-生態的觀點」這堂課〉)

對於中國(或者稱中國大陸)食品添加毒物,其實應該反省我們有多久沒有好好對待農村這一端,是不是我們只追求經濟,人與人的尊嚴,人與人的信任,國家糧食的安全,都可以犧牲。如果所有事情都僅是美式的資本主義掛帥(或者說是拼經濟)為前提,顯然面對這全球急速環境變遷的的情勢,我國想要永續發展,給下一代可持續的未來,想要安定社會,有充足而安全的食物供應,終究是緣木求魚,難以化解那內心的恐懼。

在等待學員的同時,我端詳著點名簿,發現有我們鳳山的朋友,鳥松的朋友,鼓山的朋友。第一社區,服務的區域,學員,其實跨越了城鄉的界域。(王敏州,2008,〈關於「農村的價值-生態的觀點」這堂課〉)

每次領取少少的蔬菜,卻花費一些時間搭捷運,也花費一些車資往返。但這段「領有機蔬菜」的旅程,卻提醒我們,既然重視食物安全,就要關心為我們辛苦產出食物的鄉村端。建立根源於土地情感的消費,把生產端的農民生活做對等的思考,分享城市端的知識能量,就算個人耗一些能、費一些碳搭捷運,也應該說的過去吧?更何況,這趟旅程不單是,領有機蔬菜這件事,我們也一次又一次的以散步閱讀高雄城與高雄鄉的地景,待在車廂閱讀高雄人如何面對交通系統的進步與變遷。

1105-eat-360.jpg
搭捷運去領有機菜

��F�����A�f���B�^�a�a
領完有機菜再搭捷運回家去

(本文由王敏州指導)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