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前言說明:
在「土地復育條例草案」中,有許多原住民土地可能被列為「限制開發區域」,或是被認為處於環境敏感脆弱區,應降限或禁止開發使用,尤其八八水災造成山河破碎,更加深許多人認為,應讓原民遷居平地,讓山林休養生息的印象。
但台灣地小人稠,人與山林之間的關係是否真的只有「零和」的截然二分,值得我們深思探索。未來我們將陸續走訪各地環境敏感區域,瞭解現有的居民使用土地維生的模式,以及他們和自然相處方法,希望讓國土規劃的議題,有更多實例可以討論,也提供八八災後重建更多例證參照。本篇為此一系列文章之首─「司馬庫斯,上帝垂愛的部落」。
───────────────────────────────────────────────
司馬庫斯(Smangus)位於海拔約1,600公尺處,是新竹縣尖石鄉最遠僻的泰雅族Marqwang部落;由於最晚通電、開路,因此過去也素有「黑暗部落」之稱。雖然基礎建設起步較晚,但憑藉上天賜予該地的巨木觀光資源以及綺麗風光,司馬庫斯在近年逐漸成為島內最受矚目的觀光部落,也成為許多有意發展觀光的社區、部落,取經學習的對象。
在台灣擁有好山好水,特殊觀光資源的部落並不在少數,但為何司馬庫斯這個直到1995年聯外道路才全面開通的「後起之秀」,能夠成為其他部落群起仿效的對象呢?究其原因,共同經營(Tnunan)的部落發展模式,或許正是司馬庫斯部落今日的成功關鍵,也是其他部落最難仿效的一點。
司馬庫斯座落在山林之間,除了最低限度的維生、開墾之外,幾乎沒有多餘的開發與破壞,因而成為當今最熱門的山林觀光景點之一。
以人為本,以共榮為目標的 Tnunan共同經營模式
Tnunan的泰雅語原意為「共同編織、分享」。加入Tnunan的會員,原本的私有土地將成為部落公共資產(簡單講就是「充公」),並由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決定後續應當如何運用。協會運作模式,採用泰雅族傳統共識決議,而非民主社會中的投票決定,避免投票過程會傷害少數利益的感情。
加入Tnunan的會員,往後的日常工作統一由協會安排,獲利也共同享用。無論長幼尊卑,所有Tnunan的女性月薪都是1萬2千元,男性則比女性少1千元,理由是部落認為女性擔任烹飪工作要吸入不少油煙,比起勞動工作辛苦,故配予較高的報酬。至於年邁的老人,除非主動要求要負擔比較多工作,否則協會多半會分配較輕鬆的打掃工作,月薪與年輕人則無二異。
部落所有觀光、農業收益,都會成為部落「共同金」;扣除所有會員的勞動月薪之後,剩餘的部分則作為孩童的全額教育補助經費、族人醫療補助、公共建設支出、山林保育基金等用途。最特別的是,由於司馬庫斯地處偏僻,孩子上國中之後,就必須前往車程約3小時的竹東一帶就讀國中,因此部落也運用共同金在竹東買下一棟房子作為學生宿舍,並安排婦女每週輪值到宿舍中照顧小孩。
許多人認為司馬庫斯像是當代的「人民公社」,就連大陸媒體在知道司馬庫斯的故事後,也曾以「民主社會中的共產部落」為題,大肆報導。然而,無論是拿大陸的人民公社,抑或是蘇聯的「集體農場」與Tnunan相比,其實都不是非常恰當。司馬庫斯今日的Tnunan運作模式,實際上是族人在參訪以色列「合作農場」(Kibboutz)之後,才改良成今日的樣貌。合作農場不但強調共享勞動所得,杜絕國家力量干預,更隱含「召喚失散族人團聚」的意涵在其中。因此,若忽略了「返鄉團聚」的意義,就無法真正瞭解司馬庫斯Tnunan的真意,也就是以部落共榮為目標,但所有行動都以族人為本,更有承襲土地、文化、血脈的用心在其中。
團結,才是部落真正的活路
司馬庫斯頭目倚岕‧穌隆回憶,在聯外道路沒有開通之前,司馬庫斯族人必須耗費約5小時的腳程,跋山涉水到新光部落,才得以對外聯絡,並取得必要的民生物資。17年前,一名石姓商人為了砍伐附近的竹林,主動出資開闢道路,一路由泰康部落開道至今日的司馬庫斯大橋一帶,是現在司馬庫斯產業道路的原形。 1995年,時任新竹縣長的范振宗參訪司馬庫斯,發現該地具高度觀光價值,便下令加速修築聯外道路,全長16公里的司馬庫斯產業道路於焉誕生。
「聯外道路的誕生,對部落來說是一項轉機,同時也帶來新的危機。」
倚岕表示,部落早年的生活非常困苦,28戶人家當中,僅有9戶留下,其他多半到平地去尋找就業機會,留下來的族人就想辦法種香菇、蔬菜自給自足。1991 年,部落中幾位長老到拉拉山進行水蜜桃接枝工作,眼見復興鄉觀光收益非常可觀,十分羨慕。返回部落沒多久,一位長老宣稱祖先托夢給他,說部落附近有巨木群存在,長老於是發動全村到附近搜索,果然發現參天巨木,於是部落決定以巨木為號召發展觀光。
1995年,聯外道路全面開通,將越來越多觀光客帶進司馬庫斯,部落也有5戶人家開始經營民宿。然而,做生意就會有競爭,民宿業者之間不時產生口角、嫌隙,加上外來財團不時露出想要介入部落經營的動機;生計的轉機,於是逐步演變為部落情感的危機…
「就是那時候開始,我認知到惟有團結合作,共同經營,部落才不會分裂,財團也才沒有辦法進入我們部落」,倚岕頭目說。2001年,司馬庫斯部落議會透過共識決定,未來部落將採「共享土地、所得」的方式合作經營,並在2004年時進一步成立Tnunan部落組織,更精細地進行部落任務分工,以及資源統籌運用。一路上,司馬庫斯部落歷經了無數次的爭執,才終於有今日的團結,然而,倚岕頭目對於過程中的艱辛,僅幽幽地說了聲「感謝上帝」,便輕描淡寫帶過。
目前司馬庫斯大多數的住戶都已返回部落定居、工作。全村28戶168人中,除了2戶尚在平地生活外,其他26戶中,有22戶都加入了Tnunan。據了解,沒有加入Tnunan的4戶人家,雖然也曾短暫、陸續加入過共同經營的行列,但也許是理念不合,或是所得不符合預期,因此已另外成立「原鄉發展協會」,獨立經營民宿,沒有加入部落共同經營、共享成果的行列。倚岕強調,「Tnunan在集結的過程中,雖然發生了不少爭執,但我希望沒有加入的族人可以理解,Tnunan絕不會妨礙其他族人謀生,未來他們如果想加入,我們的門也永遠為他們而開」。
財團No Way
自從司馬庫斯附近有巨木群存在的消息曝光後之後,財團就非常積極地想要到部落買地,興建大型度假村。「15年前,有很多財團要來買地,也開出很好的價碼… 當時,如果有人願意賣的話,每家大概都可以拿到1千多萬元的現金」,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依光長老回憶。磊撒長老則補充,不僅是錢,當時財團還費盡千辛萬苦,把部落一些人載到山下的酒店中,利用「色誘」和「灌酒」戰術,為的就是希望族人可以簽下土地租賃契約,但幸好族人都把持住了。
「為了我們的土地和後代,我們絕對不會讓財團把魔爪伸進部落當中」,依光長老強調。他認為,要在山裡蓋大山莊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後續的負面影響非常的多,包括山林環境、部落文化、族人生活形態等等,都會受到波及,所以不能短視眼前的近利,而要從部落長遠的永續發展來考量。
依光長老以遊客總量管制為例表示,「台灣遊客多半不夠自愛,如果不限制人數的話,不但部落負荷不了,導致服務品質會下滑,垃圾量上升等問題,也都會影響部落生活」。此外,司馬庫斯雖然目前遊客眾多,假日期間訂房經常爆滿(部落上限為300人,超過的話,部落會建議遊客擇日再上山),但他們不但沒有因此擴張旅館數量,就連對外聯絡道路,目前也僅能單線道通行,為的就是希望維持部落有限度的發展,並將山路對森林水土保持破壞的限度降至最低。
「如果有財團來的話,一切就會不一樣。大規模的開發,絕對會重創山林環境,加速部落文化凋零,而且最後好處一定也都是被財團把持。部落的人頂多只能拿到零星好處,也沒有自主權利,更沒有尊嚴」,依光長老強調。他遺憾地表示,幾乎台灣有名的觀光部落,都曾經來司馬庫斯考察過,但最後多半都「失守」,成功被財團把持了。
在部落中或是森林步道中,都可看到司馬庫斯部落議會所張貼的公告,嚴格禁止遊客折損花木、狩獵動物、丟棄垃圾,等一切會傷害山林的行為。
土地與生態的守護者
除了「部落共享、共榮」的方針之外,「守護土地」同樣也是Tnunan的目標。目前觀光收益約佔Tnunan總收入的6成,但透過拒絕財團入侵、反對擴張道路、遊客總量管制總總作為,都可看出Tnunan的目標,並非為了讓部落賺更多錢,而是在考量到土地、山林的負擔能力之後,僅進行有限度、節制性的發展。
此外,水蜜桃、高冷蔬菜等農業收入,在過去也約佔Tnunan收入的2成。然而,部落在考量氣候變遷因素後,認為良好的水土保持,才是部落永續發展的基礎,因此主動縮小耕地面積,將部分原先種植水蜜桃等高經濟價值作物的農地,改為種植對邊坡水土保持更有幫助的樹種。
「很多人都說我們腦袋有問題!好好的水蜜桃不種,有錢不賺,卻去種那些賺不了錢的樹幹嘛?」倚岕頭目的兒子瓦度強調,部落經營凡事都以長遠考量,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他表示,樹絕對不會白種,萬一以後部落遊客減少了,現在種樹的土地只會變得比現在更肥沃,族人就能夠再計畫種植作物,現階段又能預防土石流發生,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除了種樹之外,司馬庫斯對於「守護土地」的目標,也表現在生態保育之中。目前司馬庫斯除了傳統祭典、節日的需要,以及平時狩獵訓練的必要狩獵之外,原則上禁止族人進行無謂的狩獵。
依光長老表示,「其他部落知道我們減少打獵,多半都抱持反對的意見,並認為打獵本來就是我們文化的一部份…但我們認為,在山林中生活,很多事情都要抱持學習心態…這幾年山羌、山羊越來越多,黑熊也有越來越靠近部落的跡象,這些都證明部落周遭環境生態正在逐步復甦,令我們感到非常開心」。
倚岕頭目說,司馬庫斯已經推行5年的「森林保育」工作,Tnunan也都會從共同金當中提撥經費進行保育工作。除了固定巡山、防範山林盜竊、記錄山林生態之外,部落也只進行最低限度的狩獵。「目前我們第一階段已經結束,也可以看到一些成果」,頭目說,「未來我們還會進行第二階段的山林保育工作,山林生態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後代子孫才能享受更多好處」。
土地集中規劃管理,提升山林居住安全
除了對山林適度的開發,以及對水土保持的重視外,司馬庫斯藉由土地共有制度所進行的集中利用、管理,無形中也讓部落的居住環境變得更加安全。過去納莉、賀伯等颱風,對尖石鄉造成重創,除了司馬庫斯之外,幾乎都傳出土石流災情。瓦度認為,農地缺乏規劃,排水系統雜亂無章,就是造成土石流的主因。
「保留區中的農地,往往礙於許多私人因素,造成農路沒有規劃,明明可以筆直開過去的路,最後就要東繞西繞好大一圈,無形之中對山坡的破壞就大,排水系統更顯得雜亂無章。」瓦度強調,排水系統好,土石流發生的機率就會相對減低,司馬庫斯的土地因為全部由部落統籌規劃,所以排水系統在規劃的時候,族人就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檢視,預防排水不良所造成的地基淘空。
瓦度透露,族人對於土地利用和排水工程設計非常在意,如果有施工單位排水工程亂作,族人甚至會在完工之後,主動開怪手把設計錯誤的取水井給填平,為的就是希望部落能住得更安全。
會燒材,也要會種樹
司馬庫斯透過Tnunan的合作、共享模式,讓我們看到一套迥異於財團大規模開發的觀光發展方式。對「上帝賜予」土地與環境資源,僅進行有限度的開發利用,且將部分觀光收入,回饋到山林保育工作之中;司馬庫斯圖的不但是部落的永續發展,也是山林觀光的長遠之計。如同司馬庫斯長老教會牧師阿隆‧尤巴斯所說,「會燒材,也要會種樹」;無論部落發展觀光與否,司馬庫斯與山林、土地的永續共存之道,都值得所有人借鏡、省思。
看到泰康部落的牌樓之後,轉往左側產業「小路」,是前進司馬庫斯唯一的道路,最大可通行20人座小巴士。司馬庫斯產業道路由之字路堆疊而成,部分路面破碎,雖不致難行,但也頗為顛簸。看到1K的標誌時,可別高興的太早,因為這代表16公里的產業道路,你才走了1公里而已,還有15公里的路得走呢!
部落的進出民戶,平日沒什麼遊客,所以不會有人管理車輛進出。
部落鳥瞰
左上、右上:部落中的木雕藝術。左下:部落路燈裝置,不留意看的話,會以為只是枯木。右下:瞭望台。
由司馬庫斯眺望鎮西堡方向。
家家戶戶都有的門牌
部落中幾乎都是木造建築,處處可看出對環保的用心
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其中連棟式建築除自排灣族設計師之手,由族人共同搭建而成。目前司馬庫斯僅有3個年級,共9名學生,雖有3名老師各負責一個年級,但在教授有關部落文化課程時,部落內耆老會提供協助。雖然校舍僅只有2棟建築,但說整個部落都是學校也並不為過。
司馬庫斯將鄰近一整塊區域劃為生態公園,沒有進行多餘的開發行為。生態公園內的看板,可看出族人對於祖先與土地的重視。
由部落往巨木群步道必經的夫妻樹,在陽光之下顯得非常美麗。
往巨木群路上的各式指標,可看出部落就地取材的巧思。
沿途林道十分美麗,漫步在此幾乎可讓人忘卻平日煩憂。(驚人的是,此處3.5G訊號十分良好)
沿途會路經多座族人搭建的木橋,材料都是來自山林中枯倒的大樹。倚岕頭目說,為了讓遊客能安全抵達巨木群,族人平時都會主動維護步道相關設施,有些事後可向林務局申請補貼,如此一來,族人的勞動才會有報酬。
在山中辛勤工作的族人。就算是部落長老,也和年輕小伙子從事平等的勞動工作。
取名為「天空之城」的觀景廁所。
參天巨木。據林務局資料,目前台灣十大神木中,排名第二與第三的巨木,都位在司馬庫斯巨木群中,樹種都是檜木。有趣的是,由於部落信奉上帝,所以基本上不稱這些巨木為「神」木,僅稱她們為「巨木」,然而為了方便與外人溝通,偶爾還是會有例外。
Tnunan平日的生活從早上8點開始,在點名,分配工作之後,每人就各自上工。有些負責修橋、勞動、巡山,有些負責農地耕作,有些則負責烹飪和處理觀光事務。至於假日時,則所有人投入接待觀光客等相關事務上。Tnunan所有人憑良心做事,不太會抱怨誰做的多,誰領得少,必須有高度的互信、向心力、團結心才有可能運作。
任務分配完畢後,倚岕頭目就牽著兩頭怕生的牛去吃草,然後前往水蜜桃果園進行剪枝工作。
一般來說,Tnunan會將比較輕鬆的工作分配給年邁的老人,但今年已68歲的倚岕頭目則似乎喜歡做粗活,所以仍然每天到農地工作。
部落周遭景致恬靜優美,充滿田園野趣,可讓人輕易洗去都會生活中累積的壓力與煩惱。
學期已近尾聲,大掃除結束後,有人索性躺在軟墊上做日光浴,有人在教室內聊天,有人則爬上屋頂曬棉被。
在教會前練舞的村中婦女,這也是勞動分配中的一環喔!
午餐時刻,所有人在上午的工作告一段落後,都會齊聚在餐廳中一起用餐。在平日時,Tnunan所有人都會一起用午餐(大概像是員工午餐),晚餐則回家各自解決;至於假日時,由於所有人都要投入接待遊客,所以午、晚餐都會一起用,直到工作結束。簡單講,只要有為Tnunan做事,就一定有飯吃。
若在天氣晴朗的夜晚留宿司馬庫斯,可別因為天氣太冷,就捨不得走出戶外看星空。由於司馬庫斯幾乎沒有光害,晚上10點熄燈之後,漆黑的山中則幾乎只剩星光閃爍,非常壯觀。如果司馬庫斯真如自己所宣稱,是「上帝的部落」,那麼這些星光,或許就是上帝垂愛的眼神吧。
令人感動的文章
非常謝謝司馬庫斯部落的原住民,有她們的守護,讓我們有機會可以去感受大自然天然的景觀,
只有敬天畏地,才能與地球共生息
感謝作者詳盡的報導出
司馬庫斯的經營理念
人真的可以大自然和平共處
僅觀看我們用甚麼態度
來珍惜周遭的事物
很棒的報導! 讓人可以透過司馬庫斯的山林美景而瞭解其中的經營哲學
很詳盡細膩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