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學學種田─「洪博仔」訪談錄(1)

「出發囉!」轟隆!轟隆!轟隆!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坐上小毛老師的小貨櫃車,前往霧峰鄉象鼻山上的田野去。這是大家在大學生涯裡第一次要一起去種田。好興奮!好期待!

˙

想我壯年時 受訪者:洪炎峰 訪問者:蕭惠心、劉珈榛、蕭修祺、張祐齊

image037

 

「出發囉!」轟隆!轟隆!轟隆!

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坐上小毛老師的小貨櫃車,前往霧峰鄉象鼻山上的田野去。這是大家在大學生涯裡第一次要一起去種田。好興奮!好期待!

到了目的地,小毛老師先帶我們大家去觀察農田週遭的環境,農田旁有混濁的烏溪,那是灌溉這帶農田的重要水源。接著提供我們田地做實驗的洪炎峰先生,親切的為我們解說有關這農田、這水的事情,也因為他的學經歷都相當豐富,附近一帶的人們都稱他為洪博仔,就是台語的洪博士。

image039

他已年有79歲了,雖然說話的聲音有些沙啞(他的聲音沙啞是因為年輕時說太多話了),讓大家有時候聽不太清楚他的聲音,但看起來卻非常的健康和硬朗,非常的熱情教導我們這群孩子下田耕種。他的兒子洪仕通先生也一樣很熱心教導我們,讓我們這群孩子在這短短的半學期內學到了很多種田相關的事物,像是如何分辨稗草和稻子的不同、施肥的成分、香米的品種、種田的時節、曬田的時機、稻子的疾病…等。

當看到一大幅我們的實驗田時,我們心中多少有些疑問,為什麼洪老先生願意借給我們實驗呢?不怕我們把這些稻子用壞嗎?到時影響收成怎麼辦?於是我們把心中的疑惑向他表明,洪老先生說,他知道我們這些小孩不會種田,感覺上就是來玩玩的,但他覺得讓我們這些小孩下田去體驗體驗也不錯,所以除了我們來田裡的時間外,大部份的時間還是由他和他的兒子一起照顧著實驗田,也因此讓我們來到田裡時,看到了稻子明顯的成長。

台灣的農耕隊歷史

在知道洪博仔有那麼多豐富的經驗,我們組成了一個訪問小組,訪問他當年生活的情形。我們對於他許多經歷中特別感興趣的是農耕隊的生活。什麼是農耕隊?為什麼台灣會有農耕隊這個名詞出現?這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台灣。

image045

上世紀5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逐漸被國際社會認同,台當局的生存空間開始遭遇挑戰。1955年4月,中國出席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並贏得與會各國的高度贊揚,許多非洲國家轉而尋求與大陸建交,這引起台灣當局的恐慌。當時台灣經濟剛剛起步,沒有能力對非洲提供大規模經濟援助。不過,台灣氣候和物產的多樣性、豐沛的人力資源、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它在農業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而非洲國家剛剛擺脫戰亂和殖民統治,農業技術相當落後,多數國家甚至沒有解決溫飽。在此情況下,時任台灣“外交部”次長的楊西昆向當局建議,派農業技術人員赴非洲,協助提升農業技術,並借此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關系,農耕隊因此應運而生。

1961年,台當局成立“先鋒案執行小組”,開始實行“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合作計劃,首批援助對象是賴比瑞亞和利比亞。後來,小組又與“外交部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合並,專門負責派遣農漁業技術團隊,農耕隊的名稱也逐漸改為“農技團”或“技術團”。據統計,在高峰時的1978年,台灣在非洲19個國家派有633名專家及技術人員。

如今,隨著非洲農業的逐步發展,台灣單單提供農業技術援助已遠遠不能滿足非洲國家的需要。更主要的是,隨著大陸國際地位和經濟實力的提升,其在非洲的外交影響力不斷發展。大陸針對非洲民眾健康狀況欠佳派出的大量醫療援助隊,逐步取代台灣農耕隊成為非洲民眾心目中新的信任對象。

(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