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獨立記者於台東進行採訪工作後的感想,十分值得與讀者分享,感謝作者提供轉載。
「從哪裡來?」
「要去哪裡?」
這是我在台東最常被問的問題,而且幾乎不分老幼都喜歡問。(註)
最初,我以為他們因為我是陌生人,所以才會問這問題,
並自動把這兩句翻譯成「你是誰?」「來這裡 or 要去哪裡幹嘛?」;
後來,我發現他們彼此熟識的人,也會問一樣的問題,
於是,我對這樣的問答產生了興趣。
成年人問這問題,我基本上都還沒啥感覺,
但孩子們問這問題,可能出發點也是一樣,
但不知怎麼著,我被這些排灣族孩子們問到這問題時,
心裡就總覺得不知道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
「台北」
「是喔~很遠耶!那你是台北人嗎?」
「不是耶,我是彰化人」
「…………」
「那台北好玩嗎?」
「ㄟ…我覺得不太好玩耶!」
「真的嗎?那你來這裡幹嘛?」
「來找你們玩啊!」
「是喔~~~」(擤鼻涕,然後跑掉)
和這些孩子們的對話多半沒頭沒腦地,只讓人覺得他們非常熱情也很可愛。
可是不曉得為什麼,我在回答自己從台北來的時候,
心裡總有個很酸的OS在進行 –
「對,台北,一個你長大以後,就要去那邊辛苦工作的地方,因為台東養不活你們」。
我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狀態非常扭曲,
或者真的是尖酸刻薄的個性改不了,
才會連和小孩子對話時,心裡都會有這種OS。
然而,我在台東幾個排灣部落看到的情況,
的確就是孩子們的單親、寄養、隔代教養問題普遍,
升學困難,對部落傳統(語言、祭儀)陌生,
而且大部分十幾歲之後,就得離鄉找工養活自己。
如果之後還有機會與這些孩子們再見,
說不定場景就會是在台北,然後換成我問他們 – 從哪裡來?要去哪裡?
當然,你可以說這只是我管窺的偏狹結論,
或者說其實多數(不分原、漢)非都會地區,
普遍會有的情況,這是整個經濟結構,
簡單講,其實是大人的問題,與排灣孩子們無關。
然而,與漢人社群不同的是,部落中普遍存在一種矛盾,
一個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矛盾,使得整個原住民族都得面對的問題
落在孩子的身上,並且被迫要面對「從哪裡來?要去哪裡?」這個提問:
「傳統文化逐漸凋零了,希望孩子們可以學習母語,瞭解傳統」
V.S
「讓孩子早一點去外地唸書,未來才有跟漢人競爭的能力」
如果經濟能力許可的話,
部落中多半的父母都會願意把孩子們送到比較「競爭」的地方求學,
期許未來他們可以變得更有「競爭力」。
可是,每當我進一步詢問這些關愛孩子的父母,
應當如何兼顧「文化學習」與「外在競爭力養成」時,
他們卻多半也同意「的確很難兼顧」。
「脫離傳統環境的孩子要如何瞭解神話中的意涵?」「很難」
「要優先學好英文的話,還有多少時間學母語?」「很難」
「那怎麼辦?」「沒辦法」
沒辦法………
說實在的,如果今天換成是我被提問,
也許我也只能嘆口氣,說聲「沒辦法」吧?
(畢竟,我也是離鄉的遊子啊!)
原鄉的排灣孩子們啊,
如果可以的話,
真希望你們可以繼續這樣笑著奔跑嬉鬧著唱歌跳舞
因為,以後這些回憶都將幫助你們,深刻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至於「要去哪裡?」這麼困難的問題,就先留給以後去傷腦筋吧!
註:
我去過的部落不多
但就我瞭解,好像排灣、魯凱族人比較喜歡問這兩個問題
至於鄒族、布農的人,就不太會這樣問
其他的族群我就不太瞭解了,還煩請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