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吉惡地解說策略:文化景觀的觀點

位於臺東市北側之利吉社區,夾處於卑南溪與草木稀疏的低矮山丘之間,後者是著名的「利吉混同層」,主要由層理混亂的泥岩所組成,因滲水性及透氣性不佳,不利植物生長,俗稱「利吉惡地」…..

位於臺東市北側之利吉社區,夾處於卑南溪與草木稀疏的低矮山丘之間,後者是著名的「利吉混同層」,主要由層理混亂的泥岩所組成,因滲水性及透氣性不佳,不利植物生長,雨水於地層表面形成帶狀的雨蝕溝,俗稱「利吉惡地」。

另外,隔著背南溪與社區對望,則有一片寬達2公里的斷崖地形,屬於中央山脈末端的卑南山,經雨水沖刷為類似水墨效果的獨特景觀,一般稱為「小黃山」。

圖01 圖02
利吉惡地(左圖)與小黃山(右圖)為利吉社區著名地理景觀

利吉社區發展協會為深入調查與整理當地資源及特色,於2007年,在農委會林務局臺東林管處協助下,完成社區導覽摺頁之編印工作。摺頁封面上,直接了當寫著:

惡地水噹噹

惡地有惡人?

惡地產好果

惡地樹抱石

以有別於傳統之風趣詼諧方式,重新思考與定位當地豐富性之自然資源及文化特色。

為測試運用諸此社區資源發展生態旅遊之可能性,富山國小利吉分校與利吉社區發展協會,在2008年5月17日至18日,策劃舉辦為期2天1夜的旅遊活動,並邀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及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等師生共同參加。

行程依據上述 4大主題進行規劃及設計,簡要說明如下:

(1)惡地有惡人:阿美文化

利吉分校黃主任及部落陳主席,引導眾人體驗植物染製作方法,並協助3位利吉分校小朋友示範原住民編織工藝。之後則由利吉社區發展協會曾理事長進行社區簡報。

圖03圖04
(左)利吉分校小朋友示範原住民編織技術(右)曾理事長進行社區資源之簡報及說明

(2)惡地水噹噹:利吉地景

離開利吉分校,開始騎腳踏車逛社區的戶外行程。除參觀當地頗富盛名之雍雅坊農莊,並繞經聚落環境外,主要由曾理事長進行利吉惡地及小黃山之導覽與解說,此外,亦越過卑南溪畔之卵石區域,來到利吉橋下,憑弔過往對外交通工具-流籠(簡易纜車)纜索基石遺跡,見證交通不便之過往歷史。

圖05圖06
(左)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之解說步道(右)卑南溪畔流籠纜索基石遺跡

(3)惡地有惡人:阿美美食

騎了大半天之腳踏車,眾人皆已飢腸轆轆,更加強利吉美食館之部落風味餐的豐美與可口。

(4)惡地生態豐:溪流生態

將行李放置於社區居民家中,並進行短暫休息後,繼續由曾理事長帶領眾人進行卑南溪夜間生態觀察。

(5)惡地有惡人:阿美文化

雖然夜色已深,利吉社區為展現阿美族文化之活力與熱情,精心準備了原住民歌舞及魔術表演,以及充滿趣味性之搗麻糬活動。

(6)惡地產惡果:釋枷果園

隔天晨起,享受簡單又溫馨的早餐後,來到當地頗負盛名的釋枷果園,實地瞭解釋枷授粉與接枝等農業知識,並探訪已有60年歷史之朱家土角厝,目前仍居住於此之老奶奶也很開心與眾人聊天、合影。

圖07 圖08
(左)釋枷果園主人介紹人工受粉的相關步驟(右)眾人與朱家土角厝老奶奶合影

(7)惡地生態豐:養羊山步道

穿過利吉分校,前往養羊山步道。除卻是眺望週遭景觀的良好地點,亦可於此認識社區植物、昆蟲、蝙蝠等生態資源。另亦前往利吉社區重要供水源頭之阿邦安水源地,並參觀鹹水溫泉及樹抱石等特殊自然景觀。

圖09 圖10
阿邦安水源地(左圖)與樹抱石景觀(右圖)等自然景觀

(8)惡地產惡果:芭樂果園

圖11
懸掛於電線桿之惡地芭樂招牌

釋枷、芒果、芭樂是目前利吉社區產量最大的3種水果。因為當地泥岩地質為海底沉積物,富含礦物質,導致果實特別甜美。近來利吉芭樂以「惡地芭樂」於市場上闖出名號,可說是結合在地資源進行產業行銷的成功案例之一。眾人於果園主人之細心帶領下,實際體驗採芭樂的樂趣,也更加瞭解當地農業環境與產業特色。

2天1夜的行程,在豐盛午餐及午後討論會中劃下句點。

參照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之網站內容,以及觀景臺、涼亭、步道等現地解說設施,主要針對當地地質、地形、生態等資源進行介紹及說明。量體龐大之遊客服務中心,內部除於入口處擺放大型立體模型,僅有少數老照片及農具展覽,無法呈顯當地自然與人文之多元樣貌及豐富內涵。

圖12liu-13
解說設施以傳遞科學知識為主軸(左圖),量體龐大之遊客服務中心則缺乏實質機能(右圖)

欣見利吉分校與利吉社區發展協會費心策劃及安排此次別開生面之生態旅遊遊程,嘗試回歸社區觀點,並突破過往自然解說之侷限及困境,呈現部落文化、地理環境、產業型態、景觀生態等總體面貌。

稍嫌美中不足的是,為將豐富且別具特色之社區資源進行完整介紹,造成行程安排過於緊湊,並與目前強調勞動、慢活、自主、體驗等生態旅遊特質相互衝突。另外,不同導覽主題之明確劃分,亦陷入以知識傳遞為主軸之傳統解說窠臼。

若由地理學域所著重之「人地互動」傳統,乃至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所強調的「自然與人類的整合作品」等觀點進行檢視,利吉社區4大導覽主題中,最具在地特色之地理環境(惡地水噹噹),並非個別性之獨立存在,而是部落文化(惡地有惡人)、產業型態(惡地產惡果)、景觀生態(惡地生態豐)等其他課題之關鍵與基礎。

以前述利吉芭樂為例,其於市場上闖出名號,除卻果園園主之悉心栽培,更與當地獨特性之土壤、空氣、水文、生態等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若能於解說策略,加強不同主題之互動模式,以及時間軸向之演進過程的介紹及說明,將有助於化解科學及文化知識之冰冷與疏離,並重新轉變為在地居民與外來遊客可以共同分享及相互理解的重要價值(詳如圖一)。

20080626-chart1

建議參考上述策略,評估學術考察、鄉土教學、家庭旅遊、銀髮旅遊、冒險旅遊等不同旅遊需求,並依據旅遊者或旅遊團體之停留時間、預算及人數規模等不同條件,針對4大旅遊內容進行增刪與調整(詳如表一)。

相信未來利吉分校與利吉社區發展協會將有機會攜手營造出-觀「惡景」、吃「惡果」,在「惡地」與「惡人」共處的奇幻旅程

20080626-chart2

參考資料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網站(利吉惡地及小黃山):

http://www.tbrochtb.gov.tw/user/Article.aspx?Lang=1&SNo=03000059

臺灣社區通網站(台東縣卑南鄉利吉社區):

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index.php?CommID=3903

在〈利吉惡地解說策略:文化景觀的觀點〉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