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

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是親耳聽到Elizabeth Henderson分享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實際操作過程、台灣農業領域工作者對台灣農業未來方向的想像,還有與農民一起渡過的生活片段,對許多參與此次工作坊的人…

前言:

「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是旗美社大每年暑假的頭等大事,已經舉辦了七屆,今年的工作坊主題定為「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7月25號,在美濃熾熱的午後陽光下展開了為期四天的活動。

workshop-360.jpg

第一天由欣賞加拿大紀錄片「農地之怒」開始,晚上由美國的CSA推動者–Elizabeth Henderson透過視訊,進行跨海的演講,美國、日本、法國成功的社區支持農業的經驗,激發了不少工作坊的參與者對現今台灣農業的反思;第二天早上就請了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林義隆、王雅君、王福裕、董時叡分享對CSA在台灣的看法,下午請綠色陣線的吳東傑談當前熱門的糧食危機議題、公視記者李慧宜談農村的田野調查,接下來就分組到美濃、旗山、甲仙、田寮等地,進行約一天的農家拜訪與住宿;第三天上午,發揮工作坊實作精神,請新竹豆之味的黃學緯教大家做豆腐、豆花。可惜鳳凰颱風來勢洶洶,考量到大家的安全,接下來的議程只好取消。

image001

獲得許多參與者熱烈迴響的農家住宿的行程開始於2004年,鑒於大部分的參與者都是常住都市,缺乏農村經驗,光是聽演講只能得到相關知識或別人的經驗,也不符合「工作坊」的精神,於是商請了我們的農民朋友提供一天的住宿,讓參與者能夠進入農民的生活,並從面對面的交流討論中建立產銷之外的關係。

這樣的農家住宿對旗美社大的工作人員來說更是一種學習,除了和遠道而來的參與者一起住在農家,在工作坊之前我們也會一一拜訪農民,討論住宿的細節,並設計了農家紀錄單,以時間為縱軸,紀錄與農民一起生活、一起勞動、一起參加社區活動的過程與感受,在相處過程中也要盡量了解農民的生平與種作史,並安排了幾個與「社區支持型農業」有關的問題,請參與者跟農民討論,了解他們的想法。

今年共有七戶農家幫忙接待工作坊參與者,原本接洽的農民有八戶,但其中一戶在甲仙種有機咖啡的農家遭受卡玫基颱風重創,臨時取消。我們的農民或多或少都受到颱風(不論是已走的卡玫基或是將來臨的鳳凰)的影響,像是美濃朱秀文大哥的木瓜園的網子就因為風太大,被吹到馬路上:甲仙素琴姐家裡因為卡玫基侵襲而斷水斷電,天天踏著不成路型的坍方碎石道上山接水管;旗山甘文聰大哥為了防颱馬不停蹄的綁竿子、搭護網…,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讓我們措手不及,也不由得佩服農民們面對風雨仍然談笑生風、泰然自若的生命態度。

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是親耳聽到Elizabeth Henderson分享社區支持型農業的實際操作過程、台灣農業領域工作者對台灣農業未來方向的想像,還有與農民一起渡過的生活片段,對許多參與此次工作坊的人來說,想必得到了許多珍貴難得的生命經驗吧!

參加工作坊的宜澤、哲興、佳玲、馥君回去後,捎來了工作坊的感想,不論是CSA的討論,還是農家住宿的體悟,衷心希望對台灣農業的關注能夠持續不停的發酵!

初心vs.粗心—訪甘文聰大哥 (文/李哲興)

(哲興在台北工作,接觸福智團體後有了歸農的想法,今年四月在桃園與岳父母合購八分多農地,打算進行有機耕作。)

image005

文聰大哥的阿甘農場,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有著尋幽訪勝的驚奇,而甘大哥初見時的豪爽熱情也一掃颱風來臨前的緊張陰霾;趁著天黑前,甘大哥向大家介紹了他初次實驗的檸檬、柑橘,以及四周的趨避作物–香茅;農場的另一端則種有美人蕉、佛手蕉,甘大哥說,圓滾滾的香蕉別急著摘,多給她們一些時間,風味才會更好;到了種菜的網室前,甘大哥叮嚀道,澆菜要像給葉片作按摩,水要均勻地灑在每一葉面,同樣地,多給點時間,菜就會長得清脆漂亮;甘大哥像照顧孩子般,處處為作物設想,展現了他鐵漢柔情而又細心的一面。

介紹完了作物,甘大哥開始分配工作,我的任務是利用除草機除草,其他人則是作颱風前的加強措施,為了防颱,即使天陰下雨,我們仍得加緊工作,希望將農損減到最低,體會農夫這種面對自然無常時只能堅強面對的勇氣,以及風雨過後默然的承受,該是所有關心農民的人心中最大的不捨!

image007

晚餐是甘大嫂精心準備的佳餚,有自家的雞湯、苦瓜炒鹹蛋、甜漬木瓜心、木耳悶菇和炒芥菜,餐廳則是在木瓜網室內,配合室外的風雨與餐後的啤酒,真是再豪邁自然不過了。

酒足飯飽之後便開始剪燭聊天,甘大哥分享了初時整地的辛苦,也對自己種出的青菜蔬果充滿了自豪,學員們則是聊到與有機的因緣、栽種作物的經驗、還有想要務農的心願,問到我時,我先抱怨了都市生活的喧囂,以及與內人接觸佛教福智團體之後,開始食用有機作物,進而有務農的想法並於今年五月購得八分農地,夸夸而談之後,社大的宣竹沉默了一下,問道,為什麼有機食物似乎是社經地位較高者才吃得起,弱勢者卻只能吃有農藥的食物呢?問完喝了口酒,感覺似乎更苦了。

我想是我粗心了,我的粗心使我忘了對於農夫工作該有的謙卑,也忘了社大,包含宣竹在內,投入農村工作的初心,他們一切的努力是為了保衛家鄉的土地,是為了農夫的工作更有尊嚴,以及農村的價值得以保存,而我一個都市人,談的卻只是有機蔬果多少錢,想著如何過有機生活,真是自私自利而又可惡!真的該心中有愧!

記得剛入大學時,學長提醒我們,要我們別忘了現在的自己,要記住現在的心情和想法,想來與我們年紀相仿的他,這樣的叮嚀未必是他生命曾有的體驗,也許也只是拾人牙慧罷了,但對當時正青春激昂的我,即使對何謂現在的想法仍懵懵懂懂,卻為這話的激勵力量而膨湃不已。

如今離開校園已十年了,早已忘了思索何謂初心,與較我年輕的宣竹相較,她為弱勢農民的關懷付出,不僅讓我對於自己慣性忙碌追求自身利益而感到慚愧,更有一些人生虛度之憾。與社大的初次接觸,他們對初心的努力與堅持,似乎提醒了我生命中曾有的感動;走向務農之路,也許當我回到兒時的農村,當我成為真正的農夫,投入幫助農民的工作,我與社大才能成為真正的伙伴,而這也許正是我該追求的初心。後會有期,旗美社大。

半農半X—訪朱秀文大哥(文/鍾佳玲)

(佳玲是北投社大的工作人員,雖然位於台北市,北投區內仍有一定比例的務農人口,因此他們也十分關心農業議題。)

image009

這一次參加農村發展工作坊,對我來說可以說是很新鮮的體驗,也讓我跟農村發展與農民生活感覺更接近。

在第一天的工作會議過程中,有些問題與回應讓我對於這個工作坊的概念更為清楚,此外也讓我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在這之前我始終認為基因改良是一種科技的進步,對農民也應該有所幫助。但沒想到這卻會剝奪了小農的生活保障,影響到小農的生活收入。

第二天,也是大家最期待的時間,就是農家體驗,此體驗主要的目地是希望藉由田野的觀察讓大家更瞭解農民一天的作息及他們心中的想法。經由分組,我們這一組要去體驗的農家是家裡有種植木瓜、荔枝、黑柿蕃茄、稻米,還養了泰國蝦的朱秀文朱大哥家中。

剛到朱大哥家中第一眼見到的不是朱大哥,而是有著一頭黑髮的朱爸爸。朱爸爸得知我們是要來體驗農家生活時表示非常的高興,不過朱爸爸也告訴我們,農家生活可是非常辛苦的。在聽到這句話時其實時心中有無限感慨。只來體驗一天農家生活的我們,是沒辦法全面體會農家的辛苦,有的也只是感同身受罷了。

過沒多久朱大哥就回來了,跟朱大哥小聊一下,他就說他要到後面幫木瓜裝箱,我們就跟著朱大哥到後面幫忙。在裝箱的過程發現朱大哥只要抓一顆木瓜就能知道它有多重,這就是經驗的累積吧!我們也得到了很多知識,像是如何分辨木瓜成熟度、裝箱的過程中要放入一種「電土」加快它們的成熟等。就在此時,朱大哥的電話響起,原來是木瓜園的網子因風太大掉落在馬路上影響交通。

image011

一到木瓜園,就看到警察幫忙把網子移到路旁,我們趕緊把圍住木瓜園的網子拉下來,此時我才體會到農民常說的「農夫是要靠天吃飯」這句話。朱大哥告訴我們,木瓜園用網子圍住是為了要防止芽蟲,也防止一般人進入木瓜園,因為人類會把身上的細菌傳染給木瓜。事後回到朱大哥家中,朱大哥的家人已經為我們準備一桌飯菜。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朱大哥一家人也跟我們聊到有關於政府在賠償農民災害的損失時,農民有著說不出的苦與不公。

傍晚,朱大哥帶我們到外面散步。通常朱大哥一大早6點會到田裡幫忙,之後再去農會上班,下班之後又到田裡幫忙(活脫脫「半農半X的寫照),晚飯後就會到其他農民家泡茶聊天。我們連番問了好多問題,如:朱大哥家裡本身就有田地為何還要租一塊田地種植木瓜?朱大哥說,其實種植東西還是要看本身土地適不適合才可,加上他在農會主要是負責農業推廣,要先自己耕種看看才有資格去跟別人說。此外還有,朱大哥在農業上是兼職的,那平常家裡有主要負責的人嗎?及如何看待務農這件事?朱大哥說,家裡主要負責的人是媽媽,農民在這個社會是被拋棄的,但他還是會選擇務農這工作。要回家時,朱大哥還送我們一大袋木瓜。我們滿載而歸的回民宿。

第三天一大早,我們在土豆的帶領下騎著腳踏車,一邊欣賞當地的風景一邊享受客家當地的美食及特色。在騎腳踏車的路途中,每當有徐徐的風吹過,耳邊就會想起家慧所說的,她很喜歡在美濃實習二個禮拜裡騎腳踏車的日子。

雖然4天3夜的行程因颱風的緣故縮短為3天2夜。但我想經過這些天的觀查與學習大家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收穫(這也包含了最後大家都滿載而歸拿一袋水果回家)與成長,因為這樣的體驗是很可貴的。

得來不易的山泉水—訪素琴姐(文/李宜澤)

(宜澤是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的博士生,目前正以臺灣的農業轉型以及農業技術的轉移與想像作人類學研究。)

下午四點多才到素琴姐家,這個時候素琴姐和先生陳叔仍然在山上的工寮附近工作。他在空軍服役最小的兒子留下來等我們,同時照料他懷孕的太太,平常在軍中服役,放假回來還是要幫忙家裡作農事。

一家人的新式三合院在甲仙小林一帶。門前種有四分水田,近處的農地有種香蕉、百香果與甘蔗。山上種的是梅子,李子,香蕉,還有可以採收的桂竹筍。我們趕著想在天色變黑之前到山上去跟素琴姐會合,於是要求她的小兒子帶我們上山,不過這當然也是麻煩了人家。上次卡玫基颱風吹壞了從山上引泉水下來的水管,因此素琴姐與隔壁的一兩家農友這幾天還在趕著修水管。眼看另一個颱風又要來了,大家頗擔心。到了山上,之前颱風造成的土石崩塌還很明顯,我們開來的車不適合上去,於是請素琴姐的兒子用小貨卡載我們上去。

image013

到了山坡中段的工寮,素琴姐和鄰居正在把鋼線從甲仙溪的對岸綁好,準備明天來套水管。「你們應該早點來啊!」素琴姐笑著跟我們說:「人這麼多,可是等一下就要下雨了。」天邊果然已經有長腳的雲飄過來,我們只好在工寮附近幫素琴姐以及農友們拉一段鋼絲,又忙著走下山。山坡旁還有另一戶人家,也在這個時候上山整理東西。在狹窄的山路上會車,素琴姐的兒子說,不是山坡地不能開發,而是要看更源頭的部分政府放任濫墾的狀況,讓原來在低坡度的山坡地也變得不好作農。

我們趕在雨下大之前回到農舍,一進屋子雨馬上就傾盆而下,素琴姐的兒子卻又趕回去幫父母收鐵絲網。一直到六點多,天氣稍微放晴,素琴姐家的兩輛車才陸續回到農舍。一回來,素琴姐招呼我們要不要先去洗澡(六點多!?)以免等一下水不夠熱,我們被他設想周到的招呼著輪流去洗。讓給我們睡的客房,平常旁邊堆了一些作好的黑糖,打算分裝後到山下去賣。門前庭院還放了一些收下來的南瓜,香蕉,朋友送來的蘋果芒果。陳叔在放好小貨卡之後就整理這些東西。素琴姐和她的媳婦則開始準備晚餐。我們在三合院式的房子前閑晃,主廳卻一直暗暗的沒有開燈。後來問素琴姐,才知道去年十月左右因為拜拜,沒有注意到火燭,從正廳左側的部份燒了起來,把整個牆壁都燒裂了,鋁門窗也燒破。還好沒人受傷,神像和公媽也沒有燒到。不過一直到前陣子才把牆補好,現在還沒有把電燈和神像放回主廳裡。

素琴姐今天為我們這群突然多出來的食客準備的是竹筍鹹粥、朴子煎蛋、肉煎子等等。大部分都是口味比較重鹹的菜。比起我們這種在都市裡面沒有怎麼流汗、平常不太吃鹹的人來說,這個味道重了點。不過素琴姐他們在外面作事,需要補充的鹽分應該是需要在晚餐時好好補充吧。

準備好之後,素琴姐很客氣的招呼大家吃飯了。還說,因為鹹稀飯沒有好好攪拌,底下有些焦味。我們都對素琴姐的客氣感到有點不好意思。晚餐間,素琴姐講到一點點先前開始種甘蔗做黑糖的歷史。她提到,許多年前和先生一起回梅山竹崎一帶訪姑嫂時,發現當地鄉里人自己有種甘蔗做黑糖的習慣。於是在那裡學著如何做,知道大家大約每四個月收成作一次。回來後決定自己試看看,但是當時蔗種都在糖廠手上,他們只好到大林糖廠一帶,趁人收割時,順便載回120斤左右的甘蔗苗,試著插枝來種。

說到施農藥的狀況,素琴姐說,他們在農舍附近的田地種植的東西,都沒有灑農藥,因為自己要吃住的也近,會受影響。但是山上的果樹田就有灑一些農藥,一陣子不放就會「壞相」。用的是農作發之類的藥品。

我們提到最近課程所說的CSA模式,素琴姐大致能夠了解。隊員中有一位John大哥,提到他在福山村一帶和當地原住民合作,讓他們的菜能夠以有機的規格但不需要經過認證的花費,就打入台北的百貨公司超市通路。這樣的想法素琴姐覺得很不錯,但是把農作在需要收成的時間內都移到台北去,似乎需要一些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甲仙這裡比較能夠想的是,怎樣不用通過農會、中盤商收購,還能了解果菜市場的收購價格。素琴姐希望能夠往自己控制價格的方向去,但是不知道消費者有多少願意加入作預先購買以及農事參與的工作。

老實說,我認為CSA在類型上本來就比較趨向主食和菜葉類的生產模式與消費。如果是果樹以及山林上的農作,不太容易把農事切割成可以被消費者參與的部份。另外,如果需要栽種有機,如何讓農民們同時又對產量及價格感到安心,是另一項課題。

image015

隔天早上,我們大約七點半出發去幫素琴姐接水管。從昨天抵達的工寮一帶又往前,沿著溪流路線走了兩三公里,才在一個竹林高地附近,把一條條的水管固定在素琴姐及農友們從對岸接過來的鋼絲上。運用鐵圈固定,同時把一支支的塑膠管之間用快速膠接好之後,直接往溪流對岸的山上推過去。陳叔在這一投推,素琴姐已經早跑到另一頭去接了。兩邊一起合作,兩個小時之後,已經接了一大半。但是我們已經到了準備要提早撤回的時間。雖然在山裡面感覺不到鳳凰颱風將來的風雨,不過一大早的時候大家都看到預報,大約下午就會開始受到影響。

我們告別素琴姐,又拿了他們送給我們的百香果茶,香蕉,才往美濃方向回程。這次很匆促沒能整個用一兩天的時間多了解農家作農的作息,也許下一次我們可以從這次談到的某些部分繼續下去。

小觀察:台灣的CSA(文/余馥君)

(馥君目前在嘉義天和生物公司工作,是個關心台灣農業的年輕人)

image017

這次到美濃參加工作坊,與其說有什麼心得不如說是觀察到的現象吧!因為農業界這樣大家齊聚一堂的機會並不多,趁這個機會可以比較集體面臨的困境。

我覺得目前台灣CSA類似組織面臨的發展困境,是「組織化」的問題。

從伊利沙白的演講中,我察覺到真正讓CSA得以順利運作多年的關鍵角色,是她所說的「核心會員」,一群願意付出除了消費之外更多心力的人,幫忙配送、經營城市中的取貨站、組織消費者等等。而在目前台灣,嚮往CSA的生產者們,卻仍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沒有將推廣行銷的工作自生產分工出來,而全部自行承擔,也因此造成了「穀東俱樂部」賴青松先生心力交瘁,無法繼續經營(這次他沒有來分享真是太可惜了!)

雖然非營利或是小農的組織本來就不希望像企業一樣有組織,系統性的擴大。但是也不能始終停留在單槍匹馬、遍地開花的狀態。我認為必須要想辦法組織化,讓單一個CSA本身擴張,可以支持兩、三個生產者,更多的消費者與組織人員。變成比個人單位更高一層的組織,分享共同的資源,也吸引更多人投入。

目前,對於像我這樣想要進入農業領域的年輕人來說,似乎沒有一個比較「暢通」的管道,我們處境比起這些已經略有成果的CSA先鋒者,並沒有好多少,仍然必須披荊斬棘、走過所有他們走過的路。已經投入CSA相關工作的農人,都深深地埋在家計與理想交悴的現實中,也沒有任何心力關心「傳承」、「擴大組織」的問題。

image019

在這次的農家訪查中,我卻嗅到了一點點「組織分工」的氣味。招待我們住宿的柯大哥本身有化學專長,對於酵素、醋、保養品等加工品製作很有心得,在生產者組成的「甲仙蔓花生」家族中扮演加工的角色,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雖然這只是一個很初步的生產層面分工,不過的確是個正確充滿希望的方向。

雖然提出了問題,但是我並沒有解答喔!

大家繼續努力吧!

(本文作者為旗美社大城鄉交流專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