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頂巧遇台灣梅花鹿

進入社頂社區踏訪,巧遇這原是台灣莽原的主人翁,成群結隊,出現於身旁,甚是驚喜。當第一頭台灣梅花鹿來到我們面前,第二頭、第三頭陸續出現。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或是昂首闊步………..

台灣古來素稱「草萊之地」,有學者指出,台灣的西部沖積平原,原為疏林草原生態系,甚為鹿科動物所喜愛,曾經是台灣梅花鹿的國度。相對於台灣梅花鹿這原生種,台灣人是算是外來種。強勢的外來種,開展了三四百年的文明,原生的梅花鹿,卻經歷幾乎滅種與漸漸接近復育的際遇。

進入社頂社區踏訪,巧遇這原是台灣莽原的主人翁,成群結隊,出現於身旁,甚是驚喜。當第一頭台灣梅花鹿來到我們面前,第二頭、第三頭陸續出現。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成群的出現。或是昂首闊步,或是低頭覓食,或是追逐遊憩。彷彿掉進時光隧道,進入了四百年前。

deer-360.jpg

呼朋引伴的來了三隻梅花鹿

一群梅花鹿來嬉戲

地球上唯一為自己命名的物種,人類,基於文明的需求,擴大聚落的生態足跡。台灣,一座版塊擠壓成型的島嶼,曾是梅花鹿的天下,盛傳最大產量每年可生產鹿皮二十萬張。隨著拼經濟的思維,物種的急速消失。現在才要談脫西裝節能減碳,恐怕要脫褲子還比較快。

演替無法重來,人為的干預,展開蝴蝶效應的結果,有時人算不如天算,疏忽掉的細節反而造成另一個不可避免的生態危機。作為消耗能量三千倍於原始人的文明人,如何保有讓下一代得以繼續生存的生態基盤,將生態保育能力視為必要的國力之一,一種以最經濟的方式使用資源的能力,應該是當下應該建立的價值觀。

台灣南端的社頂部落,作為與台灣梅花鹿共存的的原、漢混居地方,透過地方知識的建構,發展一套以生態為核心的旅遊經濟。從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思維,轉型成環境教育的生態解說村落。這樣的經驗,其實值得其他鄉下社區參考。

台灣梅花鹿與鷹作為社頂的象徵

遇見台灣梅花鹿,回首台灣四百年前的甜根子草原生態系,省思現在,每逢颱風,國土就不可避免的柔腸寸斷,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不可逆特性,政府施政若不徹底改頭換面,恐怕只能淪為救難政府。生態系統的存續,如能持續透過生態社區的建構,農漁村生產地的永續保護,恐怕才是拯救經濟與保國衛土的良方。擺脫對美、阿國家石油經濟的依賴,建立地產地消,城鄉依存的系統,避免不必要的硬體建設,留的青山在,才有好材用。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