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部落】支持原夢青年,厚植部落力量

至善原夢青年計畫目前已執行三年,期間,深入探訪尖石鄉後山各部落組織,逐步連結有想法、行動力、願意接受挑戰、對土地文化有關懷的五位原住民青年,分別為:鎮西堡部落的尤瑪、泰崗部落的阿偉、石磊部落的瓦旦、馬里光…

彌補原鄉人才斷層 陪原民青年自立原夢

經濟不景氣,原鄉發展更是緩慢,社會資源進入部落時,往往因為缺乏對在地的認識而時有斷裂,而資源難以連結的關鍵,就是部落長期缺乏在地人才。沉重的生活壓力讓部落青年不是外移,就是四處打零工維生,更不用說長期留在原鄉,義務的推動部落工作。

面對這項問題,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日昨(16)舉辦原鄉活泉「原夢青年計畫」勸募記者會,目的是支持優秀且有想法的部落青年,在三到五年間,不擔心經濟問題而根留部落,他們從在地觀點出發,用行動去完成夢想,使得原鄉能留住人才,彌補原鄉與現代社會的斷層。

「培養一位人才至少要花三年的時間。」至善執行長洪智杰指出,許多政府補助或是外界企業的捐款的計畫往往都是透過外面的顧問公司或是教授以撰寫企畫書方式推動,但這些公司與教授沒辦法長期蹲點服務,而只是以快速的方式提出各種方案,但未必貼近部落的需求,甚至只是以包工程的心態進行,一旦期約到了,人就離開,部落也沒有留下人才可以延續工作。

至善原夢青年計畫目前已執行三年,期間,深入探訪尖石鄉後山各部落組織,逐步連結有想法、行動力、願意接受挑戰、對土地文化有關懷的五位原住民青年,分別為:鎮西堡部落的尤瑪、泰崗部落的阿偉、石磊部落的瓦旦、馬里光部落的慕妮、以及新光部落的阿薊‧達利,他們盡心盡力,默默的守護部落,為部落付出奮鬥。

基金會表示,企盼能募集1000位愛心的民眾,以每天20元、每月600元的方式,支持「原夢青年計劃」,未來,至善更將拓展服務領域至各部落,讓原住民青年能夠自立原夢。捐款專線:(02)2356-0118;網址:www.friendshipcit.org

下面是四位原夢青年的感人故事…….

 

原夢青年之一:21歲大學畢業生 用心傳承部落文化

21歲的大學畢業生尤瑪,畢業後,憑著對維護部落歷史文化的熱情,放棄在都市的生活,毅然決然的參與部落製作部落地圖的工作,每天與耆老討教,撰寫著部落歷史,以及失傳的泰雅文化。她說,希望藉由文史紀錄,能讓外地人更了解部落的文化,一起勾勒對部落的想像世界。

「1910年夏天,日軍為了全面控制山區、鎮壓泰雅族人,在桃園縣復興鄉及新竹縣尖石鄉交界上的李棟山上修築了碉堡,部署大砲,現在李棟山雖早已不再具有戰略的優勢,但是李棟山上的種種斑駁,卻也記錄著當時泰雅抗日勇士以寡擊眾的輝煌戰史。」來自鎮西堡部落青年尤瑪指著部落地圖說。

「部落有這麼多的資產,卻不懂得好好維護。」於是,尤瑪開始製作部落地圖,透過不斷的訪問與拍攝,集結部落耆老的智慧,記錄和找尋部落的歷史與文化。

「有些泰雅族用語過於艱澀,不常用就會忘記。」尤瑪說,部落的母語,每一個名詞都有不同的說法,就連描述下雨的方式,就有毛毛雨、細雨、大雷雨等。她又說,每一次跟耆老討教都覺得很特別,會一直想繼續詢問下去,總覺得老人家的智慧如海底深淵一樣,怎麼挖都挖不完。「我很渴望得到這些知識。」

面對部落文化的凋零,她感嘆,部落青年不懂得維護自身的文化。因此,更顯得製作部落地圖的重要性,她說,部落地圖包括泰雅族的傳統領域與生活方面含食衣住行等,還有部落的歷史事件、使用土地的知識及狩獵區的劃分。「什麼樣的植物種適合種在什麼樣的土地,什麼樣的動物吃什麼果實,什麼植物是可以吃的,這些都會在地圖中呈現。」

「我會用我的生命和熱情來完成地圖的製作。」尤瑪有著一般部落年輕人所沒有的活力與數位基礎,更重要的是為部落奮鬥的這一份心力,她也常去觀摩其他部落的成果發表,空於時間也協助教會帶領部落青年。「要完整的製作一份部落地圖至少需要花費五年的時間。」尤瑪說,她會更認真的投入,透過分享,讓外地人了解部落文化。

原夢青年之二:年近30歲電腦宅男 帶領部落走向科技

「泰崗部落有約一百戶人家,只有不到五戶人家有電腦。」來自泰崗部落年近30歲的青年阿偉,憑著自身對電腦的熱愛,於三年前開始推動部落數位科技的提升,更於一年前跟教育部承接部落電腦教室的開辦計畫,除希望縮短數位落差外,也希望能夠將部落的文化進行數位典藏。

「電腦教室使用的年齡層範圍從7歲的孩童到60歲的部落耆老。」阿偉說,電腦教室每周都有固定的開放時間,因此他每天幾乎都在電腦教室,教導部落居民使用電腦。「學電腦的步驟繁雜,從開機到點選連線上網,再到打字,有些民眾因為疏於練習,每次都得重頭學起,平均要花半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減少部落居民對電腦的恐懼,進而學習基礎的電腦運用。」

不過,讓阿偉非常感動的是,有一位部落代表,意識到身為代表要帶領大家學習電腦使用,因此,從自己做起,在一個多月的努力後,現在已經能上網瀏覽資訊。

「透過網際網路,能夠看到各國的文化,甚至利用GOOGLEUS,看到當地的街道景象。」阿偉盼望,藉由數位科技典藏部落的文化,並透過耆老的撰述,找回部落失去的文化。

阿偉從高中開始及醉心於電腦科技的研習,一下課就窩在電腦前,常被戲稱為「電腦宅男」,但他絲毫不以為意,並將本身對電腦的熱忱,傳遞給部落的居民。「看著,大家學習玩電腦後的分享,真的很快樂。」

原夢青年之三:30歲政大博士生 自然農法研發奇才

「我想要創造台灣原住民的奇蹟,希望能將自然農法推廣到各個部落。」位於石磊部落的瓦旦,目前為政大民族系博士生,現年30歲,他就像一個手忙腳亂的人類學家,兼顧多種身分,卻怡然自得,他除了是三個孩子的奶爸外,更是社區工作者、課輔老師、家長會會長,和殷勤的農人。

瓦旦主要協助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二個部落,一是抬耀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二是石磊部落自然農法的推廣與技術研發上。同時,藉由服務社區來影響部落現有農業,望能從社區工作來推廣自然農法,改變現有的化學農業,朝生態保育與永續農業的目標。

「我養的雞和種的菜,不但不污染河川,而且還很健康。」瓦旦不斷的用實務經驗和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去挑戰既有的刻板印象。他利用當地的牧草,或是漢方藥材如:當歸、肉桂、櫻花等,製作成酵素,讓雞食用。「自然農法就像是無毒農業一樣,在噴灑酵素時,就算不慎噴到嘴裡,也都能當作飲料食用。」

他說,從事化學農業的人很多都有皮膚病,稍有不慎將會引起其他病變,更有醫學證明容易早逝。他更指出,化學農業的耕種方式,在施肥時,除了一定要穿上全套的配備之外,農舍甚至到處是雞糞味。

「讓我最開心的是把隔壁部落的化學王也願意轉作從事自然農法的耕種。」瓦旦驕傲的說。

他指出,政府應該要思考如何讓農業走向國際,大家認為高山農業長期受到土石流、汙染等問題,然後造成環境的浩動,他卻研發無毒農業,用良好的空氣、土、水去維持好的環境。

「我希望大家都能有飯吃。」瓦旦說,他希望能藉由無私的分享,去回饋更多的原住民同胞,讓台灣其他部落的原民都能有安穩的生活。

原夢青年之四:35歲魯凱公主 用音樂治療孩童

「慕妮傳道,我的孩子生病了,你能不能來幫忙一下。」督魯安‧慕妮她是一位魯凱族公主,遠嫁到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部落,目前共孕有三個小孩。雖然傳道是她主要的工作項目,但她著重於部落的幼兒教育關懷與老人的關懷以及青年的培力工作。慕妮說,有時候常常三更半夜在睡夢中被電話吵醒,被通知哪戶人家小孩生病,然後趕緊去照顧她。

「部落的家長往往疏於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孩子們的聯絡簿上,甚至都不見家長簽名與任何意見,錯過與孩子成長的機會。」於是慕妮利用接送小孩上下學的時間,儘可能的與每一位孩子攀談,關心他們今日上課的學習情況,有時後聊到連自己的小孩都會吃醋。「媽媽,我肚子好餓,已經是吃晚飯的時間了。」

特別的是,慕妮利用自身會的基礎樂理,用音樂來治療每一位孩子,讓他們能有情緒抒發的管道。「希望藉由音樂,讓孩子把他們的快樂和不快樂都說出來。」慕妮指出,部落的孩子往往缺乏在心靈層面上的關心,導致在家庭裡隱藏自己的情感,但在外人面前,卻又暴露出來。「孩子們的情緒起伏轉變很大。」

慕妮指出,目前正積極與玉峰國小共同推動家長成長班,藉此活動加強與家長溝通,強化親子關係。她觀察到,部落父母長期酗酒大部分是因為他們無聊,沒事情做,因此,與校方共同努力,安排舞蹈,手工藝、編織等課程。她說,期待透過每週2小時的聚集,可以製造更多彼此熟悉的機會,同時藉由共同學習,引發家長改變的契機。

由於馬理光部落地形特殊,部落是呈現散居的型態,到每一戶人家都必須驅車前往,情感不易聚集,讓她剛開始在執行時遇到不斷的考驗。「後來在縮小範圍至某幾個鄰之後,成果較能顯現出來。」慕妮表示,現在部落的孩子,看到她都會主動跟她分享今天的生活點滴,甚至主動說要來參加教會舉辦的活動。

「孩子們小小的改變,在我的心中,卻是大大的感動。」慕妮說,雖然有時候會擔心,忽略了家人,但是為了能讓部落的孩子們都能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 她卻甘之如飴。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親,但是,你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慕妮目前仍定期關心部落十多位孩童,她期待孩子都能健康的長大,更積極的面對人生。

原夢青年之五:38歲單親媽媽 用天賦創造混搭美味

有新光部落美食達人之稱的阿薊‧達利對於美食的天賦,與日俱增。她所料理的桃花餐,運用混搭的方式,展現食材另一種風貌,既新穎又美味。除此之外,她更在部落推動共同行銷,協助部落販售水蜜桃,把家鄉的美傳出去。

現年38歲的阿薊,十二年前歷經喪夫之痛,獨立扶養兩個孩子長大,走出悲痛的她,教育小孩的觀點就如同培育水蜜桃一樣,要給他們最大的養分,灌輸最大的愛。

阿薊從小對於料理沒多大興趣,一直到有一天丈夫告訴她,要有自己的專長之後,她才開始學習編織以及料理。

「我的這道,陶桃玉醉,利用雞、薑以及水蜜桃蒸餾酒料理而成,不勝酒力的人,光是聞到香氣,就醉了。」開始研習料理之後,她意識到運用當地食材的重要性,於是利用當地的桃花葉與水蜜桃等,研發季節限定的桃花餐。

阿薊甚至利用混搭的方式,讓紫色地瓜與糯米融合,成為料理「節節高昇」的主要食材,白紫香間的視覺,與地瓜散發出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一個風味餐至少要花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製作,從食材的蒐集和釀造,因此常供不應求。」阿薊說。

阿薊的孩子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也是她最佳的美食評論家,只要她的孩子試吃她研發的新菜色後,舉起大拇指,她就知道,這道菜能擄獲顧客的芳心。「在孩子們的協助之下,一道菜研發不到幾次,便能大功告成。」

她也藉由翻閱報章雜誌來尋找靈感,阿薊說,有時候就這麼靈光乍現,一道美味料理就誕生了。言語之間展現她無比的自信。

未來,她盼望,能在美食的領域上,結合文化層面,協助部落的婦女有就業機會,並傳承子女,發揚光大。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