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聚落社區歷史

浦邊,三千多年前已有人煙遺跡,就在楊厝宅(往昔地名,今東墩以西,前堂以北)被發現了貝塚遺址(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自宋以後,浦邊的聚落型態就已成形,歷經變遷為今日型態,對金門的歷史演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浦邊,三千多年前已有人煙遺跡,就在楊厝宅(往昔地名,今東墩以西,前堂以北)被發現了貝塚遺址(距今約三千八百年前),自宋以後,浦邊的聚落型態就已成形,歷經演繹變遷而為今日之型態,對金門的歷史演進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元朝初年(1276),趙氏就浦邊定居了,綿延歷經近800年,如今僅剩5戶人家,明初(1410前後),何氏進駐,至今約600年,目前是浦邊最大宗族,族人約千餘人,另有周、王、黃、陳等姓,屬雜姓聚落。

clip_image002

據說,浦邊在趙氏來之前有蔣氏族裔活動,現已趙氏無任何族人了。倒是周、王因族人在朝為官(清朝水師副提督周全斌、明朝護糧大司馬王世傑),其故遺居所都成了縣定古蹟了。

2003年五月,社區居民在里長周家才、鄉賢王清追的發動下,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開始營造社區環境的工作,在保守封閉的傳統聚落思維中,社區發展協會被一些人看成是「公家機關」,在事務的推動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是,社區鄉佬看到年輕人的熱誠與努力,在蓮法宮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由當時的主委何再明先生及理監事慷慨提撥二十萬作為運作的基金,也在熱心人士的捐助與努力,社區發展工作持續成長,由原來只注重在年節活動的舉辦,進而關心社區環境的改造,更以其文化資產豐富的條件,朝向聚落多面向的發展,當然也積極拓展產業經營,更有居民願意提供閒置的洋樓做為社區活動中心使用。

在參與社區發展工作中,可以感受到居民是多麼可愛,看到筆者在各種活動中總是拿著相機拍照,逐漸的,阿公阿嬤也樂意告訴我他(她)們的記憶故事,(王爺信仰的神力、砲戰時期躲防空洞的往事、吃頭民俗的演進、自家的有趣生活經驗、……等等),一幅歷史地圖在腦海中浮現了輪廓,壽板店、鴉片間、油行、餅舖、雜貨店、……等,不由得已沈浸在浦邊盛極一時的榮景,彷彿置身在貨物交易的市場中,當然也更聊解了社區的歷史脈絡。

clip_image004

浦邊聚落匯集了金門民間建築脈絡,從明代—清代—民初,以至現今的建築代表,能在一個聚落內完整保存與呈現,而且其建築特色具有代表性;再者,浦邊瀕臨鄰近中國大陸的海邊,在軍事地理上又為重要的據點,前有哨站後有制點,也因為是軍事要塞而降低了破壞,成為自然生態生物多樣化的寶庫;早期的通商港阜,造就了繁華一時的金門後面商業交易點—浦邊港,也是許多落番出洋客的搭船點。

(本文作者為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研究生/金門浦邊聚落社區規劃師)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