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三角窗麵店

1865年建的老灶頭,日日吞著大塊木柴燃燒烈火(還燃燒用過的竹筷,合乎節儉),四十年如一日的奉茶,決明子略帶碳烤的香氣被偏移的陽光,晒個微溫;四十年前的碗一個個在時代中破碎……

選擇燠熱的正午時分,從美濃出發,看看高屏兩縣距離最近的鄉鎮,到底有多近?近到人們常誤以為高樹鄉屬於高雄縣,近到從美濃中壇過個高美大橋就能抵達,卻一直從外圍路過。為何選擇正午出發,說穿了就是為了填飽肚子。打從來到屏東工作的初初幾月就造訪過這家麵店,雖然店面氣氛一直縈繞心頭,總決不定哪天再次光臨。這天忍著早餐的草率,一路朝那裡邁進。

下了高美大橋的聚落是老庄,現名為東振村,或許是老聚落的緣故,沒有可容兩車交會的寬道路,一台小車想在庄內遊走,有點困難。日正當中之際,蜿蜒曲折的巷弄,將許多生活的聲響削弱了,餘留植物散發的氣味凝在空氣中。開車進村子一直有種進不去的感覺,彎來繞去、前方逐漸縮減的路面宣示一種拒絕,不論是往左或向右轉,都被引導著離開聚落中心。

001
旅程中,一直出現的單車漫遊牌,卻會把人指引到荒僻的檳榔園。

想起齊柏林鏡頭下的高樹老庄,是個放射型的聚落,由中心向外拓展擴大的形態,沒記錯的話,在聚落邊緣還有一群墓地(現已規劃為公墓)。村子裡的路名都以“巷“稱呼,僅容一台車寬的路,以巷名之不為過,在巷與巷之間有水道流貫,過個橋,看見家戶的背後,皆有橫在水道上的附加建築,諸如納涼的桌椅、小型雞舍等,水流不淺,或許能行小舟,要比擬成水都威尼斯的話,清除一些岸邊野草或有可能。搭配水源保護區的概念,行船遊客庄,或許是個不錯的主意。

還是找不著麵店,一點。

離開東振村往高樹中心行駛,路過行政中心仍無頭緒後,開口問路。知道石獅的方向在南高樹後,順著屏27縣往南,行經口社、泰山等聚落,令人疑惑的是,平埔族村落為何要被劃分在六堆的範圍內?明明客家是分布在兩個端點,為何膨脹成整個鄉都屬六堆客家呢?(這種情形甲仙亦同)這種文化族群的課題應該要重新思考,遇有久居內埔的河洛人忿忿地說,為什麼我住內埔就一定要是客家人?在政策性保護及推廣下,或在無形中建立起霸權客家。

穿越泰山後,大武山系毫無阻擋地橫陳在左方,其實可以朝山下走去,就是沿山公路,分隔漢人與原住民的界限。夾道是香甜的鳳梨田,光是路過就在空氣裡嗅到甜而多汁的香氣,當令水果表現台灣熱帶風情與豐饒的物產。我知道麵店不遠了。

進入廣福村,沿路瀏覽、比對之前的記憶,就在出村前瞥見路旁石獅,回頭一望,風味麵店就在三角地帶。今日是年輕老闆娘坐鎮,顧不得兩點還空著的肚子,舉起相機來個連環拍:

1865年建的老灶頭,日日吞著大塊木柴燃燒烈火(還燃燒用過的竹筷,合乎節儉),四十年如一日的奉茶,決明子略帶碳烤的香氣被偏移的陽光,晒個微溫;四十年前的碗一個個在時代中破碎,新添的器皿,色澤與溫度重新搭配老木桌,剛好;一碗油麵搭配炭火慢熬的大骨湯,飽足的程度剛好,好比老闆在門楣上的幽默:肚飽眼皮鬆。

004

麵店門面:有花、有桌,可以面對火熱的灶頭用餐。

003

002
點菜牌,無字的表示已經賣罄;米酒還可以一杯杯賣喔。一杯十五。

舊名大路關的廣福村,或因舊名而須有一夫當官萬夫莫敵的氣勢,村內三座大石獅坐鎮,大水衝來亦不懼、原住民下山逡遊,傳說也被燃火的巨大獅影嚇退。石獅鎮守的村落轉角,有間小小的、屬於時代的麵店,如果不以緩慢的步調接近,很容易就錯過她。這種緩慢,如何能堅持?如何面對時代不斷追趕的腳步而自持不變?其實她變了,在今年初始,更換一組老餐桌掃淡色澤的鶯歌陶瓷碗後,就已改變,但相同的是源自於店內的氣氛;店門張貼的對聯應該換上了幽默新妝,而門口坐在圓凳上的大水壺依舊盛裝老口味。

005
廣福村是個愛栽種花草的村子,家戶門前的植栽茂盛,空氣中有香。

006
夥房上雖有堂號,然而門對卻非客家特有內容,是河洛化嗎?

在口號不斷的全球化、在地化實踐,這種緩與慢再實際也不過。因為看見自己的慢、深刻理解快與變非與自己相符,而讓這份時代的韻味蹲下、再起身、再緩步前行。再慢也不過、再緩也不過,再好也不過。

在一種緩慢步調的姿態中,一日又向晚。鍋蓋掀開、熱氣蒸騰。希望自己將她呈現後,不會有太多打擾,驚動在陽光下散發潤澤光芒的灶,以及她不疾不徐的火。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