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先睹為快─2008鐵馬影評兩篇

2008的鐵馬影展,匯集國內外29部作品,其中不少影片關注全球化與農耕的議題,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小地方]在此先刊登由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所撰寫的影評兩篇,分別記錄台灣的泰雅部落….

【前言】

鐵馬影展自2005年創立以來,透過影片的映演體會不同空間時間的事件與人物,開放對世界的看法,同時也透過相關的討論活動,促進對現存社會的反省、想像與創造。從映演作為社會行動,到介入影像生產與流通;探討影像的力量與效應;發展集體抵抗的力量。

2008年的鐵馬影展,共匯集了國內外共29部作品,規劃為以下五個主題:「造音逆轉勝」、「地球不太平」、「人肉有夠鹹」、「驅逐進行式」與「家園九局下」。其中的「地球不太平」系列中,有不少影片關注著和全球化與農耕的議題,如:《不公平咖啡》、《穀東俱樂部》、《嘎拉賀》三片,勾勒出國際自由貿易中的不公義,從而回到台灣的農業處境與合作社運動。

為了讓大家先睹為快,「小地方」在此先刊登由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先生所撰寫的影評兩篇,包含與《嘎拉賀》與《不公平咖啡》,分別是記錄台灣的泰雅族部落與非洲衣索比亞與所發生的故事,徵得作者同意,先刊載於此,屆時再請朋友至現場觀賞。

影展日期:5/9(五) ~ 5/18(日)

放映地點:國家電影資料館(台北市青島東路7號4樓)

【影評之1:嘎啦賀的有機農耕】

嘎啦賀是2008年鐵馬影展的影片之ㄧ,導演以將近30分鐘的片長,呈現一群人在雪山山脈的泰雅部落從事有機農耕的過程。

說一群人,還有點多;但就像有機農業的耕作者,只要有些人就有群聚的效應,特別是原漢的有機組合,還真的有點符合生物多樣性的人文觀點。

台灣適不適合有機耕作?我想種了就適合,因為彼此的適應需要時間的磨合。誠如片中所言,六年前看不到的螢火蟲,現在出現了;同時我們也看見了其他鳥類,甚至猛禽類也盤旋空中。

三芝臨海農場的劉力學先生,談起他開始用儲餘、餿水做堆肥時,因發酵過程產生的異味以及老鼠的會眾,而引起鄰居的抗議。過了不久,異味沒了,老鼠不見了;但卻出現蛇了。再過ㄧ些時日,則蛇變少了,鷹類的猛群出現;而後只剩下少數的鷹和蛇佔據地盤。這說明了生態系的穩定,更重要的是穩定生態系的形成過程。

農業的生產原本就是生態系的一環,但因為人口增加、經濟買賣而需以非自然的方式,增加作物的生產,所以慣行農法因應而生。

位於亞熱帶的台灣,農業的蟲害當然不少,但並不會因為這樣的天然條件而變成無法從事有機農耕的藉口,而是更應該尋求因應的解決方案。

不管是菜草雜生,或是自生自滅的自然農法,都在追求農業生態系的穩定。有時候為了讓其他昆蟲有東西吃,而種了一些嫩芽專門伺候,反而可以讓主要的作物平安無事而有所收成。就生物的味蕾而言,昆蟲是美食家,專挑甜嫩,如何以有限的資源分配給這些共生的生物,則是農家要去面對的。

這片中,更嚴肅的議題是高山農業。

片中的農家表明耕種的地方,因為有點海拔高度,所以屬於溫帶區域,農藥的使用量也比平地少。這樣的觀念,致使有機耕作往高海拔移動;如此則出現有機農業該上山嗎?

如果有機農業不應該上山,那原本在山上的農業又該如何?

過度或不當的農耕,當然不該被鼓勵;但要山上農業完全停止,談何容易?

目前農業仰賴大量農藥化肥,生產環境變差,造成土壤酸化等生態問題;高山農業中,化學物質的使用更容易流入水中,影響河流的生態,甚至集水區的水質。

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是需要整體的思考;包括山區農地種植高經濟作物的超限使用、農地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污染水質、大量伐林、淺根系的竹林蔓延導致山坡崩塌,皆相當棘手。而有機農業的生產,相對於破壞環境或集水區的各種作為,更是在守護與改善當地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片中的農夫,不管是從平地上山的漢人,或是原本父母希望下山而留在山上的原住民,他們在有機的孕育中,除了共享自然的泥土芳香,也找到生存的生機。

DSC05801
好的農業引來好的生態。

【影評之2:不公平咖啡】

不公平的咖啡(Black Gold)記錄著衣索比亞的咖啡合作社經理,為了讓世界最早種植咖啡且品質最好的衣索比亞咖啡農能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努力,直接向咖啡農民合作社購買咖啡,減少60%的消費程序,以利增加咖啡農的收入,協助咖啡農脫貧的故事。同時也控訴世界四大咖啡跨國公司控制咖啡市場的窘態,以及西方世界左手剝削咖啡農,讓他們無法維生;右手卻伸出施捨的緊急救援。

整部片子最後以USA WHEAT的美援小麥袋沉入水中,呈現小麥的滋味是相當虛幻,因威第三世界呼籲「公平的貿易勝過援助」,而衣索比亞咖啡農的微弱呼喚:請上帝抬高咖啡的價格,則仍然是水中的幻影。

衣索比亞的人口將近7千4百萬,是非洲第大二人口國,而且可望擠入未來前十大人口國。咖啡的種植歷史從西元900年開始,現有120萬的咖啡農;1500萬人靠著咖啡維持生計,67%的外銷收入為咖啡。

雖然衣索比亞有五分之一的人是靠咖啡維生,但咖啡的價格並不是種植咖啡的農夫所決定。產地的咖啡一公斤有時以0.75衣幣賣出,好的話也僅能賣到4、5塊衣幣(1衣幣是0.12美元),也就是一公斤咖啡豆0.6美元,約新台幣20元。一公斤的咖啡豆沖泡80杯咖啡,可以賣到230美元;而咖啡工人一天的工資則不到1美元。

全世界一天喝掉20億杯的咖啡,而衣索比亞的咖啡農卻是赤腳,處於飢餓的狀態,數目甚至高達700萬,有些則需接受醫療餵食。「不公平咖啡」無異就是要為赤腳咖啡農伸冤,因為自從1989年終止咖啡協議後,屬於世界第二活絡的市場商品,則受控於紐約和倫敦的期貨市場,咖啡的市場價格降至30年來的最低。也有論者認為越南咖啡的崛起,衝擊衣索比亞咖啡的價格。

咖啡世界的不公平,則是農產品中間剝削的老議題;但在咖啡世界裡,則因公平貿易的倡導,提醒著衣冠楚楚的西方消費者,不要忘了粒粒皆辛苦的咖啡農。

4家咖啡跨國公司都拒絕入鏡回應「不公平咖啡」所指控的議題;在台灣,識別度相當高的星巴克咖啡也曾被認為賣的是「不公平的公平咖啡」。

不公平咖啡在片中以墨西哥坎昆的WTO部長會議為場景,說明不公平貿易的世界;西方國家每年補貼將近300億美元的農產品,使得農產品維持高價,讓農家經濟所得維持一定的水準。相對於西方的補貼政策,非洲國家則因國庫貧窮而無法補貼,不但致使農產品價格低廉,也因為低價農產品給於跨國公司更多剝削機會。變成西方世界喝越多的咖啡;相對的,非洲的咖啡農則越貧窮。

為了讓台灣消費者喝到公平貿易的咖啡,除了星巴克不公平的公平咖啡,也有一些獨立的公平咖啡專賣店供消費者選擇,希望藉由消費者的認知建構真正的公平貿易秩序。5月10日是公平貿易日,當你喝咖啡時,是否會想到為什麼非洲的咖啡農並沒有因為全世界喝咖啡的人口增加,而增加收入,反而變得更窮,甚至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作物?相較於台灣的咖啡熱;咖啡的發源地,衣索比亞的咖啡農應是搥胸頓足,自嘆不如新秀!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