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向左轉?向右轉?

這對台灣的農村發展是一個契機,如同農再條例的立法,反再運動已為官方和民間撐開了討論的空間,值得肯定;接著,我們是選擇反對到底或介入參與?這部法律能否承擔前述所有農村改革的進步訴求…

中國時報日前<新保守主義幽靈在農村>一文直指「社區總體營造」原由官方主導,且源自早年美、日反共陣營編造的農村治理方案,因此在審視《農村再生條例》時,不能只依恃這種新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而應多參照國際上諸如「歐洲農民組合」、「農民之路」等團體更進步的訴求。

筆者同意該文的歷史溯源與基本論述,但認為該文欠缺對於社區總體營造的整體觀察與深度理解,更對其字裡行間的簡單二分、非此即彼深覺不妥。

誠然,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原是官方提出的政策,並透過資源的挹注主導之;但該文也承認「卻慢慢變成社區自主、草根民主的表徵」,何以致之?正是因為眾多民間團體的長期努力,以及來自社會實踐的論述不斷加入之故。

用「幽靈」一詞形容,折煞了多少人將它從官方政策發展成民間運動的苦心與汗水。

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察不能只有溯源,其所一貫強調的「過程」才是關鍵。雖然政府的經費補助仍是許多基層實踐啟動的誘因之一,但是「守護家鄉」、「改變現狀」卻也是重要的動力來源。

根據筆者的長期參與和觀察,「由下而上」、「民眾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發掘地方文化特色」等不只是來自官方的美麗辭令,而是民間社會貨真價實的行動實踐;也非為了推動包藏在「全球化」、「自由化」、「改革」等名號下的各種農業鬆綁政策,如農地自由買賣、農業商品化等。

因為這些政策從不賴社區營造推動,而是透過地方派系的侍從主義操作,在農村進行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一項官方政策逐漸演變成一場民間運動之後,它是否源自統治階層或具有新保守主義的性質,有那麼重要嗎?除了論述者的探討與推動者的策略所需(如美濃反水庫運動與社區營造的結合),對於廣大的基層行動者而言,他們或是忘了,或是根本不在意、不知道。

大家更在意的是,「農民自主」、「保護生態」、「性別平等」、「生物多樣性」、「合作化」、「糧食主權」等該文所提的進步的鄉村發展方向,能否被納入實踐行動中?

考察近年來在農村進行的社區營造,也正逐漸回應這些進步的訴求,而被期待在質量上能更深入與擴展。再者,從台灣社會的民主化、現代化進程談「國家治理」,已不宜只著眼於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的二元對立;民間社會並非毫無動能的存在,其回應、選擇和參與應被納入考量,甚至作為有意識的推動策略。

這也讓我們看到,社區營造作為社會運動的一環,在代議式民主和直接民主/公民投票外,成為第三種民主/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可能。

全球化、自由化不是這世界唯一的道路,過去或許很難抵擋;但面對此次金融風暴的襲擊,更易促成反思與實踐在地化、合作化的諸種可能。如今,世界向左轉是一個可能的趨勢,關鍵在於左轉的方式與程度。

這對台灣的農村發展是一個契機,如同農再條例的立法,反再運動已為官方和民間撐開了討論的空間,值得肯定;接著,我們是選擇反對到底或介入參與?這部法律能否承擔前述所有農村改革的進步訴求,有待大家努力。

但,不立法,少了農村推動社區營造的依據,目前完全執政的政府仍可透過政策與計畫推動;屆時令人疑慮的龐大預算執行,更將缺乏社造程序的實質參與和監督。

社造,不只是社區營造,也是社會改造;所以成為一場「造人」的長程公民運動。台灣農村向左轉或向右轉?回歸「以農為本」或更向市場、資本傾斜?有賴十五年來參與社造的民間團體及反再新農運的知識分子們介入參與!

(本文作者為台灣社造聯盟常務理事)

980411-truelearn-400.jpg
社區內的自主討論與行動,是正面發展的重要關鍵。

在〈台灣農村向左轉?向右轉?〉中有 8 則留言

  1. 4月19日今天[星期日]下午2點
    立法院聚賢樓門口[立法院側門]
    有史明老先生演講會
    懇請諸位鄉親朋友踴躍參加
    並拜託廣傳此訊及廣發簡訊
    呼朋引伴一起來參加
    敝人唱歌請您聽 感激您

    戀戀北迴線黃麒嘉誠摯邀請您:

  2. to SCSI
    您可能沒有看清楚我寫的,或著是我沒寫清楚,我說:”現在所討論的農再條例….”
    我當然知道草案是由 水保局提案,可是您確定現在討論的版本與草案一樣嗎?

  3. 農村再生條例根本是個大帽子,扣在農業上的美其名是活化農村,台灣現今的農業,首衝的問題是農村的凋零嗎?什麼才稱的上是農村?農村和農業是內外一體的嗎?農村是凌駕於農村之上的嗎?

    所謂的由內而外,應是從農業的核心(生產、產銷)上著手才是吧,農民生產的作物能銷售到消費者的手上,過程中不經過多次的剝削。這才是政府應該首先實施的政策作為吧,怎麼會是先立法來搞再生活化農村,而棄農業於一旁呢,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為什麼要執行一個政策時,不先仔細的考慮清楚,農民的需要是什麼?

    種菜的每當菜價狂跌,能收成的菜也只能壓入田裏當肥料;種水果的市場價格太低,也不採了讓水果自然落土化作汙泥;種稻的每分地的利潤還比不上東南亞(一台農機比買一台進口車還貴),辛勤的耕作和一季的血汗換來的是不值錢,連資本工資也沒有,比時薪制的工讀生還不如,農民的尊嚴如同那作物被賤在土裏;

    消費者不想吃到農藥,有機的標準在哪裡?有機的認證是那麼的煩雜,台灣有高山(溫帶)和平地亞熱帶,有機的標準該如何界定,只能有一套標準嗎?有機的溫室裁培是不錯(對消費者來說),那對環境與生態平衡有好處嗎?溫室裁培假若到處林立,是不是也是農業?在台灣要做有機的農業農民是要負出很多的成本和血汗,有機對農民來講是條不歸路所以有人選擇走自然農法,還要自已想辨法賣。

    農業的政策農民向來都只能選擇被迫的接受這代價,欺負人嘛!台灣也是能種麥的啊,為什麼政府甘願讓業者每年大量進口麵粉,WTO稻米賤價,推動休耕,消極的政策作為嘛。今天的農村凋零休耕難到不是主因之一嗎?

    為什麼我反對農村再生條例,農民沒有因為此條列得到應有的生產尊嚴、生存尊嚴,沒有農業的核心還會是農業嗎?有硬體建設的電腦它自已就會跑的動嗎?

  4. 掌聲鼓勵
    請大家多多正面,積極,務實的參與相關條例及法規討論,讓所有人受惠,別做無謂的針對性言論,大家共同努力

  5. 再論民間介入參與的必要性
    本人文章的意思正好與AnCih的質疑完全相反。正因我和許多長期從事社造的朋友對農再條例的立法面與執行面存有不少疑慮,也贊同前此一些反農再的朋友提出的部分質疑,所以才期待在撐開討論空間之後的介入參與。

    這不可能是「以逸待勞」,而是比反對、質疑更辛苦的對話、討論、修正與建議,如同最近在小地方新聞網上對農村土地活化的方法與途徑的討論一般。

    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重點是在辨正「態度」與「實踐」的關係。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藍即緣或非左即右;如同農再條例的討論不是只有各擺立場的正反雙方,而有許多部分贊成、部分反對的聲音存在。

    意欲改變令人不滿的現狀,有人從反對、抗議著手,也有人從正面推動,二者皆有貢獻;但回到具體的實踐,就讓我們務實地找出共識、逐夢踏實。這當然有可能,就我的觀察,其間有不少交集。

    實踐策略和手段或有對錯,可以質疑、討論,錯了也可修正;但,除非證據確鑿,我建議不要輕易地懷疑別人的動機(包括對水保局),這只會引發彼此更多的情緒反應與對立行動。

    我建議水保局在立法過程也該採取「由下而上,擴大參與」的社造程序,敞開心胸邀請各方舉辦公聽會,傾聽各種質疑,採納可行建議,並成立「立法推動小組」落實之,這才是完全執政應有的態度與做法。

    如同社區營造,要民主就會少一點效率,想持續可行就要多花一點時間。我相信馬總統願意這樣推動他的政見,但我對政務部門僵化的科層體系信心不足,更對自認完全執政、卻只依恃民進黨的不斷犯錯而存在的國民黨毫無信心。因此,在衝撞出討論空間之後,我主張不能再只靠理想和熱情反對,而更期待大家正面的介入參與。

    坦白說,我不相信一部法律可以包山包海,解決台灣農村/農業/農民目前面臨的一切問題,何況還有全球化造成的困境籠罩其上。但,針對這部「意欲藉由社區營造的精神與方法推動農村規劃」的法律及其推動的龐大計畫與預算,我呼籲社造界的夥伴與區域規劃、農村發展的學者專家務必介入參與;至於土地活化及避免不當開發利用的問題是否須透過這部法律或另行修法解決,也需要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參與討論。

    釐清「態度」,抓緊「實踐」,少戴別人帽子,讓我們共同落實熱情和理想吧!

  6. to AnCih
    條例內容的討論值得鼓勵,可是您的發言是否太針對性!!
    水保局只是執行單位,並非現在所討論農再條例法案的研提單位!!
    “選擇反對到底或介入參與”—-值得認真考慮

  7. 「但,不立法,少了農村推動社區營造的依據,目前完全執政的政府仍可透過政策與計畫推動;屆時令人疑慮的龐大預算執行,更將缺乏社造程序的實質參與和監督。」

    只因為這樣所以要讓水保局所提出這樣粗糙的法案過關!?
    何以所謂社造界不出面要求在既有政策及計畫中實質參與與監督,而寧以逸待勞任由水保局此一疑點重重、破綻百出的法案搶著過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