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拍照機緣,這幾年一直想找回孩提時的畫面,更希望能讓一些傳統技藝透過鏡頭,讓自己的下一代了解過去農業社會,農夫們辛苦工作的種種。
難得的機會在文建會補助之下, 由新竹縣北埔鄉公所輔導推動藝術下鄉活動,12月13日在南外社區竹37線道路的龍門休閒農場旁舉辦第一屆「拾藝南坑傳統手工割稻節」, 由農夫黃維經提供一小塊梯田,採手工割稻、使用改良式打穀機、傳統曬穀、用匾擔挑點心等,完整重現舊時農忙的景象。
稻子用右下角的打穀機把稻米打下。早期並沒有裝上紅色馬達,必須要用腳一邊踩一邊用手翻動整把的稻穀, 一小心很容易就把手給絞進打穀機慘遭斷指命運呢!!
打穀機是沒有輪子的,所以要移動位置時前面有兩個人用繩子放肩上用力拉,後面的人幫忙推,才能移動。
遇到換另一畝田又是位於較高處時。往往使盡吃奶力氣都無法成功呢!
別以為這些稻草就不要了,節儉的農民們把他一把一把紮起來另有用途,毫不浪費,足見客家人勤儉精神
稻草比米蘿裡的稻子輕多了,但還是要帶回去慢慢使用
一粒粒飽滿的穀子,透過打穀機正彈跳進這個木箱子裡
一大清早就開始工作,大伙也餓了,女主人也為大家準備豐盛的點心,挑到田裡讓大家補充體力,一旁有人猜測籃子裡的是稀飯,我想他一定不是農家子弟,沒接觸過農忙情境,通常點心都會以能吃飽且耐飽的食物為主,一則是農事屬粗重工作,吃稀飯不但不耐飽,且會頻頻上廁所,比較不適合在這緊湊的農忙期間食用,至於配菜通常都是女主人自行醃製的醬菜等等食物,且有點鹹,除了能補充因大量流汗所流失的鹽分外,也比較下飯
大家就這樣利用稻草做桌巾,席地而坐享受雖不精緻但絕對能吃飽的點心。
這次的活動勾起不少曾經是農家子弟的回憶,也讓其他沒參予過農事的人大開眼界,當天倒沒看到很多的小朋友在場,是作者感到比較遺憾的地方,假如主辦單位能夠事先通知各學校,由老師帶領學生來一個校外教學,讓我們的下一代實際看到他們的祖先或阿公阿媽過去是如何辛苦過來的,真正體會所謂的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個道理,更讓這個活動更具教學與教育意義。
美菊您好
您的文章讓我相當感動,
想起小時候的農村生活點滴
我是客家子弟住台北縣泰山鄉,是泰山農會義務指導員。目前在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當義務解說員
這是我的部落格http://dengphoto.blogspot.com/
相簿http://picasaweb.google.com.tw/d8608520/201048#5458432715503705282
我因要對小學生上一堂稻子的課
請問您拍的照片可否借用
機器桶
吃割稻仔點心擔
未囼過的稻子,想起小時候草螟公,跟雞在鬥法。
擔草
小鄧旭容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