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到縣府簡報室聽了一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的座談,產官學界諸多代表皆與會。一直以來,在石雕藝術季逐漸樹立花蓮特有藝文品牌的同時,地方也冒出了不少質疑、檢討的聲浪,據台上的官方代表發表示,這場座談即是為了回應地方不同的聲音,聚集討論石雕藝術季未來該不該續辦的問題。
基於每個人各自持有的期望與反省,過程中,屢屢聽見產業界者對石雕藝術季能夠帶來觀光產值,聽見學界建議縣內尚未嘗試過的影視行銷手法,皆使人得以從不同的角度考量藝術季的未來;然而,我以為最重要的,還是當石雕藝術家輪番述說石雕藝術發展至今的幾個困境,例如創作斷層、行銷不出去、主題不明確,創作營時間太短以致無法製作大件的石雕等等,最值得注意與討論。
(左)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於文化局內外展開(右)2009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創作營現場
石雕是藝術祭的根本,品質是永續良方
石雕藝術季十五年來總共舉辦八屆,的確樹立了花蓮在石雕藝術上的領導地位,與國外亦慢慢建立連結,且吸引不少遊客前往觀賞。但是,從上述的幾個困境聽來,我們似乎還是面臨著與十五年前類似的尷尬處境;而且像創作斷層、創作營時間不足,其實影響石雕藝術的品質甚鉅。
今天如果我們希望以石雕帶動(一部份的)觀光,讓藝術家有充分時間空間琢磨作品質素與源源不斷的人才投入,絕對是不可免的基礎工程,因為品質才應該是活動的本質。石雕藝術季的主體在於「石雕」,而非「藝術季」,這是一個必要的,符合邏輯的前提──沒有石雕的藝術季,不可能命名為石雕藝術季。
石雕既是藝術季的基礎單元,那就更有理由先找到石雕藝術發展的上(創作資本等)、中(展示、紀錄等)、下游(行銷、典藏等)的癥結,從解決癥結出發,以永續運作為前提,設計一套長期的輔助機制,畢竟,光憑一次性的節慶式活動是不可能長遠的,品質與機制才是永續的良方。
因此,說到底,藝術季該不該續辦不是個問題,如何建立石雕藝術的永續環境,才是政府與民間需要一齊努力的地方(光憑政府或民間一方都是不夠的)。尤其是6月22日在縣府官網看到新聞稿,相關局處兩週內將彙集各方意見上呈縣長以做決策的這樣的訊息,從長期發展的觀點,甚為不妥,如果我們連花蓮石雕藝術發展到現在的狀態都沒有深入討論、梳理了,怎麼有更完整、確切的背景資料來思考藝術季的何去何從。
現階段是否應該先針對石雕藝術的發展狀況進行詳細調查,同時尋找、統合(前段所說的上中游)各種資源,一方面回頭梳理得與失,一方面累積資源(但是避免包裝成另一項調查研究的採購案),以求充分準備。
總之,藝術季很少是問題的答案,它的功能往往在於提出問題,至於如何解決,則有賴我們的傾聽和修正。
重申,石雕先於藝術季是必須的堅持,這不表示我反對續辦,反對行銷,而是既然石雕藝術工作者都提出種種石雕藝術發展的欠缺了,我們豈能視而不見,逃避根本的問題。如果連身居花蓮的我們都不願好好照顧這項資產了,又怎麼能要求外地人一定要來看呢?
好好的一个博客,整的挺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