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社區的地方文化館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緊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宜蘭縣政府於社區裡頭,結合綠建築的概念,規劃興建了「無尾港解說中心」,目前委託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經營與管理。然而,有限性的委託經費,並無法支持非營利性質的營運需求。

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鼓勵縣市及鄉鎮層級地方政府,依據在地特色成立各種主題展示館及展演設施,另伴隨後續社區營造之蓬勃發展,以及「地方文化館計畫」之推動,促進社區組織及民間團體,運用閒置空間,成立以文化資產、環境保育、生活美學、地方產業為訴求之小型性展覽、演出及活動空間。

許多館舍於籌劃初始,經常滿懷衝勁與熱情,但是,卻因未能針對後續組織人力及財務結構進行仔細評估,導致開館活動之後,淪於長期閒置、低度使用或無以維繫之慘痛結果。

仔細想想,由社區總體營造催生之地方文化館運動,兩者仍有本質性的差異,前者多少仍存在著社會福利的思維,因此,只要社區居民願意走出家門,共同營造健康環境,推動弱勢族群照顧,就覺得滿足與欣慰,甚至需要持續性的投入補助經費,也覺得理所當然。

不過,後者卻是一種高投資、低回收之文化事業,或許在評估、規劃、建置階段,結合政府資源共同推動,仍屬合宜,等到實際開館營運後,則普遍認為應該逐步減少政府資金挹注。可是,此時所需要的專業(職)人力,以及各項展演活動、解說教育課程,日常水電、網路、電信、館舍維護等開支,乃至典藏與研究工作之持續推動,經常遠非個別社區或地方組織,甚或多數地方政府部門,所能有效因應與面對。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一句老話:
要害一個人,就鼓勵他去創辦一本雜誌。
現在也許可以改為:
要害一個人(或團體),就鼓勵他(們)去成立一間地方文化館。

也因此,除少數政府部門或企業及民間團體,的確擁有相當豐富的典藏文物,也準備好接下來之各項任務與挑戰,否則,真的不宜貿然邁向這條必須長期投入的不歸路。當然,這並不意味,地方文化館是個錯誤的推動方向。

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緊鄰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宜蘭縣政府於社區裡頭,結合綠建築的概念,規劃興建了「無尾港解說中心」,目前委託港邊社區發展協會經營與管理。

image001
兩棵大樹之後就是無尾港解說中心

然而,有限性的委託經費,並無法支持非營利性質的營運需求。還好,港邊社區自從1990年代前後,因為反對「蘇澳火力發電廠」之設立,結集了一群自然生態的愛好者,除長期關注環境事務,後續亦結合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逐步與社區居民共同朝向「生態社區」的願景進行努力。

社區裡頭,除解說中心外,還有私人民宅改造的社區願景館(目前已逐漸轉型為老人學習中心),新的願景館「嶺腳埕」,以及無尾港工坊等3個地方文化空間。後者由原本擺放漁具與牽罟用器具的工寮改造而成。男性長者於此傳授將木材以火燒烤,進而解決蟲蛀、發霉等問題之傳統碳燒工法,並將處理完畢的木材,製作成櫃子、椅子等家具,婦女們則接受預約,提供外來訪客美味的在地佳餚。

image003 image005 image007
無尾港工坊包括阿公ㄟ工寮(左)、再生藝品坊(中)、阿嬤ㄟ灶腳(右)等。

近年社區研發備受各界好評之石頭魚彩繪工藝產品,亦為社區帶來新的活力與生命,此外,也積極投入老人照顧工作,與鄰近岳明國小合作推動鄉土教育課程等。

這樣的累積與成果,讓原本於城鄉差距的趨力下,逐漸被遺忘與拋棄的鄉間社區,重新成為一個離鄉居民願意回此安享晚年的新「心故鄉」。同時,結合無尾港水鳥保護區之自然資源與上述文化空間之活力與能量,則讓港邊社區成為外來訪客可以到此學習生態知識、體驗地方工藝、品嚐社區美食、分享社區情意的「慢活社區」。

雖然港邊社區的經驗,並無法被全然學習與模仿,目前許多可見成果,皆有其獨特性的發展條件與推動歷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地方文化館若能與其週邊館舍,乃至所位處之在地社區進行相互合作,共同建構一個完整性的生活體系與生態脈絡,將有助於改善個別館舍之營運體質,提升執行效益,進而走出一條可以永續發展的迢迢活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