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價時代的台東地方經濟

沒有在地的參與感與緊密的連繫,遠離西部的台東縣就無法產生對縣裡的驕傲,而僅會處處依賴西部的工商業體系。 在地生產與消費食物的疏離,僅管大家仍有不願改變的心態,但在大環境變化中……….

台東市將近 11萬人口,佔全縣人口45%,位於狹長的台東縣中間位置,是台東縣境內人口最集中的生活中心,也是行政中心,可說是扮演台東縣火車頭的角色;由台東市開車沿南迴公路到南二高南端要2.5小時、經花蓮沿蘇花公路到台北市也要6小時車程,台東市距離西部遙遠,若以西部為觀點,台東市很偏遠,才會昔稱為後山。在這裡,市民日常生活購買蔬果等日用農產品,主要是到批發市場、中央市場與幾間超市選擇,台東立基於觀光與農業兩大產業,日常蔬果的來源有一定比例由台東縣境內供應,但仍有很大比例來自於其它縣市或國外等產地。

在市場看到攤販賣綠蘆筍,每天都賣掉不少,這些綠蘆筍用厚深的保麗龍箱保鮮,賣完蘆筍後,每天都剩下幾個無法回收、也不易分解的保麗龍箱子,箱子上貼著空運的聯單,原來蘆筍的保鮮限制,必須要用昂貴卻快速的航空運輸,由國外產地越洋過海,再由冷藏貨車由機場從西部運送過來;台東由於平均收入較低,對價格更敏感,綠蘆筍算是較高價農作物,又有高昂的冷藏進口運輸成本,應該不容易賣,但賠錢生意沒人作,攤販仍願意賣,也經常賣不少箱,一定仍舊有利潤。

clip_image002
航程數驚人的蘆筍

離台東市北邊僅 25公里遠的鹿野鄉,這裡也有數個農民種綠蘆筍,與進口的綠蘆筍相比,雖然是較細小的品種,但吃起來口感很好,這些綠蘆筍除了少數銷售給在地的餐廳之外,主要也是銷售到西部。在地菜販賣進口綠蘆筍,代表有市場需求,但在地農夫種的綠蘆筍卻銷到西部去,生產沒有辦法在地消化? 這當中一定有產銷資訊無法得到聯結的失聯情形,不止是綠蘆筍,還有很多種農作物都有同樣之現象。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站在農夫立場,賣到西部的行口較簡單,農夫只要專心種植,不用擔心賣給好幾個來源的管理問題;站在小販立場,向蔬菜進口商買綠蘆筍或其它農作物,扣除運費後,只要有利潤,有穩定供貨,也不需要擔心在地小農生產可能較不穩定的情形。 需求與供給面各自有管理效率與利潤的考量,在全球化盛行的時代,批發與進口蔬果的商人,看到市場機會而投入,與國外之大農合作,規模作大之後,其運作時的銷售成本,甚至比在地小農生產與銷費之整體成本還低。

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農夫與菜販根本不認識? 每個人都習於熟悉的領域、習於與熟知的上下游合作,日常忙著本身的工作,不會去找到在地已經產生的資源。 在既有的生產與銷售都很穩定的狀況下,很少人願意去作不必要的改變。 改變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麻煩!

兩個可能的原因,造成在地的消費者沒辦法吃到在地最新鮮的食物,無法透過食物去認識在地的風土與人情,而在生產向外運輸,銷售由國外運入的過程中,製造了許多無法回收與分解的垃圾,也製造了許多運輸能源之消耗; 生產與消費也無法形成一個內需的市場,並藉由生產與銷售的在地聯結,產生一個在地人際運作的緊密網路。

沒有在地的參與感與緊密的連繫,遠離西部的台東縣就無法產生對縣裡的驕傲,而僅會處處依賴西部的工商業體系。 在地生產與消費食物的疏離,僅管大家仍有不願改變的心態,但在大環境變化中,已漸漸的形塑出一股壓力,這壓力就是油價上漲所帶動的物價上漲。

原油又漲價已是近一年多來不斷發生的新聞,2008年6月每桶原油的杜拜價格已經達到130.6美元;對照 2007年6月,每桶原油才 66.8美元;再回到 2004年 6月,才不過是 33.6美元。 參考五年內原油上漲的速度曲線,愈來愈陡俏的曲線顯示漲價的速度快速, 在石油供給量低於需求量、且地底下蘊藏的低開採成本油源愈來愈少的情形下,很少人認為原油會跌價到過去多年的水準。

20080623-chart

這股石油漲價的壓力,大家都感受到了:布店的老闆聊到布已漲幾成,但不敢漲價,怕客人跑掉;裝潢兼油漆師父聊到裝潢生意變差,因為木料漲價太快,很多家庭不再大肆裝潢,只作必要的油漆;農民提到殺草劑漲了60%,1號化肥漲價 50%,成本壓力愈來愈大;修車行的老闆提到14吋的輪胎,每個漲價了快25%…………。 油電上漲帶動百物上漲的趨勢,每個行業在未來都躲不掉,生活模式若不作改變,依然過度依賴石油將會突然無所適從。

在這樣的高油價時代,總有一天,台東市的菜販會發現進口的蘆筍不再有銷售利潤;鹿野的生產農夫,會發現綠蘆筍運送到西部不再有競爭力。 其它類似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也會如此,因為,如台東市這般遠離西部走廊的都市,永遠要用到比較多的石油來運輸,成本愈來愈高將扼殺台東的地方經濟。 觀光客會因為生活壓力而削減觀光支出,距離遙遠的台東因交通成本高,被割捨之機會變大;農產品將會因運輸成本較高,而降低競爭力,而觀光與農業,是台東縣的兩大命脈。

如何避免未來的窘態發生,有沒有可能充份利用台東的獨立位置,讓縣境內的經濟行為盡量在地化,而不是一味思考要充份與外界交易。

有沒有可能台東市這 11萬人口、甚至全縣人口,其所需求之稻米、水果、蔬菜、雜糧、調味料、食用油、甚至熱門的生質能源都能在地生產,如前述之第一與第二原因,第一原因將因油價高漲而使全球化的趨勢衰退,外地之生產加運輸成本提高;但第二原因就需要將縣境內劃為幾個生活中心,公部門扮演好資訊流通的橋樑,各區域所需之食物需求量,能由各區之農會輔導生產,用政策引導生產與銷售的雙方得以連結,僅僅供應台東在地的人口,就能養活不少農家。 農作物生產是台東最容易開始在地生產與消費,減低高油價影響的項目。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物可以想像,如在地的堆肥生產、在地魚產的整合、在地木料之生產、區域循環公車的運行等。

面對可預知的高油價未來,若不及早作徹底的改變,地方經濟將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將是無法預料的。 偏遠的台東縣,因先天地理的遙遠距離,勢必永遠處在競爭的弱勢,只有主動思考未來,翻轉競爭的軸線,讓距離變成台東的優勢而不是劣勢,讓在地生產與消費變成台東的生活常態,才不會是高油價浪潮下的被淹沒的輸家。

在〈高油價時代的台東地方經濟〉中有 1 則留言

  1. 堅決反對蘇花高及南迴公路拓寬

    台26線貫通

    油已經太貴了

    學學原住民的智慧自給自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