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仔腳鹽田

井仔腳屬於瓦盤式的鹽田,1818年鹽民遷入開墾,曬鹽面積最多曾經達到140甲,隨環境的變遷及政策的轉變,於2000年走入歷史。現今所看到的鹽田是2003年重新復曬。鹽田復曬的意義…….

台灣曬鹽的歷史久遠,早從陳永華在台南設立『瀨口』鹽田開始,一直到2002年七股鹽田停曬為止,共計有338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中製鹽的方法不斷改變,從最早的淋滷曬鹽法、瓦盤鹽田、土盤鹽田到機械製鹽等,都在鹽業走入歷史後消失,想體驗傳統曬鹽只能就模型或老照片憑弔。有鑑於此,各地的鹽場都有鹽田復曬的規劃,北門鄉的井仔腳鹽田就是其中之一。據說,『井仔腳』早期本是一塊荒涼的海埔地,當鹽民移居到此時,荒涼的海埔地中只有一個小丘林木繁茂,旁邊有一口淡水井自然湧出,因此將此地命名為『井仔腳』。

p1010150-360.jpg

井仔腳屬於瓦盤式的鹽田,1818年鹽民遷入開墾,曬鹽面積最多曾經達到140甲,隨環境的變遷及政策的轉變,於2000年走入歷史。現今所看到的鹽田是2003年重新復曬。鹽田復曬的意義在於保留以往的地理景觀與產業活動,供後人參考。現在井仔腳鹽田是由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平時有人負責維護鹽田,未來假日會有志工駐點解說。一般要到鹽田參觀,建議是在清晨或是黃昏氣溫怡人的時候。因為鹽田都位於開闊的地方要找到遮陰的地方不太容易,因此要慎防晒傷或中暑。

鹽田的鹽民依照不同季節做不同的工作。一般曬鹽大致分三個季節,小汛季:10月至隔年2月,大汛季:3月至5月,雨季:6月至9月。鹽民按時序去安排鹽田裡每一項的工作,只可惜現在復曬的鹽田只有部份的人力在維護,只能呈現出收鹽的景象,一般維護性的工作並不常見到。不過到鹽田參觀,還是可以瞭解早期製鹽的流程,並且可以親自體驗收鹽的過程。

clip_image002[6]

另外,井仔腳緊鄰北門潟湖,到此參觀的民眾除了體驗曬鹽、收鹽的樂趣外,還可以一覽北門潟湖的風光,尤其是落日餘暉映照在潟湖、鹽田上更有一番風味。

附近荒廢的鹽田成了鳥類的天堂,每年候鳥季時總會有許多的鳥類停棲此處,成了賞鳥的好去處。最近一段時間更有成千上萬的黑腹燕鷗在此集結,每每清晨黃昏都可看到成群的黑腹燕鷗排列飛行,煞是壯觀。

自然的美景隨處可得,但要來的得時。因此出發參觀前不妨先做些功課,有關井仔腳的資料在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的網站上都可獲得資料。事前的準備充足,旅遊才能盡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