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一條街.鹽埔鄉洛陽村

隨著每月一文的累積,走了一些村落,開始思考:一個族群生活的聚落,能夠產生什麼面貌,使人一眼就能望穿、辨別她的族群文化?是聚落形式?是信仰?屋宇形制?或是遇上來客隨口招呼的語言?六堆地區雖言幅員遼闊,聚集而居…………

隨著每月一文的累積,走了一些村落,開始思考:一個族群生活的聚落,能夠產生什麼面貌,使人一眼就能望穿、辨別她的族群文化?是聚落形式?是信仰?屋宇形制?或是遇上來客隨口招呼的語言?六堆地區雖言幅員遼闊,聚集而居,然而零星散佈在他族群間、內部遷移而成的村落,亦所在多有。鹽埔鄉,一個非歸屬六堆的鄉鎮,行經一片片田地與荒地後,遇見一所沒有圍牆的小學校,有學校就接近聚落了。小學校沒有圍牆,僅僅一排校舍,校園內盡是一棵棵高約數公尺的大樹,推算年齡應有數十年了,不太認識樹木的我,認出了可能是枝開葉散的鳳凰木兩株、一排排的福木、烏臼、大葉欖仁、茄冬樹……。隨處成蔭,想來,在林蔭中拍一張畢業照,也真夠回憶的了。教室前、校門口,處處可見以小昆蟲、紙花串、陶壁為裝飾,綠樹成蔭的校園,想必裡頭安居著許多鳥類與昆蟲,小學校,似乎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了。

彭厝國小,就是這麼一所綠色小學,位於洛陽村與彭厝村之間,就讀的小朋友來自兩邊的彭厝村與洛陽村。洛陽村,從國小走到七份路的另一頭,慈惠宮,僅需花上10來分鐘,慢慢走,看見街道旁的販仔厝之間,小小的通道,一眼望見的是躲在現代建築之後的老房子,發現正廳大門上掛著堂號,是客庄嗎?鄰近的小屋子大門兩側與門楣上,也書寫了對聯與橫批,上下聯頭一字還藏了堂號的名稱,而門楣卻非以堂號顯示,閩南化嗎?(在里港也曾看見這種形式)再一戶老房子的堂號,“堂“字卻非在中間,唯一顯露是客家建築的,是屋頂的轉溝。

週末的午後,少聞人聲,房舍間傳出的對話,似乎也是河洛語。七份路底的一棵大榕樹下,藏了個小香爐,榕樹圍著褪色的布條,是伯公嗎?榕樹伯公?大雨忽至,躲進榕樹對面的慈惠宮裡,遇見上香的阿伯,嘗試以河洛語探問七份子是否居住著客人?阿伯爽快以客語答覆後,才解開一路行來的疑惑。

從前遍植香蕉,舊名弓蕉寮,後由地主招募長治、竹田等地客家人開墾,有段時間僅於七戶人家,故更名為七份,現屬鹽埔鄉洛陽村,第一代從西勢、內埔新北勢、長治遷徙過去,屬邱姓、黃姓較為大姓,從前以種香蕉、稻米維生,後也多改種檳榔。庄頭的外貌不像常見南部客庄,入口出口有伯公守護,唯一在幹道上的就是榕樹伯公,其他的三座伯公在村內,田水伯公、庄內伯公等。阿伯說,村裡的慈惠宮祭拜從大岡山分過來的觀音,算是七份子的信仰中心,還保留著客家習俗的,就是每年10月中旬的還福,拜新丁一起合併舉行,而非如六堆中心於元宵節祭拜。或許多已河洛化,阿伯也說不清為何改名為七份子,年輕人也不常使用客語了。而臨走前,阿伯冒著雨回家拿傘出借的熱情,隱藏著遇見鄉親的熱誠。

從民居的屋頂形式(轉溝)、門楣上的堂號、伯公信仰、語言,去認出了一個聚落,一個客家聚落,有何意義?建築形式的改變(穿鑿屋、伙房、現代建築、日式風格屋舍並存)、鄉音的變遷、信仰儀式的簡化,僅能去追尋一個地方的過去,在一切一切逐漸從小處崩解、轉型後,如何能認出聚落的真面目?或許像榕樹下的中正亭,建於1968年,已登記為屏東縣歷史建築,以不更動的方式被保護著;七份子,河洛村中的客家聚落,在彭厝國小的教學中被記錄著,被記憶著。

但是,這個村子,還是個藏匿許多小細節、有意思的地方。

clip_image002

新房子從原來的禾埕增建,老祖堂只能從遠遠窺視,或也有點客家聚落隱匿的特色。

clip_image004

僅存的穿鑿屋,竹架結構明顯,庭前滿植花草,但是兩側的伸手卻整建的比正廳高。

clip_image006

大榕樹旁的中正亭,建於1968年,亭聯以七份二字做為首字。

clip_image008

榕樹、涼亭與伯公。榕樹左下方紅色鐵皮小屋,裡頭僅有香爐一只。

clip_image010

彭厝國小校園一景。1940年創立,高大的樹木群成為現在生態教學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