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高雄沿海新體驗

此次導覽之旅,讓身為高雄人的我不僅更加認識高雄古蹟的文化歷史,也瞭解了文化背後的來由。在歷史的刻印下,曾有「文化沙漠」之稱的高雄,在後人的努力下逐漸轉變,換個角度重新看待高雄…..

今日是旗美社大工作人員進修課程「地方知識的傳承與實踐」上課的日子,我們目的地是—高雄港。因為只有短短的一上午,所以無法在每個導覽區停留太久。我們大約走訪了:柴山、英國領事館(閒置空間再利用、BOT案)、雄鎮北門(觀光旅遊點一年有四十幾萬人次)第一、二船區、新濱碼頭、高雄港以及鐵道、漁人碼頭、香蕉頂、駁二藝術特區。

dsc_8609-360.jpg

幫我們導覽的高雄市文化導覽協會理事長黃榮暉

哈瑪星擁有10個高雄第一:高雄市最早的市役所(市政府)、現代化的警察署(警察總局)、打狗停車場(高雄驛)、愛國婦人會館(婦女館)、武德殿(1924年)、現代化碼頭、高雄郵便局(今鼓山郵局)、打狗第一高等小學校-今鼓山國小(1907年創校)、鼓山漁市場原位於旗後(今旗津)、舊英國領事館(1864年)。

武德殿:位於哈瑪星內的武德殿在1924年興建完成,台灣光復後武德殿改由鼓山國民學校代管,曾充當教職員宿舍,後因無人進駐而一度荒廢,曾淪落為「鬼屋」。文化局則於2003年著手進行調查研究,2004年開始修復工程,2005年2月完工後重新對外開放。為促使古蹟活化再利用,2005年6月委由「社團法人高雄市劍道文化促進會」經營管理,高雄市政府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重現原始古蹟的丰采,並結合武術:劍道、箭道、柔道,利用閒置空間,再造古蹟新生命。

武德殿一年需花費一百多萬來維持營運,為了籌措經費的來源,舉辦劍道、柔道、箭道教學,並製作繪馬、御守等,大受觀光客喜愛。該棟磚造建築外觀宏偉,門廊有仿羅馬式柱子,牆上飾有莊嚴的圖形,即一支箭和一個箭靶,以顯現日本武士道精神;樑柱皆為保留舊物,日據時代的磚塊疊砌法相當特殊,跟台式疊砌相當不同,當時從歐洲引入,武德殿在進入門口時有在門上掛至五串稻穗結製而成的結界。館內還設有隱藏式錄影器,可直接錄影不需人工安裝。地基為彈簧式基建,一來避免強震損害到建物、二來避免學員在練劍術時腳踏地板造成運動傷害。

DSC_8623

DSC_8617
一支箭和一個箭靶,顯現日本武士道精神

DSC_8624
吸引許多觀光客的祈願繪馬

柴山後部落:有高雄最後一片淨土之稱,1907年日本列為保安林地,因為是以前的人砍柴的山,故稱為「柴山」。

DSC_8747

DSC_8659
處處可遠眺打狗海景

雄鎮北門:牆垣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尚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使用三合土一層層堆疊上去。整個磚塊為清朝的堆置法,大樹的三合瓦窯進行古蹟再造的時候,使用了強化玻璃來防止古蹟風化,另一方面又可透過玻璃的透明度來觀賞景物,此做法最早為英國的作法。

英國領事館:為洋行所興建,1866年搬遷上來進行辦公業務,目前開放BOT案出去,委外經營餐廳,曾經高達144桌次,為數眾多的桌椅佔用古蹟空間導致觀光困難,受到高雄市文化界的批判,之後的標案就對空間的利用特別斟酌。領事館外觀為19世紀傳統的樣式,其上的浮拱與圓拱受到東南亞騎樓建築的影響,其他特色包括特殊的牛眼窗、屋簷上的馬齒。

雖然是領事館,但是卻灰灰的不怎麼亮眼,這是為了躲過戰時飛機的轟炸,因此外表全部塗上水泥,避免紅色的磚頭太過顯眼。

DSC_8717
領事館的牛眼窗,現在都填起來了

新濱碼頭:早期很多物資在新濱碼頭卸貨,再運送至各地。是第一個現代化碼頭。日據時代為重要據點,有鐵道的運輸路線,當時盛產的香蕉皆是靠此運輸,並在此地搭設香蕉棚架,設置冰箱,防止香蕉過度熟化。早期的香蕉籠子一籠就重達四十幾公斤,之後才改為紙箱。後因日本開始向東南亞購買香蕉,台灣外銷大受影響,價值與利潤不再如過往,市場逐漸萎縮。

駁二藝術特區:融入許多公共藝術,以特殊的鯊魚造型作為座椅。駁二倉庫因設計不良,通風不易,非常悶熱,每每進行活動的時候就必須開設冷氣,電費之高,使得藝術家無法承租場地。駁二建物外牆上特殊的油漆彩繪增添了可看性,但因地點較偏,人潮稀少,也使得遊客鮮少得知此活動之地。

pic001 (233)
真愛碼頭:原本為好幾座倉庫,設計師以倉庫為主軸,更動了外觀,使得原本的建物呈現活潑的走向,並徹底解決了在封閉倉庫內空氣不流暢的問題。進入倉庫內部,放眼望去,打破了舊有的內部構造給人的觀感,給人新的視覺感受,並在內部設計上增添了碼頭的意象。

首先將外牆打破,改變了舊有的外觀,又可使內部空氣的流動;在光線的應用上,去除原本厚重的屋頂,使室內得到充足的日照,不固定的階梯形式,使空間兼有展覽功能。開放空間中取得封閉空間,形成多功能的變動舊式倉庫。

此次高雄導覽之旅,讓身為高雄人的我不僅更加認識高雄古蹟的文化歷史,也瞭解了文化背後的來由。在歷史的刻印下,歲月流逝的軌跡讓世人回味良久。曾有「文化沙漠」之稱的高雄,如今在後人的努力下逐漸轉變,在變與不變當中尋求平衡,這是很多地區發展時所遇到的困境,發展經濟需要建設,若需建設就可能會破壞原本的建物,此時的文物保留與否就靠決策者及幕僚們來裁定衡量,換個角度來重新看待高雄的導覽之旅,心中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是過往的我未曾思索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