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型計畫之理念及推動
文建會於2006年提出「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盼能突破過往單點性之文化資產保護,藉由區域性之全面思索,提升文化感知性與歷史環境品質,建構區域性之資訊服務機制,提供優質化之文化與生態學習遊程,逐步達到以文化資產落實地域活化及可持續性發展之長程目標(劉正輝,2007:145)。
該項計畫係由縣市政府針對轄區內具有潛力及特色之個案,提出未來規劃方向與工作內容。文建會於2006年10月、2007年1月、2007年10月,分別受理三次提案作業;提案通過後,由縣市政府文化局整合相關局室單位、社區及民間組織,並委託專業團體進行區域內之資源調查及整體規劃。
規劃案審查通過後,則進入實質性硬體工程與軟體營運之執行階段,另亦同步輔導區域範圍內之民間團體,於整體計畫架構下,進行自主提案,提升在地社群對於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工作的認同及參與。
桃園縣政府曾於第一階段提出「八德霄裡水與綠文化廊道」、「龍潭十一份樂活文化園區」等兩項計畫。霄裡案因規劃團隊較偏重物質性之景觀營造,忽略景觀背後之居民角色及內在意涵,推動並不順利;至於十一份案,因主要執行區域隸屬中山科學研究院所轄範圍,院方對於該計畫並無意願配合,目前計畫已經終止。
二、參與式規劃之策劃與執行
桃園縣政府於第三階段賡續提出「大溪老街區保存及活化計畫」。相較於前兩者,該區域因於大正元年(1912),啟動街區改正計畫,拓寬道路與增設騎樓,形塑華麗精美之牌樓立面(劉正輝,2008),自1990年代起始,即為國內推動街區保存運動之重要先趨案例。
近年因應蓬勃發展之觀光產業的負面效應,地方人士亦開始思索如何結合既有文化特色,重塑地域發展之核心內涵與重要價值。
因為已有霄裡與十一份等計畫之前車之鑑,大溪老街區案相當重視社區居民之共同參與及協力推動。故於執行階段,規劃團隊策劃一系列討論會議及工作坊,希望充分了解社區居民對於老街區的想法及看法,並能就此凝聚共識,進而提出有別於現況之發展策略及推動模式。有關執行過程概要說明如下:
(一)分組討論會議
除卻牌樓立面外,以普濟堂為核心之關聖帝君誕辰民俗慶典,以及木器、豆干等地方特色產業,堪稱大溪老街區之四大文化資源。規劃團隊為與社區居民針對相關課題進行初步探討,分別在2008年7月2日、8月11日、8月13日、8月15日,邀請四大社群代表召開四場次分組討論會議。
討論結果發現,大溪木器、豆干等地方產業,皆面臨必須轉型與創新的階段;至於街屋及民俗節慶等文化資源,則應提升居民對於文資法之理解與認識,並推動資源調查與保護工作,避免因現代化之發展過程,造成大規模之改變與破壞。
另應由區域性之整體視野,建構老街區之長程發展藍圖,後續方可結合文資法與都市計畫法,強化政府部門之公權力行使,落實老街區之風貌管制與特色營造;同時,亦可援引「老街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經營理念,重新營造大溪老街區成為一處可遊、可體驗、可學習的現地教室。
亦即透過更完善與更多元之導覽解說系統,並尋求有意願之屋主及業者,在既有文化及產業脈絡下,建立小型性之生活博物館,深入展現大溪老街之多元內涵與在地特色。
(二)系列性工作坊
為將諸此發展策略,與更多大溪居民進行細緻性之交流及探討,規劃團隊賡續於2008年8月18日、8月21日、8月25日、8月27日,舉辦四場次系列工作坊,除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進行專題演講,並運用便利貼及壁報紙等輔助工具,引導社區居民,針對大溪老街所面臨的課題,乃至未來主題性導覽解說機制與社區博物館之推動,進行深入研議與規劃。
第一場工作坊,社區居民於規劃團隊協助下,區分為兩個組別,分別針對老街區所具備之優勢、劣勢,以及目前面臨之機會、威脅,進行討論與彙整,並於第二場工作坊,繼續思索如何善用優勢、掌握機會,排除劣勢、降低威脅。
與會者普遍認同應保存及延續老街區所獨具之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並由區域經營角度出發,建構兼具便利性與舒適度之交通系統,營造豐富性及人性化之導覽設施與解說機制,逐步創造具備在地特質之產品、商店及文化空間,大溪老街方能避免被其他類似案例所迎頭趕上,進而得以持續蓬勃發展、永續經營。
至於目前急需改善、且可立即執行者,為讓目前高度集中於和平老街的大量人潮,擴及整個老街區域;除可藉此延長外來遊客在地停留時間,並將整體經濟效益分享與其他街區居民,更重要是透過更為豐富與完整之導覽動線規劃,能讓大溪老街區之觀光活動,由目前偏向於淺碟型之吃喝玩樂,提升為對於整體老街區之特色文化與產業歷史的深度體驗及學習旅程。
是故第三場工作坊,即以遴選老街之必遊景點,並將其串連為導覽解說動線作為探討主題。同樣將學員區分為兩組(A組及B組),個別小組基於不同考量與訴求,選擇不同起點與終點,過程中之尋訪景點及導覽方式亦不盡相同。
其中A組認為,多數外來遊客皆自行開車或集體搭乘遊覽車前來大溪,受到假日交通管制的影響,已習慣將車輛停泊於橋頭停車場或月眉停車場,該組假設遊客由前者出發,經由仿古式樣之大溪橋穿越大漢溪,並從石板古道進入和平老街,再接續開展老街區之探訪之旅;B組則認為,為因應能源價格高漲,並為保護地球環境資源善盡心力,應鼓勵搭乘桃園客運前來大溪,下車後先行前往中山路,緬懷大溪老街區最為華麗之建成商行,再賡續前往其他區域。
第三場工作坊以不同起始點與訴求之導覽動線討論結果,上圖為A組下圖為B組(圖片由規劃團隊提供)
經由A組與B組之不同觀點與訴求,引發規劃團隊與社區居民,對於建構多元化導覽模式之高度興趣。因此,第四場工作坊,即分別針對木器、豆干等產業資源,以及街屋、民俗節慶等文化資產,研議主題性之導覽動線,並尋找未來可能營造為老街生活博物館之潛力標的。
第四場工作坊以不同主題進行導覽動線之規劃成果,上圖為產業組下圖為文化組(圖片由規劃團隊提供)
依據上述分組會議及系列性工作坊之討論內容,並結合過程中之現地調查與訪談成果,規劃團隊提出未來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護策略及其推動模式建議,分述說明如下:
(一)強化大溪老街區之文化及產業特色
大溪老街區過往因其獨特性之老街立面而廣受關注,且於專業團體與在地組織之共同努力下,獲得保存,目前成為大溪最重要之集體認同與象徵。
不過,伴隨建築技術之不斷演進,以及空間需求之日益增加,多數傳統街屋仍抵擋不住拆除改建的命運,較用心之屋主,會選擇保留騎樓空間,或在新建築之設計上,儘量沿用傳統建築語彙及風格,進而能與週遭建物,乃至整體老街區之歷史氛圍相互搭配及融合;至於,部分有意願整體保留歷史建物之所有權人、使用人、管理人,卻受制於傳統建築技術之日益消失,儘管只是單純性的屋瓦、樑柱修繕或抽換,亦因建材昂貴與工匠難尋,僅能權宜面對與因應,很難進行根本性的改善與解決。
此外,作為生活場域之大溪老街,已逐漸轉型為服務外來遊客之觀光區域,當地許多傳統商店,早就悄悄改變經營方式。其中最具大溪產業特色之木器產業,因無法承受本地工資高漲與外來廉價木器等威脅,紛紛結束生產事業,乃至連銷售部門亦不再運作;相較之下,大溪豆干產業,則因不同廠商致力發展有別於其他商家之特色產品,以及伴隨旅遊活動所帶動之大量人潮,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景。
至於每年農曆6月24日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之遶境活動,因其特殊性之陣頭文化,過往即為頗具知名度之重要慶典;近年大溪鎮公所搭配該活動舉辦大溪藝文季,亦讓傳統性之民俗節慶受到更廣泛之關心與注目。
未來除可繼續推動單棟性之歷史建築登錄,乃至提升至古蹟指定強度,甚而評估透過聚落登錄,強化整體歷史風貌之管制與保護,亦可推動以普濟堂與福仁宮為核心之民俗及有關文物的登錄作業,並針對傳統性之木器製作與豆干生產技術之保存、傳承與創新,進行長程性之規劃與推動。
諸此工作需要政府部門之大力支持,以及學者專家之參與協助,然而,核心關鍵仍於當地居民是否具備諸此意願及共識,惟有後者能被確認,未來方可經由三方協力之整合推動,建構以文化資產保存,形塑地域經濟及產業發展之嶄新能量與契機。
(二)以生活博物館展現大溪老街區之豐富內涵
依據上述工作坊之討論成果,建構主題性之導覽解說動線,乃至因應解說對象之屬性差異,而量身訂作之客制化行程,將是深入展現大溪老街區之歷史特色及人文風貌的可行手法。
另於老街區生活博物館之概念架構下,可選定可行性較高之街屋及廟宇,籌劃小型性主題博物館之設置與運作。規劃團隊經評估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意願,以及未來發展策略之成熟與否,針對木器、豆干、街屋、民俗節慶等4大主題,建議未來可以蘇永祥木器、協大木器、萬里香、和平路蔡宅、和平路古宅、中央路廖宅、福仁宮等,作為優先推動標的。分述說明如下:
(1)蘇永祥木器(和平路28號)
(A) 個案描述:蘇永祥先生擁有許多木器工具,曾在歷史街坊再造協會安排下,進行陳列與展示,並於現場解說及示範工具用途。蘇先生已進行木器工具之整理工作,且計畫將傳統木製家具之製作過程進行完整紀錄,藉此留存傳統木器之匠藝與技術。
(B) 短期策略:木器店之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建議未來可將店內部份空間改造為「木器工具文物館」,一則可以展示木器製作的繁複工具與使用方法,再則經由解說機制,增加木器家具對於顧客的吸引力,也有利於木器產業之經營與發展。
(C) 長期策略:後續可結合木器工具展示,規劃推動木器DIY,逐步打造為具有在地特色之體驗型「木工坊博物館」。
(2)協大木器(和平路72號)
(A) 個案描述:協大木器是和平路上規模最大的木器店,以精緻家具、神桌製作為主。開業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歷史,目前負責人李炳榮先生為第二代,下一代也有接班的培訓計畫。
(B) 短期策略:李先生表示,計畫將店面後段作為木器製作展示空間,透過玻璃隔間可清楚看見老師傅製作木器之精湛手藝,另結合店面家具陳列,可進行大溪木器產業的完整介紹,增加遊客對於大溪木器特色之深入理解與認識。
(C) 長期策略:因應當代空間格局與傢俱使用習慣,持續鼓勵下一代年輕人研發「現代創新家具」,積極開創大溪木器產業的第二春。
(3)萬里香(中央路123號)
(A) 個案描述:萬里香由林絨習得製作豆干技術,截至目前為止已傳承四代;雖然不是大溪豆干業者當中營業規模最大者,卻是致力於延續傳統工法,並經由推動有機食品,開創新時代之豆食產業的業者之一。位於中央路的老店面,目前一樓空間為賣店、工廠及倉庫,二樓以上之部分空間為包裝區,其餘則為住家空間。因非位於人潮眾多之和平老街,觀光客來店消費機率較低,多數為老主顧或因有機豆食而慕名前來。
(B) 短期策略:江秋蘭女士為萬里香第三代老闆,近年積極思索如何結合生產空間之現地展示,提升消費者對於產品的信任度與認同感;惟因既有空間較為狹小,相關工作推動並不順利。建議可於賣店空間,增設多媒體放映設備,讓消費者於採購的同時,可經由影音資訊而更加了解萬里香,乃至大溪豆干之歷史文化與產業特色;同時,可將目前後段倉庫空間進行重新調整,將部分空間與生產區域進行整體規劃,採取限量、預約模式,提供豆干製作過程之現地展示,並開辦手工豆腐或豆干之DIY教學課程,讓消費者有機會實際參與有機豆食之製作過程。
(C) 長期策略:配合萬里香未來之建廠或展店計畫,目前萬里香本店,將有機會透過生產及倉庫空間之重新調整,轉型為有機豆食形象商店,屆時將可提供更為完整與舒適之豆食產業介紹,乃至更為多元化之參與式教學課程,讓具備歷史人文深度之大溪豆干,朝向「既傳統又創新」之長程願景進行努力與發展。
(4)蔡宅(和平路20號)
(A) 個案描述:此宅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牌樓中央洋文並非經常所見之姓氏或店號,而是「堅固」的台語發音,具有特殊性之文化價值。屋主蔡岳男先生並非大溪本地人,因鍾愛大溪老街之文化特色,於2000年購買此宅作為住家;近日表示其入口門面於購屋時已改建為現代化之鋁門窗,因與街屋傳統型式並不相符,願意作為風貌改造之示範住宅,待完成後,可提供部分室內空間作為社區公共使用。
(B) 短期策略:大溪老街區之歷史建築保存工作,係以牌樓立面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不過,作為室內外銜接之門面空間亦相當重要;惟基於安全考量,多數皆已改裝為鋁門窗,或增設鐵捲門,如何在居民實質需求與歷史風貌營造之間取得平衡,亦為未來重要課題。建議可以本案作為實驗案例,如若執行成效良好,再行推廣至其他歷史建物。
(C) 長期策略:蔡先生相當熱衷於臺灣歷史研究,蔡夫人則專擅於手工藝製作。未來可依諸此條件,建立蔡宅,乃至大溪老街之史料展示及資訊交流中心;並配合蔡夫人之興趣及專長,開辦相關教學課程,甚或結合工藝技術,研發具有大溪特色之紀念商品。
(5)古宅(和平路48號、48-1號)
(A) 個案描述:古宅之建築形式為「二崁三落兩過水」,是大溪老街區保存相當完整,且屋況維持良好之少數案例之一。1990年代,承租給專業團體設立「草店尾工作室」,作為推動「大溪之寶」保存運動之社區交流平台;專案計畫結束後,轉型開設咖啡店,提供飲料及豆干等輕食。古正君小姐為古家後人,為改變和平老街之商業經營模式,近年於和平路48號開設藝品店,以販售中國、臺灣、日本等地所生產之手工藝品為主;該店僅於週末營業,且堅持騎樓空間不承租外人擺設臨時攤位,已為大溪老街之商店經營開創新的思維與模式。
(B) 短期策略:目前古宅因所有權人與使用人之用心及關注,歷史建物之保存狀態仍屬良好;不過,建物卻也面臨漏水、蟲蛀等保存課題,因應經費偏高及工匠難尋,始終無法獲得有效性改善與解決。建議未來可以古宅作為示範案例,建立大溪老街區歷史建物之日常維護機制,並針對日常屋況檢測、小型修繕等,編印實用性之工作手冊。
(C) 長期策略: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存,勢必由牌樓立面、騎樓空間,延伸至長形街屋之整體觀照。未來可以古宅為基地,成立大溪老街區之「文化資產保存及再利用中心」,在不改變目前第一進空間營運模式之前提下,積極運用其餘空間,或結合鄰近之歐陽宅(和平路85號)等,建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及實務操作之工作基地與交流平台;可於此地不定期開辦文化資產講座課程,舉辦歷史空間再利用之示範活動,甚至結合大專院校資源,推動現地教學課程或工作假期等,啟動老宅新生之不同契機與可能性。
(6)廖宅(中央路86號、88號、90號)
(A) 個案描述:廖宅是大溪老街區少見之「三崁三落兩過水」的大型街屋,騎樓空間已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第一進左右兩側店屋,作為住宅使用,中間則出租開設腳踏車店;第二進空間仍維持既有大廳風貌與機能。
(B) 短期策略:依據居住於90號之廖鈺珮小姐表示,家人對於保存此一獨特性之歷史資產的意願很高,只是過往對於文資法之保護措施,始終不是很了解,甚至連所屬房舍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也不是很清楚其作業過程與權利義務關係。此宅位於銜接中央路與中山路之交界口,建議可作為除卻和平路古宅之外的第二處示範案例;除應儘速進行完整性之調查、測繪與屋況檢修,建議可將腳踏車店,改造為大溪老街區之腳踏車租借與維修中心,以因應未來大溪老街區之區域旅遊模式,並符合當前節能減碳的國際趨勢及潮流。
(C) 長期策略:此宅空間格局仍然保存相當完整與良好,第一進雖已進行局部改建,第二進之大廳空間仍能呈顯傳統建築風貌。未來可於不影響既有機能之前提下,建立以廖宅,乃至週邊中央路及中山路之歷史建物的小型展示空間,並採預約模式,讓外來遊客有機會體驗除卻牌樓立面之外的繁盛與風華。
(7)福仁宮(和平路100號)
福仁宮是設立大溪神將文化展示館的合適地點
(A) 個案描述:福仁宮是大溪老街區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目前廟內陳列許多大溪神將,部分陣頭則將社團辦公室設置其中。近期大溪老街陣頭聯合成立「桃園縣大溪鎮社團民俗技藝促進會」,盼能共同推動民俗技藝之保存與傳承工作。
(B) 短期策略:建議可將福仁宮後側空間規劃為「大溪神將文化展示館」,結合導覽解說機制,讓遊客能在非節慶期間之平常時刻,亦有機會了解神將文化的意義及內涵。
(C) 長期策略:大溪老街區擁有極為豐富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結合大溪鎮圖書館,並運用既有之大溪鎮展示館、武德殿等文化設施,規劃成立以民俗文化為主題之地方級博物館,長期推動宗教文物與民俗祭儀之調查研究及展示教育等工作。
(三)設立大溪老街之區域性服務平台
除卻經由導覽解說動線之策劃、推動,以及生活博物館之醞釀與執行,深化大溪老街區之特色展現,目前亦迫切需要建立整合性之遊客服務中心或展示教育平台。
除可藉此提供常態性之靜態展示,進行老街區之完整介紹,另可結合動態性之專題講座、現地解說課程,以及互動性之DIY教學及體驗活動,提升外來遊客及在地居民(特別是年輕族群)對於大溪老街之理解與認識,此外,亦可透過電話及網路作業,提供免費旅遊諮詢,乃至開發住宿、餐飲等衍生性服務內容。
當然諸此構想,仍需延續上述參與式規劃過程,釐清與確認不同權益關係人之認同及支持程度,方能逐步進行細部研商與探討,並邁向推動及執行階段。
未來若能循此架構長期努力,相信大溪老街區將能持續保存街屋立面等地方重要文化特色,同時,亦可結合觀光活動之經營與發展,營造傳統產業、工匠技藝與民俗活動於當代社會之持續存在,乃至創新發展的契機與可能性,並逐步落實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之期待及目標。
參考資料
文建會(編著)(2007)《歷史與文化資產維護發展計畫綜合規劃報告(修定本)》。臺北:文建會。
林一宏、張朝博、楊秋煜(1999)《桃園縣大溪街的聚落與建築》。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會承(總編輯)(2004)《桃園縣歷史建築導覽 大溪篇》。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黃淑芬(總編輯)(2001)《『2001年大溪文化節』神恩.豆香.木器馨 ~深度報導系列~》。桃園: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劉正輝(2007)〈區域性文化資產保護架構初探〉。《第十屆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聚落與文化景觀)保存、再利用與保存科學研討會暨21世紀文化資產保存準則主題論壇論文集》,143-150。臺北:中國科技大學。
劉正輝(2008)〈大溪老街的挑戰與契機〉。《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dfun.tw/?p=7651(2007.8.12)。
大溪的鎮民中
不乏有見地的長輩
只是他們習慣於過去 惦惦無語
對於老街與大溪整體環境
四十年我都拒絕面對它
不看心不傷 淚不會落
小時候的街景歷歷在目
喚不回古鎮的靜謐
自己鎖自己於記憶
如今正式積極面向它
開始與長輩們互動
發現仍有溝通的空間
百年中藥鋪
如何成為
依舊是活生生
做著中藥生意的博物館?
這樣的概念與師母一直談
最新的發展是
師母竟將做為藥材剪基座的寬長老木椅
重見店舖的門廳中
讓坐在其上的人
都不免要懷念起
老人家俐落剪著藥材的身影
她還感慨著
那檜木的門板被人要走的憾事
在三十年晨昏抱進抱出的門板
多麼珍貴的大塊檜木門板
只因一次不在家
就被婆婆送了人
她說:如果還在 當起博物館時將更有古早味
是ㄚ!如果還在多棒!
從前那形形色色的店舖所形成的
互為需要賴以維生的區域經濟
如何再重現於現代生活?
非典型的服務業種與就業機會
如何被創造出來呢?
看來這功課很深!
時間要很久很久
大溪老街區是臺灣很早推動的街區保存個案,後來經常被拿來與三峽老街比較。三峽老街有很多好的經驗,但是,不該是所有老街區保存的共同模式及唯一典範。
大溪老街區的未來,必須回歸以在地居民為主體進行重新思考,但是思考的面向不該只是生意與租金。如何讓大溪老街區成為一個更優質的生活場域,並能提供更為深刻的文化及商業服務,應該是大溪居民必須思考與面對之理想及目標。
目前大溪老街區除有長期投入的居民所籌組的在地團體,仍然在持續性的默默努力,最近也看到其他的生力軍,正以鴨子滑水的速度及方式,推動一場寧靜的行動革命,有了後者,讓我們對於大溪老街區的發展更有信心。
阿,真抱歉,我頭昏昏了,可是我這邊已經不可逆轉了,金害…
刪錯篇囉!
做為回鄉的大溪人
從新來觀察大溪事
對於
“老街就是一座博物館」的經營理念,重新營造大溪老街區成為一處可遊、可體驗、可學習的現地教室。”
這樣的觀念
我是很認同的
唯獨從最根本想討論起的是
究竟
大溪人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然後才是
大溪人可以以己身的生活與資源
做為與外地人分享的現地教室
與其限縮是老街
不如將大溪古鎮全涵進入整體的
這樣的地區經濟
才不致於過度集中老街那幾戶人家
而其他人在假日卻只能緊門閉戶
回鄉
想
從前
此刻
未來
都希望大溪是遺樂活的古鎮
而這夢
不只是我
已經在還鄉之後
是一群愛鎮媽媽共同想一起築的美夢
感謝您撥冗回覆 ^^
欣怡:
我來跟作者聯繫,請他回應喔,謝謝!
您好,
不好意思, 是否能擷取規劃團隊提供之導覽動線圖(5張), 做為本組課堂報告的輔助資料呢? 謝謝。
倘若可以, 想請問能至何處擷取原始檔案? 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