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築知識入鄉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是凝視著台灣的鄉村,仔細斟酌的想著「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解決」、「轉個角度看看」、「將時間前後拉拔幾年,去想像看看」,反倒是匆匆看一下台灣農村,擷取隱約的形象,然後動不動就……

最近一連串針對行政院提出「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所引發的討論,除了顯示台灣的農村發展仍有一群用心關懷的人之外,也暴露了一個嚴重問題:對於台灣農村,我們嚴重的缺少想像力。

我個人對於這次的「農村再生條例」持反對立場,我也不禁要問,這些學、經歷,知識過人的官員、委員,怎麼總是搞不清楚他們在做什麼?連起碼對人性的理解、農村社區群眾的運作常理都搞不懂。我不相信他們不聰明,我只相信背後有我們看不到的其他動機。

這篇文章,我不試圖去伸張社會公義,而是寫給關心台灣農村未來的人。你們真的幫了忙嗎?還是只是喊一喊,讓自己良心過得去?

除了批判還有什麼?

看了這麼多人,引經據典,對草案條文層層剖析,不時的引用國外案例與法規,然而,看來看去,總是跳不出草案所佈下的框框。這是一份對農村沒有太多想像的提案,它要「富麗」農村的唯一方法就是炒地皮,美其名要美化農村,但卻是利用農村住民不熟悉,所謂藝術的文化入侵手段。它是治療台灣農村的一帖差勁的藥方,而我們卻花所有時間去解析這分錯誤的藥方,所得到最大的成效,無非是要行政院撤回這帖方子。

但是,撤回了這帖方子,你相信它下一個帖子就會是對的嗎?而我更要說的是「我們提的出更好的藥方嗎」?

台灣怪異的解題思維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是凝視著台灣的鄉村,仔細斟酌的想著「問題出在哪裡」、「該怎麼解決」、「轉個角度看看」、「將時間前後拉拔幾年,去想像看看」,反倒是匆匆看一下台灣農村,擷取隱約的形象,然後動不動就引用國外經驗,明明台灣是圓形缺口,我們用力的在外頭找一個 12 邊形的柱子就要往缺口塞。這其實是一種不自覺的偷懶、沒有自信的行為。

我們以為引用歐盟的作法來對照,就會更有權威?我們不是歐洲人,從泥土到人都不一樣。若是我們還以為引用先進國家的解藥可以就台灣,那看看台灣的教育改革就知道,怎麼改都改不到「父母」與「華人社會價值期待」這些環節!

更多先進科學文明合宜的介入

首先,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反智、反文明,人類已經努力了這麼多時間,付了這麼多昂貴的代價所累積出來的文明資產,必須珍惜。我相信這些文明是可以幫助台灣農村的,而重點在於合宜的「介入」,要合宜的介入,需要的就是極大極廣的知識。

舉個例子:人體工學理論已經行之有年,但是只見健身房的跑步機每年更新機種,但是台灣的鋤頭已經 100 年沒有任何改變;羞赧的程式設計師過去不曾直接接觸客戶,現在已經有合宜的訓練與團隊運作可以讓兩造面對面溝通,但是對於農人如何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少中間盤商操弄,到現在還沒有個合用的模式。

其實,你可以想見,若是將許多已經發展成熟的理論或是方法,用之於農村,好好的調校,找出合理、合宜與農村結合的方案,這些文明成就將帶給農村很大的幫助,除了上述的人體工學,能源科技、生態科技、環保、機械、藝術美學…各種理論都可以為農村帶來很大的幫助。問題在於,當農村要使用這些文明成果的時候,它付不起錢,要不就是有善意的專業人士熱心的協助,但終因不是當局者,投入的時間精力有限,或是考慮未顧及問題的全面性,有時未蒙其利,倒先蒙其害。

使用跑步機的人負擔得起人體工學專家設計與研發的經費,使用鋤頭的人經濟規模太小,設計研發可不是慈善事業。農具改良,要應用到頂尖的人體工學專家的能量,最可行的方式就是用農具的人,本身就是人體工學專家。每個農村可以用到的專業知識領域,面臨! 的問題都是雷同,用不起最好的人與技術,更慘的是根本對這些技術或理論一無所知。

一個可以發表論文的農村

我們暫時跳開現實,想像這樣一個農村情況:台灣種植西瓜的農人總是面臨這樣的景況–西瓜豐收的時候,價格就差,颱風豪雨成災的時候,價格誘人,卻沒有瓜賣。一個擁有經濟學學位的瓜農找了幾個受過完整市場行銷、資訊技術與物流管控訓練的瓜農,在他母校的教授指導下,花了一年的時間,發表一篇《因應台灣地區氣候之西瓜供應分析》論文。而農村產出這樣探討自己面對問題的研究論文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同時期發表的論文還有《西瓜種植農圃的最佳化設計》這分論文試圖給西瓜田畫出一個最合理農圃的寬度、長度以及灌溉水路,讓施肥最少,執行農務所行之距離與時間最小化。

這有可能嗎?

蘊含豐富知識的力量

農村因著本身的獨特的屬性,不論在那種社會制度下,雖然是身負社會最重要的糧食產出,卻掌握極少的自主權、資源、知識與人才。農村要改頭換面,若總是要外求優質的技術與人才,那是行不通的,要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農村補強教育,使之足以與文明技術接軌,這樣的成本更是高昂。然而,當我們把農村改造與台灣的工作生涯生態結合的時候,解決方案似乎呼之欲出!

台灣夾其優良的農業技術,加上幅員不大,使得高等教育普及。10 年之內,有一群迥異於當下的老農民,擁有中、高等教育,受過平均 20 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族群即將退休,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回到農村。若是妥善將他們導入農村,他們所蘊含的知識能量將可以促使一個可以自我學習、自我研究、擁有寬廣知識,能夠自由運用人類文明的農村誕生。

而可喜的是,在台灣,這樣素質的大軍資源是源源不絕的。

980108-img_8666-360.jpg
透過集體的討論與智慧累積,可以讓農村與耕作有更多新的可能。

修築知識入鄉的道路

當然,即使沒有任何的預備,這些人也將回去,但卻沒有共通的願景,各憑本事,渡過自己人生最後的老年生活。我真的認為,與其現在要投入 2000 億來進行農地重整,不如將這些錢用來為他們預備道路。把路鋪好,將來這些人會把錢、人脈、知識…等等各樣的資源帶進去農村,並且經營農村,怎麼算都經濟。

要怎麼為這些即將帶給農村改變的人預備道路,很直覺的,我們必須了解這群人:首先是體能與健康必須維持,其次、他們需要資訊,並且習於與社會脈動連結,第三、他們多數不懂農作。因此,需要預備的事情就逐漸清晰了。底下是我認為應該著力的幾個預備工作:

一、開發新一代的農具

試著想像,下田務農與上健身房一樣,可以鍛鍊肌力、雕塑身形。將帽子、鞋子、衣服、褲子重新思考,什麼樣的質料、樣式最合適於農務時穿著,實用又符合風尚。使用的工具如何符合人體使用,不會造成傷害,並且省力,新農法是否需要新農具配合。

當然,務農專用的保養品與保健醫療設備也是重要的開發項目。

二、佈建永續能源的農村網路設備

不可避免的,網際網路將會隨著這些人回到農村,網路將會是他們串連、學習與外界聯繫的重要管道。過去的農舍只是放置農具、農藥肥料的地方,將來的農舍還要兼具資訊集散的功能。可以引進太陽、風力能源技術作為田野網際網路所需的能源,來克服地形、佈線等等的相關限制。

三、建構導引式農業知識資料庫

台灣目前對於農業知識庫的建立已經有不少成果,也很活躍,這是令人欣喜的現象。只是這裡我更要提的是一種導引式的農業知識庫,也就是透過網路技術的協助,讓一個完全不懂如何種菜的人,也可以在恰當的時間,獲得確切的指導。例如:他可以依著節氣,在一週前收到一封下週應該做什麼農務的郵件提醒,而當天會在提醒一次。而當一個人拿到一株植物時,他可以很快的上網比對,獲得完整的植物相關知識。

四、建立農作、農地監控與資訊收集機制

去年年中,台大國發所杜震華教授曾為文《以電腦化擺脫菜土菜金》(http://www.todei.org/?q=node/3)建議台灣透過「農業網路化」,好讓農民跳脫年復一年地應驗農產價格的「蛛網理論」:漲價→超種→跌價→減種→再漲價→再超種……

其實除了產品價格的監控,台灣目前的農作總面積有多少,土質狀況如何,當季某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預計產量如何…一套農作、農地監控與資訊收集的機制將成為台灣農村的神經網絡,讓它運作更協調,修復更確實。

五、建立想像台灣未來農村的平台

舉辦長期性的「台灣農業近未來系列講座」,邀請各領域的專家,與已經實際在農村的工作者,面對面討論各種議題,科技運用以及國際上各種案例,透過這個例行性的論壇,建立一個台灣農村發展的探索前哨站,讓人才、技術、社會現況、農村永續…各式各樣與農村相關的面向都在這裡交融與呈現甚至。創辦刊物、建立網路上的 channels,出版書籍…等等。

另外,其實也可以鼓勵大家共創一些屬於台灣農村的科幻小說,讓大家對台灣農村的想像,可以更具體,討論起來,更活靈活現。

讓風起雲湧的思潮帶領台灣農村的發展

我想我這篇文章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創見,我只是認為,我們已經沒有農村再讓我們隨意揮霍作測試,就像一顆鑽石,沒有想清楚就動鑿,到最後,想要琢磨已經沒有鑽石可以雕塑了。謀定而後動的道理很簡單,但是如何「謀劃」就是重點所在。

我們當務之急,不是要動手改善農村外貌與既有運作模式,反倒是需要更多的保持農村的現況,思考充分的可能性,模擬,規劃。預備好入鄉的道路,讓有心回鄉的人更堅定踩出腳步,讓許多關心農村的人對農村有正確的想像。

想想當年我們進入大學,選擇科系的時候,我們的腦中也同時浮起一幅社會景象,將來,我的前途會怎麼從我現在所學的連出去。盼望不久的將來,即將從職場畢業,或是對農村有所憧憬的人,將會有一個具體、清晰的農村景象,讓他知道,他應該如何投入鄉村的懷抱。

(作者為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研究員)

在〈修築知識入鄉的道路〉中有 22 則留言

  1. 我非常贊成回鄉需要夫妻取得共識。

    想到這就讓我想起正揚與阿蘭妹
    正揚媽媽都不敢跟人說正揚與阿蘭妹上什麼班?
    後來
    阿蘭妹又去讀了學位也在學校找個兼職授課
    正揚媽媽開始很高興跟人說:
    阮媳婦在大學教書
    阮子在社區大學上班
    聽阿蘭妹笑笑的說著她的故事
    讓我對夫妻回家鄉蹲點
    所要面對的
    實在讓人覺得 心 很疼很疼

    所以
    最讓我敬佩的
    是美濃這群朋友
    點燃了入鄉的苗火
    也照亮了入鄉的道路

    願 正揚與阿蘭妹不介意我的披露

    如果 還要將 慣行農法改有機
    光我們合作社農友
    就有父子為此爭論而三年不說話的記錄
    噯……..路還很長很長!

  2. TO:chientai

    番婆對你說的運動
    手腳都舉 贊成!
    三十年的網球經驗
    讓家中老中小三代都會打
    所以運動是生活
    教育是要安排啦!

    最近
    番婆番番
    有點像 老蘇
    一天到晚問人家
    有沒有這樣的可能性?

    問網球場:可以讓村內孩子有機會都來學學網球?
    問學校:可以讓孩子在學年中 有一年學會大網球?
    問有錢有打網球的人:可以支持村內有球隊嗎?
    問村體育會:可以整合資源協助這樣的運動風氣推動嗎?
    問教練:這樣可行嗎?
    問公所:可以提供場地讓年輕人來做這個嗎?
    更好笑的是
    有一天
    縣府的人來統計運動人數
    我問他:
    我們球場有80歲的ㄚ嬤還在打網球
    很健康的可見要多多推廣

    所以體委會說要規律運動普及
    若以網球為例
    可以來這裡先做實驗方案嗎?
    讓學校與社區合作來做
    那更剛畢業學體育的子弟就有在地工作了

    問了一堆人
    看來大家一定會認為這人很番
    結果呢?
    番婆還不知道結果會如何?
    不過繼續番 是鐵定的
    學學老蘇 還是會繼續問 再問

    至於你說:
    目前社區大學在台灣已經越來越普遍,
    而且師資都很具有水準。

    可是你猜 番婆家鄉有沒有?
    受不了ㄛ! 蓋愛問的番婆!

  3. 雖然不是季特,但是他極為推崇的何瓦斯,下面這篇文章有介紹,轉貼在這囉。

    紡織工人的創見___何瓦斯制度
    陳來紅/2007/10/13

    羅虛戴爾公平先鋒社的二十八位創始人中,最有影響力一位就是何瓦斯。先鋒社的宣言是他起草的,世界消費合作理論的創立學者法國季特,生前贊譽他所寫的:「真是一個偉大的綱領,就是現在差不多一百年光景,還沒有完全實現,並離開很遠。」能成為全世界所奉行的結餘分配制即是何瓦斯所創,我們合作社拜全社努力及條碼化所賜,已經實踐了這樣的合作社原則。

    這種按社員全年的利用額,於年終若有結餘時,做為分配依據的原則,從何瓦斯1844年創立以來,已經成為全世界合作社奉行的七大原則中的第三原則。

    第三原則是:社員的經濟參與,其中最重要的是出資與利用。社員出資是集結共同的合作事業資本,以支應合作社所需如設備、週轉金;社員利用是集結利用的消費經濟力,共同分擔所需的過程成本,如人事與行政配送費用。天才的何瓦斯對人性的洞見:是要滿足個人的利益。不愧為是”公平先鋒”自許的一群人,能以個人利用回饋方式,讓社員清明信服於公平的制度下。

    在羅虛戴爾公平先鋒社之前,1659年英國的布羅克波愛曾組合作新村以後,全球先仆後繼的合作社運動者不知凡己。這二十八位紡織工人在成立合作社之先,就認真研讀檢討時,曾這樣說::

    「從前合作社之失敗,是因為他把貨物交給社員而不拿回現金,並且大都數社員也不來還清債務,合作社因而破產;其餘有辦事不當或缺少經驗或不忠實中飽合作社財產;有些是社員不在自己合作社買東西,於是合作社不易發達;另一個重大理由是沒注意到分配純利的方法。」

    平均分配讓不購買也有利益,或對購買者不公:由股票獲得利益讓貧窮社員嫉妒有錢社員。公平先鋒創社者聰明的採決了兩個成功的原則:

    (一) 以現金交易
    (二) 依利用回饋

    何瓦斯提出的方法是給每個社員一本存摺,使他們記上他購買的物品與收受額,然後按其收受額分配結餘。

    合作社的結餘為何會出現?是因為社員積極將生活所需在合作社利用而產生。先鋒社的結餘出現時,社員曾有:「為什麼不乾脆降價?」的強烈反應。為此,何瓦斯極力反對,並不惜以退社做為抗議,理由是:依市價才能反應組織合作社的價值。經過他仔細的說明,所有社員最後同意他的深思熟慮,而採市價原則。

    全世界多數的合作社能奉行百年不廢,的確見證何瓦斯的遠見卓越。試想,如果不如此!如何能瞭解與計算成立合作社的經濟價值呢?
    何瓦斯制度的實踐過程,即是最佳的社員教育機會,要讓社員與社會瞭解,合作社是依進貨成本預估費用,並制定與市價一般的購買價,年終的分配其實是歸還預估的費用。用多還多,用少還少,是非常合理的設計。

    所謂合作社是非營利社團的道理,即是因由社員自主出資,社員充分利用,社員減少被中間商賺取的機會,而節省出的費用則歸還給自己。人類進化靠何瓦斯這樣的先知,對人性能洞見,在私與公之間能創造出合理機制,讓智慧永傳後世,嘉惠全世界合作社。

    我們一群主婦能獲得合作先進的支持與學界的尊重,皆因堅持這原則行事所致。

  4. TO:番婆

    我對青少年教育的問題比較少涉略,不能說出什麼道理來,不過,有些想法你將就聽聽。

    一、我覺得台灣太缺少運動的教育,也就是說,我們都把體育當成冷門課程,或只是挑選精英訓練,我認為這是不對的。運動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學校的每一為老師應該都要熱衷並且熟習一種運動,例如:跑步,桌球,棒球…除了一起運動經驗,許多賽事也會成為師生之間的交集點。但是,台灣現在的情況太慘了,多少老師病奄奄的,或是根本看不懂棒球,一年流不到幾滴汗。

    不要小看運動,那是暴力、苦悶、壓力的極佳宣洩管道,團隊合作、歸屬感都在裡頭。功課不好的同學也有功課外的焦點。

    二、父母、老師的素質需要再提昇,恕我講的太無理。在資訊時代,小朋友到了國中時期,太多的父母、老師,在知識與訊息的掌握上,根本沒有孩子來的好,甚至無法與孩子對話。小朋友還沒有成熟,只當作老師長輩是「弱智卻握有權柄」,這種狀況下,反抗是必然的。

    三、父母、老師的創意、素質如何提昇?我認為要透過社區大學或是社區教育。目前社區大學在台灣已經越來越普遍,而且師資都很具有水準。

    四、善用網路彌補教育資源的落差。

    最後,還是一樣,想像當鄉村有很多教授、專家、藝術家、運動員都住在附近,那麼這裡的一所中學,多多邀請這些人到學校替學生講講課,這幅景象你看得到嗎?

    所以,如何誘導這群我所說的「受過平均 20 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的人回農村,應該是最值得政府替農村做的。

    我非常贊成回鄉需要夫妻取得共識。

  5. TO:chientai

    你說教育這件事
    我倒是要與你分享

    今天聽學校裏的人說
    國中有學生吸毒 刺青 抽煙 喝酒 更嚴重是幫派
    農村國中這樣複雜的問題
    讓老師尤其女老師居多的國中窮於招架

    新生代的問題讓國中的就學成員
    變成
    條件好的學生離鄉求學
    越多條件弱的學生
    能獲得家長的資源相對少
    因此
    回鄉這件事
    要取得夫妻双方有共識就很難
    在加上投入生產的諸多問題的克服

    看來是要先對學校教育的改善下些功夫
    讓農村的條件好些
    才能吸引人回鄉

    番婆閒閒 常常找人對話
    對話完就發現 要做的事還真不少
    尤其是農村

  6. 番婆特別介紹
    “世界合作名人傳”
    請洽(02)23219343
    中國合作學社
    其實
    “英國合作運動史”
    也是很值得看的書
    歐盟合作社以集團化來對抗跨國資本集團
    對英國合作社運動者百年來的努力
    讓我心儀 久久難忘

  7. 周圍的 55 歲朋友,
    他們是還強壯得很。
    但務農是務不動了
    玩玩小塊地是可以
    搞生產喔?
    問田庄阿伯去!

    不過55 歲朋友 回鄉這件事
    我倒是很認同
    我有朋友60老公65回鄉
    現正在家鄉興風作浪
    讓家鄉動起來
    很賣力的整合過去都市資源
    這倒是我很認同與羨慕的作法
    中年回鄉的社會運動
    真想為他們寫本小冊子
    來向社會推廣

    你若55要回鄉務農
    番婆可以三不五時
    去當農村義工換口飯吃就好
    所以 番婆舉雙手雙腳
    贊成啦! 呵呵! 帥喔! 歐基桑做農夫!

  8. 看到您的回覆,我心裡頭一直笑,真想把你抓到面前,好好的跟你聊幾個鐘頭。

    我也很想這麼做!

    不過
    番婆今天秀才遇太多兵
    好累不想多說
    改天再說囉!

    全球農賤為那樁?
    生產總不敵消費嘛!

    法國季特的書可以翻翻看

  9. 番婆,抱歉,回覆晚了!看到您的回覆,我心裡頭一直笑,真想把你抓到面前,好好的跟你聊幾個鐘頭。

    沒有海不海涵的問題,你不是已經容忍我胡言亂語在先了?

    首先,我想您再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把時間向前調個十年,並且假設已經有一堆各行各業的人,因為已經有舖好的路,在都市與農村之間,選擇回到農村。

    「對於農人如何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少中間盤商操弄,到現在還沒有個合用的模式」,我現在沒有答案,但是解決這件事情的人一定是農民本身,當為數眾多博學、能力強大的農民為自己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那麼你會認為找到合用的模式有多困難?

    我也不是分不清楚勞動與運動,而是,為甚麼務農一定是只有勞動成份?就像您現在上班,也會規劃出來運動的時間,心情當然是非長重要的因素,下田與回家的路上,都是很好運用的時間,至少可以走路,伸展筋骨。此外,在田間,把一些違反人體施力的方式挪去,透過對田地的重新規劃、農具設計,讓農人不再需要長時間彎腰工作,挑水,這樣身體的肌肉才會合宜的增強與削減。

    但是現在這樣的設計工作沒有人作,因為設計師、人體工學專家不會去替貧窮的農人設計。

    另外,20 年是從進入職場算起,不是退休後算起 20 年。以我自己為例,我打算55歲退休回農村,屆時,我已經在職場上工做了 25 年。看看您周圍的 55 歲朋友,其實,他們還強壯得很。

    最後,我舉個不好的例子,讓您更清楚知道我的想法:
    啟智機構是一個很辛苦的地方,最優秀的社工,不會道這裡,有能力的人即使投入了,在仰賴捐款,時常面臨經費匱乏的狀況下,也沒有多大的回天能力。久而久之,這些慈善的機構,就開始走下坡。

    這時候,若是遇到某個名人、醫生、教授的子女是智能障礙,送到這個機構來,那這個機構就會被盯得很緊,很多重要的資源與知識就會進入。

    這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台灣農村是個被剝了好幾層皮的地方,日本殖民者離開之後,這個國家的政府、都市、工業接著殖民農村。

    殖民地想要翻身,最重要的就是教育,讓當地人開始有能力為自己打拼,有能力連結外部的資源與力量。

    台灣農村這時候要投入教育資源,讓平均 61 歲的農民可以獲得大學學歷,這不切實際,但是,為為數眾多,已經具有大學學歷的農村子弟,預備一條可行的回鄉之路,讓他們帶著他們的知識,就像過去眾多的留學生,學成返國貢獻一樣。

    至於社會大學與社區大學,我認為您的說法比我正確!

    總之,謝謝!

  10. To:陳先生

    最進有時間讀些小地方專文
    但是有些思維有待討論討論

    例如文中
    按:
    但是對於農人如何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少中間盤商操弄,到現在還沒有個合用的模式。

    其實這裏好相假設會有合用的模式
    很想知道作者想的是什麼?
    因為 是否已經認為有 才會說”還沒有”吧?

    按:
    我只相信背後有我們看不到的其他動機。
    以及
    我真的認為,與其現在要投入 2000 億來進行農地重整,不如將這些錢用來為他們預備道路。把路鋪好,將來這些人會把錢、人脈、知識…等等各樣的資源帶進去農村,並且經營農村,怎麼算都經濟。

    這兩個觀點中是否
    又落入你說的
    “總是跳不出草案所佈下的框框”

    按:
    下田務農與上健身房一樣,可以鍛鍊肌力、雕塑身形

    這樣的論述是對勞動與運動欠缺理解
    也是對田間勞動與規律運動的實務缺少長期體驗吧?

    按:
    台灣社區大學的前身「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

    非也
    如果是同批人可以這麼說
    不同批人
    只能說”社會大學首開社區大學設立 風氣之先”吧?

    按:
    受過平均 20 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族群即將退休,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回到農村。

    二十年後進入田間已經做不動了吧?

    番婆番番 愛討論!
    請海涵!

  11. 謝謝 greenlost 的回覆。那的確是我的「想像」。julia,若是您住在鄉村,您也許就是應該發表這篇論文的人。

  12. 代為回應julia,文中所寫的《因應台灣地區氣候之西瓜供應分析》應該是其提出來的一種「想像」,想像農村可以產生這種、研究與討論自身問題的論文。

  13. 您好,我想知道《因應台灣地區氣候之西瓜供應分析》論文的作者是誰,以及如何可以讀到論文內容?謝謝。

  14. 【大甲農民組合綱領】1927年
    增進我們農民的知識,砥礪其技術,涵養其德性,以期農村生活之樂利與農村文化之完成。
    我們依靠互愛互助的力量,相輔相成,其期農村生活的提高。
    我們農民秉持穩健踏實,採取合理方法,以期達成共同的理想。

    引自 楊渡,2009,【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頁75。
    這是簡吉先生(大眾電腦簡明仁先生之父,一個教員在看到學生家庭貧困無法上學,但自己無法協助下,不願再當一個「月俸的盗賊」而毅然辭去教職投身農民運動的前輩),在1927年組成大甲農民組合時寫就的綱領。多麼具體而寬弘的行動綱領!

  15. 黃老師,我很欽佩您的努力,雖然挫敗是非常真實,但是我覺得不要因為過去的經歷失去想像力。

    大家都同意,對的事情,需要有對的人去作。而對的人,很多時候是需要等候的。

    我想,從我文中您會讀到:我不認為改變台灣農村的力量會是現在住在農村的人,而是台灣第一批受惠於高等教育普及的世代,而他們在20年內,他們會選擇農村居住,若是從現在開始預備,會吸引更大量的這些人進去。

    就像若是20年前,有10倍的留學博士回台灣幫忙思考台灣的經濟、社會、政治,那會成就今天的什麼台灣?

    台灣社區大學的前身「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我曾經在這個基金會服務過,它的理念是「以全社會的力量,教育全社會」,站在當下,用「未來」的向度思維。我會給當下的社區大學一個挑戰,當有一天,有40個大學、研究所畢業的退休人士來了,你要開什麼課給他們上?或是運用他們的學識與豐富的人生經歷來做什麼事?

    當下的農村,最需要的是給予尊重與保護,不是要去改變它,或是強加從外部來的規劃。

  16. 我很同意陳先生的觀點與培慧小姐的回應

    大方向與原則, 就我而言是對的

    不過, 個人任教屏科大資管系十餘年, 也持續進個人能力與資源所及, 不斷地嘗試 如何將現代的管理知識與概念(說真的還不是那麼現代)還有數位科技(esp. 資通訊及 NPO辦公室自動化, 知識管理等)
    不過, 說真的, 十次以上的失敗經驗, 還摸不出個成功模式

    資策會數年前也做過農業資訊網, 不過恐怕是增加國家控管力量為目標, 最近的”生產履歷體系”, 受利者為何? 而敝校雖以農立校, 校方與農業相關教授, 關心的恐怕更多是計畫經費, 而非解決問題(特別是對農民有用有利的, 但經費需求低, 計畫), 再延伸, 教育政策與農委會也是源頭 [ps. 很弔詭的是, 農業農村越有問體, 這些機構與學者, 計畫經費越多…期間的政治經濟生態可想而知]

    從另ㄧ角度, 也不是太偉大的道理, 簡單說, 學術機構不當回事, 官方部門威權與官僚加上都會思維與資源配置模式, 與偽國際接軌的概念
    (甚至偽民主, 偽民眾參與); 當然, 從另ㄧ角度, 社區工作者或農民本身也沒有這樣的警覺(或決心與信任…)
      曾有的經驗, 社區工作者,排斥科技, 排斥”資本主義”的工具, 排斥非文史(或非”同路”)領域的學生 [e.g. 有多少願意真正接受與學習管理知能? 甚至 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之道? 甚至”非營利但有效率”(即便效率概念是可討論自訂的)
    各地的社區大學(我也曾參與經營), 十年了, “知識解放, 公民社會” 似乎仍是理念理想, 甚至是逐漸遠離的
      我想, 如同教改, “父母”及「華人社會價值期待」是問題, 陳先生所提的問題或願景, 也仍充滿著很多問題, 有些可預知, 但有些可能需要更高的視野與視野, 而這或許也是”研究”與"實驗"所需要的, 而非只是特定人士該做或能做的…
      最近, 也許是另ㄧ個契機, 但是, 我只能說, 問題不簡單, 特別是如果沒有政治經濟意識與實踐理性的話, 恐怕單靠能動者(agency)與知識文明的自然擴展, 願景是無法達到, 曇花ㄧ現或典範案例是可能, 永續與普及穩定, 仍難期待

  17. 陳先生

    您的意見非常好
    最近的民間版修正案,也一直朝著將2000億的資源
    導入 支持人力資源的方向 修正
    當然,所謂知識,必然存在著鄉村性的”地域智慧”與現代性的”專業分工”
    無論如何,這些都是農村需要的

    如您所說的 修築知識入鄉的道路

    想進一步請教
    請問該如何與您聯絡

    握手

    培慧
    sunmoonlakelady@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