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古早農村路-菁寮「豊裕」牛車店

在菁寮聚落墨林、菁寮兩村的庄廟-德馨宮東側巷弄旁,曾經有一家規模頗大的牛車店,專門製造、販賣、修理牛車。這間店是由柯長篙所創立,他是台南縣北門鄉人,出生於明治39年(1906),原本在鹽水地區替人工作…

在農業社會時代,牛車是農村不可或缺的載運工具,一輛緩緩行走在田間小徑的牛車,給人一種悠閒的感覺,常成為畫家筆下題材,但是對於老一輩的農民而言,這樣的畫面卻是含雜著汗水的勞苦記憶。隨著時代演變,農民改以貨車載物;改用耕耘機、曳引機等「鐵牛仔」來耕田,它們取代了傳統牛車的功能,於是牛車失去了原有的用途,遭棄置於路旁,或成了休閒園區的擺飾,至於製作牛車的「牛車店」也跟著沒落並逐漸為人們所淡忘,成為今日多數年輕人不曾聽聞過的歷史名詞。

990303jigliao111-300.jpg

柯錦福指著屋前木柱,說明這是取自堅固耐用的牛車木材建造的。(照片提供/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在菁寮聚落墨林、菁寮兩村的庄廟-德馨宮東側巷弄旁,曾經有一家規模頗大的牛車店,專門製造、販賣、修理牛車。這間店是由柯長篙所創立,他是台南縣北門鄉人,出生於明治39年(1906),原本在鹽水地區替人工作,約三十幾歲時,舉家遷居菁寮並在此創業,開設「豊裕」牛車店。

柯長篙的兒子柯錦福說,早期菁寮附近的牛車店並不多,後來店裡的師傅習得技術後陸續至鹽水鎮土庫、學甲鎮頂洲、嘉義縣義竹鄉等地區自立,因此大約於民國45年前後出現了比較多家的牛車店,但因避免互搶生意,這些師傅都頗有默契地到離菁寮較遠的地區開店,菁寮仍維持一家牛車店的局面,直到後來才有村民楊祈勇於今菁寮國小西側開設第二家。

柯錦福出生於民國33年,國小畢業後即隨父親學藝,他表示,店裡的牛車皆為手工打造,由於製作一輛紮實耐用的牛車,過程繁瑣,必需兼具打鐵與木工的專門技術,因此雇請了十幾位師傅,分別負責不同部位的製作工作,每個月平均製作三台車左右,主要銷售腹地以後菁寮(即今菁寮村、墨林村)為中心,包含鄰近的白沙屯、後廍、前菁寮、坎頂、魚寮、葯店口、下長短樹、頂長短樹,及八掌溪對岸的嘉義縣鹿草、頂潭、下潭、中寮、三角仔、後堀等十幾個村庄。

4風輪式牛車

俗稱「風輪」(塑膠論胎)式的牛車,如今廢棄於路旁。

柯錦福說,牛車的輪子可分為木輪與俗稱「風輪」的橡膠輪胎兩種,木輪是早期的形式,為了加強鞏固,需在圓形木輪外圍加裝一圈厚鐵片;橡膠輪胎則是後期才出現。當時一台木輪式嶄新牛車售價約4,200元;全新塑膠輪胎式牛車則要價一萬元;若以二手塑膠輪胎製成者則約7,000元,以當時的物價而言,是一筆不算小的數目。

2台大拍2

柯家住屋的樑木大多是製作牛車的木料,歷經幾十年仍十分堅固。(照片提供/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

3牛擔及兩邊

連接牛軛與車身的兩根木桿易最因牛隻蠻力拖拉而損壞。

這家牛車店除了販售新牛車,維修服務也不少,柯錦福表示,早期路面顛簸不平,所以木輪部份最容易壞;此外,連接牛軛與車身的兩根木桿也易因牛隻蠻力拖拉而損壞,所以十有八九都是因這兩處而來修理的。但牛車車身皆採用雞瘤木等質硬木材,極為堅固耐用,一輛牛車至少可以使用二、三十年以上沒有問題,像柯家住屋的樑木大多取自製作牛車的木料,歷經了幾十年,至今仍十分堅固。只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及農業式微,牛車需求漸漸減少,牛車店沒有生意可做,也於後來結束營業,只留下一台老舊生繡的製作機具靜靜躺在當年牛車店製作場的角落。

5木輪(�為前輪,較小)

早期木輪式輪胎已不常見,現今大多僅能在生活博物館才能看得到。圖中的木輪屬於牛車的前輪,尺寸規格較小。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