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國土之美在東港

邀請杜虹老師來演講「書寫國土之美」,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她寫過三本散文集,「比南方更南」、「有風走過」、「秋天的墾丁」是以國家公園及台灣生態環境為主題,是可以談談如何去書寫國土的美麗,如何在自然文學……

 屏東縣屏南社區大學東港校區從96年下學期22個班級338學習人次到97年下學期38個班級518學習人次,顯見這一年來東港社區學習需求的增加與被滿足程度。除了東港社區學習需求的滿意度提高,對於東港校區社區的公民意識成長,也是屏南社大所關注的議題。公共論壇的設計,成為一個可參與觀察的行動學習標的。

繼上次嘗試建立「週一到週五的東港地方感」,也就是促成以星期一課程為軸向,老師們與學員們的課程摘要交流分享討論;星期二課程為軸向,老師們與學員們的課程摘要交流分享討論…到星期五與星期六(週末)老師們與學員們的課程摘要交流分享討論。這次我們試著將生態公民的概念設定為這次公共論壇的主軸,以「書寫國土之美」為題,邀請生態文學作家杜虹老師專題演講與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參與討論,並提升為公民論壇的層級。

980107-11-3-1-360.jpg

杜虹老師首先提到屏南社大王敏州主任曾經說過書寫有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狹義解釋,寫出文章,文以載道;第二個層次是廣義解釋,人們留下的文化的軌跡,本身即是一種書寫。

邀請杜虹老師來演講「書寫國土之美」,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她寫過三本散文集,「比南方更南」、「有風走過」、「秋天的墾丁」是以國家公園及台灣生態環境為主題,是可以談談如何去書寫國土的美麗,如何在自然文學領域中創作;第二個原因,則是社大的講師學員與這塊土地,結合如此美麗,這群人們在這片土地的投入與經營,就是一種國土之美的書寫。或許可以透過墾丁與東港對話,激盪出講師與學員公民書寫的動力,讓屏南的國土之美為國人鮮活的認識。

在杜虹老師精彩的國家公園生態美景照片與詩意的文字搭配下,一張張美美的投影片,由在場學員與講師輪流念出杜虹老師創作的自然文學。不同於杜虹老師標準的、悅耳的、動人心弦的發音與咬字的說明,參與者泥土味道的發音與咬字的朗讀,交錯呈現出屏南地區東港與墾丁的交換書寫。

專題演講階段結束後,在屏南社大王主任的引導下,進入講師與學員討論階段,最後新聞局張副處長也以新聞專業觀點發表對這場專題演講的回應與分享,完成了這場屏南社大東港校區自然文學的饗宴。

11-3-2

農業地方感的建立–灌溉新園公民意識的論壇

屏南社區大學的課程設計中,公共論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於屏南的幅員狹長,許多鄉鎮社區學習人口尚待經營,所以在社區學習較穩定的地區,公共論壇就相對能激盪出異於其他地方的地方感。

美國學者Robert Putnam在他的名著《使民主動起來:現代意大利的公民傳統》(1992)裡指出:在那些制度績效高的地區,存在著許多社團組織,如合唱團、足球隊、扶輪社,甚至是鳥類觀察俱樂部,那裡的人民關心公共事務,遵紀守法,相互信任,社會的組織和參與方式是橫向的、水平的。相反的,在那些制度績效差的地區,人們極少參與社會生活,在他們眼裡,公共事務就是別人的事務,他們互不信任,社會生活是按照垂直的等級組織起來的,腐敗和違法亂紀是家常便飯。雖然原則是這樣,但既然是原則,就有例外…971126-civil-360.jpg

東港與新園校區,從96年下學期東港22個班級新園1個班級開始經營,因此去年設定整合為1個東港區的公共論壇。然而,隨著社區學習需求的增加與滿意度的提升,97年下學期東港已有38個班級,而新園已有11個班級超過二百人的學習人次,因此今年就嘗試將新園校區的公共論壇提升為公民論壇,並邀請社會學家李錦旭博士就公民社會議題與新園的講師與學員做專題演講與討論。

李錦旭老師的題目很有意思,叫做積極公民如何可能。這還不是最有趣的,因為新園校區也是屏東農業人口較多的地區,很有農業地方感,於是為了讓社區朋友們對於這個議題可以深入討論,李老師幾乎全程使用母語與大家溝通討論。我想這是因為李老師對南台灣的公民社會的促成,有很大的理想與期待,且學經歷豐富歷練造就出很務實的做法。

於是第一階段李老師的專題演講,為新園灌注一股不一樣的知識活水。第二階段的討論,大家都對李老師所提到P. C. Schmitter(1996)對公民社會的定義:「是一個政體中,由自發地組織的中介團體所構成的場域或系統,這些團體相對獨立於公權力與家庭、企業等生產或再生產的私部門。」發表深刻的心得。

11-4-2

11-4-3

這實在震撼了我,一場的公民論壇,可以讓農民為主體的社區經歷civil society三種體會:文明社會,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其實這代表civil society三種不同層次的意義,也代表現代社會三個階段的演變)。對於新園校區,我與李老師看法一致,來這裏參與的講師與學員,早就是積極公民。原先立意為灌溉新園公民意識一場公民論壇,其實收穫最多反而是學界(非學術正規軍的屏南社大主任與學術正規軍的屏教大教授)與公部門(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因為從新園學到很多無法從書本知識學到的地方知識。

(為作者社區總體營造委員會委員、屏南社大主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