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方」-柏靈頓小熊桌椅組的思考

這個實驗的第一個啟示是,假設建構災區的某個地方,需要299億元,有沒有一方面可以省經費,一方面又可具有地方感的可能,答案也許是存在每個災後餘生的居民默會(tacit)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運用,或是…

……弔詭的是,為了使在地化得以發生,地方必須將自己投射到資本社會與現代性的全球尺度上。這不只是以基於地方的真實性來取代全球挪用,而是承認地方可以在超移動(hypermobility)的世界裡扮演策略性的角色。(Cresswell,2004)

990418berlintonbe-400.jpg

號稱最方便的好鄰居的知名品牌便利商店,每次購物結帳後給了筆者ㄧ些點數,稱之為集點兌換小熊的活動。當筆者將集點兌換的小熊帶回家,家裡的小孩看到這個贈品,非常興奮,然後更期待另外三隻小熊,我的二個小孩計畫著,如果有四隻小熊一齊喝下午茶,該是多麼棒的一件事。這樣估算起來至少要到「好鄰居」貢獻二千五百九十六元的消費再加上購買二百九十九元桌椅組合,來建構這個「微地方」。

然而在移動與全球化世界中,在房間與區域的尺度上,地方持續不變的重要性的意義在於:相對弱勢處境將創造了地方,且反制了全球化的負面效果。於是我將過年使用過後的紅包袋,交給我的小孩,再喚醒他們曾經學過的摺紙記憶,我們就省下了二百九十九元的消費,也創造了屬於個人尺度有地方感的「微地方」。

p2 p3

p1

地方知識─紅包袋的摺紙記憶

從小孩的行為出發,想到這麼嚴肅的「地方學」議題,也與筆者近日幾次進入災區的感受有關,看到災區重建的模式,居民對重建的期待。政府部門處理的方式如果只是循以往方式發包建設,地方因為能量不足,只能仰賴中央公部門資源挹 注,恐怕是小看了未來災難的規模與複雜性。當地方還來不及被復原,也許下次水患,又將雪上加霜。重建地方感的社會如何整備完成,以面對下個挑戰,恐怕才是迫切的存活課題。

想起Doreen Massey的論文〈全球地方感〉(A Global Sense of Place)廣為各界引述,呼籲一種新的地方概念化,視之為開放與混種──是互相連結的流動的產物──是路徑而非根源;加上最近與旗美社區大學工作夥伴討 論災區重建的課題後,感覺是這個存活課題是如此龐大,顯然必須透過他方的知識與異地的實踐,才能瞬間產生動能,讓地方得以合乎社會性的創造,於是所以產生 這個行動性的小實驗,期望能刺激大家藉由思考比「小地方」更小的「微地方」,是否對建構地方感有其啟發。

這個實驗的第一個啟示是,假設建構災區的某個地方,需要299億元,有沒有一方面可以省經費,一方面又可具有地方感的可能,答案也許是存在每個災後餘生的居民默會(tacit)的個人知識(personal knowledge)的運用或是根源於社區經驗知識體系的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運用。

第二個啟示是,災區居民最在意的經濟問題,需要將其內化的知識外顯化,並加以適切的包裝與行銷,居民能靠自己的經驗知識存活,才能重建有尊嚴的人生,進而才有可能建構具地方感的社區。

書寫國土之美在東港

邀請杜虹老師來演講「書寫國土之美」,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她寫過三本散文集,「比南方更南」、「有風走過」、「秋天的墾丁」是以國家公園及台灣生態環境為主題,是可以談談如何去書寫國土的美麗,如何在自然文學……

 屏東縣屏南社區大學東港校區從96年下學期22個班級338學習人次到97年下學期38個班級518學習人次,顯見這一年來東港社區學習需求的增加與被滿足程度。除了東港社區學習需求的滿意度提高,對於東港校區社區的公民意識成長,也是屏南社大所關注的議題。公共論壇的設計,成為一個可參與觀察的行動學習標的。

繼上次嘗試建立「週一到週五的東港地方感」,也就是促成以星期一課程為軸向,老師們與學員們的課程摘要交流分享討論;星期二課程為軸向,老師們與學員們的課程摘要交流分享討論…到星期五與星期六(週末)老師們與學員們的課程摘要交流分享討論。這次我們試著將生態公民的概念設定為這次公共論壇的主軸,以「書寫國土之美」為題,邀請生態文學作家杜虹老師專題演講與行政院新聞局地方新聞處參與討論,並提升為公民論壇的層級。

980107-11-3-1-360.jpg

杜虹老師首先提到屏南社大王敏州主任曾經說過書寫有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狹義解釋,寫出文章,文以載道;第二個層次是廣義解釋,人們留下的文化的軌跡,本身即是一種書寫。

邀請杜虹老師來演講「書寫國土之美」,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她寫過三本散文集,「比南方更南」、「有風走過」、「秋天的墾丁」是以國家公園及台灣生態環境為主題,是可以談談如何去書寫國土的美麗,如何在自然文學領域中創作;第二個原因,則是社大的講師學員與這塊土地,結合如此美麗,這群人們在這片土地的投入與經營,就是一種國土之美的書寫。或許可以透過墾丁與東港對話,激盪出講師與學員公民書寫的動力,讓屏南的國土之美為國人鮮活的認識。

在杜虹老師精彩的國家公園生態美景照片與詩意的文字搭配下,一張張美美的投影片,由在場學員與講師輪流念出杜虹老師創作的自然文學。不同於杜虹老師標準的、悅耳的、動人心弦的發音與咬字的說明,參與者泥土味道的發音與咬字的朗讀,交錯呈現出屏南地區東港與墾丁的交換書寫。

專題演講階段結束後,在屏南社大王主任的引導下,進入講師與學員討論階段,最後新聞局張副處長也以新聞專業觀點發表對這場專題演講的回應與分享,完成了這場屏南社大東港校區自然文學的饗宴。

11-3-2

東港地方感─屏南社大公共論壇

有別於其他經營很久的社大,屏南社大今年才1歲半,公共論壇,這個大題目,名稱雖然容易理解,但要讓師生熟悉卻需要一些巧思。講師與班代聯席會成為促成這學期公共論壇形式的重要關鍵。對於公共論壇週……

屏南區17鄉鎮地形狹長,台17線與台26線不僅承載車流,也運輸著重要的社區知識流動。

恆春校區(恆春、車城、滿州)與東港校區(東港、新園、枋寮)作為屏南的2個社區大學教育集中地,教育氛圍各有特色,而2地師生間的互動則必須藉由校本部舉辦的共同學習活動。這學期東港的公共論壇週於第11週先舉行,而恆春校區將於期末舉行。分開舉行雖然增加社大同仁的工作量,但先行的東港卻給恆春很大的啟示。

有別於其他經營很久的社大,屏南社大今年才1歲半,公共論壇,這個大題目,名稱雖然容易理解,但要讓師生熟悉卻需要一些巧思。講師與班代聯席會成為促成這學期公共論壇形式的重要關鍵。對於公共論壇週,究竟要設定幾個主題共同參與這種形式或者是以師生可參與時間為主,用共同發表類似研討會形式。這兩者選擇上,與會講師與班代表決,一致通過選擇後者。

公共論壇的地方性,或者說是屬於地方知識的公共論壇,成為一種基調。整個星期共六天的公共論壇,每天有4位講師發表,堅強的講者陣容,讓參與的學員超過預期的多,除了支持自己老師而來參與的,其他班想聽看看的,也有開車從恆春來參與的。

星期一的公共論壇由日文課程、水晶串珠、養生料理、素描&水彩畫等4堂演講組成,學員在這2個小時體驗了語言、技藝、生機飲食概念且畫了一張水彩小卡片。不同班的學員,彼此因為選同一個時段,而在其他17週無法認識其他班級的課程與師生,在這樣場合,有許多的對話;不同校區,同一個老師的學員,也有類似一種家族團聚的溫暖感。

星期一東港公共論壇師生討論情形
星期一東港公共論壇師生討論情形。

現代生活的便利性,從都市穿透到鄉村,常常造成地方成為無地方感的所在。有別於共同議題的多方參與,在東港我們嘗試多方議題的共同參與。彼此豐富的幸福感,因為在師生參與議程不同而各有體驗,但讓「動如參與商」的同一時段學習的學員,「共此燈燭光」一同研習與討論,星期一的同學,也在當下,豐富了「星期一的東港地方感」。

東港養生料理-影像提供chiungying
東港養生料理(影像提供chiungying)

 

輕鬆畫家鄉-影像提供chiungying
輕鬆畫家鄉(影像提供chiungying)

感謝位於台17線(沿海公路)屏東縣警察局東港分局對面的以栗國小3樓禮堂提供作為公共論壇場地,讓社區知識匯集於此,促成這學期校本部舉辦的重要共同學習活動。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