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方感─台中神岡

「神岡」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的某個地區,實際上是位於台中縣偏北的區域,是個農村很多稻田,衛星空照圖上為一片青綠,附近有國道四號和高鐵通過,這是神岡大概的樣子,也是我生長二十年的地方。

「神岡」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地方,甚至還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的某個地區,但實際上他是位於台中縣偏北的區域,是個農村擁有很多稻田,衛星空照圖上顯示為一片青綠,附近有國道四號和高鐵通過,這就是神岡大概的樣子,也就是我生長二十年的地方。

神岡的土地公廟

在神岡有一部分較熱鬧,那裡充滿商店、診所還有一座學校和菜市場,也有眾人信仰的皈依-土地公廟。

在神岡大大小小的事都常聚集在土地公廟發生,每逢初一、十五大夥總是準備好水果或是餅乾還感謝土地公這個月的幫忙,家裡有任何變故的鄉民乞求土地神能化解他們的困惑;然而家裡平平安安、很順勢的鄉民則感謝土地神的保祐。於是各個民眾不管好事還是有疑惑都會來土地公廟拜拜,久而久之大家就靠著土地公廟聯繫在一起。

我常常到土地公廟拜拜,不只求平安、求考過機車駕照、更求可以讓我考上國立高中、國立大學,但是每次看到土地公時心裡總會浮起一個疑問,可是在神明面前又不可以亂說話,於是回到家時我將我的疑問問了媽媽:「為什麼我總是看不到土地公的頭,只看得到他的黃色的袍?」

聽媽媽說之後才驚覺原來土地公廟還發生這麼有趣的事。在很久以前我們神岡鄉的土地公廟跟其他鄉鎮的土地公廟並無差別,都是一尊金身批上黃色的袍,也一直香火鼎盛,直到某天,有人聽說這土地公非常靈驗,在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將土地公的金身偷走,徒留下外層的黃袍。

當時村民們都很緊張,因為人們心中的信仰被偷走,就像頓時少了一個可依靠的支柱,於是大家紛紛找尋遺失的土地公,但最後還是無功而返,可是廟裡也不能一日無主,只好將土地公上的黃袍拿來當成土地公繼續供奉。

事隔多年,至今土地公廟裡仍是供奉的土地公的黃袍,難道沒有人想幫土地公再造一座金身?當然有,但是想歸想,當村民們擲杯時土地公卻沒應杯,所以村民們尊重土地公本身的意思,一直以來都是供奉祂的黃袍,而土地公也是依舊靈驗如故,久而久之大家也都見怪不怪,所以至今去到神岡鄉的神岡村還可看到土地公廟沒有土地公像這種奇特的景象。

與土地的互動

說到我如何和神岡這片土地有所互動,我就想到兒時我總是喜歡看稻子收割。看著龐大的收割機緩緩駛入遍地金黃的稻田,然後收割機就開始鯨吞蠶食我們辛苦種植的稻米,等到他吃飽飽的時候再把它吐到圍著帆布的卡車上,一粒粒金黃的稻米就像是金沙般堆疊成一座小金山,之後收割機再繼續駛向尚未收割的水稻完成收割。

當稻子收割時,成群的麻雀總是跟在收割機後面,等候落下來的稻渣所剩餘的稻米,這種景象還蠻好玩的,只要收割機走一步,麻雀就會跟著走一步,好像收割機是麻雀的保姆似的;等到收割完後,農家總是會請工人吃飯,不過現在改成是吃冰、喝飲料,這時候我們小孩子最高興,因為爸媽不會只買工人的份,連我們只是坐在旁邊觀看也有的吃。

而收割完的稻田由於需要一段休耕期,無法馬上種植別種糧食作物,只好灑下油菜花種籽,當它長成麻油菜時會開鮮黃色的花,那又是另一種數大便是美的景物,當站在田中間,眼睛一睜開便環繞在黃色花海裡,還有許多的紋白蝶點綴其間,會頓人以為自己置身於童話世界裡。

實際上,農民種植這些油菜的目的並非要美化農田,而是因為油菜生長快速,可摘取來煮成一道菜,且可拿來製油;當下次耕期到時,可經由大型翻土機將其攪和到土中,當成下次種植稻米的養分,好處多多還可以利用油菜花海促銷觀光,使農村有多元的發展。

休耕的土地不是只可以拿來種油菜而已,還可以「控窯」,常常我和家人會利用休耕時期帶著土鏟跑到田裡開始「造窯」,首先要將土鏟深深地插入土裡,挖出大大的一塊土當成窯的基部,再挖一些小塊的土丸排列在上面,就像用磚塊疊成牆壁似的。

不過造窯是用土疊成一個小小土丘,中間為中空,等窯完成後便放入木塊開始燒窯,這燒窯的過程需要耗費數小時,等窯也夠熱之後就不要再加火,讓它慢慢熄滅,再把頂層土丸拿下,放入準備好的雞、番薯、筊白筍……等。再將土丸打掉舖平,利用剛剛燒窯的熱度,等候四到五小時就有香噴噴的土窯雞上桌了。

然而控窯也並非純粹只為了玩樂,在控窯時期會燒很多的木頭在窯裡,這些木灰會再被吸收進入土壤回歸大自然。這是一種先人傳承下來的知識,不只人們可以吃飽,也可以讓土地吸收到養分,算是對土地一種照顧。

休耕完的農田儲存足夠的養分便開始下一季的農事,稻田會由水溝引進河水灌滿整個農田,這樣做一來是因為之後稻苗需要在充滿水的土壤中種植,而且流進來河水也會將大甲溪上流所沖積下來的養分帶進田裡,二來淹滿水的農田加速分解休耕種植的油菜,使其趕快腐爛進入土壤,提供稻苗生長所需養分。

而這時因為田裡充滿流進的河水也順道流進許多蝌蚪,在經歷幾個禮拜之後田裡的蝌蚪漸漸發育成青蛙,成熟的青蛙為了求偶就在田裡成立一座交響樂團,每天晚上呱、呱叫個不停,形成一種特殊的音樂,當我聽到蛙聲時也會來到稻田邊,一起欣賞這動人的天籟,這對於每天都要面對的讀書壓力的紓解可是十分有用。

離開鄉下後的落差

直到就讀高中,我走出神岡,走向一座熱鬧的都市,一開始覺得很高興,每樣東西都是很科技,路上望過去到處都是店家,晚上肚子餓時走出去不到五十公尺就可以買到消夜,街道上燈火通明,人煙鼎沸完全沒有夜晚的寧靜,這樣的生活很便利、很流行我很喜歡;但人總是會回到最安靜的時刻,走回宿舍後一切又恢復平靜,坐在書桌前的我突然覺得好像失去什麼?可是卻又想不起來,原來我失去的是夜晚時陪我一起讀書的蟋蟀聲,一起伴我入睡的蛙鳴,它已經不知不覺融入到我生活中,失去蟲鳴的夜晚,我失眠了,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已經習慣有這些聲響存在。

對於神岡這塊土地,在我成長的這幾年中,我已深深地扎根在這裡,雖然他很鄉下、十分偏僻,大眾運輸工具只有公車可以送達,四周望過去除了田還是田,一望無際的綠,最高學府只到國中,這是很多從都市長大的孩子無法想像的世界,但這就是我所成長的地方,當別人問我從哪裡來時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從神岡來!」。

住過都市才知道鄉村的美,它有都市一直渴望的寧靜,缺少看流星時的光害,鄉民中更有濃濃的人情味,最重要的是居住在這裡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大自然;我總是覺得人類只是地球中的一種生物,他無法抵抗大自然最原始的力量,所以當人們要做任何事的時候應該是順應自然來做,不是做完後再去改變自然,而鄉村正是最順從大自然一種生活型態。

神岡的改變

在近幾年來神岡似乎有些許改變,國道四號完工並在神岡開一個交流道,神岡算是走出偏僻的陰霾,很多工廠投資人也紛紛到神岡設廠,對神岡來說算是一件好事,因為工作機會增加,不再只是一個小農村,但也因為如此附帶條件是田地減少、工業廢水增加、生活品質降低。

常常在想這樣到底對神岡這塊土地好或不好?很高興它能繁榮起來,卻又對於他所受到的工業傷害感到不捨;想起最近我家旁邊蓋起一間很廠房遼闊的工廠,看起來真是非常壯觀,在裡面上班的員工也有數百名,不過那塊水泥地的底下曾經一大片翠綠的樟樹園,我曾經到那片樟樹園抓過鍬型蟲,對我來說那裏就是一座小森林,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它會被改建成工廠,不過這一天卻來到了,心裡的情緒也是掙扎、難過、無奈……等情緒交雜翻滾著,可是我對於這改變我是只能選擇接受,只要神岡能進步就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白鷺鷥、燕子等這些生物並不會因為神岡有所改變就選擇離去,他們還是會在固定的季節回到這熟悉的環境,我所希望的是這些鳥類還能繼續在神岡生活下去,不要受到工業的影響,自然界還是能維持一定的平衡,我要的不只是我自己對神岡這塊土地有地方感,連這些生物也可以把神岡當成自己的歸屬。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