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歲耆老監工,大進社區發動寧靜革命

張文仁說,村民也許教育程度不高、也許不明白「農村再生條例法案」的艱深內容,但只要社區的村民能團結凝聚,能發揮自主意識,「農村再生的方向盤,一定在我們自己手裡,政府、財團,搶都搶不走…」。

0411編按:

小地方在4月9日轉載了大進社區的文章之後,讀者sunny在4月11日細心發現,關於大進社區文章有兩部分,但是拆分成兩篇報導,小地方在4月9日刊登的是其中一篇,另外還有一篇「酒鬼阿督仔清醒了、幸福了」 ,今日補轉載於本文的後面,希望能讓「大進社區」的報導更完整。

98歲耆老監工,大進社區發動寧靜革命

鋒面來襲的初春,宜蘭冬山鄉的大進社區裡,幾個中年莊稼漢在彎曲泥濘的山路上,研究著灌溉全村農田的傳統水圳該怎麼重建。為了這條充滿歷史和人文特色的石片水圳,他們全放下自家農事,忙碌多日。這已不是大進村民第一次放下農事、集體行動了,這兩年,「打造綠色大進、有機有情有品質」,已成大進居民共同且堅定的願景。

大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文仁說,大進原是個傳統平凡的農村,位在蘭陽平原邊陲,種植水果、茶葉、竹筍和苦茶等作物,家家戶戶世代務農。但隨著社會變遷,快速凋蔽,務農收益不好,人口大量外移,整個山村一千多公頃的農地只剩一千位居民。

於是,大片的農地盡是荒煙蔓草,村中許多老文化、老傳統慢慢流失;只有外來的台電變電所幾年前進駐大進,還有財團虎視眈眈,準備購買大進的農地蓋納骨塔 (居民已集體抗爭四年)。

農民們常聚在協會慨嘆,他們渴望改變,想找回童年時那個富庶又充滿生命力的大進。只是大家多數務農,教育程度也不高,根本不知「社區發展協會到底能幹嘛?」

980410-4838391-2078761-36.jpg
石板屋不但重現先民文化,也打造大進新地標。記者邵冰如/攝影

二、三十個莊稼漢 沒人蹺過課

直到一年半前,協會發現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有個「培根計畫」,提供農村社區營造的專業訓練。張文仁和村長藍細川號召了二、三十個中壯年村民去上課,大家乖乖從「關懷班」上到「進階班」,再從「核心班」上到「鑽研班」,全程沒人蹺過一堂課,人人認真抄筆記、交作業。

經過專業的洗禮,這群莊稼漢展開集體討論,決心發動「大進的寧靜革命」。水保局先教他們要發揮集體自主意識,「大家一起想清楚,你們想要怎麼做、做什麼,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政府只是從旁協助…」但村民們半信半疑,張文仁回憶:「我們那時都不相信,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以前不是凡事都由政府介入、政府規畫嗎?」

但村民決心放手一搏,「管他政府補不補助、幫不幫忙,反正就照我們的意思辦!」大家先學著開會討論大小事情,凡事先達成集體共識,再全村合作執行。第一步是修路種花,重新修建貫穿全村的主要道路,並在路旁種滿最能代表大進、最有生命力的豔紫色野牡丹。

協會總幹事藍榮宗驕傲的說,選種野牡丹也是村民共同決定,路旁種花的私有地更由村民無償提供,最後全村當義工,總計種植四萬多株,大片大片的豔紫,開遍大進。

4838391-2078758

水保局也建議大進村民做資源調查,找出社區裡可以發展生態或傳承文化,更能打造地方特色的好東西。於是,全村再度動起來,先是種了十多年水生植物的水生達人「阿揚仔」無償提供自家土地,規畫大片景觀生態池,上千種水生動植物讓全村免費欣賞。

水保局也在村子中心設置大面積的池塘和觀景台,但「很抱歉,村民最大!全部設計要照我們的意思,水保局的設計圖要讓村民先審查通過,生態池的物種也全由我們的水生達人決定,因為這是我們的家鄉…」張文仁得意的笑說。

政府從旁協助 放手讓社區自我成長

4838391-2078760
大進社區美麗的生態池,由村民自力打造。記者邵冰如/攝影

村民的自主意識如此強,水保局卻也欣然接受。水保局台北分局科長張志安一路陪著大進村打造新家園,他說,這就是水保局推動「培根計畫」和「農村再生」的原意─「由下而上」,讓社區自我成長,放手由社區自主,政府只提供諮詢和必要的協助,不干涉決策。

大進村民愈做愈帶勁,除了生態池,又從文化著手,找出村子裡幾乎失傳的古早農村文化。村民再次集體做義工,從搭石板、砌牆、糊土,老老少少胼手胝足,建造一間獨特的石板屋,驕傲的向外界展示 。

去年底,村民又打算在村子裡蓋「奉茶亭」。水保局曾不解:「有必要蓋奉茶亭嗎?」幾個莊稼漢又理直氣壯起來,村長藍細川解釋,早年先民往來山區和羅東鎮之間,大進是必經之地,村民總會在路旁備上茶水供過路人飲用,充滿敦厚的鄉土人情。

於是村民利用山坡上的筆筒樹和竹片做樑柱,代替水泥和混凝土;再採來天然的藤蔓代替鐵釘,牢牢綁住樹幹竹片。村裡的建築老師傅吳永昌,帶著四、五十歲的「少年仔」做義工,從建材到人工,不花一毛錢。

興建過程中,大進全村動員。村裡的大進小學(一個全校只有30幾名學生的迷你小學)全校動員幫忙。還有98歲的耆老何賴濚做顧問,天天監工,他教70多歲的吳永昌:「你這個囡仔人搞錯了,古早的屋頂不是這樣蓋,會漏雨啦!」全村笑成一團,邊笑邊重蓋,終於重現滿是鄉土人情的奉茶亭。

4838391-2078759
98歲的何賴濚教村民建奉茶亭。水保局/提供

如今,奉茶亭、石板屋、野牡丹、生態池…,一個個代表大進的老文化、新生命,在這個農村再生,環繞周邊的還有村民賴以維生的果園、菜田和茶園,生態、生產、生活的「三生農業」正在這裡圓夢。

張文仁說,村民也許教育程度不高、也許不明白「農村再生條例法案」的艱深內容,但大家心裡很清楚,只要社區的村民能團結凝聚,能發揮自主意識,「農村再生的方向盤,一定在我們自己手裡,政府、財團,搶都搶不走…」。

酒鬼阿督仔 清醒了、幸福了

大進村山坡上,全村灌溉使用的山泉水圳最近崩塌,43歲的何界芳揮汗著幫村民修建,自家的竹筍田卻放著不管。但他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每天都有村民主動幫他的竹筍田培土。他笑說:「我們大進村,互助是習慣,到處都是義工…」

兩年前,人稱「阿督仔」的何界芳還是個人見人怕的酒鬼。務農的收入不好,他心裡很鬱悶,看不到自己的將來,總是成天喝酒、揍人,老婆差點被他打跑,村人也不理他。

但沒想到,「培根計畫改變我的人生」。村長先拉他去上課,阿督仔當起園藝組長,帶著村人種花拔草、修路疏圳,從此酒不喝了、人清醒了、家庭變幸福了。如今他是社區隊團的靈魂人物之一,常做開會主席,最愛告訴村民:「自己的所在,要靠自己打拚!」

「肖仔」阿祿仔 當起文化組長

另一個村人口中的「文化達人阿祿仔」藍欽祿,本來四處做雜工,被人當成半個「肖仔」,因為他常蒐集別人眼裡的破銅爛鐵,問遍耆老,找出歷史緣由。加 入「培根」計畫後,「阿祿仔」擔任文化組組長,先找出早年原住民留下的野陶製品,自掏腰包,拉胚燒陶,不斷試驗,前陣子終於成功還原野燒陶原貌,燒出一個 個漂亮的陶器。他還無償提供自家土地,成立大進社區公用的「野燒陶器見學坊」,要向外界推廣大進的古早文化。

另一個莊稼漢徐添丁,則是中壯年返鄉的上班族。前幾年結束台北的生意,回大進種田,但滿村的荒煙蔓草、危橋斷路,讓他很失望,愈種田愈消沈,「出去 都不敢讓人家知道我是大進村的」。但一年多前,培根計畫來了,他自告奮勇做動員組長,成天聯絡村人,帶隊忙進忙出。如今臉上全是滿足自信,逢人就大聲說: 「我們大進有希望了…」

「農村再生」不但讓大進的中壯年人找到動力和夢想,更帶動青年返鄉。村長藍細川說,半年來已有30多位原本在城市工作的大進青年,返回大進定居務農,加入社區營造的團隊,要為大進的美麗願景一同打拚。

(以上兩篇文章原刊載於2009/04/09 聯合晚報,為閱讀之便,文中段落略有拆分,並合併成一篇文章。但文字並無變動,僅此說明)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