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霄裡溪-面板與水路的PK賽

霄裡溪發源自桃園龍潭,流經新竹縣鳳山溪流域,其水質屬最為優良、品質最佳的,以農為本的新埔地區更是視其為農作灌溉與養殖、民生用水之來源。但自溪流上游龍潭地區蓋起高科技面板大廠(1999年)後…….

「鮮鮮河水

細人唔好相打 大人也唔好相打 (小孩子不要打架,大人也不要打架)

相打第一憨 唔係打到人 就分人打(打架最笨,不是打到人就是被人打)

阿公帶你去圓潭捉大鯉嬤 (阿公帶你去圓潭捉大鯉魚)

細人愛學泅水 到大來正唔會驚水 (小孩子要學游泳,長大了才不會怕水)

鮮鮮河水 阿舅帶頭學跳水 (清澈的河流啊,舅舅帶頭學跳水)

沙溜薑佬蝦公毛蟹 黏黏梭 (水裡有好多沙鰍、蝦子、螃蟹,不停的穿梭)……」

作曲完成於1996年 三芝 (客家歌手 陳永淘)

風雲變色的甲級溪流

烈日當天,腳步穿梭在新竹縣新埔鎮稻穗飽滿的綠意中,孕育新埔與關西兩地的霄裡溪,潺潺如一絲銀帶蔓生其間,肉眼可見水質清澄沁心,一反台灣河川既定的污濁與死亡印象。我以為這是西岸水土共生的淨土,新埔客家庄襲來陣陣濃厚的客家風土,語言與食物所綻放出來的水土性格,就如同客家子民般敦厚與勤奮。

而霄裡溪,似乎也感染了這樣的本能,默默無聲地承載幾年來位在桃園龍潭溪流上游的面板大廠排放廢水,霄裡溪清明澄澈依舊,不復見的則是溪流中原本蘊藏豐富多元之生態體系、未再有的是校園學子集體駐紮溪畔露營烤肉。霄裡溪之根,正在涓滴蠶食汙化……,水路與農民的覺醒,敗部復活PK賽,就要開始了嗎?

霄裡溪發源自桃園龍潭,流經新竹縣鳳山溪流域,其水質屬甲級等級,所謂甲級指的是經過消毒處理即可使用的公共用水(例如灌溉、游泳、水產用水、工業用水…等),也就是說甲級水質是最為優良、品質最佳的,以農為本的新埔地區更是視其為農作灌溉與養殖、民生用水之來源。

但自溪流上游龍潭地區蓋起高科技面板大廠(1999年)後,用水量大的面板廠隨之排放出難以計量之工業廢水,2003-2006年,新埔鎮地方便發現霄裡溪遭不明污染,而居民所開設之錦鯉養殖場也傳出大量死亡情事;在2006年環保局檢測出河川屬輕度或中度污染、新聞也指出新埔地區灌溉用水及其作物食用安全遭受質疑、2007年上游面板大廠運作期間所產出之廢氣也讓居民苦不堪言。

在此同時新竹農田水利會也檢測出霄裡溪水質導電度與總氮量整整高出灌溉用水之兩至三倍。(導電度代表水中離子含量,離子含量越高,導電度亦高,導電度越高對於灌溉用水則有不良影響;而氮多以蛋白質或氨的狀態存在,當水中存有此兩物質代表是處於剛被汙染且危險性最大,而氮若轉為硝酸鹽型態則相對地危害較小。)

陸陸續續,位在霄裡溪下游的三萬餘人口發現,溪流不再是放心戲水玩耍抓魚撈蝦的所在、污染排放氣讓人聞了作嘔、溪流中豐富的生態系逐漸單一化甚至生機難再。

而霄裡溪畔並無設置自來水管道,居民開始拔山涉水到其他水源地取水、養殖錦鯉業者開始使用地下水飼養;原本甲級水質的霄裡溪,漸漸變得讓人難以親近與依賴,土地上的憨厚農民開始議論紛紛,無法確定水質安全或者說這只是無聲無言的抗議,農庄小蝦米對科技大鯨魚的肉搏戰,科技與環境的兩難,發展帶來的風雲變色,不只逐步摘去霄裡溪淳樸容顏,農村地貌與產業結構也悄然轉換,大好沃土不在,休耕成了大多數農民的選擇。

而霄裡溪的污染物質有沒有可能也滲入土地,間接對農作及地下用水產生危害則又是另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river-360.jpg
霄裡溪孕育的溪流風光

image005
當地人士吳家勳先生講述霄裡溪身世與新埔鎮風土情懷

霄裡溪上游的廢污水污染

霄裡溪上游兩家科技大廠污染水資源迄今也高達七、八年之久,科技廠房一日運作所排出約四萬噸廢水,約莫等於下游幾萬子民一個月的民生用水,而選擇排入鄰近的霄裡溪,其廢水處理費用也相對較低。

霄裡溪風雲變色的水資源促使由新埔地區出產之品牌與米價一落千丈,對於廢水排放的反對聲浪,農民的角色在其中顯得既尷尬又憤怒,點出科技大廠污染水源及農業灌溉的事實,也就間接承認當地農作產品的品質堪慮。幾年來隨著科技業發展,科技廠房增產更加劇污水影響。許許多多過去未曾有過的怪現象,如:溪水發出惡、水中生物不再、接觸溪水使人皮膚發癢紅腫……等,一一都證明了過去溪水風光不再了!

而在此期間,居民開始籌組拯救霄裡溪及自立自強開始研究環保法規、開始研究溪流生態、開始學習如何上網查資料監測溪水污染相關數據及解讀之、開始進行用水調查、開始向外求援消息曝光、開始為這塊西岸淨土發聲……。

新埔愛鄉協進會開始與政府單位互動,得到的互動與回應,往往令人失望。例如:環保單位在進行檢測時,檢測項目與標準若有超過標準值者便取消該項目,致使在環汙檢測時,水質檢驗都是永遠過關。而環保單位對水污染事件處裡態度不積極或者治標不治本之做法,令人生氣。

水污染事件爆發後環保單位要求科技大廠將污水排放口由飲用水源之上方改至下方,在公部門的施加壓力與地方民情的反動下,也必須提出污水排放環境改善之作法。

其進而提出不再取用霄裡溪水源,而改取鳳山溪水源之做法,但經居民實地調查才發現取水口的位置仍在霄裡溪並未改變,而廠房所提出的改取鳳山溪水源也僅是在兩溪間埋一暗管取用,並無法保證暗管取用水源的無汙,同時在原先埋藏暗管處僅有高30-40公分左右的土堤埋藏,一但大水來襲,兩條溪流溪水相互交流,更難以保證污水是被安全無虞地排放,在居民的提出下,環保單位將水中土堤築高以防大水來時大水蔓生的狀況,不過諷刺的是我國在行水區之法令是不得有建築體存在,此時卻是為了幫忙科技大廠污染情事而在行水區建築之,讓人感到吊詭。

台灣,還有幾條溪流可以污染?

而科技廠房也研擬將廢水改排至老街溪,之所以排至老街溪市因為老街溪本身是一條各家廢水往裡頭倒的死亡之水,其污染程度介於中度至重度污染之間。這只顯現公部門和科技廠房的消極心態,只急著將廢水排出,卻未曾對已經遭受污染7-8年的霄裡溪高科技排份水所造成河川生態、民生用水汙染的復育進行對策。

台灣,到底還有多少條奄奄一息的老街溪等著科技大廠與公部門的宰割?而科技產業的污染事件到底對實質的環境和居民健康調查也不得而知,尤其許多科科技產業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對民眾而言是種慢性污染,這一代傳至下一代、這一鎮透過米糧輸出傳至下一城,這樣的居民健康與農糧安全調查到底是不敢做還是不行做?不敢與不行之間都是環境與科技的PK賽。

除此之外,科技大廠面板製程本身及俱的資訊封閉性,製程所包含的意義決定了排放出來之廢水內含那些有害人體之物質,但在個案中,科技大廠往往以一句「商業機密」駁回,而民間組織更難以有充足的專業資訊和器材設備來自行進行蒐證與調查,這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高科技污染的防治漏洞。

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本不該混為一談,處理方式也各有流程。實地走一趟霄裡溪,你大概會被這阡陌蔓延、水帶清澈的景象給迷住,尤其溪中尚有小魚蛤仔,在酷熱的夏日你會禁不住想捲起褲管、撩起衣袖,下水清涼一番!但在這藍綠交錯的美景背後,水質污染的陰影悄然覆上,無色無形的高科技廢水排放環伺鄉土。這場面板與水路的PK賽,我們,準備好了嗎?

image003

上圖:探索霄裡溪下游至上游沿岸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