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米之神中心的小故事

「另立全球化工作坊」中的另一扇風景為泰國米之神中心的實踐經驗,他們的經驗代表著一種典型,致力向泰國貧農學習並緩和他們的困境,改變思維、打破既有規則並創建合理的方式,以溫和而緩慢的姿態面對著巨大的主流。

今年暑假「另立全球化工作坊」中的另一扇風景為泰國米之神中心的實踐經驗,他們的經驗代表著一種典型,致力向泰國貧農學習並緩和他們的困境,改變思維、打破既有規則並創建合理的方式,以溫和而緩慢的姿態面對著巨大的主流。

泰國米之神中心﹝Khon Kaen Foundation,簡稱KKF﹞位於泰國中部,華裔的德查‧史雷佩德拉﹝Daycha Sirpatra﹞是該中心的負責人,居住泰國已超過三代,是一位擁有大筆土地的中產階級農夫,大可靠佃農養活生計不愁。然而這樣的生活在母親過世後有了極的大轉變,由於母親篤信佛教,相信兒子需出家當和尚,她才能上天堂。

德查出家的四個月間,縮衣節食,掌缽乞食,民家給他什麼他就吃什麼,一天只吃一餐。他很少睡覺,大多都在打坐冥想,這四個月是他思想與心境跳躍的轉折,他體悟到:「我是一個壞人,我的父親、祖父也是。」因而決定要為自己、父親與祖父償債,為農民做事。

再看泰國農村的基本背景。泰國農民的比例仍高達45%,幾乎以種稻營生,人數高達2千萬人,稻米輸出佔全國第一位,數量高達一千萬噸。傳統的稻米大國有著大小不一、種類繁多的稻米節慶活動,米之神中心以紅色旗宣示其左派立場。和世界各國一樣,綠色革命雖然帶來了高產量,其化學物質卻大量地殺死了土壤的微生物以及消滅了各種雜草,更導致溫室效應的增加。農民還必須為此舉債、傷害健康,種種代價讓德查更加堅信:「我們必須改變。」

為農民做事,德查認為必須從減少成本做起,土壤是一個關鍵。許多高科技團隊都花費了高成本,把土壤中最好的物質如酵母提煉出來予以培養,再注入到土壤、肥料的改善之中。但德查認為:「最好的土壤就是最好的團隊。」

他思考到,為何森林毋需施肥就能長得高大、生生不息呢?關鍵或許就在「微生物」,因此到森林裡頭去採土培養更多的微生物,在翻土前注入農田中,創造了與慣行農法同樣的產量。此外,米之神中心把選種育苗的技術、昆蟲紀錄、以傳統草藥防治病蟲等方法,帶到願意嘗試改變的村落,就地成立「農民學校」在實作中學習。成本並未提高的前提下,農民以一般價格或者更高的價格售出農產品,打破綠色革命的控制,使農民得以擺脫負債的困境。

clip_image002

農民劃下在稻田裡頭觀察到的昆蟲,以研究用何種草藥防治。(照片提供/米之神中心)

clip_image002[4]

這樣的農法曾讓一位農民賺大錢,購買數十甲土地,改變了泰國傳統的地佃關係。德查卻強調:「不能為了賺錢而種有機,而是為了社會好,這是佛教的真義。」其溫和有力的信仰來自於社會也來自於他的宗教,他補充說:「快樂不能來自物質,而是沒有牽掛。許多事情並非靠政治意念,而是靠生活實踐而來。」

(本文作者為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執行秘書﹞

註:關於米之神中心的故事,晏陽初學院的黃志友有一份詳實的報告,可進一步連結至:台灣立報《新國際》專刊,2007年9月7日出刊 【另類農業專題】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yotu/msg/9d2c1b28593bd1c2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