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荖濃溪畔,再度遇見甜根子草

為什麽甜根子草在一年後會在原地開花呢?是誰撒下種子?長輩告訴我,她的根部深植於土,以一年的時間突破厚重砂層往上,長輩說:「秋天的荖濃溪畔看起來生機勃勃,真好。」

當自己還是孩子時,對生活周遭的景物並沒有太多留意,加上認知問題,並不覺得那些有什麽重要性,只覺得每天都在看,並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昨天、今天或者明天都是一樣的,認為是不會有所變動的,對於季節的轉換也只是溫度上的不同而已。

小學只顧與同學聊天嬉鬧,不然就是急著騎腳踏車趕著回家看卡通。國中被升學壓力給緊逼著,每日早出晚歸,更加無心觀看路上的風景。畢業後到外地唸書、接著就業,每次回家離家都是匆忙,對家鄉的印象像是熟悉又有種陌生。

十一年前,九二一地震過後一個月,回到六龜,心情略帶落寞的走在當時舊六龜大橋上,只是一眼,卻被荖濃溪畔白茫茫的一片雪白景緻給吸引,兩岸開滿了芒花,令人不禁庭下腳不欣賞壯碩的美麗景色。

P1050001

此後,每年我總要進行一種儀式,在黃昏時站在六龜大橋上欣賞著一片雪白景緻,迎接秋日的到來。

P1050004

去年莫拉克颱風所引發的八八水災,沖斷了荖濃溪上的大小橋樑,六龜大橋也無法倖免,大水也帶來了大量的砂石,河床堆積了至少四五層樓高,這一年荖濃溪畔死氣沉沉,一片灰,砂石車在河床上不斷的來回運載砂石,有各項大小工程進行著,六龜大橋也加緊趕工建造,白色的芒花只在空地上零星開了一些,令人倍感寂寥。

P1050027

因為傷感,所以在網誌上發表一篇荖濃溪畔菅芒花的文章,僅有幾行字搭配上幾張照片,卻得到最高的點閱率,原來期待花開的人不只我一人,原來這十年來我一直錯喊了它的名字了,生長盛開於荖濃溪畔的並非「芒花」,而是「甜根子草」,一個朋友這麼告訴我。

網路上節錄的資料如下:

甜根子草鄉間稱為「菅」,而五節芒稱為「芒」,兩者合稱「菅芒花」,其實這兩者分屬不同,甜根子草為「甘蔗屬」,台灣原生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四月萌芽,秋天開花,花序有絲狀毛,呈現出迷人的銀白色光澤,成熟時小穗及小穗柄會一起脫落,隨風飄散,僅有花序軸殘存。甜根子草的花,是台灣各種芒花中最雪白、美觀的花種,風起時,花浪輕柔地起伏翻飛,景致非常浪漫、迷人。

去年的甜根子草消失在荖濃溪畔,我擔心會再開花嗎?會不會荖濃溪畔就此就不會再有一片雪白景緻?會不會得經過許多年才會再次見到這樣的美景?會不會、會不會……我的心一直有著擔憂,也所有期盼。

八月八日,莫拉克風災滿一年了,六龜大橋還在趕工中,通車的日期一延再延,大小工程還是繼續著,重建工作也還在進行,進度可以說是緩慢著。

今年甜根子草會開花嗎?我一直期待著秋天所帶來的訊息,一方面我也為了離職在準備、忙碌著。

九月中旬,突然間荖濃溪畔瞬間佈滿靄靄白雪,花開了!甜根子草開花了。

P1050012

我突然有種感動,覺得一年的漫長等待其實很短,一下子就過了,沒有想像中的這麼的煎熬。

我經常往返寶來、六龜、旗山,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欣賞著沿途的甜根子草,偶而停下來和它們一起感受秋日涼風徐徐,靜靜享受著這短暫的秋日氛圍。在河道中央沙洲所長出的甜根子草,一叢叢的,一陣風吹過,花穗跟著搖曳,像極了一隻隻在沙洲上漫步的綿羊,我站在路旁數起一隻隻綿羊來。

為什麽甜根子草在一年後會在原地開花呢?是誰撒下種子呢?我有著疑惑,而長輩告訴我甜根子草的根部深耕於這片土地上,用了一年的時間努力掙扎的往上長,突破厚重的砂層,長輩說:「秋天的荖濃溪畔看起來生機勃勃,真好。」

我想到了這一年來留在這片受重創土地上努力的人們,他們將自己扎根在這裡,深深抓住這土地,突破了重重困難,努力的往上長,就算被忽略漠視,仍努力不懈,我經常被他們認真的模樣給感動不已,一幕幕細細的記憶在我的腦海裡。

P1050002

我深呼吸一口秋日微涼的空氣,心想:秋天來了,花開了,真好。

農具的集體記憶─內城社區營造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蘭陽溪的內城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農具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老一輩的人的集體記憶,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只可惜農業機械化以後,老農具….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鄰近蘭陽溪的內城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農村,農具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是社區老一輩的人的集體記憶,充滿各式各樣的故事,只可惜近幾十年來農業機械化以後,老農具逐漸失去利用的價值,而被遺置在農舍的倉庫中,因為宜蘭潮濕多雨,木製的材料容易腐蝕,加上前幾年發生幾起老農舍闖空門事件,許多社區珍貴的老農具被偷竊,殊為可惜。

本社區近年來推動各項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引起社區居民的迴響,九十五年度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協助下,營造了「鐵牛力阿卡車站」,由社區耆老載著社區小朋友及參訪團隊,讓鐵牛力阿卡嘟嘟的聲音在內城迴盪。

為了保留社區的老農具,凝聚社區的集體記憶,並傳承社區的農業文化,經由社區幹部和耆老的討論,希望能營造老農具的展示館,透過靜態和動態的展示,賦予老農具新生命,並由耆老擔任解說員,營造一個有趣的展示館。

內城社區為了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本年度在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的協助下,於三元宮廟後的空地上,由社區居民耆老親手準備材料,材料有山棕(臺灣桫欏)、猴蔗(甜根子草)、黃藤、桂竹等,並社區耆老以傳統工法親手興建,營造具有內城特色的「茅仔厝」。

建造茅仔厝的過程

image001

image003

(上)(下)興建中的過程

image007

DSC022
蓋好的「茅仔屋」

茅仔厝完成後,並陸續將社區的傳統農具佈置其間,預定於四月底辦理成果展,未來將結合鐵牛力阿卡,提供社區歷史文化展示的空間。(藉此記錄內城社區正在變遷及可能消逝的事物)

預計展出的農具很多,例如:

水車
水車

犁-翻田土用
犁─翻田土用

秤仔
秤仔

磟碡-把田地整平
磟碡-把田地整平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