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海山(扇平古道)踏查記

當穩健的步伐踏在舖滿枯葉的步道上,你會察覺這步道是有生命的,是生生不息的。枯葉化為大地的有機肥料加充沛雨水,不受人為干擾的植物長的多麼茂盛,能走在此樹林下是何等的幸運,當山嵐四周飄來…

當各車來到國道10尾端(旗山)集合點,眼前一晃,哇咧—有多位美女足下登拖鞋or涼鞋,今天不是要爬山嗎?心中一堆問號打從心底讚嘆,小妮子們有夠嗆,佩服!佩服!

要到五公廟,之前的8.5K長產業道路,其路況真是難為寶貝車,底盤碰觸礫石的哀嚎聲陣陣傳來,令人不捨。此時空氣中飄來一股燒焦的味道,像似車子避震器受不了激烈震動摧殘而發出抗議,還好車隊平安抵達五公廟,稍稍消弭不安的情緒。

因路況不良,在這急升坡道上也沒有愜意心情去欣賞車外的山景,但可以告慰是路旁兩側樹林上,台灣熊蟬求偶聲響惻天際,當下引擎聲、蟬聲、鳥聲、風聲構成一幅飄浮的樂章。

五公廟前整裝完畢,發現小妮子們足下悄悄換上登山鞋,哇!太聰明了。真是不可小覷台灣女子聰明才智。

出發前春智老師講解此段古道的來龍去脈,讓夥伴們探訪此段古道先有概念,到達有遺跡處再作詳細敘述,才不會發生相迕,其內容約類同(摘自扇平園區解說牌)如下所述:

「日治初期,日人在今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後方的山頂稜線,開闢了警備道路,從茂林大津橋附近,沿稜線上真我山、網子山、鳴海山、南鳳山,一路延伸並越過邦腹溪,來到藤枝寶山村附近,下切寶來溪,再上到小關山林道,越嶺後在桃源鄉接上日後開闢的關山越嶺道,(即今南橫公路的前身)

全長53公里,設置了54個駐在所和分遣所,並在各通道的交匯處,設置檢查哨,管制進出番界人員,並沿警備道路設置鐵網,通上電流稱之隘勇線,此隘勇線是生番與熟番的界線。」

其名稱亦從日治時期命名沿用至今,引用自日本東海道之地名。

在中低海拔的山區植物相非常豐富,此處也不例外,沿路最忙碌就是春智老師,一方面排解學員所提植物問題,另一方面把自己所見到事物分享給學員。

五公廟這片潮濕樹林內,最先以優美姿態出現眼簾是依附於樟樹簇擁的「簇生鬼傘」蕈類,接著這趟古道漫步中出現許多蕈類長於枯葉或枯木上,類種繁多,我只攝取較有特色者與夥伴分享,

以下照片皆為「非摺菌類」,靈芝科的「樹脂大孢芝」。多孔菌科的(囊孔附毛菌)特徵:乳白色、無柄的菇體,狀似扁平的扇貝。多孔菌科的(三色擬迷孔菌)特徵:菌蓋背面有摺無孔,淡紫褐色、無柄的菇體表面不怎麼光滑。照片也是多孔菌科的(黃柄小孔菌)特徵:外觀看來就像把小傘被風猛吹開了花似的,菌蓋表面則有美麗的環紋裝飾。

981113-shan4bc2bcac5ec3-360.jpg
簇生鬼傘

囊孔附毛菌
囊孔附毛菌

三色擬迷孔菌
三色擬迷孔菌

黃柄小孔菌
黃柄小孔菌

滿山是青翠植物,要在短時間內一一認識它,是件高難度的工作,此次重點放的地方;1.花型美麗且有相似者,可做比對。2.特殊花及種子。3.植株差異大,卻是同科。以上植物認識有春智老師解說及對照圖鑑而獲得認知,如有錯誤的有請夥伴幫忙修正,謝謝啦!

為什麼選倒地蜈蚣及曲莖馬藍?比照圖片兩者差異很大。當時曲莖馬藍是在樹林內看到,光線不是很好且又是紫色,第一時間反應感覺此花跟林外在地上爬的紫花很像(當時不知兩者名稱),回來做功課(拿圖鑑比對),再回想兩者生長環境不同,之後更確定它們的稱呼。

倒地蜈蜙
倒地蜈蚣

曲莖馬藍
曲莖馬藍

此雞屎樹在步道旁很多,很好奇問春智老師,他不加思索說雞屎樹,真是佩服。我心中想著外型差別這麼不同,怎麼會都是雞屎樹呢?詳閱資料後得之它們共通性︰常綠灌木,搓揉後常有臭味,葉對生,厚膜質革質,羽狀脈,先端常驟凸漸尖,花腋生,分佈低海拔山區闊葉林中。

密毛雞屎樹
密毛雞屎樹

圓葉雞屎樹
圓葉雞屎樹

看這兩張照片大家都會立即脫口說:「秋海棠」,但再細一點的稱謂可要發些時間查閱資料,光從花及蒴果來辨別它正確名稱,耗掉我不少時間,而且還未認出來,多麼沮喪!

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在台灣有12種,跟圖片類似者有以下三者;1.南台灣秋海棠、葉常裂,不規則齒狀鋸齒緣,粉紅色花,果三角形,具三翅,是高雄扇平特有種。2.巒大秋海棠、葉緣具不規則小裂片,植株銹色絨毛,葉歪卵形,果三角形,具三翅,成熟時紅褐色,中低海拔植物。3.台灣水鴨腳秋海棠、植物型態跟以上二者差異不大,特色蒴果三翅其中有一翅較長。

秋海棠科1
秋海棠科1

秋海棠科2
秋海棠科2

因照片沒有把全株詳細紀錄,以致沒有肯定答案,不想耗時間在這裡,以後我見到直接稱它為「野秋海棠」。該張差點誤認為,蓼科-扛板歸:特色是帶刺的莖、葉柄及三角形葉片。我是被三角形葉片所誤導,還好及時發現此圖片花及瘦果不同與扛板歸,在重新找圖鑑確定它是蓼科-刺蓼,是它的花,讓我正確認識它。

植物說了那麼多也該回到本次課程主題:體能訓練吧!

許多人視登山健行是件苦差事,幹麼沒事走路流了滿身汗,不如呆在家中看電視吹冷氣也是過一天呀!自找苦吃,這是在柴山帶高中生上解說課深深感受著。

不了解自然的人,生活感觸也沒什麼好新鮮的。當穩健的步伐踏在舖滿枯葉的步道上,你會察覺這步道是有生命的,是生生不息的。枯葉化為大地的有機肥料加充沛雨水,不受人為干擾的植物長的多麼茂盛,能走在此樹林下是何等的幸運,當山嵐四周飄來,輕敷著細胞,清涼的感覺活化整個身軀,行走如柔軟般地毯上,腳下有如按摩觸感,沒到此地是無法體會的。

到達網子山的三角點,眼前的景象,讓我想起一句名言:『老爸,我把這山頭攻下來了』。是美化環境呢?(五彩繽紛)或是證明「輸人不輸陣」?抑我想太多呢?

在此地休息及午餐時,有五人一組的山友已經擺開陣勢享用豐盈的野餐(連烈酒都帶上來),依照這組人上山的習性應該純運動耗多餘熱量,可是這餐吃下去的卡路里比上山所消耗的卡路里還多,難怪這組男性山友,腰圍粗如樹幹,真是浪費這蓊鬱山林。

此行目的地-鳴海山呢?心中的疑惑看到小指標時才得知它遠在65分鐘路程,夥伴們也不能懈怠,急急背起行囊上路了。當這標示牌出現眼前時,剛剛走過疲累感都消失無影無蹤,夥伴們個個生龍活虎。

原想在這制高點觀賞荖濃溪美景,但悠悠而來飄渺雲霧遮擋視野,不能如願,就待下次有緣再相見了。

(高雄市第一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學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