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上帝之處的窘態─旗後教會

當年辛苦建立的聖堂,在機械工具及教會人士親手的摧殘下,昔日美麗的禮拜堂,就處在這般逐漸被摧毀的窘境下,將要從歷史的洪流中消逝。教會創立於西元1865年,至今已有144年的宣教歷史,為台灣基督長老…

當年辛苦建立的聖堂,在機械工具及教會人士親手的摧殘下,昔日美麗的禮拜堂,就處在這般逐漸被摧毀的窘境下,將要從歷史的洪流中消逝。

image001

旗後教會的歷史意義

旗後教會創立於西元1865年,至今已有144年的宣教歷史,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間設立的禮拜堂,對於荷據時期以後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史,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

旗後教會共經過三次會址的遷移,現址為第三會址,現今所見之教會建築物為西元1935年(昭和十年)所改建之樣貌。教會由巴克禮牧師成立的「愛兒園」,是為高雄第一所幼稚園,不少旗津子弟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段愛兒園的記憶。

1935年改建後的禮拜堂為鋼筋混凝土造,牆面飾以褐黃色洗石子,外觀採用仿羅馬小教堂的元素,融合其他不同的建築語彙,構成禮拜堂獨特的建築風貌,立面突出門廊及高聳的鐘樓,為整座建築的焦點所在,兩層樓的建築中,二樓為禮拜空間,一樓原先功用為教友的聚會空間。

光復後,地震颱風等天災不斷的考驗著禮拜堂,1977年(民國66年)賽洛瑪颱風來襲,教會嚴重受損,屋頂由原來木構架瓦片頂改成鋼筋混凝土平頂,兩側牆面亦以鋼筋混凝土扶壁補強,後來外牆產生裂痕,以日本進口之石頭漆噴上處理。近年教會內部部分結構逐漸出現嚴重龜裂之現象。

image003

教會拆除重建的過程,文化與信仰不能雙贏嗎?

現任牧師考慮到日漸增多的教友、禮拜空間不足、建築物的安全性、宣揚福音及地方教育需求等因素,決定將教會拆除重建,原先長老及教友們不贊同禮拜堂的拆除,但由於建物結構安全的顧慮,遂放棄保存之念頭,開始也一起投入募款建新聖堂的行動。

起先筆者得知將拆除的消息時,旋即致電給教會人士,但是教會方面普遍對文化資產的概念相當缺乏,他們認定建築物未超過百年,且外觀或內部及一些構件做過更動,就不適合列入古蹟或者是歷史建築作保存,甚至說出「我們教會的存在目的是為了要傳教,並不是為了文化資產的保存」。

當時筆者即積極聯絡文化局及地方文史工作者,文化局的答覆為:本局曾偕同專家學者前往評估其保存價值,然建築主體因自然環境及人為維護情形不佳,其結構已產生相當不利保存之情形,教會基於安全考量,決定進行重建;

而地方文史工作者也覺得結構問題不可避免,甚至認為我們這些人太執著於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更強調建物先前的整修添加的構件,並非完全為原貌,讓教會已經不具有文資保存的價值。當時處在大考繁忙前夕的筆者,不得不臣服於這般毫無資源協助的困境。

一直到前幾天想說去捕捉些教會的「遺照」,十分有機緣地遇到有心欲努力保存禮拜堂完整的人士,開始一連串的連繫及討論,尋求到成功大學傅朝卿老師的協助,還有文建會委員的關切,一同前往勘查,具有長年古蹟經驗的傅老師認為結構問題的解決是可行的,文化局也才開始注意教會情形。

信仰活動可涵括在無形文化資產的範疇內,透過禮拜堂這樣有形的文化資產產生一種特殊的場域精神,難道不能有這樣雙贏的局面出現嗎?在旗後教會這樣的案例中,是具有重重困難的。

除了前述牧師的幾點顧慮之外,教會曾經考慮過另覓土地建新聖堂,保留舊有的禮拜空間,但在旗津地區要尋找那麼大一片的空地是十分困難的,而且若要利用教會原地空間作新建物的增建,礙於土地法規(建蔽率),新建的空間大小就幾乎等於沒有蓋,種種的問題使得教會不得不拆除重建。

image005

《教會創立者馬雅各醫師銅像及禮拜堂立面》

無法阻擋的窘態終於發生了!

公部門外來的關切來了太遲!新建的招標計畫已完成,雖然教友捨不得,但皆已達成共識,也進行募款多時,對於地方政府遲來的關切十分的不滿,他們覺得拆除的消息已公布那麼久了,若政府有心幫助教會,為何會拖到這個時刻呢?

本來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談談的,然而他們的不滿,進而轉為憤慨,在一日之中動手拆除了禮拜堂立面的左側,甚至還不停的對外牆敲敲打打,文化局科長前往欲說服工程暫緩,但教友累積已久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文化局方面也拿不出任何承諾,也尚未將此案送上文化資產審查程序,因而無強制力要求停工,拆除工程越演越烈。

隔日,屹立七十四個年頭的老鐘樓,化成了土石堆,從此消逝在世人的面前,昔日榮耀上帝的處所,就成了這般的窘態。

image007

《回望鐘樓的最後一面》

這樣的結果該怪罪於教會方面的暴力嗎?我想並不全然,政府文化部門的消極態度以及不願主動介入的心態,應是比較需要檢討的部分。為何早在年初接獲通知時不盡快介入處理,待到文建會委員的關切才出面?為何文化局緊急會議的召開及強制公文的制定等機動性會如此微弱,造成沒有強制效果下只能看見教會一步一步的走上消逝之路?…

我們的文化局僅僅是處理承辦業務的嗎?還是發自職員內心或責任想為這城市的文化做些甚麼?我想需要文化部門好好地省思。

最後關於旗後教會,禮拜堂僅存右側牆面還沒完全拆除,我們期待能努力將其保留,成為一個歷史的紀念碑,紀念教會,也紀念這個不幸的事件。

image011

(拆除影像紀錄者:張靜瑜 記錄日期:2009/11/19)

(作者為成功大學都計系一年級學生)

在〈榮耀上帝之處的窘態─旗後教會〉中有 11 則留言

  1. 這抹牆的就是以色列的先知,他們指著耶路撒冷說預言,為這城見了平安的異象,其實沒有平安。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2. 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

    你們要愁苦、悲哀、哭泣,將喜笑變作悲哀,歡樂變作愁悶。

    務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們升高。

    弟兄們,你們不可彼此批評。人若批評弟兄,論斷弟兄,就是批評律法,論斷律法。你若論斷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斷人的。

    設立律法和判斷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你是誰,竟敢論斷別人呢?

  3. 如果教堂存在的意義只淪落到傳教~那根本不需要新建了~更不需要歷史室

  4. 喔不!!
    許久未到旗津
    今日前往 看到旗後教會被移平
    內心的震撼真是久久無法平息
    我一直以為它是官定古蹟不能被動的
    結果我錯了

    唉 真是非常傷心
    腦海裡回想著上次前往
    如何穿過大門 看見禮拜堂本身時的驚訝
    以及走上會堂時 那一景一物的古色
    會堂後面的小間
    狹窄的通道

    沒錯
    那禮拜堂確實是老舊且狹小的不堪使用
    但我仍舊無法忘懷那空氣裡瀰漫的歷史氛圍
    許多的人事曾在這裡發生 我想像著多少人在這裡為神奉獻自己
    那真是棟美麗的教堂 看見它讓人瞥見上帝的榮耀

    我以為長老教會是最重歷史工作的
    當下第一個想法就是必定是哪個可惡的官員強迫的
    朋友安慰我說 或許是古蹟維護 要一磚一瓦的重建原貌
    但我心想哪有連架構都不要的道理
    唉 我心碎了 現在只能靠照片來回憶了

  5. 回應黑潮 教會的功能主要是宣傳福音,要是把牧師比如過客,那是否要否決牧師的功能,歷史的意義,因該都了解,可是要是把教會拆掉了,卻不保留之前的歷史,是不是會讓後代子孫不了解的以前所有牧師對宣教的貢獻,這才是最不因該的吧!! 並不是因為觀光客會來才會有歷史室

  6. 前幾天我逛到旗津想看旗後教會,找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因為遊客中心的簡介上還有印,我以為是地圖標錯了,前前後後繞了有三遍之多,最後看到一個工地旁邊貼著新聚會地點…我當場傻在那…非常失望…怎麼會拆掉? (而且當時還想著,怎麼可以拆掉?不是古蹟了嗎?)在電視上曾看過相關的介紹,沒想到真的有一天能到旗津的時候…已經不見了…我真的為這個老教堂感到很遺憾與惋惜…還印在簡介上的介紹跟地標,真是一大諷刺…唉可惜呀…

  7. 對於在地的人來說,教堂是地方的象徵。
    是記億中的一景。
    是地標。

    幾年一聘的牧師只不過是個過客而已。

    前幾個禮拜來我聚會的教會幕款。
    當時並不知道旗後教會的情形。
    只是聽牧師在説重建計畫裡,將有歷史室,
    因為很多觀光客常常來看旗後教會。

    心裡覺得好笑。
    誰要去看新的旗後教會?

  8. 很感謝作者的回應,建議作者可以投書「台灣教會公報」作為討論。此外,這裡我僅僅是作為一種建議,也沒有強求的意思,即如果有可能的話,希望作者可以多多補述該建築的歷史意義與地方教友的看法。或許有多一點看法,能更有助於這個議題的討論。

    只是也在這裡做個分享,其實關於教會的事務,如果能從信仰上來談是最適切的了,請原諒我這麼說,就我個人認識,在信仰裡,沒有文化和信仰能夠雙贏這樣的事,而是只會是信仰贏、然後讓合於信仰的文化也贏。當然,也未必就要把「教會人士的主張」就都當成是「信仰」,因為這些主張也是要經過信仰的檢驗的(一如我的言論),這些主張也有可能是不合於信仰的個人見解。所以,我才會認為,這些事情如果能從信仰上來討論是最適切的,我想這樣講,你的夥伴應該能夠理解。

    我由衷地期待這建築的未來,能夠朝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而不要徒留遺憾。也謝謝作者的努力。

  9. 失去原貌的部分除了上述光復後的整建,還有一樓側圓窗的填補、內部空間的更動、鐘樓尖頂及角錐的形貌變化和地板鋪面的改變,大致上是這樣,但是個人認為這些更動是不致於影響保存,教會方面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認知卻不是這樣,而建築物的新舊是重點之一不可否認。

    我們當初就是希望文化和信仰方面能雙贏,並非一味的指要教會保存,我們溝通了很多次,也想了許多能兩全的方案,但是牧師似乎不太願意變通。這棟禮拜堂擁有的歷史意義十分重大,且對旗津地區的教友來說亦有很深刻的情感,我們當然不希望歷史鏈結斷掉。而且,一同努力的夥伴就是一位教友,所以我們還是很重視教會的功能的。

    不知道這樣的敘述是否有為您解了答,亦很感謝您的回覆。

  10. 謝謝作者的報導,但自己還不是非常清楚文中所謂已失去原貌的部份,究竟是失去了多少以至於選擇不保留,而我想或許這多新、多舊可能是評價是否該保存、該怎麼保存的重點之一。

    而或許要補充的是,從信仰上來看,教會的功能在於傳福音,若教會偏離了這個功能,則教會也可能是魔鬼的殿堂,無論它多麼地歷史久遠或多麼地華麗都沒有意義。當然,這不是說教會建築就都不重要,如果教會能夠讓人紀念馬雅各來台灣傳福音的意義、而受感動,那麼這種歷史連結的功能,也就帶有傳福音的功能。但如果不是建立在這個意義上,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那建築就失去了一項非常關鍵的、之所以應該被保存的重要性。

    以上,僅是分享一些從信仰的角度所做的思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