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治療性的社區營造

人智學的所有內涵都是具有治療性的,廣義的治療是修復、促進,也是提升。觀諸我們現在的處境,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整體的社會品質需要促進,個人的心靈成長則要追求提升。推動這些工作…

2009年3月24日,上午,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張子超老師,陪同日本惠泉女學園大學的澤登早苗博士等一行人,前來參觀岳明國小永續校園計畫,中午在港邊社區阿嬤ㄟ灶腳用餐,接著走訪了社區再生工藝坊、阿祖ㄟ便所、阿公ㄟ工寮、嶺腳埕、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及願景館(港邊染坊)、百年石板屋後離去。

P1020379

在地陪同的人是高野景觀規劃公司的石村敏哉先生,因為來訪者中有他已經卅年沒見過面的舊識,他也就順理成章變成隨行翻譯人員。

用餐時,張子超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台灣應該沒有幾個社區像你們這樣做吧?』我沒有立即回答,『嗯~~』了幾秒鐘後,我說:『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真的不曉得台灣其他社區的情形是如何?無從比較。』或許,我心裡真正的想法是,社區間本來就不適宜也無須比較。

當來到嶺腳埕,看到社區展示的再生藝術、彩繪石頭魚及植物染等作品時,石村先生主動向我表示:『雖然我也不知道台灣其他社區的情形,可是,能像你們這樣做的社區應該真的沒幾個吧?你們做的東西怎麼可以這麼有藝術性!』他的日本腔國語更加強調了驚嘆之意。

我還是無意討論台灣有幾個社區跟我們像或是不像,不過,石村先生倒是看到了一個重點——藝術性。

P1120365

980428-dscn7091-360.jpg

這幾年,我們確實傾向在社區營造的工作中,注入了更多的藝術性。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年的社造歷程,讓我們體悟到,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的是具有治療性的社區營造。

敏感的人可能會質疑,這樣的說法是表示大家都有病,需要治療?治療這件事,不應該是專業的人去做的嗎?一般人如何有能力去從事治療呢?

容我引用人智學創立者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的話,他指出『在古老的時候,曾經在先知的心魂裡,存在著一份思想:本質上每個人都病了,而教育被視為一種治療的過程,它促使兒童成熟,同時健康,以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史代納在這樣的理念下設計出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並以為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豈不是和自詡要『造人』的社區營造理念相契合嗎?

人智學的所有內涵都是具有治療性的,廣義的治療是修復、促進,也是提升。觀諸我們現在的處境,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整體的社會品質需要促進,個人的心靈成長則要追求提升。推動這些工作,藝術是最好的工具,也是最佳的場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區營造呢?一個與藝術共舞的治療性社區營造。

980428-dscn1089-1.jpg

延伸相關連結:

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

華德福教育簡介

在〈邁向治療性的社區營造〉中有 1 則留言

  1. 美學的確對於情緒有直接的影響。如果社區內都能花一部份心力在美學創造上,相信對整個社區會產生情緒的感染,也會為社區居民帶來正面的心理力量。社區營造如果能先從心與美學開始,在慢慢跨入外在景觀的創造,才能呼應個人心理與外在環境的共鳴,產生和諧與健康。

    如果說社區營造應該由下而上,那我覺得重點應該還要加上由內而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