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治療性的社區營造

人智學的所有內涵都是具有治療性的,廣義的治療是修復、促進,也是提升。觀諸我們現在的處境,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整體的社會品質需要促進,個人的心靈成長則要追求提升。推動這些工作…

2009年3月24日,上午,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的張子超老師,陪同日本惠泉女學園大學的澤登早苗博士等一行人,前來參觀岳明國小永續校園計畫,中午在港邊社區阿嬤ㄟ灶腳用餐,接著走訪了社區再生工藝坊、阿祖ㄟ便所、阿公ㄟ工寮、嶺腳埕、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及願景館(港邊染坊)、百年石板屋後離去。

P1020379

在地陪同的人是高野景觀規劃公司的石村敏哉先生,因為來訪者中有他已經卅年沒見過面的舊識,他也就順理成章變成隨行翻譯人員。

用餐時,張子超老師問了一個問題:『台灣應該沒有幾個社區像你們這樣做吧?』我沒有立即回答,『嗯~~』了幾秒鐘後,我說:『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真的不曉得台灣其他社區的情形是如何?無從比較。』或許,我心裡真正的想法是,社區間本來就不適宜也無須比較。

當來到嶺腳埕,看到社區展示的再生藝術、彩繪石頭魚及植物染等作品時,石村先生主動向我表示:『雖然我也不知道台灣其他社區的情形,可是,能像你們這樣做的社區應該真的沒幾個吧?你們做的東西怎麼可以這麼有藝術性!』他的日本腔國語更加強調了驚嘆之意。

我還是無意討論台灣有幾個社區跟我們像或是不像,不過,石村先生倒是看到了一個重點——藝術性。

P1120365

980428-dscn7091-360.jpg

這幾年,我們確實傾向在社區營造的工作中,注入了更多的藝術性。

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年的社造歷程,讓我們體悟到,此時此刻,我們需要的是具有治療性的社區營造。

敏感的人可能會質疑,這樣的說法是表示大家都有病,需要治療?治療這件事,不應該是專業的人去做的嗎?一般人如何有能力去從事治療呢?

容我引用人智學創立者史代納(Rudolf Steiner 1861~1925)的話,他指出『在古老的時候,曾經在先知的心魂裡,存在著一份思想:本質上每個人都病了,而教育被視為一種治療的過程,它促使兒童成熟,同時健康,以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史代納在這樣的理念下設計出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並以為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達到完美的人類生命』,豈不是和自詡要『造人』的社區營造理念相契合嗎?

人智學的所有內涵都是具有治療性的,廣義的治療是修復、促進,也是提升。觀諸我們現在的處境,過度開發的生態環境亟待修復,整體的社會品質需要促進,個人的心靈成長則要追求提升。推動這些工作,藝術是最好的工具,也是最佳的場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區營造呢?一個與藝術共舞的治療性社區營造。

980428-dscn1089-1.jpg

延伸相關連結:

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

華德福教育簡介

社區營造與抵抗

這個時代的人們,正身處在一個使用不適當的方式,卻試圖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環境中。許多人正著手於改革生活,卻不明白生活的基礎到底是什麼。一如此刻『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起的爭議;如果我們不了解…

社區發展協會一年一度的會員大會最近剛辦理,為了鼓勵會員出席,通常都有摸彩活動,今年獎品特別多,因為年底要選舉了,各方政治人物都自動奉上獎品來。

980326-resist-1-360.jpg

今年社區會員大會送給會員的東西是一包米和一包衛生紙,為什麼送衛生紙?因為那是沒有漂白的再生紙衛生紙,希望大家使用後能多多推廣。

我被抽中了!拆開紅包袋一看,是600元的禮券,兌換的商家是縣內一間地區型的連鎖超商。這好像是工作人員第一次準備這樣的獎項,用意是讓得獎者可自行選擇所需或所愛的物品,算是貼心的服務。

可是,我有不同的想法。我會問:『為什麼兌換的商家不要是我們社區內的店家呢?』印製簡單的兌換券,註明可在社區內的哪幾間店家兌換商品,商家收到兌換券後,再來社區發展協會換現金。有何不可呢?可是聽我說話的人第一個立即反應就是搖頭,嘴巴說:『太麻煩了!』

所謂的『社區營造』做久了,發現這件事其實是在做一種『抵抗』,抵抗工業化、資本化、全球化下的主流意識型態與價值觀。如果沒有這樣的體悟,做久了人會變『虛』,遂不知道『為何而戰』是也。

經常用人智學創立者Rudolf Steiner(1861~1925)的一段話跟人分享:

這個時代的人們,正身處在一個使用不適當的方式,卻試圖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環境中。許多人正著手於改革生活,卻不明白生活的基礎到底是什麼。

現代生活的需求是什麼?而生活的基礎又是什麼?一如此刻『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起的爭議;如果我們不了解農村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以及整體社會的意義,不清楚農村真正的境遇與問題,這樣的一個法案,如何能改革農村呢?

不免想起曾經發起『募集與焚燒社造報告書』行動的台灣社造聯盟。當初說焚燬是『為了告別,也為了重生』『象徵告別政府社造業務的束縛,宣示社區在地力量的集結;從而讓「社造」不但具備「社區營造」的意義,並能體現「社會改造」的內涵。』

只是,在遇到『農村再生條例』草案這項攸關台灣農業存亡關鍵,連帶也影響著許多社區未來發展的議題時,不禁想借該聯盟聲明中的用語問:『你們到底帶著社區告別什麼?重生什麼?』台灣社造聯盟在此時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呢?除了『對政府社造業務化的反抗』,『社造領袖們的自我反省與批判』在哪裡呢?

我們社區是個偏遠的小村落,除了三間跟著很多人一起長大的雜貨店、二家服務鄉親的豬肉攤和一家早餐店,完全沒有其他店家。昨天用那600元的禮券去買東西,如果這些錢是留在這些店家消費,甚至社區內大部分的人也抱持跟我同樣的想法,對在地經濟的活絡會有很不同的影響吧。

P1010817

社區的二家豬肉攤都是丈夫在外面的市場販售,太太留在家裡擺個小攤,讓大家不用跑去外面的市場買,服務鄉親的意味比較重,平時也是大家聚會聊天的地方。

對抗『集中化』、『集權化』是社區發展的課題之一,面對『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亦然吧!

台灣社造聯盟「 告別與重生募集與焚燒社造報告書」行動

http://blog.yam.com/tca2006/article/13338732#comment11853468

小地方新聞網